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忠  齐桂年  李静  巩发永  李正涛  胡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15-2516,2525
研究了四川边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边茶加工过程中内含物成分变化最明显的阶段在渥堆阶段,原料样经过渥堆后其水浸出物、氨基酸和总糖的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四川边茶中氨基酸总量以渥堆样最高,为1 590 mg/100 g,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加工工序的进行在不断降低,其中儿茶素降低非常明显,下降幅度超过50%。与原料样相比,渥堆样中各微量元素的浸出率明显提高,成品样与原料样相比Se浸出率增加了2.98%,Mn增加了7.62%,Zn增加了19.34%,Mo增加了8.64%,Cu增加了6.48%。  相似文献   

2.
四川边茶具有悠久的加工历史,是川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综述了四川边茶加工过程中关键工序与品质成分主要变化的关系、渥堆的实质及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3.
对广东特色岭头单丛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渥堆期间翻堆次数、渥堆茶坯水分高低与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浸出物、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其中茶多酚、茶黄索、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和粗纤维含量随渥堆次数及茶坯水分的增加而下降,而茶褐素含量则随渥堆次数及溽堆茶坯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方法】以四川黑茶不同渥堆时期的茶样为研究对象,对其感官品质的变化进行探索并测定各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果胶、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方法探索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感官品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和结论】四川黑茶渥堆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与茶多酚(R=-0.957)、可溶性糖(R=-0.922)、儿茶素(R=-0.876)、可溶性蛋白(R=-0.895)、茶褐素(R=-0.758)和水浸出物含量(R=-0.789)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氨基酸(R=-0.605)、茶红素(R=-0.599)和咖啡碱含量(R=-0.637)呈显著负相关,与水溶性果胶含量(R=0.649)呈显著正相关.对感官品质影响较大的生化成分主要是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其中氨基酸的直接作用对感官品质产生正面影响,而茶多酚和可溶性糖的直接作用对感官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5种新型肥料对无公害水稻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了腐殖酸叶面肥、氨基酸叶面肥、微量元素叶面肥和含调节剂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硫酸锌相比,微量元素叶面肥、氨基酸叶面肥和腐殖酸叶面肥在改善水稻株型,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方面效果较好,可增产3.11%~5.04%,蛋白质积累增加0.04~0.10个百分点,赖氨酸含量提高0.01~0.04个百分点,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提高0.6~2.2和0.7~2.0个百分点:施肥净收入增加615.16-997.64元/hm^2。  相似文献   

6.
袋泡绿茶原料加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袋泡绿茶原料加工过程中揉捻和切碎工艺对品质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揉捻的加重 ,原料末茶率增大 ,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一次浸出量增加 ,香味鲜爽度变低 ,色泽绿色度下降 ;在制品经过切碎后再干燥更有利于主要品质成分的有效浸出及滋味浓度提高 ,切碎工序宜在杀青后或初干后进行。  相似文献   

