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耕地保护利用提出更高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需要构建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支撑体系并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本文从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全盘联动、提升耕地生产和生态稳定性需要全域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共同驱动耕地全程监管三个方面提出耕地保护与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既有耕地数量问题,又有耕地质量问题,而加强耕地科技创新是贯彻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的重要实施路径。耕地科技创新势重点是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基于对我国耕地现状、耕地质量问题、国内外耕地科技发展趋势及差距的综合考量,笔者团队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耕地科技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为重点,以耕地保护与利用为核心,在全国六大不同区域开展耕地监测、耕地改良、耕地培肥、耕地利用创新等系列研究,成效颇丰。  相似文献   

3.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从数量、质量、生态三个维度保护耕地是维护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山地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三位一体"综合保护需要格外引起重视。以济南市域内的泰鲁沂蒙尼山地丘陵区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近年来数量、质量变化情况,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其2013年、2017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区2013-2017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减少222.07hm~2;研究区减少耕地多于新增耕地,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提高了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利用等别基本稳定;研究区耕地2013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4160.07元/hm~2,2017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6681.34元/hm~2,耕地生态系统各部分服务价值均有提升。通过此研究,为山地丘陵区耕地综合保护、完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和征地补偿价体系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耕地质量、生态的测度等受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致使当前“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格局在实施过程中仍以数量管控为主,这与新时期粮食安全和低碳社会存在脱节,亟需建设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体系。本文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观点,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对耕地保护的新要求,梳理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下耕地保护现状和现实困境,探索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耕地保护转型路径。研究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耕地保护需要兼顾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粮食安全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然而,现阶段耕地依然存在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耕地碳排放持续增加、保护耕地与保护生态难协调等问题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从“本体角度、拓扑关系、科技助保”三个方面探索耕地保护转型路径,即转变耕地本体内涵,从现状耕地向可耕地内涵转变;从严格保护耕地向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的数量、强度和生态转变;将科技创新应用于耕地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耕地生产绿色高效。因此,建议依据可耕地宜耕性高低合理布局农作物及作物结构,利用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生态以降低碳排放;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确保优质耕地不减少,进一步提升农业高精尖技术实现耕地绿色增产;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科研工作者和农户自下而上自愿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有耕地面临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污染严重的问题,对人口大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巨大。梳理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发现,当前耕地保护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内容上也已经不太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为了实现对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应专门制定耕地保护法,建立公共参与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健全耕地保护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在确保耕地生态功能持续供应、内化耕地保护外部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逻辑,通过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充分考虑耕地景观空间配置差异,建立流域多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结合耕地生态可承载能力,制定流域差异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及财政转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吉林省辽河流域耕地生态价值逐渐凸显,且空间异质性显著,整体北部高于南部,中下游区域是耕地生态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2)截止2020年,流域内耕地整体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盈余量为48.45万hm^(2)。各区县耕地供需呈现出“县(市)盈余、区赤字”的特点。3)流域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和方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尺度依赖效应。其中流域耕地保护受偿总额度为13.50亿元,各区县耕地保护补偿额度为-0.03亿~6.57亿元。因此,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承载能力、区域差异及尺度依赖特征等相关因素,提高补偿的精度与有效性。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中介平台等方式实现耕地生态补偿的横、纵向财政转移。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尤其是耕地资源的趋势更加严峻。本文通过对耕地保护瓶颈分析,结合我国保护机制的转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之间的矛盾,同步改善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格局。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探讨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的内涵,并参考理论模型,结合安顺市耕地生态系统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与计量模型进行核算。结果表明,2019年安顺市耕地生态系统产品价值为292.35亿元,占2019年安顺市GDP总量的31.64%;耕地生态系统产品产量价值为166.53亿元,占耕地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的56.96%;耕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价值为111.66亿元,占耕地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的38.20%;耕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价值为14.16亿元,占耕地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的4.84%。该成果可为政府部门制定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政策和耕地价值核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保护耕地是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的和任务之一,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也不例外。因此,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将促进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耕地保护不仅包括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而且还应该包括效益保障,即促进耕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和农民耕作收益的增加,以效益促保护。