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PLC法测定不同葡萄品种成熟过程中单体酚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用HPLC法同时测定黑比诺、梅尔诺、霞多丽葡萄成熟过程中6种酚(没食子酸、安息香酸、儿茶素、丁香酸、芦丁、阿魏酸)的方法,测定了其含量,并比较了其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采用Hibar RT Lichrospher C18柱(250 mm×4.0 mm×5μm),16%乙腈水溶液(含1%乙酸),1.0 mL/min等压洗脱,可以较好地分离测定葡萄中的主要单体酚。在葡萄成熟过程中,红葡萄(梅尔诺和黑比诺)中单体酚含量均高于白葡萄(霞多丽)。儿茶素、芦丁和丁香酸含量随着葡萄成熟逐渐减少,其中儿茶素含量减少幅度最大;安息香酸含量在葡萄成熟前期迅速减少,其后下降缓慢,采收前1周迅速增加;在梅尔诺中没食子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在黑比诺和霞多丽中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在供试葡萄品种中,儿茶素含量最高,阿魏酸含量最低,依次为儿茶素>安息香酸>没食子酸>芦丁>丁香酸>阿魏酸。  相似文献   

2.
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个欧山种红色酿酒葡萄品种(品系)(北红、北玫、北玺、北馨、新北醇、北醇)果实成熟期6种单体酚(芦丁、表儿茶素、白藜芦醇、咖啡酸、没食子酸、儿茶素)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单体酚合成相关基因苯丙氨酸裂解酶基因(PAL)、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C4H)、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3''H)、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F3''5''H)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北红葡萄果实中含有较高总酚和单宁含量,分别为13.60和4.69 mg/g,除表儿茶素外,其余5种单体酚含量均较高,儿茶素含量最高,为34.83 mg/kg;北红葡萄的PAL和C4H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除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外,北红葡萄咖啡酸与F3''5''H基因相对表达量、表儿茶素与F3''H基因相对表达量、芦丁与C4H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99;北玺葡萄芦丁与C4H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与F3''5''H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00。  相似文献   

3.
核桃枝条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核桃枝条的总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酚酸的种类及含量,结合其抗性表现,分析核桃枝条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5个核桃品种中,总酚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以中林1号为最高,晋龙1号最低。中林1号和晋龙1号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极显著高于京861和薄壳香,礼品2号居中。共检出7种酚酸,即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其中没食子酸含量(约占酚酸总量的70%)高于其余6种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咖啡酸在部分品种中未检出。抗寒和抗抽条能力强但抗病性中等的中林1号总酚含量(45.46 mg/g)与其余4个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没食子酸含量(4.50 mg/g)和酚酸总量(5.14 mg/g)均为最高;并检出了其余4个品种中均未检出的香草酸和很少检出的咖啡酸,未检出其余4个品种中均检出的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0.084 mg/g)和对香豆酸(0.065 mg/g)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余4个品种。而抗病性强的薄壳香丁香酸(0.371 mg/g)和对香豆酸(0.296 mg/g)的含量则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选取陕西渭南合阳县引种栽培的北冰红葡萄,分析了北冰红葡萄子粉所含的主要活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北冰红葡萄子粉中总酚含量为49.68 mg/g;原花青素含量为105.67 mg/g;单宁含量为32.04mg/L;所含18种主要单体酚按含量高低分别为芦丁、表儿茶素、水杨酸、槲皮素、桔皮素、桑色素、阿魏酸、香豆酸、白藜芦醇、香草酸、没食子酸、绿原酸、香豆素、山奈酸、儿茶素、安息香酸、咖啡酸、丁香酸。  相似文献   

5.