7.
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类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渥堆过程中四川黑茶品质成分及主要酶类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和常用测定方法对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品质成分含量和酶类活性进行全程监测.【结果和结论】除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外,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纤维素、原果胶、蛋白质、氨基酸、水溶性果胶、可溶性糖含量均在渥堆工艺中下降,其含量降幅分别为69.2%、43.7%、79.3%、81.7%、52.4%、9.6%、60.0%、62.3%、66.2%、32.2%和37.2%.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在渥堆的第19和12天达到峰值,纤维素酶、果胶酶活性在渥堆的第17天达到峰值,相较于刚扎堆时,其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46%、371%、371%和223%.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类活性复杂的变化,促成了其相关品质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云南云雾茶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浸出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云南省元阳县生产的云雾茶中Na、Fe、Zn、Cu、Mn微量元素的含量及不同冲泡方式茶水中微量元素浸出率。结果表明,云雾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Mn、Fe、Na、Zn、Cu等,茶水中微量元素按含量多少依次为Mn、Na、Zn、Cu、Fe。饮茶可补充Mn、Na、Zn、Cu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只能获取极少的Fe元素。茶水中微量元素浸出率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但Mn、Zn、Cu元素浸出率随冲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Na、Fe元素浸出率随浸泡时间增加先增高后降低。一般饮茶冲泡10 min左右可获得较多微量元素,80~100℃的水冲泡茶叶对微量元素浸出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黑茶属轻发酵茶类.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茶和云南的普洱茶等都属此类.黑茶制造工序大同小异,其基本特征是都经过渥堆,这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经过这一工序,使叶肉的内含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了黑茶特有的色、香、味.现以湖北的老青茶制法为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春云 《农村百事通》2007,(13):39-40,77
1.四川山地乌骨鸡 四川山地乌骨鸡是由地方土种乌骨鸡闭锁繁育而成,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产检测。四川山地乌骨鸡粗蛋白含量22.03%,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肉鸡高12.08%,脂肪含量比普通肉鸡低13.18%,维生素E含量比普通肉鸡高6~10倍,碳水化合物含量比普通肉鸡高187.3%,黑色素和紫胶素及其他有益微量元素含量也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1.
以绿茶为原料,分别采用人工接入黑曲霉发酵和自然发酵方法,测定不同时期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研究其在2种不同的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多酚总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表儿茶素、没食子酸和表没食子儿茶素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在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先迅速上升然后逐渐下降,但茶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人工发酵终止时精氨酸的含量迅速增加且氨基酸总含量迅速升高。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发酵前期增加后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湖北青砖茶发酵过程的变化实质,分析湖北青砖茶于发酵前后叶片组织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分别取发酵前后10片茶叶叶片,切片染色处理后于光镜下观察,统计叶片纤维组分与细胞胶团质组分的面积大小,分析面积变化情况.同时做叶片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发酵前的茶叶相比,发酵后的叶片组织较为疏松,细胞室变大,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结构明显变薄,甚至出现断裂.叶片内可见明显菌体的断面.图像分析显示叶片组织的纤维成份减少显著,而黄色的茶叶细胞胶团质成分的含量相对增加.电镜观察,胞壁室内,位于胶团质和细胞壁之间的空隙内有多量菌体存在.[结论]湖北青砖茶的发酵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对茶叶进行生物转化作用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消耗叶片组织中的纤维素成分.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大米和夏秋茶为原料,茶酒曲和母曲作为发酵剂,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技术发酵,酿造一种具有独特茶香、保留传统酒香特色且酒体清澈透明的白酒。探讨不同茶叶含量酒曲酒醅中游离氨基酸以及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比较发酵茶酒之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所酿造的茶香型白酒风味独特,酒醅中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30%茶酒曲的酒醅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样品总量;其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酮醛类、含氮化合物、芳香族、酸类等78种化合物,其中添加茶酒曲酿造的白酒中总酯含量高于母曲酿造的白酒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索野生工夫红茶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广西野生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兴安六垌野生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在萎凋叶、揉捻叶及发酵1、2、3、4、5 h时取样烘干,取3 g红茶与150 mL水冲泡5 min,对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变化趋势.[结果]鲜叶发酵4 h时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评分最高(92.5分),红茶汤色红亮,花香、甜香浓,滋味醇厚,叶底红匀、亮.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降低趋势,分别从萎凋叶的5.20%和5.23%降至4.10%和4.74%;茶多酚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揉捻叶时含量最高(25.40%);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发酵4 h时达最高值(0.50%和4.20%);茶褐素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萎凋叶的1.30%上升到发酵5 h的6.00%.红茶香气成分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醛类和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香叶醇(25.55%)、水杨酸甲酯(20.55%)、β-芳樟醇(14.75%)、苯乙醛(5.14%)、2-乙酰基呋喃(2.76%)、苯乙醇(2.19%)、氧化芳樟醇Ⅱ(2.04%)等.[结论]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具有玫瑰花香、甜花香、略带冬青香的品质特征,以发酵4 h制成的红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5.
湖北青砖茶叶片发酵前后形态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北青砖茶发酵过程的变化实质,试验分析了湖北青砖茶在发酵前后叶片组织结构的变化情况,分别取发酵前后10片茶叶叶片,切片染色处理后于光镜下观察,统计叶片纤维组分与细胞胶团质组分的面积大小,分析面积变化情况。同时做叶片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与发酵前的茶叶相比,发酵后的叶片组织较为疏松,细胞室变大,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结构明显变薄,甚至出现断裂;叶片内可见菌体明显的断面。图像分析显示,叶片组织的纤维成分减少显著,而黄色的细胞胶团质成分的含量相对增加。电镜观察发现,胞壁室内位于胶团质和细胞壁之间的空隙内有多量菌体存在。所以湖北青砖茶的发酵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对茶叶进行生物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消耗叶片组织中的纤维素成分。  相似文献   

16.
采用HPLC法,检测了普洱茶的晒青毛茶原料及不同发酵阶段翻堆样中3种主要的黄酮醇类物质——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槲皮素含量降低最为迅速.发酵结束后,出堆样中杨梅素含量与原料相比下降近50%,槲皮素含量下降70%,山奈酚含量下降62%.总黄酮醇苷含量也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显著(p<0.01)减少.  相似文献   

17.
以丹霞2号春季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风格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不断延长,红茶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在4%~5%之间变化;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萎凋38 h时含量达到最大,之后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茶多酚含量总体表现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则不断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h之后下降趋势减慢;茶褐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茶红素刚好相反;茶黄素含量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不同萎凋和发酵程度成品红茶感官审评及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认为丹霞2号茶树品种加工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萎凋33~36 h、发酵12~16 h.  相似文献   

18.
发酵型普洱茶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保健普洱茶饮料。[方法]以云南普洱茶为主要原料,经乳酸菌、酵母菌共生发酵,考察了普洱茶浸提和茶饮料发酵过程中主要风味物质的变化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并对茶饮料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参数进行详细探讨。[结果]发酵型普洱茶饮料最佳加工工艺为茶水比1∶80,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15 min;接种最佳条件为保加利亚乳杆菌(Lb)和嗜热链球菌(St)按1∶1接入,接种量4%,38℃下发酵8 h后接入0.2%酵母菌,28℃下发酵24 h;调配p H 4.5,蜂蜜添加量为4%;温度135℃,5 min瞬时灭菌。[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新型发酵茶饮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优质早生乌龙茶新品种春兰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兰是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资源圃铁观音的自然杂交后代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优质早生乌龙茶新品种。该品种春茶开采期一般在4月中旬,与黄旦相近,比铁观音早10d左右,属早生种。品比试验表明,5-8龄茶树4a平均产量分别为黄旦和铁观音的93.2%与250%;区域试验表明,5-7龄茶树3a平均鲜叶产量比对照种高11.1%-97.5%。该品种制乌龙茶品质优异,外形重实,香气清幽细长,兰花香显,滋味醇厚有甘韵,可与铁观音相媲美。茶多酚含量33.94%,水浸出物45.51%,氨基酸3.86%,咖啡碱2.83%,成茶主要香气组分有橙花叔醇、吲哚、香叶醇、α-法呢烯、β-紫罗酮 (z)-茉莉酮等,成茶香气组分中的橙花叔醇、香叶醇高于两个对照种。适应性与抗逆性和对照品种相当,适宜在乌龙茶茶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