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不同茬口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下施氮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效应,以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不同茬口下强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在0~240 kg/ha施氮量范围内烟农19号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且旱茬麦产量极显著高于稻茬麦,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沉淀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旱茬麦的品质显著优于稻茬麦.在两种茬口下,烟农19号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与施氮量均成二次曲线关系,稻茬麦在施氮量为251.26~280.24 kg/ha、旱茬麦在施氮量为281.03~303.02 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可达到同步提高.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且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旱茬麦在拔节期至孕穗期、稻茬麦在孕穗期追施氮肥可同步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施氮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确定安徽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中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施有机氮42~56 kg/ha基础上,每公顷施氮量0~360 kg范围内,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济麦20和皖麦50在施氮量300 kg/ha时籽粒产量最高,但与施氮量为240 kg/ha的处理差异不显著;烟农19则以施240 kg/ha氮素时籽粒产量最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加大均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大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40 ~300 kg/ha.  相似文献   

3.
水氮处理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茬小麦水肥优化管理提供对策,以国审小麦品种兰考198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在河南信阳研究了水(正常和渍水)、氮(0、225和300 kg·hm-2)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处理对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影响表现为氮>水>水×氮。施氮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产量、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渍水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但两种水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渍水对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影响也因年降雨量的不同有所差异,对籽粒容重无显著影响。因此,在当前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的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氮肥基追比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的氮素运筹技术,在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济麦20、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公顷产量9 000 kg以上)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纯氮307.5~322.5 kg(其中化肥氮270 kg)、基追比例10∶0~4∶6范围内,济麦20、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大而递增,并与此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简单直线正相关或二次曲线相关;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品质指标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而提高.烟农19和皖麦50的植株体内含氮量随生育进程而渐降,分蘖期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以上结果说明,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氮素运筹方式以氮肥总量的40%~50%基施、50%~60%拔节期追施为宜,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a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和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给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性状、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粒数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穗长与产量相关显著(r=0.607*),在不同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处理问,株高、德长、千粒重、容重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在施氮量150~300 kg/ha范围内,穗长、穗粒数和产量有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其中产量在处理间差异显著,以施氮300 kg/ha的处理产量最高.氮肥底施和追施的比例对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本试验中以底追比例5:5的处理产量最高.不同蛋白质组分对施氮的反应有差异,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随施氯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醇溶蛋白和总蛋白含量随追氯比例的增加而逐步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时底追比例的反应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高有机质土壤条件下施氮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高有机质含量土壤条件下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9%的地块,通过播前底施和拔节期追施等量氮肥(225kg/ha),对两个强筋小麦品种(8901-11和济麦20)的产量和部分生理及品质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氮素含量以及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沉淀值、谷蛋白大聚合体及谷蛋白含量,且追施效果优于底施;追施氮肥可以更好地调节籽粒蛋白的组成及含量,从而改善籽粒营养及加工品质。对于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等三种蛋白质组分的含量,不同小麦品种的施氮反应不尽相同。本试验中,施氮处理对8901-11的影响大于对济麦20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给稻茬小麦大面积提质增效生产提供参考,以中筋小麦徐麦81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以施氮量225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50%模式为对照,在此模式基础上进行减少追氮量和平衡减少基肥和追肥施氮量(简称平衡减氮),探讨减氮模式对稻茬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减少10%~20%能提高氮肥效率,对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经济效益、籽粒容重、硬度、出粉率、湿面筋含量、沉降值、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淀粉糊化特性和粉质特性均无显著影响。平衡减少基肥和追肥施氮量各10%能提高氮肥效率、经济效益、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参数,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其余品质参数影响均不显著。在平衡减氮20%基础上追氮各分50%于拔节期和孕穗期施用,能显著提高千粒重、籽粒产量、经济效益、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参数。过多减氮会导致籽粒产量、品质、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不同程度降低。综上,本试验条件下,减氮20%不会造成减产,可实现优质增效目标,且平衡减氮效果优于减少追氮处理。  相似文献   

8.
拔节期追施氮肥对宁麦1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拔节期追施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品种宁麦16为试验材料,通过在拔节期追施不同量的氮肥,研究追施氮肥对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对宁麦16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追施氮肥处理的平均单产比对照增产29.4%,其中以施纯氮225 kg·hm-2理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增产2281.0 kg·hm-2,增幅达40.56%,但施氮量继续增加,籽粒产量则有所下降.拔节期追施氮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成穗数和穗粒数上,平均比对照分别提高14.0%和19.0%.拔节期追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宁麦16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延伸性.综合产量和品质分析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追施225 kg·hm-2氮素可实现宁麦16高产与优质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研究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在大田进行不同追氮时期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270 kg/ha、基追比为5:5的条件下,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以及旗叶的生理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后期追施氮肥有利于抑制旗叶叶绿素的降解,提高旗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延长旗叶的功能期,且以开花期追氮最为显著.旗叶展开21~28d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与粒重和籽粒蛋白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籽粒总蛋白质含量随着追氮时期的后移而增加,并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籽粒蛋白组分的含量有随追氮时期的后移而增加的趋势,最大值集中出现在春5叶~开花这一时期.开花期追施氮肥有利于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协同提高.为实现高产和优质的统一,强筋小麦在开花期追施氮肥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氮肥施用对稻茬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安徽省沿淮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选用当地小麦主栽品种济麦22(半冬性中筋品种)和烟农19(半冬性强筋品种)为材料,设置0、90、180、270和360 kg·hm-2 5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两种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80 kg·hm-2 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显著上升,群体截获更多光能,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增加,群体透光率显著降低,冠层光谱反射率在400~725 nm波段逐渐下降,在725~1 000 nm逐渐上升;随着施氮量的进一步增加,360 kg·hm-2 施氮处理的各冠层指标与270 kg·hm-2 施氮处理之间差异未达到0.05显著水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2个小麦品种产量均以270 kg·hm-2 施氮处理最高。穗数、穗粒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都以360 kg·hm-2 施氮处理最大,但180、270和360 kg·hm-2 施氮处理间差异较小或不显著;千粒重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90 kg·hm-2 施氮处理最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提高,除2014-2015年270和360 kg·hm-2 两个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两年不同施氮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综合高产、优质、低环境风险的选择条件,沿淮稻茬麦区小麦季氮素在180~270 kg·hm-2 范围内偏下限施用较为适宜,强筋品种烟农19可适当提高施氮量。  相似文献   

