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加,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日趋紧迫.基于此,试图从失地农民非农的就业现状入手,阐述失地农民就业的障碍,重点分析影响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南昌市和赣州市城郊失地农民非农就业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利用183份有效问卷,对城郊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失地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比较强,对希望政府帮扶政策的意愿呈多样化,其中"集中安排岗位"是最主要的意愿。提出了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岗位;多样化安排失地农民就业,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3.
在南昌市和赣州市城郊失地农民非农就业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利用183份有效问卷,对城郊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失地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比较强,对希望政府帮扶政策的意愿呈多样化,其中"集中安排岗位"是最主要的意愿。提出了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岗位;多样化安排失地农民就业,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是关系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应积极引导失地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掌握一定技能,摆脱传统农村生活方式,找到新的非农就业岗位,享受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北京郊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京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失地农民群体不断扩大,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城区发展带来的商机经商办企业外,多数失地农民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使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就业的非农化同时实现,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关键是各级政府应对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从政策、法律、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力培训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经济的角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键在于失地农民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未来生活保障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杨文 《上海农业科技》2010,(4):12-12,24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农民在失地后由于自身浓厚的小农习气、对市民意识的陌生,以及非农就业能力的缺乏,造成就业机会少、就业水平低,进而生活面临困难,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和失地农民共同努力,尤其是失地农民要通过教育培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提高非农技能。  相似文献   

9.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合,成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合必须首先解决其就业问题,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204位失地农民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就业中存在就业渠道窄、层次低、就业培训缺失、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差距大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就业模式及服务支持体系,即自主创业模式、本地资源开发模式、社区自我服务模式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存 《河北农业科学》2007,11(1):115-118
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的重要性,发现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补偿费用低、社会保障缺位和文化素质低,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非农就业对天津市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天津市农民收入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农村非农就业规模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对非农就业规模变动高度敏感。增加农村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天津市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费用。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非农就业转移,包括影响选择非农就业的意愿、非农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中生计资本概念,构建生计资本与农户分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探讨推进农户分工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对于转型为兼业偏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对于转型为兼业偏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村干部、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劳均土地面积、是否贷款;对于转型为纯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受教育年限、非农业就业培训、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三代人是否生活于本村与拥有的农机数量。据此计量结果,提出了促进兼业型农户向纯农型农户或纯非农型农户转换,引导农户合理分工演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参与的主要因素,引导劳动力资本存量向更优、更好方向转移。【方法】以河南省728家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其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参与非农劳动,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其非农参与也具有显著影响;相比河南省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概率较低。【建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教育投入,加大非农就业宣传力度,对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行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参与的主要因素,引导劳动力资本存量向更优、更好方向转移。【方法】以河南省728家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其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呈逐渐下降趋势,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参与非农劳动,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其非农参与也具有显著影响;相比河南省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参与概率较低。【建议】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教育投入,加大非农就业宣传力度,对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行为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6.
易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28-8730
利用CHNS 1993~2006年农村数据,在考虑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基础上,应用Mincer方程和现代半参数计量模型估计我国农村非农就业人口的教育收益率,然后对其从事非农就业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农村非农就业人口的教育收益率水平总体呈增加趋势,但是仍然很低;而且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地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男性。因此,可以看出,所受教育水平低是导致我国农民从事非农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农就业发展取向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绍友  汪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28-14731
研究在充分分析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农就业现状及其理性认识基础上,讨论了其非农就业的理想路径,对于探索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农就业的促进与实现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地震灾区5个县23个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深入探析了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和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灾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者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和培训经历、社会关系网络发达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通常选择外出务工;此外,家庭劳动力越多、非农收入比重越高、实际经营农地面积越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辨析农户土地信托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各个因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层次性,本研究基于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首先运用Probit模型确定农户参与土地信托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ISM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户参与土地信托流转的因素中,收入结构和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是表层直接因素,非农就业收入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中间间接原因,户主年龄、户主是否非农就业、非农就业稳定性是深层根源因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是促进农村土地信托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廖阳  陈瑜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19-7320,7390
对西安市长安区、临潼区、高陵县和周至县等地的农地流转现状进行调研,实证研究表明,土地流转获得合法化的制度认可之后,仍然面临着制度不健全、社保体系不完善、非农就业机会少等局面,导致农民流转意愿不强。要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推进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建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同时构建农地流转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