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竹山县1978年首次发现水稻纹枯病,1982年后逐年加重,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在6月中旬水稻分蔸期当田间温度达23℃和田间湿度97%时开始发病,在25℃~31℃与饱和湿度下大发。偏施氮肥、追肥过晚、淹水太深、生长密、插秧早的田块发病重,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干旱时田中无水则发病率下降。表明该病发生程度与降雨量、相对湿度相关性极小,而与田间湿度极相关。因此,晒田能有效的控制水稻纹枯病发生,是水稻纹枯病绿色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针对江苏水稻病虫害灾变规律变化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农药减量控害难度加大、稻米品质质量要求提高等社会需求,结合农药残留风险关键控制点和农药施用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水稻病虫害"前防、中控、后保"的全程简约化防控新策略。构建了以"种苗处理和穗期病虫绿色用药"为核心、以"生态调控"为配套的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防控技术体系和基于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及精准选药用药技术的支撑保障体系。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稻区的差异化防控需求,建立了分区域分阶段的"X+ΔY+Z"全程简约化防控技术模式。通过多点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稻谷农药残留量,在秧田期采用防虫网控制水稻"两迁"害虫试验。结果表明,在秧苗期"两迁"害虫迁入高峰,罩网能有效地控制"两迁"害虫为害,增强水稻生理机能,减少大田期用药量,减少对环境、农田、稻谷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杆"、"烂脚瘟"、"云纹病",属热带系病害,我国稻区均有发生,以南部稻区为害重。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在隆昌县也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对水稻生产影响大,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病,笔者介绍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前些年,天津市稻瘟病曾几度流行,成为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威胁。自1954年开始推行以合理施肥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几年生产实践,逐渐累积经验,现已基本控制此病为害。丰产防病栽培的经验:第一,“早”字领头,适当提早育秧和移栽,早追肥,(施足基  相似文献   

6.
根外追肥防治水稻病虫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隆杰  苏浓  岳森 《植物医生》2005,18(2):41-42
提起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杀菌剂与杀虫剂.其实,巧用根外追肥新技术,也能达到肥到病除和以肥治虫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2009年水稻"两迁"害虫稻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大量迁入黔东南州为害水稻。至6月底,两虫累计发生面积已达到14.2万hm2次,水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发生面积也呈上升态势。面对以水稻"两迁"害虫为主的病虫害发生的严峻形势,州农业局及各县市农业局迅速行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防治,全力抓好防控工作,水稻病虫害得到全面控制,确保了全州水稻生产获得丰收。  相似文献   

8.
水稻内生细菌B196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稻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菌株B196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B196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采用浸种和喷雾的方法将菌株B196接种到水稻植株后,均能在稻株体内回收到该菌株,表明菌株B196能在水稻体内定殖.菌株B196对水稻纹枯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效分别为64.29%和55.13%.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氮、磷、钾肥对水稻(黄华占)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嘉鱼县头墩农场开展了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缺氮相对产量为74.33%,缺磷相对产量为82.55%,缺钾相对产量为75.98%;每667m2施纯氮18.91kg,纯磷6.07kg,纯钾7.51kg时能获得最高产量444.77kg,并参照市场价,得出667m2施纯氮14.72kg,纯磷4.68kg,纯钾6.08kg时,能获得最佳产投比。试验构建了产量关于氮、磷、钾的三元二次方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援助乍得农业期间,对其处于非洲热带稀疏草原气候下的邦戈尔水稻主产区的旱季水稻病虫害发生进行了部分调查,并在乍得中国雨季水稻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观察病虫害的发生,初步掌握了该区域水稻的主要病虫害种类,提出,以"抓种子,控源头"、"防秧田,控本田"、"治小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必须以农业预防和生物保护为主,化学防治上宜采用高效低毒类农药。  相似文献   

11.
叶枯唑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作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枯唑具有诱导受体植物水稻产生抗病性的作用 ,能使水稻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强 ,刺激水稻体内产生 O-2 ,阻止白叶枯病菌侵入。O-2 清除剂 (甘露醇、抗坏血酸 )处理水稻能显著降低叶枯唑的保护作用。叶枯唑也能直接作用于水稻白叶枯病菌 ,抑制菌体生长 ,表现出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武穴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余脉南麓,素有"三省七县通衢"、"鄂东门户"和"入楚第一港"之称。全市耕地面积3.69万hm2,其中水田面积3万hm2,水稻复播面积达5.07万hm2,是我省典型的以水田"油稻稻"三熟制为主的粮食主产区。2014年我市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依托湖北省财政厅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在武穴市水稻主产区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四川省农业厅发布了《四川省2018—2020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四川省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提出了不同的施肥建议。春耕期间,农业部门和业界专家根据《方案》内容,就四川省的主要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的施肥注意事项和办法进行详解,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参考。1水稻施肥在施肥过程,要坚持无机肥与有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农  相似文献   

14.
水稻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病毒病成灾重、发生面积大、防治困难、造成的经济损失重。目前对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措施还局限在"治虫防病"上,对已经大面积暴发的水稻病毒病没有成功的防治经验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就水稻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从水稻和病毒互作的生理生化机制的角度探讨水稻病毒病防治策略,从防治角度探讨水稻病毒病防治药剂的创制与田间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2016年,我省将"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200807),同时列入湖北省农科院创新中心项目(2016-620-000-001-017)。为减少农药用量,我们开展"水稻病虫一施多效减量施药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即在水稻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选择合理高效低毒药剂,达到多种病虫同时兼治的效果,既减少农药用量,又能控制  相似文献   

16.
姚健民  刘秋 《植物保护》1999,25(6):21-22
水稻全蚀病是辽宁省近年发现的新病害,其病原菌为禾顶囊壳菌水稻变种。病原菌菌落初期白色绒毛状,后期菌落变灰褐色至黑褐色,气生菌丝较多;在5 ~32 ℃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28 ℃;对pH 值适应范围较广,最适pH 为7-5 ;对水稻致病力很强,主要危害水稻。  相似文献   

17.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近年来,该病在江苏、浙江等省许多区域大面积发生水稻干尖线虫病,引起"小穗头"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2007年在荆州市西郊水稻田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此病,引起部分水稻叶尖枯,小粒翘穗,晚熟,产量严重下降;通过研究,确认了水稻干尖线虫是引起水稻叶尖枯病原的病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单介绍了我省水稻病害发生危害情况,并针对主要病害提出了将生态防控技术、高毒农药替代与科学合理用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遵循"少用"药,"用好"药、用"好药"的原则开展水稻主要病虫的综合防控,保障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的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经收割测评,每667 m~2产量最高可达620.95 kg。"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并非直接生长在海水里,而是在海水经过的土地种植,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因此可让荒地变为良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水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我国水稻纵卷叶螟主要有2种,即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ndinalis(Guenée)和稻显纹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exigua(Butler)。本文分别从生态学特性、测报技术和防控技术等方面对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控要坚持"绿色植保"理念,推行无害化治理;且应在测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业与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并配以生态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减药控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