11.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优质种植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07.5~322.5 kg·hm-2(其中有机氮37.5~52.5 kg·hm-2,化肥氮270 kg·hm-2)、基追比例为5∶5的条件下,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追施最高,产量分别达到9 497.10和9 857.55 kg·hm-2,以始花期追氮产量最低。粗蛋白、湿面筋含量、Z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随追氮时期推迟而提高,强筋品种烟农19在拔节期以后追氮的品质均能达到优质小麦标准(粗蛋白含量≥14%)。各氮肥利用参数基本以拔节期~孕穗期处理较高,追氮时期前移和后移均使各参数降低,拔节期~孕穗期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合两个年度的结果,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追氮时期以拔节期~孕穗期为佳,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生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中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0为材料,通过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和基本苗调控建立稻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合理调控拔节期至孕穗期及适量增加孕穗期至开花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适量的基础上,重点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是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实现超高产的关键。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2 800~13 600 kg·hm-2,花后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7 200、20 000 kg·hm-2以上。开花期群体叶片干物质积累量与花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抛物线关系,茎鞘、穗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表明开花期叶片干物质积累量达到3 300~3 400 kg·hm-2,茎鞘、穗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7 500、2 000 kg·hm-2以上,有利于提高群体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给春小麦养分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材料,研究了肥料施用量对小麦不同密度群体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与群体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低施肥水平下,春小麦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肥水平下,产量随群体密度增加出现波动,但均高于低施肥水平的产量。群体密度的增加降低了收获穗数饱和度、穗粒数及籽粒面筋含量,但增加了籽粒容重;施肥量的增加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和面筋含量;群体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调控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两种肥力水平下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和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大田高肥和低肥两种处理对强筋小麦品种郑麦7698和中筋小麦品种周麦18的氮素吸收运转特性和氮代谢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累积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和肥力水平提高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到成熟期积累量达到最高值。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小麦氮素吸收转运量、花后氮同化量和旗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低肥水平下氮代谢同化途径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高水平。郑麦7698的氮素积累量、旗叶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氮代谢同化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周麦18。两种肥力水平下,郑麦7698的产量和穗粒数均高于周麦18,其中穗粒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强氮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提高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同化量和旗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同量播种条件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轩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因而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免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虽然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改善.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表油菜素内酯对高产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产量的调控作用,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设置起身期、起身期+孕穗期、孕穗期3个喷施时期为主区,0~0.15mg·L-1 4个喷施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测定小麦各器官含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起身期或孕穗期1次喷施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05或0.1mg·L-1表油菜素内酯时,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提高。喷施以后植株含氮量和氮积累量增加,生育后期氮在茎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提高,氮的净吸收量和花后向籽粒的净转运量增加。其中,起身期喷施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 mg·L-1表油菜素内酯的上述作用最显著,孕穗期喷施0.05mg·L-1的上述作用最显著。在所有处理中,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mg·L-1的效果最明显,其次为起身期喷施0.1mg·L-1。起身期喷施的作用高于孕穗期喷施。因此,冬小麦应用表油菜素内酯,以起身期或起身期+孕穗期2次喷施0.1mg·L-1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并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以强筋小麦品种皖麦38为材料,按小麦叶龄指标设计了9个时期的灌水试验,研究了灌水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皖麦38主穗的籽粒粗蛋白含量随灌水时期的推迟逐渐降低,主要分蘖穗籽粒粗蛋白含量随灌水时期的变化趋势与主穗一致;皖麦38各主要分蘖(1蘖~3蘖)穗的籽粒粗蛋白含量高于主茎穗。春4叶前的灌水处理对穗数的增加有利,春5叶至孕穗期的灌水处理对提高穗粒数有利,孕穗期至灌浆前期的灌水处理更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灌水时期推迟至灌浆中期会对籽粒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籽粒产量随灌水时期推迟呈增加趋势,但灌水推迟至灌浆中期会对籽粒产量造成不利影响。灌浆期进行灌水处理会使沉降值和干、湿面筋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推迟播期对新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在南疆一年两熟地区大田条件下,于2020年10月5日(S1)、10月10日(S2)、10月15日(S3)、10月20日(S4)、10月25日(S5)5个播期下种植新冬60和新冬20,比较分析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产量、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逐渐降低,且新冬20的降幅高于新冬60;播期对两品种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随着播期推迟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播期对新冬60的湿面筋含量及新冬20的沉降值影响不显著;面团弱化度随播期推迟逐渐降低,拉伸面积、延伸度、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反,表现为S1>S2>S3>S4>S5。千粒重与沉降值、延伸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播期对南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存在不同步性,早播(10月5日)可获得高产的同时得到较佳的品质;晚播(10月25日)会减产,但可增加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