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试验采用早期断奶仔猪(25±3日龄,平均体重6.78kg),用简单的玉米-豆粕-鱼粉型日粮饲喂,研究了不同蛋白质水平(18%,20%)和赖氨酸水平(1.0%,1.3%和1.6%)对仔猪胃肠道内容物消化酶活力、结肠蛋白质腐败作用和腹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较高时(20%),仔猪腹泻率提高,这与大肠腐败作用无关;高蛋白质水平导致了细菌活动的加强和小肠液淀粉酶活力的下降;不同赖氨酸水平对以  相似文献   

2.
选57头28日龄断奶仔猪(平均体重约4.5kg),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大肠蛋白质腐败作用和腹泻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粮CP水平分别与仔猪的CP、未消化CP日摄入量,结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挥发性盐基氮(VBN)和氨氮(AN)含量,以及腹泻指数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2)结肠内容物中VBN和AN含量分别与仔猪腹泻指数呈显著(P<0.05)的正相关。(3)饲粮CP水平分别与盲肠内容物中VBN和AN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4)随着饲粮CP水平的升高,仔猪结肠组织病理变化亦增加。(5)与CP20.4%的全植物蛋白型饲粮和CP19.2%的复合蛋白型饲粮比较,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CP16.5%)可有效地降低仔猪结肠内容物中VBN和AN含量及腹泻指数。试验表明,饲粮CP水平对结肠蛋白质腐败作用可产生显著的影响。随着饲粮CP水平的升高,结肠内蛋白质腐败、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和仔猪腹泻指数均有增加。平衡饲粮氨基酸使CP水平降低可减少结肠内蛋白质的腐败和仔猪断奶后腹泻。  相似文献   

3.
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适宜蛋白质及赖氨酸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采用玉米—豆粕—鱼粉型日粮,研究不同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对仔猪生长性能及小肠粘膜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采用25±3日龄断奶仔猪72头,按2×3因子水平试验设计,即两个蛋白质水平(18%,20%)和三个赖氨酸水平(1.0%,1.3%,1.6%),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试验期为28天。于试验第11天,每个重复选取一头仔猪,屠宰后取小肠组织样品,测定小肠各段的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仔猪断奶后的营养水平应分阶段供给:断奶早期,即仔猪日龄为25~35天、体重为6.78~8.92kg时,宜采用较高营养水平,即粗蛋白20%和赖氨酸1.3%;断奶后期,即仔猪日龄为36~53天、体重为8.98~17.52kg时,可采用较低营养水平,即粗蛋白18%和赖氨酸1.0%;高蛋白水平导致小肠绒毛缩短及隐窝加深(P<0.05),有提高仔猪腹泻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低蛋白质饲粮防制断奶仔猪泻和水肿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玉米-豆饼型饲粮饲喂仔猪(7日龄诱食,35日龄断奶,60日龄结束试验),结果:18%蛋白质饲粮组断奶后腹泻发生频率较23%蛋白质饲粮组低48.55%。水肿病发病率低44.88%。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分别提高10.2%和6.67%。  相似文献   

5.
低蛋白质饲粮防制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两种不同蛋白质水平的玉米-豆饼型饲粮饲喂仔猪(7日龄诱食,35日龄断奶,60日龄结束试验),结果:18%蛋白质饲粮组断奶后腹泻发生频率较23%蛋白质饲粮组低48.55%。水肿病发病率低44.88%。日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2%和6.67%。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日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对种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金全  朱德阳 《养猪》2000,(4):12-15
本文以杜洛克公猪为试材,研究日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对种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18头平均为11月龄的种公猪,按照体重、月龄和窝别平均分为三组,每组6头;日粮设两种蛋白质水平(12%,16%),两种能量水平(3.0Mcal/kg,3.4Mcal/kg),组合成三种日粮处理:1)高能高蛋白组(EP),2)低能高蛋白组(eP),3)低能低蛋白组(eP),三组公猪随机对应三种日粮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日粮处理对种公猪体重、日增重、背膘厚、睾丸体积有显著影响;本试验所设范围内,日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对公猪繁殖性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饲粮蛋白质水平与早期断奶仔猪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0头28±2日龄断奶仔猪(平均体重4.5kg),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对早期断奶仔猪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饲粮CP水平分别与仔猪的CP摄入量、CP表观消化率、可消化CP摄入量、未消化CP摄入量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2)CP真消化率则不受饲粮CP水平的影响,两者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3)饲粮CP水平分别与结肠内容物中挥发性盐基氮(VBN)和氨氮(AN)含量存在显著(P<0.05)的正相关。(4)饲粮CP水平与血浆VBN含量存在显著(P<0.05)的正相关;但血浆AN含量则不受饲粮CP水平的影响,两者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5)随着饲粮CP水平升高,仔猪结肠、肝、肺和肾组织的病变指数增加。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粮CP水平升高,仔猪结肠内蛋白质腐败作用增强,腐败产物产量增加,吸收进入体内的腐败产物亦增加;腐败产物的增加使仔猪器官组织的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8.