红茶及普洱茶主要成份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了红茶、普洱茶及其二者的加工原料─-蒸青叶及青毛茶的水溶性多酚类物及其氧化产物。色谱图中所示的多酚类物据标准样: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Q)、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于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酷(ECG)及会香昔而确危其氧化产物据光谱特性及保留时间判定,结果表明:蒸青叶及青毛茶的色谱图非常相似,多酚类中的主要成份为ECG、EGCG及C.而红茶与普洱茶的色谱图却截然不同。红茶保留较多的未氧化多酚类,并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糖苷(FG)、茶黄酸(TFA)、茶黄素(Tn)及茶红素(TR)。而普洱茶只含有少量的未氧化多酚类物、FG及一定量的TR,且不含TFA及TF。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苦丁茶多酚类总量、儿茶素组成、咖啡碱和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苦丁茶含有少量的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不含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 )-儿茶素[( )-C],咖啡碱含量为0.0228~0.0436%,约为茶叶的1/100;维生素C含量为31.21~45.60mg/100g.在被测代谢物中,苦丁茶与茶叶具有不同的代谢类型.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葡萄酒渣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率,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葡萄酒渣中的多酚类物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对提取得到的多酚类物质进行纯化与鉴定,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葡萄酒渣多酚类物质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47%、葡萄酒渣与乙醇料液比m(葡萄酒渣/g)∶V(乙醇/mL)=1∶10、超声时间108 min、超声温度70℃以及超声功率250 W,在此条件下得到多酚类物质含量为145.6 mg·g~(-1)。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筛选出D101树脂对葡萄酒渣多酚类物质的纯化效果最佳,提取率达到89%以上。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鉴别葡萄酒渣多酚类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对香豆酸、芦丁、阿魏酸、没食子酸、表儿茶素、绿原酸、4-香豆酸,其中羟基肉桂酸类化合物的种类最多。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葡萄酒渣多酚类物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略低于维生素C,对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维生素C。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甘蔗多酚的降血脂作用,试验从甘蔗渣中提取分离甘蔗多酚类化合物,通过HPLC-UV检测了甘蔗渣提取物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以胆固醇诱导高血脂大鼠模型,通过灌喂甘蔗渣提取物研究多酚类对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作用。HPLC-UV检测发现,甘蔗渣提取物中含有没食子酸、儿茶素、香草酸、咖啡酸、表儿茶素、芥子酸、阿魏酸、芦丁、槲皮甙、槲皮素等多酚化合物,给予不同浓度的甘蔗多酚后,能够有效降低高血脂大鼠体质量,对大鼠肝、脾、肾等脏器的重量没有显著变化,和高血脂组相比,甘蔗多酚处理组大鼠的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TG)的含量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ease,GOT)与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值虽有一定变化,但这种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甘蔗多酚没有细胞毒性,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所造成的高血脂现象。  相似文献   

9.
梁艳  黄亚亚  邓永亮  胡歆  陈桂梅  纪晓明  周兴长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67-10268,10293
[目的]研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对茯砖茶中的多酚类物质和咖啡碱含量的影响,为建立最佳的茯砖茶浸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5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茯砖茶中的8种多酚,包括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及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和咖啡碱(CAF)的含量的影响。[结果]8种多酚类物质在0.000 6~0.300 0 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70%甲醇70℃水浴浸提法较蒸馏水100℃水浴和70℃水浴更能有效地提取茯砖茶的多酚组分;而咖啡碱的含量,蒸馏水超声提取法的测定值最高。[结论]对于多酚总量,70%甲醇浸提法较优,而对于咖啡碱类较稳定的化合物,蒸馏水超声浸提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以花后3,7,11周的“赤霞珠”(Vitisvinifera L.Cabernet Sauvignon)葡萄果实为试材,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持续低温处理和变温处理对莽草酸途径入口酶3-脱氧-D-阿拉伯糖型-庚酮糖酸-7-磷酸合成酶(DAHPS)基因(VvDAHPS-1、VDAHPS-2和VvDAHPS-3)...  相似文献   

11.
