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盲家蚕母蛾镜检是防止微粒子病,杜绝胚种传染的关键措施。目前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是采用:七个蛾腹合磨(留下蛾头复查用)蛾液离心沉淀,点三样本镜检,发现病毒复检蛾头,按实际检出毒蛾数计算病毒率。这种方法,检出毒蛾数目清楚,计算病毒率准确,但花工费时,检种效率低,为了进一步改进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一九九○年省丝绸公司下达任务由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和蚕种繁殖试验所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2.
崔世明  许锦忠 《江苏蚕业》1992,(1):31-33,46
<正>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在种茧生产上呈现抬头蔓延的趋势。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已成为蚕种生产上的当务之急。我们海安蚕种场建场三十三年来,曾发生过两次比较严重的微粒子病。第一次是在1974年秋季,四个批次的蚕种,每批都有微粒子病,微毒率低的0.076%,高的达到10.5%,淘汰蚕种8000多张。第二次发生从1989年春种生产开始,检验到部分批次有微粒子孢子,个别批次微毒率超标淘汰,1990年春种微毒率急剧上升,淘汰原种6856张,普通种18610张,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和危害,1974年发生微粒子病为害后,我场分析了发病原因,采取了综合防微措施,使微粒子病得到  相似文献   

3.
正3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3.1实施蚕种母蛾集中集团磨蛾镜检,杜绝胚种传染执行"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验细则",对全省原种和普通种实施集中检验。蚕种检疫方法分别采取1986年和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的"广东省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和"广东省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两种检疫法的病蛾检出概率均达0.99,高于原检疫法,原种可确保无毒,普通种采用分户制种,  相似文献   

4.
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我省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推广应用收到较好效果,使病卵的淘汰率逐年降低,对提高种质量,预防母蛾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1989年,农业部召开了一系列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会议,交流总结了经验。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的问题,日益受到注意。广东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为提高原种母蛾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下达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的试验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以3800张原种检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疾病,可经胚胎传染给子代,对蚕桑生产危害很大,是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根据浙江省30多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分析,浙江省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和未检出率的相关性,进而从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方面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因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而淘汰蚕种的比例)和未检出率(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未检出微粒子孢子蚕种的比例)呈负相关,秋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淘汰率较高,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淘汰率差异不大。建议根据浙江省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微粒子病给蚕种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正> ST—2型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查装置,是检验蚕种微粒子病母蛾的专用设备。用于普种、原种、原原种的母蛾检验,是根据我场生产的 ST—1型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查装置的基础上改进后的第二代产品。整套装置配套齐全,主要由定量液注机、自控磨蛾机、自控离心机、自控冲洗机、振荡器及配用附件和显微镜等组装而成。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仕叶 《蚕学通讯》2007,27(1):17-18,20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家蚕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蚕病,经过微粒子孢子在蚕、蛹、蛾体内寄生,并能经蚕卵遗传给下一代.该病在全国各蚕区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种茧育和丝茧育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了广西蚕种生产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异型微孢子虫发生情况,研究异型微孢子虫主要种类、形态以及调查一些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食下传染力和胚种传染力等,探讨异型微孢子虫对广西家蚕微粒子病检疫和病害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蚁蚕镜检与母蛾镜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解放以来,母蛾镜检一直作为家蚕微粒子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毒率的计算,有毒蚕种的淘汰,都是以母蛾镜检结果为唯一依据。母蛾镜检为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减轻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的危害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集团检验方法的应用情况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于一九九二年六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广州质检站在省公司蚕桑生产部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细则》,于一九九二年四月下旬开始,应用这一先进的检验方法。今年,我省所有原种场(所)繁制的家蚕原种和原原种母蛾全部集中在广州质检站,采用集团磨蛾检验。至九月底止,检验了广东省蚕种所、化州蚕种场、华农大蚕桑系、省蚕研所等单位繁制的原种172批,共67338张(见附表)。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这种检验方法对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13.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14.
杨玉梅  李健  潘沈元 《蚕业科学》2010,36(3):544-548
蚕种质量检验中需要根据家蚕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的结果对检验批次的病蛾率进行合理估计。推导了一个根据检验集团带毒率估算检验批次母蛾的病蛾率的公式,并采用计算机模拟抽样检验方法对该公式的无偏性、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检验批次大小、检验集团数量、检验集团大小、实际病蛾率、带毒集团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公式对检验批次病蛾率的估计具有统计无偏性,估计误差主要受到检验集团数量、带毒集团检出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 4 0年来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规律性及广东省近1 0多年来杂交种微粒子病的流行情况。研究发现广东家蚕微粒子病在 80年代后的 1 0多年间 ,微粒子病发生出现较大的反复 ,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 80年代以前的水平。 80年代后的微粒子病发生流行有一定的季节周期性。广东省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流行的频率与原种基本接近 ,但原种微粒子病流行和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趋势正好相反。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有气候、地理方面的 ,也有经济和人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论述了桑蚕原种繁育中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规律,提出了一些防控家蚕原种微粒子病的意见,以期在生产上对微粒子病防控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母蛾检测是控制微粒子病流行的基础性工作。根据2010—2014年某蚕区7个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对母蛾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毛种数量和微孢子虫检出结果的变化及其与各检测批规模类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数据采集期间该蚕区毛种数量较多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和毛种数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的检测批次数量已较2010年显著增加(P=0.049);未检出家蚕微孢子虫的合格蚕种(即无毒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检出合格蚕种(即带毒合格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检出不合格蚕种(即带毒淘汰蚕种)比率,未出现明显倾向性变化趋势;不同生产单位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程度间可见明显差异。蚕种生产单位可通过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检测结果间的相关性分析,反馈调控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提高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展干热空气处理蚕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技术工作,解决卵龄控制在12 h以内的技术处理要求,调查了广东省现行生产品种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的产卵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 28 ℃的条件下,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产卵多集中在前5h内,5h后产卵量明显下降,其中7·湘×芙·9在投蛾后的1h就达到产卵高峰,在5h内的产卵量占母蛾总产卵量的92.94%,在9h内达96.47%;芙·9×7·湘则在投蛾后的2~4h为产卵高峰,在5h内的产卵量占母蛾总产卵量的85.21%,在9h内达92.78%;两广二号杂交原种母蛾的产卵规律符合干热空气处理蚕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卵龄控制在12 h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桑叶全程消毒是蚕种繁育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重要措施。在原种繁育中比较桑叶全程漂白精消毒与桑叶不消毒的微粒子病"毒率"发生情况,调查桑叶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在桑蚕原种繁育生产中桑叶全程漂白精消毒能很好的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毒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