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曲靖烟区烤烟成熟度的变异及其对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重申现代烟草农业生产背景下烟叶成熟度的重要性,提高烟叶工业可用性.【方法】以曲靖烟区9个植烟市(县)的8个烤烟品种(‘K326’‘NC102’‘NC297’‘红花大金元’‘云烟85’‘云烟87’‘云烟97’‘中烟100’)为材料,研究了曲靖烟区烤烟成熟度的变异及其对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供试烟叶中,有82.01%的烟叶达到"成熟"档次,其余17.99%的烟叶主要表现为"成熟+""成熟-""尚熟"和"假熟"档次,受生态条件和品种特性的影响,不同成熟度类别烟叶的比例在不同地区和品种间有所差异.【结论】随着烟叶成熟度的提高,叶片颜色由柠檬黄向橘黄过渡、油分增多、色度增强、身份趋于适中、结构趋于疏松,但过熟烟叶身份和油分得分显著降低;单叶质量、含梗率、叶面密度和填充值呈先增高后减小的趋势;成熟度高的烟叶糖碱比、钾氯比显著较高,Ca、Zn、Fe、B等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化学成分更加协调;随着烟叶成熟度的提高,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变好,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完善烤烟质量评价体系,利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对河北中烟公司15个烤烟基地的上、中、下部位代表等级共计105个样本的分级因素和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结构、色度、油分和身份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关系密切。叶片结构与糖碱比和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糖和还原糖呈显著正相关,与烟碱和总氮呈极显著负相关。色度与烟碱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与糖碱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氯和钾呈显著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色度和油分品质的提高及叶片结构品质的降低,烟碱和总氮有增加的趋势,糖碱比有减少的趋势;随着身份、油分品质的降低,还原糖、总糖含量有减少的趋势,总氮含量有增加的趋势;钾含量随着成熟度品质的降低和身份品质的提高有减少的趋势。为卷烟工业企业烟叶精选和不同地区配方模块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完善烤烟质量评价体系,利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对河北中烟公司15个烤烟基地的上、中、下部位代表等级共计105个样本的分级因素和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结构、色度、油分和身份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关系密切。叶片结构与糖碱比和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糖和还原糖呈显著正相关,与烟碱和总氮呈极显著负相关。色度与烟碱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与糖碱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氯和钾呈显著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色度和油分品质的提高及叶片结构品质的降低,烟碱和总氮有增加的趋势,糖碱比有减少的趋势;随着身份、油分品质的降低,还原糖、总糖含量有减少的趋势,总氮含量有增加的趋势;钾含量随着成熟度品质的降低和身份品质的提高有减少的趋势。为卷烟工业企业烟叶精选和不同地区配方模块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气流干燥工序加工强度对烤烟烟叶感官质量的作用特点,寻求气流干燥工序加工烤烟烟叶的适宜条件,以国内外主要烟叶产区的烤烟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对比评吸法比较了气流干燥工序不同加工强度条件下的烤烟烟叶感官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气流干燥工序低加工强度处理的烤烟烟叶香气风格不变的样品比例最高,达96%,随着工序加工强度的增大,烤烟烟叶香气风格变化的样品比例逐渐升高;香气质、香气量、杂气、浓度、细腻程度、刺激性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先升高后降低,其中,以加工强度2为最高,分别达到49%、25%、72%、18%、62%、23%;劲头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逐渐升高,最高达到9%;干燥感和干净程度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逐渐降低,最高分别达到13%和35%;香气特性、烟气特性和口感特性各指标变差的烟叶样品比例逐渐升高。在加工强度1~2(工作风温为200~220℃)下,感官质量保持不变和有所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显著大于感官质量变差的烟叶样品比例;在加工强度1~2范围内设置气流干燥工序,有利于保持和改善烤烟烟叶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5.