探索并首次建立了采用糖脎硫酸显色法测定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酸7-磷酸合酶(DAHPS)酶活性的方法,即赤藓糖-4-磷酸与苯肼反应生成糖脎,而糖脎在加入硫酸显色后,在418 nm处有特征峰,其浓度和吸收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观摩尔消光系数ε为2.25×104L/mol/cm,最小检出限为0.60 nmol。通过实验证明,此法是1种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的DAHPS酶活性测定方法,可用于粗酶液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探索并首次建立了采用糖脎硫酸显色法测定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酸7-磷酸合酶(DAHPS)酶活性的方法,即赤藓糖-4-磷酸与苯肼反应生成糖脎,而糖脎在加入硫酸显色后,在418 nm处有特征峰,其浓度和吸收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观摩尔消光系数ε为2.25×104L/mol/cm,最小检出限为0.60nmol.通过实验证明,此法是1种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的DAHPS酶活性测定方法,可用于粗酶液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贵州茶树种质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物质组成和遗传多样性,以贵州省8个县115份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树中的茶多酚、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结果表明:贵州茶树种质中茶多酚、没食子酸、EGC、C、EC、EGCG、GCG和ECG平均值分别为18.57 %、0.03%、1.08%、0.80%、0.95%、5.75%、0.37%和2.92%,6个儿茶素组分中,EGCG和ECG含量变化区间较大,分别是0.00%~10.86%和0.71%~10.55%。统计分析多酚类物质的12个指标,变异系数为15.59%~198.23%,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691~2.040,茶多酚的变异系数最小、遗传多样性最大,C的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最小;部分多酚类物质含量分布高度聚集,115份种质中108份没食子酸含量低于0.06%,99份C含量低于0.75%,94份GCG含量低于0.5%。基于8个多酚类物质,115份资源可分为4类,第Ⅰ类C为主要儿茶素单体,第Ⅱ类ECG为主要儿茶素单体,第Ⅲ类和第Ⅳ类主要儿茶素单体为EGCG,但第Ⅲ类的茶多酚、EGCG和ECG含量极显著高于第Ⅳ类。115份茶树资源中筛选出1份高茶多酚(≥25.0%)种质,1份高GCG(≥4.0%)种质,6份高EGCG(≥10.0%)种质,7份高ECG (≥8.0%)种质,13份高CI(≥10)种质。研究表明贵州茶树种质具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高茶多酚、高EGCG等生化特异资源22份,可为贵州茶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供茶树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打顶后烟叶中生长素(IAA)含量对绿原酸合成的影响。【方法】以红花大金元为试验材料,盆栽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法分析烟叶IAA含量、绿原酸含量以及绿原酸合成与降解关键酶活性。【结果】苗期打顶后烟叶中内源IAA和绿原酸含量均降低;现蕾后打顶烟叶中IAA和绿原酸含量在第3天后趋于下降。通过NAA(α-Naphthalene acetic acid)和NPA(N-1-naphthylphthalamic acid)回补试验发现,打顶处理和NPA处理烟叶中内源IAA和绿原酸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升高;打顶+NAA处理烟叶中内源IAA和绿原酸含量升高,POD和PPO活性降低。与未打顶处理(对照)相比,其他几个处理烟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酸连接酶(4CL)、肉桂酸4-羟化酶(C4H)、对-香豆酸3′-羟化酶(C3H)和羟基肉桂酰辅酶A:莽草酸/奎尼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QT)活性升高。【结论】打顶后烟叶中绿原酸含量与内源生长素含量变化密切相关,并受POD和PPO活性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不同海拔地区药用植物盐肤木(五倍子树)花朵和叶片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差异,为盐肤木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海拔地区(海拔600~800 m、1 000~1 200 m、1 200~1 400 m)盐肤木花朵和叶片中单宁酸、杨梅素、芦丁、没食子酸、木犀草素和槲皮素等6种黄酮类物质的成分含量,分析海拔与各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花朵黄酮类总含量在海拔600~800 m区间最高,平均为7.48μg/mL;叶片黄酮类总含量在海拔1 200~1 400 m最高,平均为5.9μg/mL。