早期断奶仔猪蛋白质及矿物质的营养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断奶仔猪消化道酶系发育尚未健全,胃内pH值升高,易发腹泻。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可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在日粮中的含量以1.65%。1.80%为最佳,日粮中的蛋白质原料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添加饲用酸化剂、脂肪、酶制剂和抑菌促生长剂都能提高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减少腹泻发生。日粮中钙水平控制在0.58%-0.80%之间。高铜日粮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效率。高锌和含砷制剂日粮能促进仔猪食欲,减少腹泻发生。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30头三元杂交猪,经饲养试验和屠宰测定(9头猪)后,比较三种蛋白质水平的日粮在苯乙醇胺的作用下对猪生长和产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3.84%,赖氨酸基本满足需要时,15,25mg/kg苯乙醇胺有助于增重和肌肉增长。40-60kg体重阶段,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以内,且赖氨酸的供给量较高,猪的生长速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当日粮蛋白质水平下降2%以上,苏氨酸的限制性即表现出来,若希望保持高速增长,应考虑补充苏氨酸。60-90kg体重阶段,在低蛋白质日粮条件下(第二,三组),苯乙醇胺能有效保持高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早期断奶仔猪蛋白质及矿物质的营养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断奶仔猪消化道酶系发育尚未健全,胃内pH值升高,易发腹泻,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可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后腹泻和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在日粮中的含量以1.65-1.80%为最佳,日粮中的蛋白质原料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添加饲用酸化剂,脂肪,酶制剂和抑菌促生长剂都能提高全猪对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减少腹泻发生,日粮中钙水平控制在0.58%-0.80%之,高铜日粮能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效率,高锌和含砷制剂日粮能促进仔猪食欲,减少腹泻发生。  相似文献   

11.
高产泌乳母猪饲粮蛋白质与赖氨酸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产活仔 1 2头以上的经产母猪为对象 ,研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 1 1 .5 %、1 3 .8%、1 5 .9%、1 8.0 %和2 0 .2 % ,相应的赖氨酸为 0 .61 %、0 .74 %、0 .87%、1 .0 %和 1 .1 2 %的 5种等能饲粮对母猪繁育、泌乳及血浆尿素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蛋白质和赖氨酸摄入量的提高 ,母猪泌乳期失重减少 (P <0 .0 5 ) ,泌乳量则显著提高 (P <0 .0 5 )。仔猪 2 0和 3 5日龄的窝重均显著受母猪饲粮营养水平的影响 (P <0 .0 5或P <0 .0 1 )。血浆尿素N随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P <0 .0 5 ) ,但血浆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无论母猪繁育效果和泌乳性 ,均以第 4组饲粮即母猪日摄入蛋白质 868g,赖氨酸 4 8.3g时 ,获得了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和葡萄糖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等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其中脂肪设5%、10%2个水平,葡萄糖设10%、20%、30%3个水平,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4.79±0.13)g的大黄鱼幼鱼50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WGR和SGR随饲料葡萄糖水平增加而降低,30%葡萄糖组的WGR和SGR显著低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全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在饲料脂肪水平相同时,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30%葡萄糖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丙酮酸激酶(PK)、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6-磷酸葡萄糖酶(G6 Pase)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肝脏GK、PFK活性升高,肝脏PEPCK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由结果可知,与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相比,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有效利用饲料中的葡萄糖。综合本试验结果,建议大黄鱼幼鱼阶段饲料适宜的脂肪和糖水平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90只60日龄的健康雄性水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6组水貂分别饲喂2个蛋白质水平(32%和36%)和3个脂肪水平(10%、20%和30%)的6种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低蛋白质中脂肪和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低蛋白质低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P0.01),且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增加,水貂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增加趋势,20%和30%脂肪水平组极显著高于10%脂肪水平组(P0.01)。水貂料重比以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最低,显著低于低蛋白质低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P0.05)。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32%蛋白质水平组水貂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36%蛋白质水平组(P0.05)。低蛋白质高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低蛋白质低脂肪组和高蛋白质低脂肪组(P0.05)。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且最高组均为低蛋白质高脂肪组。