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试验以大穗型(450万穗/hm2左右)、中间型(525~600万穗/hm2)、多穗型(675万穗/hm2左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种类型小麦品种产量表现,筛选适宜胶东半岛种植且大面积实现9750 kg/hm2超高产水平的冬小麦品种,筛选结果以烟农24、烟2070为代表的多穗型品种为首选。试验系统分析了三种类型小麦群体的动态变化特点,指出胶东半岛多穗型品种9 750 kg/hm2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每公顷成穗720万,起身期分蘖成穗率45%,穗粒数40粒,千粒重38 g,最大叶面积系数为8.6,高效叶面积率75%,有效叶面积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2.
超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000kg/hm2以上的超级小麦,多穗型品种较大穗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大群体"小叶株型"可能是超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大穗型品种在产量上的突破,要打破分蘖力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的阈值。并就育种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亮  卢少源  刘桂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91-9492
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 00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小麦,多穗型和大穗多小穗型结合的中间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保持适宜的群体、提高穗部表现可能是超高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对育种方法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5.
多穗型冬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质量与产量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穗型冬小麦品种烟农 1 9为试材 ,通过 2 0 0 1~2 0 0 2年连续 2a试验 ,研究多穗型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的质量特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进一步提高多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必须在群体数量适宜的基础上优化群体质量 ,即在形成适宜群体及群体叶面积的前提下 ,提高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 ,争取穗大粒多 ,使产量三要素在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同步提高。并指出优化小麦群体质量 (叶与产量三要素)的关键技术是适宜的基本苗数 ,合理利用分蘖和改进肥料运筹  相似文献   

6.
寿县在国家小麦生产区域布局上,被列为弱筋专用小麦优势产区。弱筋小麦要求籽粒软质,粗蛋白质含量低于11.5%,湿面筋含量低于22%,面团稳定时间小于2.5min,是制作优质糕点、饼干的专用小麦。目前我国市场需求缺口大,其高产保优栽培技术与中、强筋小麦种植不尽相同。1产量目标、结构、群体茎蘖动态指标产量5 250~6 000kg/hm2,产量构成穗数35万穗/hm2,每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38g,基本苗240~300万/hm2,冬前总茎蘖数750~900万/hm2;拔节期总茎蘖数1 350万/hm2以下,叶面积系数3.0左右,孕穗期最大叶面积系数6.5~7.0。2技术规程2.1选用对路品种,…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是高产的重要因素,群体密度对冠层光合特性与产量密切相关,以淄蓖麻7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了5个密度处理:0.90万、1.05万、1.20万、1.35万、1.50万株/hm2,测定并计算各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1.20万株/hm2的密度处理表现最好,果实成熟期的株高228.37 cm,叶面积系数2.28,叶片净同化率5.19g/(m2.d),株穗数5.33穗、穗粒数125.25粒、百粒重46 g,产量最高,为3685.06 kg/hm2。因此,蓖麻中熟品种的适宜密度为1.20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获得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 g以上;主要群体指标为:最高LAI8左右,开花后下降较慢;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在20 000 kg/hm2左右)和经济系数(0.42以上)。对植株的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数、单株茎数、穗部性状等也进行了分析,并与产量为7 500 kg/hm2高产田进行了讨论比较。超高产田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高产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多穗型春小麦新品系96H198群体发育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播种密度为45万粒/667m^2的相同条件下,96H198单位面积分蘖率,分蘖成穗率分别为85.8%和5.4%,比对照分别高41.7%和2.5%;在播种密度为50万粒/667m^2的条件下,96H198单位面积分蘖率、分蘖成穗率分别为15.8%和13.7%。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相关,与穗粒数相关不显著,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穗数,分析认为,96H198不仅以穗多取胜,而且它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间协调得很好。另外,它的植株矮,株型紧凑,叶片小等构成了一个特有的多穗高产框架结构,这在宁夏灌区近30年小麦高产育种中很少。生产实践表明,多穗型品系(96H198)只要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术,也能夺取高产。根据宁夏灌区的环境条件,选育多穗型春小麦品种是实现高产育突破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根系活性与成穗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网袋栽培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小麦不同分率成穗类型品种群体根系活性与成穗数的关系及不同类型品种干物质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尽管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鲁麦22号、鲁麦23号)群体根系活性较强,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鲁麦14号、济南17号)群体根系活性较弱,但每形成一个穗子,大穗型品种需要较多的根系活性来支持,而多穗型品种则需要较小的根系活性来支持。对不同类型品种干物质分配规律的研究表明,大穗型品种分配到茎鞘中的干物质比例较大,而多穗型品种分配到穗部的干物质较多。文中讨论了多穗型品种提高成穗率的关键措施及高产栽培条件下小麦品种类型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品种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吉林省湿润冷凉区,以12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种植区域比较品种产量高低。结果表明,2 750℃.d积温区平地供试品种以良玉11、先玉335、吉单550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3 364.0 kg/hm2、13 217.7kg/hm2和12 726.7 kg/hm2,与其他5个供试品种平均产量水平达到极显著水平。2 750℃.d积温区坡地供试品种以良玉11、先玉335的产量最高,分别为9 652.0 kg/hm2、9 565.3 kg/hm2,与其他5个供试品种平均产量水平达到极显著水平。2 600℃.d积温区平地供试品种以吉单27、科泰199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1 746.0kg/hm2、11 645.0 kg/hm2,与其他2个供试品种平均产量水平达到极显著水平。