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中国发病鸡群中分离的鸡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AA-2株,经常规方法提取其病毒核酸后,构建了限制性内切酶PstⅠ及HindⅢ水解片段的基因文库。对其中HindⅢ-F片段(52.9~58.9mu)的正反2条链的序列测定发现,其反链存在1个编码容量为387个氨基酸(aa)的开放读码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经Genebank/EMBL同源搜寻后证实其编码产物为EDSV的DNA结合蛋白(DBP)。与其他腺病毒DBP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较,其N端同源性在19.0%~46.2%之间,C端同源性在27.7%~60.4%之间。腺病毒DBP的3个保守序列CR1,CR2,CR3在EDSVDBP中有较大变化,但EDSVDBP的锌指框架(Zn2+fingermotif)却保留了对其功能必需的残基。  相似文献   

2.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株LTR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株感染的驴胎皮肤(FDD)细胞中提取前病毒DNA,以其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EIAV弱毒株的LTR,并将其克隆到载体质粒pUC19中。经酶切分析,PCR及Southern杂交筛选、鉴定,获得含有EIAV弱毒株LTR片段的重组质粒pLTR。对该质粒的序列分析发现,在中国EIAV弱毒株LTR的U3区含有4个与细胞转录因子结合的位点,其中有3个PU.1位点和1个AP-1位点,U3区还存在1个TATATAA启动子序列;R区长为81bp,含有1个帽位点GG和1个Poly(A)信号序列AATAAA;在帽位点下游是1个病毒Tat蛋白结合位点,即TAR位点;U5区长为39bp。中国EIAV弱毒株LTR序列与国外发表的其他毒株序列相比,在LTR的一些调控部位有变异发生,中国EIAV弱毒株与美国EIAV原型株(Wyoming株)LTR区核苷酸序列有18.72%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合成的针对血清I号马立克氏病病毒(MDV1)A抗原基因(gA)部分序列的两端寡聚核苷酸为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引物,分别对马立克氏病病毒血清I型(京-1株,MD11/75C株);2型(SB-1株);3型(火鸡疱疹病毒的FC126株)毒株和GA株BamHI B片段的PACY184克隆重组质粒DNA进行基因扩增反应及其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引物不仅对MDV1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而且由此引物引导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发表的牛传染性敢管炎病毒(IBRV)TK基因和gB基因序列,应用Oligo4.1程序设计两对引物PTK1和PTK2及PB1和PB2,分别对已构建的TK基因缺失(TK)IBRV以及IBRVLA株、洛精、美精、BarthaNu/67株、B7株、云南-1和云南-2分离株进行了PCR扩增,结果显示7株IBRVDNA用引物PTK1和PTK2扩增产生457bp的特异性片段,而TKIBRV只出现110bp  相似文献   

5.
4型菌毛、毒素及蛋白酶在动物源气单胞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来源于鱼、猪、犬等9种动物的18株气单胞菌分离株通过AD(氨苄青霉素-糊精)培养基纯化。另以大肠杆菌束状菌毛相关(bfp-related)基因的PCR引物对EB1(GATTGAATCTGCAATGGTGC)—EB2(GGATTACTGTCCTCACATAT)扩增,用digoxingenin-11-dUTP标记,构建核酸探针,作斑点杂交试验,用以检测上述气单胞菌菌株的4型菌毛,同时以溶血试验检测其毒素,用脱脂奶溶蛋白圈试验检测其蛋白酶。结果显示,在18个菌株中,4型菌毛、毒素和蛋白酶均为阳性者为10株(55.6%);3项指标均无肯定的阳性结果者4株,两者合计共14株,占检测总数约80%(14/18),提示这3种毒力因子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所有鱼源株(5株)三项指标皆为阳性;4株猪分离株三项指标均为阳性者占一半;其它动物分离株检测结果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用EooRI+HindⅢ双酶解含鸡α-珠蛋白基因5′端核基质附着区(MAR)、小鼠金属硫蛋白基因启动子(MT-1)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基因的pMTSMCAG质粒,0.6%琼脂糖凝胶电泳,玻璃乳回收纯化MAR/MT/hIGF-1片段(3.9kb),用该片段制备转基因兔。利用水平显微注射系统注射1-细胞兔胚胎468枚,移植到36中受体兔,获得8只阳性兔(显示出约600bp外源DNA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猪生殖-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的非结构基因,包括ORF1基因、5’端非编码区基因(Non-CodingRigon,NCR)和3’端非编码区基因(NCR)分别进行了分子克隆和测序,并对其基因特征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PRRSV-CH-1a株ORF1a起始密码子上游是由保守序列5’UUAACC3’连接的5’NCR,在该区附近的约43个碱基有较高的保守性,其余核苷酸的变异较大。ORF1a编码的多聚蛋白又可切割生成六个非结构蛋白(Nsp1a、Nsp1β、Nsp2-5),其中Nsp2可能具有型特异性,在不同基因型的PRRSV分离株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和VR2332株的NsP2的编码基因相比有86%的同源性,同LV株只有45%的同源性;ORF1b所编码的聚合蛋白经切割后形成四个非结构蛋白(RdRp、CP2-4),同 ORF1a所编码的蛋白相比较为保守,但是,在CP4的C端仍有较大的变异,其编码区和VR2332株相比有88.7%的同源性,而和LV株只有53.4%的同源性。CH-1a株的ORF1a-ORF1b的衔接区为核糖体移码区,在所有的PRRSV分离株中高度保守,具有保守的5’UUUAAAC3’序列和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根据Wesseling发表的犬冠状病毒(CCV)K378株纤突蛋白(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4条寡聚核苷酸引物P1(18bp,1520-1537bp),P2(19bp,2072-2090bp)和P39(20bp,2621-2640bp),P4(20bp,2944-2963bp),以P1,P2和P3,P4为引物,以美国CCVNL-18株反转发产物为模板,建立了CCVRT-PCR方法,并将其中纯  相似文献   