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水貂生长性能指标及蛋白质和脂类代谢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当饲粮蛋白质水平为32%、脂肪水平为20%~30%时,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率较高,育成期雄性水貂的生长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水平对生长貉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代谢的影响,为生长貉的精准饲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3×3完全随机设计,3个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2%、24%和26%,3个粗脂肪水平为7.5%、9.5%和11.5%。所有日粮中赖氨酸、含硫氨基酸和苏氨酸含量相等。将体重相近的11周龄健康公貉63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7只,单笼饲养,试验期共56 d。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水平互作对生长貉能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氮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影响干物质消化率(P<0.05),其中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2%时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粗蛋白质水平24%和26%组(P<0.05);粗脂肪消化率随日粮粗脂肪水平增加而提高(P<0.05),也有随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增加而提高的趋势(0.05 < P < 0.10)。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氮沉积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日食入氮、日粪排出氮、日尿排出氮、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利用率(P<0.05),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2%和24%时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粗蛋白质水平26%组(P<0.05);日粮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日尿排出氮、沉积氮、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利用率(P<0.05),其中日粮粗脂肪为9.5%和11.5%时沉积氮、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和利用率显著高于粗脂肪水平7.5%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日粮粗脂肪水平、降低粗蛋白质水平,可降低尿氮排放,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用12头初始体重为(15.33±2.10)kg健康杜×长×大杂交去势公猪,分为6个处理,采用6×6双拉丁方设计,研究低蛋白日粮条件下赖氨酸水平对生长猪氮平衡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日粮包括1个高蛋白对照组(粗蛋白水平为18%,标准可消化赖氨酸0.83%)和5个低蛋白处理组(粗蛋白水平为14%,标准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63%、0.73%、0.83%、0.93%和1.03%)。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水平降低4%后,生长猪的氮排放量显著降低(P<0.01),氮沉积率和生物学价值随着日粮赖氨酸水平的升高呈线性上升(P<0.01);日粮粗蛋白和赖氨酸水平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并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考虑日粮标准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对生长猪氮平衡和生长性能这两方面的影响,当日粮粗蛋白水平较《猪饲养标准》(2004)的推荐标准降低4%时,15~40kg生长猪最适日粮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水平为0.93%~1.03%。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亚东鲑亲鱼生长性能、性腺指数、消化酶活性和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5×2两因素随机设计,设5个蛋白质水平(36%、39%、42%、45%、48%)和2个脂肪水平(9%、18%),共配制10种实用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19尾鱼。初重为(462.53±45.40)g亚东鲑在室内水族箱中流水饲养,饲养周期为77 d。结果表明:同一脂肪水平下,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有所升高,而饲料系数逐渐降低,至蛋白质水平为48%时又有所升高。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雌性亲鱼性腺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雄性亲鱼性腺指数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但至蛋白质水平为48%时又有所回升。同一脂肪水平下,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的脂肪酶活性逐渐增加,蛋白质水平为48%时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36%时(P0.05);而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的蛋白酶活性虽有所增加,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蛋白质水平下,18%脂肪水平组胃、肠道和幽门盲囊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略高于9%脂肪水平组。同一脂肪水平下,血清氨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增加。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性以及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亚东鲑亲鱼对饲料蛋白质(36%~48%)和脂肪(9%~18%)水平有一定的适应性反应;以增重率为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饲料脂肪水平为9%和18%时,亚东鲑亲鱼对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43.11%和45.69%。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日粮不同代谢能和赖氨酸水平对AA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60只1日龄AA公雏,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32个重复,每重复1只鸡,实行单笼饲养。