一、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数量基本稳定和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耕地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对国家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因经济建设而占用农村耕地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了保护耕地,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开始实施,该政策旨在保障因经济建设而占用的耕地与补充的耕地,在数量、质量与生态方面保持平衡,集约节约合理利用耕地,达到人地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2015年耕地的动态变化,运用熵权法对安徽省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方略。结果表明,安徽省2005—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总体得分较高,表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通过对资源安全评价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成3类。安徽省耕地资源安全值有所提高,但耕地质量问题较为突出,需逐步建立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贵溪市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评价耕地综合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江西省贵溪市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综合指数模型在GIS平台上实现指标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并根据测得的耕地质量综合分值,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镇发展的要求划定贵溪市基本农田。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加权指数和模型计算得到的贵溪市耕地综合质量分值在[58.51,97.78],耕地质量加权平均综合指数为81.89,耕地综合质量整体较优。2)通过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和布局调整优化,贵溪市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45 413.25 hm2,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分值较调整前增加了5.58。该研究可以为县域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多数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分析方法和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0年"较安全"等级关联度很弱;(2)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研究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快速优化,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罗定市作为研究区,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空间形态、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等5个层面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指标体系。同时,以GIS技术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进行现状分析及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调整前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要呈中间密四周疏、东西密南北疏的布局特征。布局优化后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增加了5.2 hm2,相较于调整前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合理性也有了大幅提高。总体而言,优化调整后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不仅确保了耕地数量,提升了耕地质量,优化了空间形态,而且改善了罗定市的生态环境,其空间规划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提升。研究表明:耕地地块布局合理性的评判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可根据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合理性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调入、调出,有效推进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程;而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快速优化方法,也为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了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四川为例,通过对四川省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环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四川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来说,要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必须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和培肥工作;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2001~2013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DPSIR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和熵权法对河南省2001~2013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经历了“临界安全—一般安全—临界安全—比较安全”几个阶段。从整体水平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明显提升。但从局部来看,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其中2003~2008年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2010~2013处于比较安全等级,2002和2009年为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的两个拐点。对耕地生态安全有显著影响的障碍因子为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地膜覆盖比、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权重的百分比分别为12.82%、10.34%、9.89%、6.99%,对耕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为促进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等级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农田的保护、减少耕地占用,提高农民耕地生态意识、控制耕地生态系统污染,集约节约用地、促进耕地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17.
县域耕地资源利用分析——以河北省辛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耕地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耕地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河北省辛集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辛集市耕地资源利用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化程度、加强土地整理、注重耕地资源生产能力保护等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耕地保护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河南省耕地保护机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基础上,从补偿机制、共同责任制、投入机制三方面研制出了构建河南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以便达到调动政府、单位、个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积极性,提高占用耕地资源成本和保护收益;变土地"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的。最后,提出了有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系统平衡的四川省耕地面积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保护事关一个地区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而耕地面积的测算与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决策支撑。本文以2004年为基期年,在综合分析四川省人口、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耕地需求预测模型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分别探讨2005~2020年间耕地需求量与耕地有效供给量。结果表明2005~2010年耕地有效供给量都高于低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但基本都低于高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至2020年四川省预测耕地有效供给量分别低于低粮食自给率和高粮食自给率下耕地需求面积56.21×104hm2和83.41×104hm2。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系统认知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表而形成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人地系统,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诸要素耦合状态的表达,耕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耕地开发利用价值的体现。本文厘清了耕地系统、耕地质量、耕地资源认知内涵与演进过程,解析了耕地资源的“自然-人文”构成要素与耦合关系、“水平-垂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同与转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服务价值与演变规律,构建了“二维要素-三重功能-多元价值”的耕地资源认知系统,提出了系统认知耕地资源的新思路,解构了耕地资源内部机制与外部价值,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