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安徽省影响显著的油菜涝渍主要发生在4~5月,致灾因子是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发生涝渍灾害,对减产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油菜发生轻度涝渍的几率为2.5年一遇,中度涝渍是4年一遇,重度涝渍是6年一遇,但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结论]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的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评估涝渍等级的总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涝渍是影响油菜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利用行业标准(QX/T 107—2009)中油菜涝渍等级指标,分析了1961—2010 年安徽省油菜涝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油菜开花期和抽薹期涝渍指数值最大,此时期涝渍发生的次数占全生育期的70%~80%。近50 年来,抽薹期涝渍指数值呈上升趋势,灌浆期呈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油菜不同生育期涝渍指数均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规律。安徽省涝渍害主要发生在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江淮区涝渍发生的几率为5~6 年1 遇,沿江区油菜涝渍害为2 年1 遇,其中轻度涝渍发生的几率是3~4 年1 遇,中度涝渍的几率是5~6 年1 遇,重度涝渍的几率是15~16 年1 遇。皖南山区涝渍害为1~2 年1 遇,其中轻度和中度涝渍的几率均是3 年1 遇,重度涝渍的几率是5年1遇。  相似文献   

3.
涝渍为黑龙江省主要灾害之一,涝渍侵蚀耕作土壤,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作物根系呼吸、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黑龙江省涝渍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针对涝渍灾害,明确涝渍机理和完善涝渍灾害的防灾、减灾及抗灾治理的防御体系,为今后涝渍研究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涝渍灾害是江淮地区农作物生育期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江淮地区涝渍灾害发生频率高,危害作物多,受灾范围广,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困难和损失,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江淮地区涝渍灾害的特点和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涝防渍对策.  相似文献   

5.
摘要:涝渍灾害是江淮地区农作物生育期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江淮地区涝渍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作物多,受灾范围广,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困难和损失,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江淮地区涝渍灾害的特点和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涝防渍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四湖地区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根据涝渍地域微地貌的差异和涝渍灾害发生特点,将四湖地区的涝渍微地域分为6种主要类型;选择其中广泛分布的典型碟形洼地,根据其高程不同按水体圈、涝地圈、渍地圈、旱地圈和庭院圈分别进行了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根据试验研究、生产调查和生产实践,总结了棉花涝渍灾害控制技术规程,对棉田沟系配套与管理,棉花壮株培育,涝渍灾害后补救和恢复技术作了较详细介绍,为广大棉花科技人员和棉农抗御涝渍灾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皖南烟区渍(涝)灾情调查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依据气象要素和作物田间综合表征,对烟区渍(涝)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天气—田间渍(涝)综合识别指标"和应对措施,以期为烟区渍(涝)灾情信息服务和防灾抗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东北农田涝渍成因和治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涝渍耕地的概念和现状,综述了东北黑土耕地涝渍灾害的成因和涝渍治理研究的概况,指出了今后在涝渍治理过程中应该提高治理工程的设计标准,加大涝渍治理的科研力度和理论研究,并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涝渍灾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农业灾害,为更好地研究涝渍灾害发生规律及特点,本文构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即将5省(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以县为单位的农作物种植、涝渍害、气象条件、水文条件、高程、土壤条件、耕作方式、排灌条件和农作物性状等信息保存于MYSQL数据库中作为信息源,用户可运用浏览器通过Openlayers访问服务器上GeoServer来实现WEBGIS数据查询,为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共享。现该系统已成功发布,运行效果较好,对涝渍害的防控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友贞  叶乃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89-4391
依据安徽省淮北平原的涝渍成因与基本特征、多年农田排水实践和试验研究成果,探讨了农田排水指标和工程规格标准,在分析农田排水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解决农田涝渍灾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演替与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主要有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涝渍地的演替过程与人类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并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分异规律性,从而引起涝渍灾害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涝渍灾害对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北地区小麦从播种到成熟收获期间 ,遇到降雨过多或连续阴雨 ,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达 2 2 %以上 ,较长时间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 ,即会造成涝渍灾害。涝渍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的是播种~出苗和灌浆~成熟两个时段 ,就危害程度而言后期大于前期。笔者在分析涝渍影响规律、危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使云南烤烟灾害评估标准化,同时提高评估的时效性,构建了干旱指数、涝渍指数和低温指数作为烤烟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的统一标准.