试验采用2因子(代谢能和赖氨酸)×2水平(低于和高于对照组)随机区组设计,设1个对照组(代谢能参照NRC,1994),2个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2.97、13.81MJ/kg;2个赖氨酸水平0~3周龄分别为1.0%、1.2%,4~6周龄分别为0.9%、1.1%,对照组代谢能水平0~6周龄为13.39MJ/kg,赖氨酸水平0~3周龄为1.1%,4~6周龄为1.0%。42日龄屠宰,试验结果表明:①日粮代谢能水平从12.97MJ/kg提高到13.81MJ/kg,肉鸡平均体重增加12.67%,饲料转化率升高7%(P<0.01);日粮赖氨酸水平提高20%,体重显著增加12.38%(P<0.05),饲料转化率升高3.84%(P<0.01);日粮代谢能和赖氨酸对饲料转化率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②随着代谢能水平的提高,屠体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腹脂重和腹脂率相应提高,高能组显著高于中、低能组(P<0.05),赖氨酸水平对屠体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和胸肌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1),与低赖氨酸组相比,高赖氨酸日粮组肉鸡屠体重增加12.33%、全净膛重增加12.62%、胸肌重增加28.53%、胸肌率提高3.11%,代谢能和赖氨酸水平对肉鸡腹脂重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③日粮代谢能水平为13.81MJ/kg,赖氨酸水平0~3周龄为1.2%、4~6周龄为1.1%时AA肉鸡获得最佳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与实际生产中应用的NRC(1994)代谢能和赖氨酸水平相比,AA肉鸡多赢利1.44元/只。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两次试验进行 ,试验 1研究两个蛋白质水平 ( 1 8% ,2 0 % )及三个赖氨酸水平 ( 1 .0 % ,1 .3%和 1 .6 % )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试验 2研究两个蛋氨酸水平 ( 0 .2 9% ,0 .39% )和三个苏氨酸水平( 0 .6 0 % ,0 .6 8%和 0 .76 % )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日粮均为简单型日粮 ,试验动物为早期断奶仔猪 ,其日龄体重分别为 2 5± 3日、6 .78± 0 .0 8kg与 2 6± 1日龄、6 .6 8± 0 .0 4kg。测定不同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下 ,免疫器官重量、淋巴细胞数量及组成、血液IgG效价、注射PHA皮褶厚度变化及SRBC(绵羊红细胞 )免疫后抗体效价。结果表明 ,日粮不同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对血清IgG效价无影响 ,在皮褶厚度的变化的影响上 ,两者交互作用极显著 (P <0 .0 1 )。苏氨酸及蛋氨酸的不同水平显著影响血液中IgG效价及抗SRBC抗体效价 (P <0 .0 5) ,机体免疫机能最佳时适宜的蛋白质、赖氨酸、蛋氨酸及苏氨酸水平分别为 1 8% ,1 .3% ,0 .39%及 0 .6 8%。  相似文献   

19.
Sixty male and 60 female crossbred pigs were allocated to an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orcine somatotropin (pST) administration (0 or 6 mg/d) and dietary lysine content on growth performance, tissue deposition, and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live weight range of 80 to 120 kg. Pigs receiving pST were given diets containing 6.9, 7.8, 8.8, 9.7, 10.6, or 11.5 g lysine/kg, whereas control pigs received diets containing 4.8, 5.8, 6.9, 7.8, 8.8 or 9.7 g lysine/kg. These dietary levels ranged from 0.40 to 0.70 g available lysine/MJ of DE for pST-treated pigs and from 0.28 to 0.58 g available lysine/MJ of DE for control pigs. Pigs were individually housed in pens, and there were five replicates of each treatment. All diets contained 14.5 MJ of DE/kg and were offered for ad libitum consumption to pigs between 80 and 120 kg live weight. Growth rat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and food conversion ratio (FCR)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lysine.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ex x pST interaction such that pST reduced the sex difference in FCR. Growth rate was faster in boars than in gilts and was increased by pST at the higher levels of dietary lysine. Similarly, FCR was lower for boars than for gilts and was decreased by pST at the higher dietary lysine levels. The optimum growth rate and FCR were defined as the lysine level at which growth rate and FCR were 95% and 105%, respectively, of the lysine plateau. The optimum growth rate and FCR were achieved at similar dietary lysine contents and were approximately 0.35 and 0.52 g available lysine/MJ of DE for control and pST-treated pigs, respectively. Protein deposition in the carcas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ysine level, was higher in boars than in gilts, and was increased by pST at the higher dietary lysine contents. Sex had no effect on dietary lysine required to maximize protein deposition. The dietary lysine contents required to ensure 95% of plateau protein deposition of 104 and 153 g/d were 0.39 and 0.55 g available lysine/MJ of DE for control and pST-treated pigs,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in lysine requirement with pST seems to be commensurate with the increase in protein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