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几种土壤中不同形态铁及无定形硅铝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白浆土、黑土和草甸土三类土壤不同形态铁和无定形硅铝表明,游离氧化铁的量在各类土中均为表层大于底层;铁的活化度白浆土高于黑土,而白浆土的白浆层又高于腐殖质层和淀积层;无定形硅、铝在白装土中层次之间分异明显,说明有淋淀现象发生,在黑土和草甸土中差异不大;新鲜有机质对铁的活化有显著作用,络合态铁和土壤腐殖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白浆土是形成于北温带温凉较湿润气候下的酸性土壤,红壤是形成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酸性土壤,二者的形成过程不同,土壤淋溶的程度和方式亦有差异。白浆土上层的酸溶性无定形铁高于红壤,40cm 以下的土层则相反,白浆土重结晶铁为无定形铁的2~6倍,红壤则为10多倍。白浆土的铁锰没有明显的淋溶趋势,而多在本层土壤的孔隙中集中。两种土壤的全铁量比全锰都高,高一个数量级,二者锰的差异小于铁的差异。白浆土两种形态锰的含量,均略高于红壤。白浆土白浆层锰的含量略高于黑土层,淀积层较低,红壤的游离锰未见有淋溶移动的趋势。红壤酸性铝高于白浆土,铝比铁有更多的存在于无定形部分中。活化度。红土的游离铁多于白浆土。以重结晶态者为主,活化度反低于白浆土。两者土壤游离锰的活化度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白浆土是形成于北温带温凉较湿润气候下的酸性土壤,红壤是形成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酸性土壤,二者的形成过程不同,土壤淋溶的程度和方式亦有差异。白浆土上层的酸溶性无定形铁高于红壤,40cm 以下的土层则相反,白浆土重结晶铁为无定形铁的2~6倍,红壤则为10多倍。白浆土的铁锰没有明显的淋溶趋势,而多在本层土壤的孔隙中集中。两种土壤的全铁量比全锰都高,高一个数量级,二者锰的差异小于铁的差异。白浆土两种形态锰的含量,均略高于红壤。白浆土白浆层锰的含量略高于黑土层,淀积层较低,红壤的游离锰未见有淋溶移动的趋势。红壤酸性铝高于白浆土,铝比铁有更多的存在于无定形部分中。活化度。红土的游离铁多于白浆土。以重结晶态者为主,活化度反低于白浆土。两者土壤游离锰的活化度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吉林省中部不同亚类黑土(3个亚类,5个剖面)铁、锰的含量及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了成土母质、成土过程、成土环境对铁、锰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土母质中全铁含量均高于黄土母质,而黄土母质中全锰含量较高。全铁在黄土母质的典型黑土和白浆化黑土中表现为表聚和淀积特征,在草甸黑土中差异很小;有效铁在红土母质中分布规律与全铁相反,在草甸黑土中表现出明显的淀积特征,其余各土类中有效铁含量分布与全铁一致。全锰在典型黑土中呈从上至下逐渐减小的规律,在草甸黑土中表现出较弱的淋溶特征,在白浆化黑土中表现出较明显的表聚和淋溶淀积特征。有效锰在草甸黑土中差异不大,在白浆化黑土和典型黑土中有很强的表聚特征。有效锰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r=0.526,n=19)。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白浆土低产原因,对白浆土不同土层的机械组成、土壤硬度、透水性和水浸容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机械组成呈上轻下粘的“二层性”特点。耕层和白浆层以粉粒为主,特别是粗粉粒和中粉粒含量比淀积层高17.5%~42.5%,粘粒含量不足淀积层的1/2;白浆土耕层通透性良好,白浆层和淀积层固相率高、气相率低;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透水性不良;白浆层土壤硬度大,容重高,埋藏深度浅,是作物根系生长的障碍层次。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白浆土低产原因,对白浆土不同土层的机械组成、土壤硬度、透水性和水浸容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机械组成呈上轻下粘的"二层性"特点。耕层和白浆层以粉粒为主,特别是粗粉粒和中粉粒含量比淀积层高17.5%~42.5%,粘粒含量不足淀积层的1/2;白浆土耕层通透性良好,白浆层和淀积层固相率高、气相率低;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透水性不良;白浆层土壤硬度大,容重高,埋藏深度浅,是作物根系生长的障碍层次。  相似文献   

7.
以亚热带的棕红壤为装柱材料,用pH 3.5不同浓度(0~0.08 mol/L)的铁、锰单一或混合溶液淋溶土柱40次,研究在干湿交替和不同淋溶方式(铁、锰同时淋溶或交替淋溶)条件下土壤中铁、锰元素的淋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淋溶的进行,土柱淋出液的pH逐渐降低,淋溶40次后淋出液的pH低于淋溶液的pH,淋出液中铁、锰的含量与淋溶液的相近;淋溶后土壤中铁、锰含量最高的为游离态,其次为非晶质态,最低的为络合态;淋溶后,土柱中铁的淀积量大于锰的淀积量,除络合态铁、锰的含量比较接近外,游离态和非晶质态铁的淀积量都远高于相应形态锰的淀积量。铁、锰同时淋溶处理的土柱中铁的淀积量高于相应交替淋溶的淀积量,而锰的淀积量则为交替淋溶处理的高于同时淋溶的淀积量,且在交替淋溶条件下,淋溶液中锰的浓度越高,土壤中铁的淀积量越大。交换性K+、Na+、Ca2+、Mg2+随着铁、锰淋溶的进行而淋失,其中Ca2+、Mg2+的流失量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白浆土机械物理性质,以黑龙江东部岗地白浆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现场试验法和钢材脆性仪测定了白浆土原状土壤的抗剪强度和脆性。结果表明:白浆土内聚力白浆层最大,依次为淀积层、耕层;土壤粘着力淀积层最大,依次为白浆层、耕层;土壤外摩擦角由耕层向淀积层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壤水分升高,内聚力和内外摩擦角均有降低趋势;而土壤粘着力则相反。白浆土耕层土最易被破碎,白浆层居中,淀积层难以破碎。耕层和淀积层土壤在含水量低于塑性界限值阶段,破碎土壤所消耗的能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并在土壤塑限值附近形成峰值,之后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破碎白浆层土壤所消耗的能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破坏土壤时形成大小不一的土块,大土块比率随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加。耕层土壤易破碎成较小的土块和土屑;白浆层土壤居中,淀积层不易破碎。  相似文献   