不同海拔区,盐肤木花朵中芦丁、杨梅素、单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没食子酸、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盐肤木叶片中芦丁、没食子酸、杨梅素和单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朵中杨梅素和槲皮素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其余4种黄酮成分的含量都与海拔呈负相关,其中,木犀草素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中芦丁、没食子酸和木犀草素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其余3种黄酮成分的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其中,芦丁含量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脆肉型梨品种‘早酥’和软肉型梨品种‘南果梨’16个部位多酚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揭示梨品种不同器官或组织内多酚物质组成及含量,以期找到提取多酚物质的最佳部位,为梨多酚物质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早酥’梨和‘南果梨’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16个部位多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以熊果苷、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原花青素B1、DL-儿茶素、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原花青素B2、丁香酸、表儿茶素、原花青素C1、洋藓素、P-香豆酸、槲皮素-阿拉伯-葡糖苷、反式阿魏酸、芦丁、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糖苷、木犀草-7-O-葡糖苷、异绿原酸B、莰菲醇-3-O-芸香糖苷、槲皮素-阿拉伯糖苷、异绿原酸A、水仙苷、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异鼠李素-3-O-葡糖苷、根皮苷、白藜芦醇、肉桂酸、二水槲皮素、根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黄酮醇35种多酚化合物标准品,对‘早酥’梨和‘南果梨’16个部位进行多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早酥’梨共检测到23种多酚物质,包括简单酚类2种,苯甲烯类1种,咖啡酰奎宁酸类5种,黄烷醇类5种,黄酮醇类9种和二氢查耳酮类1种;‘南果梨’共检测到21种多酚物质,包括简单酚类2种,酚酸类1种,苯甲烯类1种,咖啡酰奎宁酸类4种,黄烷醇类4种和黄酮醇类9种。‘早酥’梨16个部位以幼嫩叶片多酚含量最高,为93.82 mg·g~(-1),果肉多酚含量最低,为0.63 mg·g~(-1);熊果苷和绿原酸为各部位所共有,除果肉外,其他部位含量最高的多酚均是熊果苷,为0.08—64.86 mg·g~(-1);所检测到的6大类多酚中,每类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熊果苷、丁香酸、绿原酸、表儿茶素、木犀草-7-O-葡糖苷和根皮苷,分别为403.5、0.04、79.83、16.16、9.07和0.13 mg·g~(-1);成熟叶柄所测酚种类最多为14种,木质部所测酚种类最少为3种。‘南果梨’16个部位以幼嫩叶片多酚含量最高,为104.04 mg·g~(-1),种子含量最低,为2.66 mg·g~(-1);熊果苷和绿原酸为各部位共有,除果肉和果心外,其他部位含量最高的多酚均为熊果苷,为0.87—51.75 mg·g~(-1);所检测到的6大类多酚中,每类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熊果苷、原儿茶酸、表儿茶素、丁香酸、绿原酸、表儿茶素和木犀草-7-O-葡糖苷,分别为357.29、0.01、0.08、122.15、12.89和4.87 mg·g~(-1);成熟叶柄和果皮所测酚种类最多,为13种;果心所测酚种类最少,为3种。‘早酥’梨和‘南果梨’多酚含量最高的部位均为幼嫩叶片,果皮所测酚比果肉所测酚的组成及含量更丰富,花柄所测酚含量高于花,韧皮部所测酚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木质部。【结论】‘早酥’梨和‘南果梨’所测酚中熊果苷和绿原酸为16个部位共有,且熊果苷是总含量最高的多酚;除根皮苷和原儿茶酸外,其他所测酚种类相同,幼嫩叶片多酚物质组成及含量均较丰富,可作为多酚提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HPLC-Q-MS/MS)建立了荔枝蜜中芦丁、杨梅素、槲皮素、柚皮素、木犀草素、对香豆酸、阿魏酸、脱落酸、没食子酸和肉桂酸等10种多酚类物质的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检测了7个果园的荔枝蜜样品。样品由超纯水提取,经Strata-X-A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extend-C18色谱柱分离,以含0.1%氨水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ESI)和负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对广东省7个果园16批次荔枝蜜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10种多酚在荔枝蜜中均有检出,其中芦丁、槲皮素和脱落酸的含量较高,分别为0.07~0.28mg/kg、0.02~0.30mg/kg和0.07~0.17mg/kg;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均≤0.01mg/kg;不同产地不同批次样品中10多酚含量有差异。