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名优茶鲜叶原料分级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优茶鲜叶原料分级机研究表明,采用本研究自制的名优茶鲜叶原料分级机,可对机采茶叶进行有效分级,经分级的原料,较好地实现了以芽叶大小分级归类,从中可获得较为整齐一致一芽二叶为主的名优茶生产原料。不同展叶状态的芽叶其个体大小差异大,以个体大小作为分级方式,所获的同一等级原料中会出现不同展叶状态的芽叶。  相似文献   

2.
龙井茶机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学文 《中国茶叶》2001,23(3):8-10
一、原料选择 选用适制龙井茶的品种,按标准采摘鲜叶.机制高档茶,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芽与叶的夹角小,芽长于叶,长度2.5~3.0cm;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芽与叶长基本相等,长3.0~3.5cm;低档茶采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鲜叶,叶长于芽,长度3.0~3.9cm.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适宜机械采摘的乌龙茶品种不同叶位节间长和各叶位展叶角度,2014、2015年春、夏、秋3季分别对丹桂、黄观音、白芽奇兰、金观音、悦茗香、黄棪、福建水仙、金牡丹8个较适宜机采的乌龙茶品种的节间长和展叶角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8个适宜机采品种2年平均二、三叶节间长2.30~2.95 cm,三、四叶节间长2.99~3.87 cm,四、五叶节间长3.36~4.53 cm,从节间长看:春季黄观音、水仙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黄棪、白芽奇兰适宜一芽二叶标准的机采;夏季水仙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秋季金牡丹、水仙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黄观音适宜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8个适宜机采品种第三叶展叶角度32.27~40.80°,第四叶展叶角度33.65~43.65°,第五叶展叶角度37.50~47.73°;从展叶角度看:春季黄棪和白芽奇兰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黄观音、茗科1号(金观音)适宜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夏季黄棪、悦茗香、白芽奇兰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秋季白芽奇兰、金观音适宜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标准的机采.  相似文献   

4.
切割式采茶机采摘鲜叶质量与机械组成显著不同于传统手采鲜叶,其质量控制标准和适制名优绿茶品类无法直接套用传统技术。本文重点分析切割式采茶机采摘鲜叶的品质特点,提出了基于这种鲜叶特点的4个等级分类,在分析不同类型名优绿茶对鲜叶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割式机采鲜叶主要适制的名优绿茶品类,对机采鲜叶的名优茶生产与加工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了名茶产区采工严重不足,名优茶生产企业因采工不足而造成鲜叶原料过期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开展名优茶机采、机制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实验研究选用适制名优茶的高产、优质、发芽齐的良种,通过高肥培管理,高标准修剪保证采摘面整齐一致,从而提高机采鲜叶的匀整度.  相似文献   

6.
鲜叶原料是制茶品质的基础,不同茶类对鲜叶原料有不同的要求。红碎茶的采摘标准,张博经、丁俊之同志的《提高红碎品质的途经和方法》一文中提出应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初展为主,其余为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和单片叶。并且提供斯里兰卡红碎茶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占75%。笔者早年在广东工作期间,曾就红碎茶的采摘标准与品质效益的问题初步进行了探讨,现就有关资料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采摘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优茶“采摘难”已经成为我国主要产茶省茶叶生产中的普遍问题,亟待机械装备及工艺技术的创新性研究。以新型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为机械化采摘的主要设备,分别就不同采茶机采摘效果,机采叶成品茶品质,机采工效和成本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新型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可以有效提升机采叶的完整率和优质鲜叶比例,鲜叶整体完整率可以达到70%左右;与手工采摘相比,采用该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工效,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8.
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注意事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20多年来名优茶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名优茶的生产遭遇了采摘难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在浙江省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许多茶叶生产企业由于采摘工不足而导致了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了制约。因此名优茶生产中推行机械化采摘,解决名优茶采摘难问题已成了当前名优茶生产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名优茶对原料嫩度要求很高,其鲜叶采摘标准比大宗茶要严格,这就使名优茶实行机械化采摘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及配套措施,名优茶机采完全是可行的。现将名优茶机采关键技术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前言茶作为多年生作物,周年均可以从树冠上采摘鲜叶。通常,带茎的一芽二叶是标准的采摘新梢。采摘与修剪是与新梢萌发有紧密联系的两项重要栽培措施(Wight 1955,Rahman和Baruah 1980)留鳞片和留鱼叶采摘是两种主要的采摘系统,即分别采摘鳞片和鱼叶以上的芽叶。经过修剪后,节间的休眠芽即行萌发。首先,最外面的芽包片打开再形成鳞片,  相似文献   

10.
通过茶季的各个阶段,测定分析了正常芽叶、对夹叶的机械组分、叶、梗及整体芽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总量、纤维素等的动态变化;分别制成绿茶和红碎茶,并分析其品质成分。探明优质茶的真正品质是鲜叶原料的自然品质与加工技术的结合,并以叶/梗比值表示鲜叶原料嫩度较为确切;对夹叶大量存在使鲜叶原料的自然品质降低而影响茶叶品质。优质茶原料生产须贯彻成套茶园培管技术,减少对夹叶发生,增加春茶期及夏茶前期这段时间内的正常芽叶。良种茶园亦应如此。  相似文献   