试验明确不同种植区域适宜玉米品种,为该区域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当前黄淮麦区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合生产调查,研究分析小麦产量提高和品质同步改善的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中,宜选用氮-高效型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适宜播期应由9月25日左右推迟到10月2—9日,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冬性品种适当早播,种植密度375万株/hm2;化肥施用量为氮225.0kg/hm2、磷(P2O5)135.0kg/hm2、钾(K2O)103.59~130.20kg/hm2、硫酸锌20.39~25.04kg/hm2和硫酸锰19.26~24.34kg/hm2,氮肥70%基施+30%拔节期追施;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450m3/hm2),拔节期增量灌水(900m3/hm2);使用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保障小麦产量不下降、品质不降低。建立了以选用品种,调整播期、播量,重施底氮、平衡施肥,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拔节期增量灌水和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核心内容的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 ,多效唑对超高产小麦降秆增产效果较为理想。喷施时期宜在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起身期喷施最佳用量为多效唑 90 0g/hm2 对水 75 0kg/hm2 ,拔节期喷施最佳用量为多效唑 6 0 0~ 75 0g/hm2 对水 75 0kg/hm2 。笔者还针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提出了多效唑的不同喷施时期。研究还发现 ,多效唑能有效地改善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冀东夏秋粮作物主栽品种与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轮选987在基本苗数225万株/hm2、京冬12号在基本苗数375万株/hm2、京冬8号在基本苗数525万株/hm2条件下均能获得高产,平均产量在6 180 kg/hm2以上;夏玉米郑单958在密度6.75万株/hm2以上、浚单20在密度不超过6.00万株/hm2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平均产量在8 505 kg/hm2以上。本研究结果可为冀东地区充分挖掘夏秋粮作物的增产潜力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免耕播种对麦茬夏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播种可以减少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提高产投比。以不同类型的3个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剐达到了5380.20kg/hm^2和5680。35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68.13%%和5.77%;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了5010.30kg/hm^2.较同密度的CK(旋耕播种该密度时产量最低,3260.10kg/hm^2)增产53.69%。夏谷常规品种免耕播种的产量高于传统的旋耕播种,但应适当加大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较适宜;而杂交种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22.57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给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的遗传背景不够丰富,遗传差异性较小。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2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2774.0~7365.0 kg/hm2,平均5375.1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9%;其中水地品种在5329.5~7365.0 kg/hm2之间,平均值6159.5 kg/hm2,旱地品种在2774.0~5885.0 kg/hm2之间,平均值4084.7 kg/hm2。蛋白质在11.7%~18.0%之间,平均值14.7%;其中水地品种蛋白质在12.8%~18.0%之间,平均值14.9%;旱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1.7%~17.0%之间,平均值14.7%。湿面筋在23.6~45.5之间,平均值32.3;其中水地品种在26.1~45.5之间,平均值32.2;旱地品种在23.6~39.8之间,平均值32.3。沉降值在11.1~71.4 ml之间,平均值33.3 ml;其中水地品种在15.5~71.4 ml之间,平均值31.8 ml;旱地品种在11.1~63.5 ml之间,平均值35.8 ml。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在未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应加强农艺性状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薄地小麦有机肥氮磷化肥正交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金帮  孙本普  孙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0951-10953
[目的]探讨低产薄地麦田创高产的施肥方法。[方法]对薄地小麦当年度创高产进行研究。[结果]在小麦产量为750~1 500kg/hm2的低产田,施优质有机肥7.5万kg/hm2,尿素375~450 kg/hm2,标准过磷酸钙1 125~1 500 kg/hm2,有机肥、磷肥全部基施,氮肥采取"少吃多餐"的施用方法,当年度小麦产量可达6 000~6 750 kg/hm2,甚至更高。[结论]该研究可作为低产薄地麦田创高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玉米新品种郧单20的需肥规律,制定郧单20的高产栽培体系。[方法]以高产玉米新品种郧单20为材料,采用底肥和追肥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底肥和追肥不同处理对郧单20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该品种不追肥的产量较追肥低;追肥量在450~600 kg/hm~2时,虽然产量较高,但倒伏也较严重,且与追肥量30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该品种在底肥750 kg/hm~2、追肥300 kg/hm~2的施肥水平下,产量为11 425.50 kg/hm~2,其抗病性、抗逆性、植株农艺性状较优。[结论]郧单20较为适宜的施肥量为底肥750 kg/hm~2、追肥300 kg/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2个年度田间试验中分别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分蘖特性、养分吸收特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烟农19、皖麦52和周麦18是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9000kg/hm2)潜力的小麦品种。对各品种的生理特性分析发现,超高产小麦品种的茎蘖数为1300万~1500万/hm2;在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品种多;返青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但返青后则高于其他品种;超高产小麦品种形成100kg籽粒所消耗的N和P2O5量较其他品种多,而消耗的K2O量较其他品种少。[结论]该研究为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栽培条件对薄地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增施有机肥和氮磷化肥,研究不同组合形式及施用方式对薄地小麦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合增施化肥能够显著促进分蘖的出现与生长。小麦产量750 kg/hm2左右的低产薄地,施优质圈肥7.5万kg/hm2、尿素375~450 kg/hm2、标准过磷酸钙750~1 125 kg/hm2,当季产量可达6 000~6 750 kg/hm2,甚至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