本研究可为荔枝蜜与其他蜂蜜的蜜种判别提供依据,也可为荔枝蜜的掺假鉴定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以徐香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总酸度、总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猕猴桃多酚,测定猕猴桃多酚的总还原能力及对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等4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以Vc为对照,评价徐香猕猴桃多酚的抗氧化特性。结果显示,徐香猕猴桃总酸、总糖及Vc含量分别为1.13%±0.16%、10.03%±0.78%及(78.71±7.60)mg/100g,猕猴桃提取液的多酚质量浓度为0.123mg/mL。猕猴桃多酚的总还原能力高于Vc,猕猴桃多酚对4种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均比Vc的IC50值低,表明猕猴桃多酚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猕猴桃多酚中含有没食子酸、香豆酸、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等6种多酚类物质,其中咖啡酸含量最高,其次为绿原酸、香豆酸、儿茶素,阿魏酸和没食子酸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19.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稻米酚酸化合物组分及其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稻米酚酸化合物是天然抗氧化物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建立糙米和精米中酚酸化合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定性定量方法,并分析其在籽粒中的分布特征。【方法】以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2-羟基肉桂酸和反式肉桂酸14种酚酸化合物标准品,对糙米和精米中酚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2.1 mm×50 mm,1.8 μm-Micron),流动相为0.1%乙酸水溶液(A)/乙腈(B),柱温30℃,流速为0.5 mL·min-1,采用梯度洗脱,洗脱程序为0-1 min,8%-10%B;1-2.5 min,10%-13%B;2.5-5.5 min,13%B;5.5-6 min,13%-21%B ;6-6.5 min,21%-27%B;6.5-7.5 min,27%-50%B;7.5-9 min,50%-100%B;9-12 min,100%B;12-12.5 min,100%-8%B。检测波长为280和325 nm。【结果】14种酚酸在8 min内完全分离,经质谱鉴定,精米及糙米中检测出的物质共有11种,分别是没食子酸、龙胆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可进行定量分析的酚酸共8种,分别是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线性范围为5-220 μg·mL-1 (R2=0.9994-0.9999),检出限为0.002-0.03 μg·mL-1,定量限为0.004-0.08 μg·mL-1,回收率为84.11%-114.43%。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异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在精米和糙米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和反式肉桂酸集中存在于胚乳外层中,精米/糙米含量百分比变幅为4.52%-16.73%。而异阿魏酸在稻米籽粒中分布较均匀,其精米/糙米含量百分比达到45.8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不仅适合稻米中酚酸化合物的含量测定,而且对于其他谷物中酚酸化合物含量的测定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绿茶茶汤中主要滋味成分含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现行绿茶审评方法进行绿茶冲泡,主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来自7个省(市)的35个绿茶样品茶汤中主要滋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产地绿茶茶汤中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各儿茶素单体含量的总体趋势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D-C)。主成分分析表明,茶多酚(TP)、氨基酸(AA)、EGC、D-C、EGCG、EC、GCG、ECG、咖啡碱和芦丁对绿茶茶汤滋味的贡献较大。绿茶产地聚类分析表明,云南省聚为I类,重庆市、贵州省、湖北省聚为Ⅱ类,四川省聚为Ⅲ类,浙江省、江苏省聚为Ⅳ类。[结论]该研究可为绿茶加工工艺的改进及新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