福建烟区初烤烟叶硫含量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福建烟区中部烟叶硫含量对烟叶质量的影响,通过选取中部烟叶样品758份,对烟叶样品进行外观质量评价、常规化学成分测定并挑选部分样品进行烟叶物理特性检测、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烟区中部烟叶硫含量与烟叶外观质量中身份、油分呈显著负相关;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中烟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烟叶物理特性中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感官评吸质量指标中香气质、杂气、刺激性得分呈显著负相关.最终确定了福建烟区烟叶硫含量适宜区间为0.41%~0.70%.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贺州市烤烟K326适宜的施氮量,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最大叶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烟叶产量逐渐增加,上中等烟比例逐渐降低,烟叶产值、均价及上等烟比例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偏低会导致中部叶颜色偏浅、身份变薄、油分减少,施氮量偏高会导致上部叶颜色偏暗、成熟度降低、身份变厚、结构僵硬;烟叶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和糖碱比逐渐降低,总植物碱和总氮含量逐渐升高,钾、氯含量及氮碱比、还原糖与总糖比变化不明显;施氮量偏低会造成中部叶香气质差、香气量不足,施氮量偏高会造成上部叶杂气重、刺激性过大。综合分析,贺州市种植烤烟K326的适宜施氮量为165 kg/hm2。  相似文献   

7.
曲靖烟区烤烟氯含量分布及其与评吸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曲靖烤烟氯含量分布及其与评吸质量的关系,以曲靖烟区1078份烤烟样品为材料,利用经典统计学、回归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曲靖烟区烤烟氯含量适宜,烤烟氯含量在不同地域、等级与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烤烟氯含量与评吸指标的关系均为曲线关系,且烟叶氯含量偏高会降低烤烟的香气质、香气量、余味、燃烧性与成团性,使评吸质量变差,综合考虑,氯含量在0.25%时为最佳;烟叶氯含量对燃烧性的影响较大,对成团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以中间香型烤烟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烟叶柔软性的手摸感知和烟叶品质的定量测量,了解烟叶柔软性与烟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中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烤烟烟叶柔软性与柔软度呈显著负相关。(2)烤烟烟叶柔软性与结构、成熟度、油分、色度、弹性、耐拉力、总糖、还原糖、糖碱比、香气质、香气量、透发性、细腻柔和度、余味、甜度都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厚度、填充性、总氮、烟碱、刺激性、干燥感、烟气浓度和劲头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香型烤烟C3F烟叶为材科,采用GC/MS方法,分析比较了烟叶中的类胡萝卜素降解香气物质.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烤烟的类胡萝卜素降解形成的各种香气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中同香型>浓香型>清香型,但是金合欢基丙酮A、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B、巨豆三烯酮D、β-紫罗兰酮等物质在三者中均占有较高比例.对类胡萝卜素降解香气物质与感官评吸质量的相关分析发现,清香型烤烟中二氢猕猴桃内酯与香韵呈显著正相关,芳樟醇、金合欢基丙酮和类胡萝卜素总量与香气量呈显著正相关;中间型烤烟中,浓度与芳樟醇、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浓香型烤烟中,多数物质与各评吸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浅析烤烟油分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油分档次的中上部烟叶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和吸食质量进行分析,并统计不同油分档次的烟叶在“真龙”卷烟配方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随油分档次提高,同部位烟叶的化学成分更趋于协调,物理特性趋于优良,吸食质量提高;随“真龙”卷烟吸食质量提高,油分“多”和“有”的烟叶使用比例增加,油分“稍有”的烟叶使用比例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卷烟工业进行烟叶生产、烟叶采购、烟叶分选以及合理使用烟叶原料等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烤烟国标油分"有"、"稍有"档次内,等级数量过多,油分含量上、下限间的区间过大,造成油分对烟叶等级质量的区分不够精细、准确等问题,结合烟叶收购分级实际,对油分档次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把原来的四个档次细分为"多"、"较多"、"有"、"稍有"、"少"五个档次,并针对油分档次判定难等问题,从眼观油润度和触觉滑腻度、柔软度、弹性、韧性等5个指标对五个档次的判定标准进行了详细描述,初步确定了每个档次内的烟叶等级和代表性等级。新标准能明显提高油分与烟叶等级质量的相关关系,提高油分档次的判定准确度和判定效率,进而提升油分在烟叶定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曾宇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2):320-322