9.
白浆土某些物理性质的研究Ⅲ.白浆土微结构及孔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白浆土的某些物理性质,对自然林下的白浆土和耕地白浆土的土壤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林下荒地白浆土剖面未受到过任何人为扰动,表层土壤中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残留物质,土壤团粒结构发达,孔隙量大,土质疏松;表土层向白浆层呈渐进式过渡;而耕地白浆土的表层土壤,由于受机械耕作影响,土层内混有大量白浆层土壤,土壤紧实,孔隙量减少。白浆层土壤结构呈厚度为2~3mm片状结构,仅有少量水平方向发展的孔隙,无利于土壤排水的纵向孔隙,无作物根系;淀积层土壤呈小核状结构,干缩后沿结构形成裂隙。白浆土的土壤总有效储水孔隙(0.050 0~0.000 2mm)为耕层的16.9%~20.3%。白浆层仅为耕层的67.4%~83.3%,淀积层为耕层的25.6%~54.4%。直径>0.05mm的重力水孔隙耕层在17.8%~24.4%,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的重力水孔隙仅1.3%~1.8%和2.4%~6.4%,表明土壤通透性差。直径<0.000 2mm的无效孔隙,淀积层明显高于耕层和白浆层,土壤持水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白浆土的某些物理性质,对自然林下的白浆土和耕地白浆土的土壤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林下荒地白浆土剖面未受到过任何人为扰动,表层土壤中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残留物质,土壤团粒结构发达,孔隙量大,土质疏松;表土层向白浆层呈渐进式过渡;而耕地白浆土的表层土壤,由于受机械耕作影响,土层内混有大量白浆层土壤,土壤紧实,孔隙量减少。白浆层土壤结构呈厚度为2~3mm片状结构,仅有少量水平方向发展的孔隙,无利于土壤排水的纵向孔隙,无作物根系;淀积层土壤呈小核状结构,干缩后沿结构形成裂隙。白浆土的土壤总有效储水孔隙(0.0500~0.0002mm)为耕层的16.9%~20.3%。白浆层仅为耕层的67.4%~83.3%,淀积层为耕层的25.6%~54.4%。直径〉0.05mm的重力水孔隙耕层在17.8%~24.4%,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的重力水孔隙仅1.3%~1.8%和2.4%~6.4%,表明土壤通透性差。直径〈0.0002mm的无效孔隙,淀积层明显高于耕层和白浆层,土壤持水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
12.
13.
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的争议及学术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荒漠化、沙漠化及风沙化等概念提出的背景出发,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这些概念的研究进展情况及争议,提出了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与荒漠、沙漠、沙地等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别,并依此说明这些概念在我国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香蕉叶片每月生长数与月均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花期长短与初花期的旬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果穗重、果指重与花芽分化初期的旬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旬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穗重、果指重及可食率与≥15℃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穗重还与初花期的旬均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水湿条件较好的果园,香蕉生长发育与降雨量的关系不显著。建立了上述各相关的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香蕉生长发育状况和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16.
土壤中重金属及F含量的表/底土比可大致反映这些污染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累积情况。试验表明,3种菜园土对Cu,Zn,Cd,Pb,Cr,F的富集顺序为灰菜园土>菜园红土>潮菜园土,在各污染元素中,3种菜园土对Pb,Zn的富集作用最强;Cu,Cd次之;Cr,F最弱。蔬菜与土壤Cu,Zn,Cd,Pb含量的比值(菜/土比),也可大致反映出各种蔬菜对它们的吸收富集情况。试验表明,大多数蔬菜对Cd的吸富集作用最强;其次是Zn;对Cu,Pb的吸收富集较弱。在各种蔬菜中,叶菜类对上述重金属的吸收富集作用大于果菜和根菜类,在叶菜中又以莴笋、苋菜、小白菜最强,包菜最弱。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与肌酸激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互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溴化十二烷基三甲铵(DTMB)辛基苯基聚氧乙烯基醚(TX-100)与肌酸激酶(C.K.)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SDS和DTMB对C.K.和SOD的活力的影响明显大于TX-100,在浓度较低时,对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尤其是SDS在0.01~0.1mmol/L时,可提高SOD的活力70%以上,SDS与带相反电荷的蛋白质结合后,可引起蛋白质沉淀,利用表  相似文献   

18.
L—刀豆氨酸及其与昆虫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刀豆氨酸是一种非蛋白性氨酸,自发现以来有六十余年,一系列有关它在植物界的分布,作用以及与昆虫的关系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目前有将其应用在害虫防治上的试图;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做了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