11.
茶树离体春梢萎凋失水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是茶叶品质工艺调控的重要参数指标。为了解茶树离体春梢的萎凋失水特性,本文选用14份茶树品种的春茶鲜叶(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原料,对其在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的萎凋失水变化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伴随水分的不断散失,不同嫩度茶鲜叶失水速率逐步减小,趋近于匀减速变化;茶树新梢萎凋失水速率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但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失水快慢与采摘嫩度无明显相关性。相同采摘嫩度的茶树品种或名枞鲜叶按失水特性可初步划分为“失水较快”和“失水较慢”两种类型,其中具有亲缘关系品种(茗科1号、金牡丹、黄观音和黄棪)一芽二、三叶的萎凋失水表征基本相似,然而茶鲜叶萎凋失水速率并非完全由茶树品种或名枞的资源特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田间不同生产方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和一芽三叶)和氮肥施用水平(200、450 kg·hm-2)下茶树春季新梢产量、品质成分和15N氮素吸收利用等变化。结果表明,新梢产量主要受采摘标准影响,一芽三叶的产量是一芽一叶的1.8~2.1倍,氮肥用量对春季新梢产量影响不显著;采摘标准对氨基酸含量特别是对茶氨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以N2水平(N 450 kg·hm-2)下采摘一芽一叶的含量最高;成熟叶含氮量从初冬到春茶结束呈下降趋势,说明叶片内氮素在春茶期间发生再利用,但其肥料氮占全氮的比例(Ndff)在增加,可能是氮素吸收和再利用的共同结果;供氮水平对新梢Ndff的影响大于采摘标准,而新梢采摘的氮携带量主要受产量影响,低氮条件下新梢15N回收率最高。本研究表明,采摘标准和施氮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15N氮素的吸收分配产生影响,但两个氮肥水平都能基本满足不同采摘标准下茶树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宜机采的茶树品种,2012~2014年对14个茶树品种机械采摘和手工采摘芽梢中标准芽叶比重和破碎芽叶比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丹桂、黄观音、白芽奇兰、茗科1号(金观音)、悦茗香、黄棪、福建水仙、金牡丹等8个品种机械采摘与手工采摘的完整芽叶比重(符合乌龙茶采摘标准)和新梢破碎芽叶比重接近。而肉桂、毛蟹、本山、梅占、铁观音、黄玫瑰等6个品种机械采摘的完整芽叶比重比手工采摘低,新梢破碎芽叶比重均比手工采摘高;初步得出丹桂、黄观音、白芽奇兰、金观音、悦茗香、黄棪、福建水仙、金牡丹等8个品种机采效果较好,且这些品种生长速度较快,产量较高,较适宜机械采摘。  相似文献   

14.
茶园不同施肥方式对茶树养分和鲜叶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开展了人工撒施、机械旋耕和机械犁耕3种施肥方式对茶树养分和鲜叶品种相关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设10个处理,对成熟叶叶绿素、氮、磷、钾以及春茶一芽二叶品质相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双侧旋耕2个处理的春茶一芽二叶品质成分含量较其它处理高,人工撒施对新梢品质成分含量较其他处理都低,不施肥的3个处理茶叶酚氨比最高,其中机械中间犁耕处理茶叶酚氨比较低;施肥方式对茶叶成熟叶叶绿素、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NaHSO3对茶树代谢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民强  陈杭芳  朱飘娜  陆庆  蒋德安 《茶叶》2004,30(4):224-226
用不同浓度的NaHSO3,喷洒不同品种刚萌芽的生产茶园,生长二十天后,采摘一芽二叶的鲜叶,制成生化样,分析茶多酚类、氨基酸、水浸出物等茶树次生代谢成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NaHSO3,能显著提高茶叶内含成份的含量,1mmol/L、2mmol/L处理的效果较明显,其中2mmol/L处理的茶多酚类、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68%、18.67%、6.91%,不同品种之间以鸠坑种提高幅度较大,差异都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摘时期对重发酵单丛茶香气及理化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春、夏、暑、秋四个茶季的重发酵型单丛茶进行分析,研究重发酵单丛茶香气组分与理化品质随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不同采摘时期的重发酵单丛茶中,秋茶、春茶芳香物质种类相对较少(分别为41种和43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夏茶低;而夏茶和暑茶芳香物质种类多(分别为45种和48种),香精油总量占总挥发性成分比例比秋茶高。夏、暑茶芳樟醇氧化物、杜松醇、律草烯等含量较高,而香叶醛、吲哚、茉莉酮、橙花叔醇等花香型香气成分含量比秋茶低得多。夏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占总挥发性成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的茶叶,达到69.77%,而春、暑、秋茶相应所占比例分别为50.98%、51.75%和51.72%。感官审评表明,秋茶、春茶单丛香气品质得分比夏茶、暑茶高,即秋茶、春茶香气品质要比夏、暑茶好。  相似文献   

17.
以乌龙茶品种黄棪作对照,对'芝龙'茶树新品系进行形态特征、春梢生育期、产量、制茶品质、抗逆性、生化成分等鉴定.结果表明:'芝龙'新品系为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早生种;芽期比黄棪迟4~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制乌龙茶香清幽,味醇爽、汤中有香,内质评分优于对照种.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水浸出物 51.4%、茶多酚 20.95%、氨基酸4.05%、儿茶素总量13.37%、咖啡碱4.95%.耐寒性强,耐旱与抗病虫害性能均与对照种相当,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8.
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方世辉  张秀云  夏涛  宛晓春 《茶叶科学》2002,22(2):135-139,146
研究了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和季节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叶中醇系香气总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游离态为春季>夏季>秋季,键合态为春季>秋季>夏季;加工过程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醇系香气成分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茶多酚逐渐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则与氨基酸相反。对干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春茶后期和夏茶前期槠叶种重做青所制茶样具有明显的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