本文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追肥环施黄腐酸钾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烤后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施黄腐酸钾能够显著提高打顶后1周的烟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烤烟根冠比,促进烟株生长发育,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烟叶经济效益;可以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对成熟度、油分起到了较大的改善作用;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烟叶糖碱比,提高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降低烟碱、总氮含量;提高评吸质量,对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得分有较大的提升作用。综合来看,追肥环施黄腐酸钾用量以450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油分的概念、档次、组成以及烤烟油分的分级标准;概述了烤烟油分与烟叶外观质量、理化特性以及烟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从烤烟品种、生态因素、栽培措施和烟叶烘烤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烤烟烟叶油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烤烟烟叶油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油分的概念、档次、组成以及烤烟油分的分级标准;概述了烤烟油分与烟叶外观质量、理化特性以及烟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从烤烟品种、生态因素、栽培措施和烟叶烘烤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烤烟烟叶油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重庆万州2011年烤烟3个部位烟叶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评吸质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烤烟颜色在橘黄、柠檬黄色域;成熟度在"成熟"或"完熟"档次;叶片结构疏松,身份中等,油分以上、中部叶多,下部叶有;色度上、中部叶属于"浓"档次,下部叶属于"中"档次;上、中部叶的糖碱比值较以往有所增大,使得烟叶吸味和刺激性间的平衡较好。由此可知,万州烤烟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杂气有或较轻、刺激性有或微有、余味尚舒适至较舒适,这些烟叶质量指标均处于工业可用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万州烤烟烟叶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重庆万州2011年烤烟3个部位烟叶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评吸质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烤烟颜色在橘黄、柠檬黄色域;成熟度在"成熟"或"完熟"档次;叶片结构疏松,身份中等,油分以上、中部叶多,下部叶有;色度上、中部叶属于"浓"档次,下部叶属于"中"档次;上、中部叶的糖碱比值较以往有所增大,使得烟叶吸味和刺激性间的平衡较好。由此可知,万州烤烟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杂气有或较轻、刺激性有或微有、余味尚舒适至较舒适,这些烟叶质量指标均处于工业可用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烤烟评吸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烟叶化学成分与烤烟评吸质量的定性关系,以327份烤烟资源中部烟叶为材料,对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评吸质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糖类(总糖、还原糖)含量与含氮化合物(烟碱、总氮、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含氮化合物和增加糖含量有利于提高烟叶感官评吸质量;烤烟感官评吸质量各指标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钾氯比与香气量和评吸总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香气质、吃味和刺激性显著正相关;氮碱比与香气量、吃味、杂气和评吸总分极显著正相关,与香气量和刺激性显著正相关;总氮直接负向影响评吸总分;钾和蛋白质对总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均较小;总糖负向直接影响评吸总分,通过还原糖正向间接影响评吸总分;还原糖正向直接影响评吸总分较大,通过总糖和糖碱比负向间接影响评吸总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烤烟生产技术改进方向。[方法]2013年采集全国主要烟区烟叶样品,进行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鉴定,分析外观质量与其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结果]烟叶身份与香气质、刺激性得分相关性较强,其次是烟叶颜色,均起正作用;烟叶叶片结构对香气量得分的负面影响最大,其次为烟叶颜色,起正作用;烟叶颜色对烟叶杂气得分的负面影响最大;烟叶颜色与余味得分的关系最紧密,其次为烟叶油分,均起正作用。[结论]初步认为现阶段国产烤烟生产主要改进方向为通过调整栽培调制技术改善烟叶颜色和叶片结构,提高烟叶油分。  相似文献   

19.
打叶留花对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烤烟上部叶的的可用性,在福建中烟"七匹狼"广顺基地单元进行打叶留花对烟叶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打叶留花的上部叶的颜色、油分、色泽和柔软性有明显改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12.51%和14.82%,烟碱降低了26.75%,其他常规化学成分变化较小;酸性香气成分总量增加51.45%,13种酸性香气成分中有9种增加;中性香气成分总量增加2.40%,22种中性香气成分中有12种增加;评吸质量明显改善,与中部叶质量非常接近,具备中部叶质量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陈黎  张乐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18-6920
[目的]探讨烤烟化学成分与外观质量和评吸质量的关系。[方法]以宜宾4个产烟县烟叶为样品,测定其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和评吸质量,并用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宜宾烟叶总氮、烟碱、钾含量均值在优质烟叶要求的范围内,总糖、还原糖含量略高,氯含量略低;外观质量以兴文县柏坳林村烟叶较好,评吸质量以兴文县小寨村烟叶较好;总糖含量与颜色、油分显著正相关,与身份极显著正相关;钾含量与油分、色度、香气量、余味显著负相关,与成熟度极显著负相关;总氮含量与劲头、浓度显著正相关,与香气质、杂气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生产中应采取适当的栽培与管理措施,适当降低烟叶中烟碱、总氮含量,提高烟叶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