9.
PCR扩增猪ESR基因一个外显子DNA片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文献资料,参考人,鸡,鼠等动物的DNA序列,结合本研究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对引物,其上游正向引物中P1为5′-GATACGAAAAGACCGCCGAG-3′(对应于鼠ESR基因第4外显子1010-1029)下游反向引物P2为5′-GCACTCTCTTTGCCCAGTTG-3′(对应于鼠ESR的基因第4外显子1322-1341)利用该引物对,按照首轮反应94℃5分钟,58℃1分钟,72℃1分钟,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PT-PCR法从禽流感A/鸡/北京/1/96(H9N2)株克隆了核蛋白(NP)基因。NP基因全长1497bp,编码498个氨基酸。将其序列与数株A型流感病毒NP序列进行比较,相互间同源性在96.6%~95.4%。这一结果为研究核酸探针和其它方法诊断禽流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用PCR技术从同一兔出血症病料扩增和检出2种病毒核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 P C R 和 R T P C R 技术,对兔出血症病毒核酸作了鉴定。分别设计合成 2 对 P C R 扩增特异性引物,即按兔出血症病毒中国分离的 N J株核酸序列合成 1 对引物( N J引物),按德国分离的 F R G 株核酸序列合成另 1 对引物( F R G 引物),进行 P C R 和 R T P C R。从纯化的病毒核酸样品和感染 D J R K 细胞的病毒核酸样品中,均扩增出 2 对引物范围内的特异性核酸片段, N J引物扩增产物为 364 bp, F R G 引物扩增产物为 513bp。模板用 R Nase 消化后,仍出现 364 bp 带,用 D Nase S1 消化,则此带消失;反之,用 D Nase S1 消化,出现513 bp 带,用 R Nase 消化,则此带消失,证实前者模板为 D N A,后者为 R N A。 Southern 杂交试验证实, P C R扩增出的核酸片段与各自的地高辛标记特异性探针发生强阳性杂交反应。由此认为,在兔出血症病毒感染中,同时存在着 2 种不同核酸型的病毒。  相似文献   

12.
参照澳大利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 B D V)00273 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的 1 对引物,位于 V P2 高可变区两端,通过 R T P C R,扩增了 5 个 I B D V 山东分离株 V P2 基因的 607~1 080 位核苷酸片段(aa203~306)。 P C R 产物经纯化后,分别用 Dra Ⅰ、 Sac Ⅰ、 Ssp Ⅰ、 Pst Ⅰ和 Sau3 A I共 5 种限制性内切酶( R E)进行消化处理,结果 5 个分离株均为 Dra Ⅰ(- )、 Sac Ⅰ(- )和 Sau 3 A I(+ ), L C2 和 T A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J N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L C2 株为 Pst Ⅰ(+ ), J N、 L L 和 T A 株为 Pst Ⅰ(- );5 个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美国变异株迥异,而 T A 株与日本超强毒株 9011 相类似。5 个分离株与现用疫苗株对比,至少在 V P2 可变区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 I B D V 接种免疫鸡群仍然暴发 I B D 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犬场蚊子与犬细小病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0年4月,应用套式PCR技术从犬场蚊子的血液样品检测出犬细小病毒。将分离到的犬细小病毒VP2-Y34基因片段克隆到PMD18-T载全,其病毒基因组CPV-PV2-Y34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与作者在GENEBANK发表的肺病变犬细小病毒CPV-HN-1株有99%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用EcoRI+HindⅢ双酶解含鸡α-珠蛋白基因5′端核基质附着区(MAR)、小鼠金属硫蛋白基因启动子(MT-1)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基因的pMTSMCAG质粒,0.6%琼脂糖凝胶电泳,玻璃乳回收纯化MAR/MT/hIGF-1片段(3.9kb),用该片段制备转基因兔。利用水平显微注射系统注射1-细胞兔胚胎468枚,移植到36只受体兔,有8只妊娠,共产下19只活仔兔。采仔兔耳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分析其外源基因整合情况,获得8只阳性兔(显示出约600bp外源DNA条带)。再对8只阳性兔的PCR产物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得到5只整合有MAR/MT/hIGF-1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兔,转基因整合率为26.3%(5/19)。用1只阳性转基因公兔(502号)繁殖了6窝,共获得42只仔兔。采仔兔耳样提取基因组DNA后,如上用PCR分析和做Southern印迹杂交,F1代中有5只整合有MAR/MT/hIGF-1融合基因。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 1~3 月龄( n = 15)和 4~6 月龄( n = 15)鸵鸟血液的 38 项生化参数。结果,1~3 月龄和 4~6 月龄鸵鸟之间血清 C K、 T G、 B U N、 B U N/ C R E、 U A、 M g、 P含量差异极显著( P < 001);血清 T B A、 L D L C、 C H O、 T T T、 Na、 K 含量的组间差异显著( P < 005);其他指标 2 组间差异不显著。该结果提示,不同月龄鸵鸟的营养物质代谢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青海细毛羊生化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火焰光度法对509只青海细毛羊细血液和乳汁中HB,EP-1,EP-2,KE,TF,AMY1,AMY2,ES,ALP,RBC-LDH,Hpα-LA和β-LG总共13个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为:(1)在青海细毛羊的HB,KE,TF,AMY2,ES,ALP,RBC-LDH1,Hp,β-LG总共9个位点上发现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的比例为69.23%;(2)每个位点实有的平均等位  相似文献   

17.
采用BSG法对新一之濑和育2号优质种质资源的Giemsa-C带的诱导及带型分析表明,新一之濑的带型公式为2n=28=2CIT+1T^++1CIT+T^-+1IT+3CT^+T+2CI+2C+I,育2号为2n=28=2CIT+1CT+1T+2CIT+1T+4CT^+-+i+2ci+2c+I,2品种特征以着丝粒带(C)为主,其次为端带和中间带,2个桑品种未发现无带现象。断一之濑第4、8、10、14带纹  相似文献   

18.
具有中和活性的减蛋综合征病毒单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减蛋综合征病毒毒株WPDV205纯化抗原免疫BALB/c小鼠,在最后一次免疫后第3天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在PEG-4000的作用下融合。用间接ELISA初步筛选出阳性克隆10株(4B1、1D4、2D6、3D6、3A5、2A1、3C6、3C1、1B3和2C5)。这些杂交瘤细胞经克隆化和再次检测后生产腹水,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筛选出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抗隆体4株(4B1、3C1、3C6和2C5),其  相似文献   

19.
采用腹腔的接种1次脾内注射禽呼肠孤病毒(ARV)蛋白免疫小鼠,经3次融合后,共筛选8株分泌抗禽呼肠孤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这8株McAb均可与ARVS1133株,FDO株发生反应,而与IBDV,MDV,EDS-76病毒不发生反应,经亚类鉴定,AE7,AF8,BD1,DH10,EE5为IgG1;AD6,CG4为IgC2a,AG7为IgG2b。腹水效价在10^3~10^5之间。  相似文献   

20.
参考禽副粘病毒的融合蛋白基因(F基因)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以他离到对鹅有致病力的Ⅰ型禽副粘病毒GPMV/QY97-1株的核酸(RNA)为模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其融合蛋白基因3'端进行扩增,获得了预计的884bp左右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进pGEM-T Easy质粒载体,获得重组质料T-GPMVF3',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和PCR方法对该重组质粒进行鉴定,证明所克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