干旱指数和涝渍指数考虑了前期降水情况、连续旱(涝)日数、温度及光照情况、烤烟需水量等因子,可逐日滚动;低温指数基于低温强度、低温持续时间、烤烟所处生育期等因子.也可逐日滚动.依据灾害指数将干旱、涝溃和低温灾害划分为4级.检验结果表明,依据灾害指数所做的灾害监测结果与实况较为吻合,各等级灾情评估准确率在75%以上.构建的灾害指数在业务工作中用于烤烟灾情评估和监测,简单易行、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春玉米涝渍灾害评估方法,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合理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权重湿润指数为基础,采用作物需水量代替参考作物蒸散量,构建改进权重湿润指数;运用1986—2015年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涝渍灾害事件与改进权重湿润指数耦合方法、基于K-S检验的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方法和t-分布区间估计方法等,确定基于改进权重湿润指数的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涝渍强度分级阈值;从农田土壤相对湿度与改进权重湿润指数相关性和拟合关系检验,改进权重湿润指数、权重湿润指数评估结果与历史灾情结果一致性检验,以及典型年份涝渍灾变过程动态评估准确性检验3个方面,对改进权重湿润指数评估春玉米涝渍灾害的精度进行验证;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涝渍强度空间格局,揭示其规律特征。【结果】(1)改进权重湿润指数与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均达到极显著相关(P<0.001),除玉米快速发育期外,其他生育期内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值均出现在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将不同生育阶段改进权重湿润指数与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间进行Slogistic曲线拟合,决定系数(R 2)最大值出现在生育中期(0.46),其后依次是生育后期(0.34)、快速发育期(0.31)和初始生长期(0.21),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值出现在生育后期(0.49),其后依次是生育中期(0.51)、初始生长期(0.52)和快速发育期(0.56),不同生育阶段拟合曲线中90%的20 cm土壤相对湿度所对应的改进权重湿润指数值最小值出现在初始生长期(0.77),其后依次是快速发育期(1.12)、生育中期(1.21)和生育后期(1.25)。(2)与随机预留的春玉米涝渍灾害事件测试样本中灾情判定结果相比,权重湿润指数评估结果的完全准确率为26.7%,部分准确率为66.7%;改进权重湿润指数评估结果的完全准确率为66.7%,部分准确率为93.3%。(3)以嫩江、白城和沈阳3个代表站点1998年春玉米生育期内涝渍灾害为例,对比降水、权重湿润指数和改进权重湿润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曲线,发现改进权重湿润指数所反映的当年涝渍发生时间和强度等级与灾情资料更为相符,而其大小还可直观表征涝渍强度动态变化。(4)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各强度等级的涝渍频率差别较大,黑龙江中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南部为中度及以上涝渍频率的高发区,生育中期是中度及以上涝渍频率高发期。【结论】基于改进权重湿润指数的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涝渍强度分级阈值划分方法结果可靠,可表征农田涝渍实际发生状况;相对于权重湿润指数而言,改进权重湿润指数不仅对春玉米涝渍灾害评估准确率更高,而且更适于对涝渍灾变过程的跟踪和动态评估,对于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涝渍灾变机制和时空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易涝易渍地区来说,涝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常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甚至大起大落。同时由于降雨径流和土壤渗流造成农田养分流失,加重水环境负荷。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从涝渍灾害对作物生长的胁迫作用与农田养分流失两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春玉米涝渍灾害评估方法,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合理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权重湿润指数为基础,采用作物需水量代替参考作物蒸散量,构建改进权重湿润指数;运用1986—2015年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涝渍灾害事件与改进权重湿润指数耦合方法、基于K-S检验的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方法和t-分布区间估计方法等,确定基于改进权重湿润指数的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涝渍强度分级阈值;从农田土壤相对湿度与改进权重湿润指数相关性和拟合关系检验,改进权重湿润指数、权重湿润指数评估结果与历史灾情结果一致性检验,以及典型年份涝渍灾变过程动态评估准确性检验3个方面,对改进权重湿润指数评估春玉米涝渍灾害的精度进行验证;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涝渍强度空间格局,揭示其规律特征。【结果】(1)改进权重湿润指数与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均达到极显著相关(P0.001),除玉米快速发育期外,其他生育期内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值均出现在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将不同生育阶段改进权重湿润指数与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间进行Slogistic曲线拟合,决定系数(R2)最大值出现在生育中期(0.46),其后依次是生育后期(0.34)、快速发育期(0.31)和初始生长期(0.21),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值出现在生育后期(0.49),其后依次是生育中期(0.51)、初始生长期(0.52)和快速发育期(0.56),不同生育阶段拟合曲线中90%的20 cm土壤相对湿度所对应的改进权重湿润指数值最小值出现在初始生长期(0.77),其后依次是快速发育期(1.12)、生育中期(1.21)和生育后期(1.25)。(2)与随机预留的春玉米涝渍灾害事件测试样本中灾情判定结果相比,权重湿润指数评估结果的完全准确率为26.7%,部分准确率为66.7%;改进权重湿润指数评估结果的完全准确率为66.7%,部分准确率为93.3%。(3)以嫩江、白城和沈阳3个代表站点1998年春玉米生育期内涝渍灾害为例,对比降水、权重湿润指数和改进权重湿润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曲线,发现改进权重湿润指数所反映的当年涝渍发生时间和强度等级与灾情资料更为相符,而其大小还可直观表征涝渍强度动态变化。(4)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各强度等级的涝渍频率差别较大,黑龙江中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南部为中度及以上涝渍频率的高发区,生育中期是中度及以上涝渍频率高发期。【结论】基于改进权重湿润指数的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涝渍强度分级阈值划分方法结果可靠,可表征农田涝渍实际发生状况;相对于权重湿润指数而言,改进权重湿润指数不仅对春玉米涝渍灾害评估准确率更高,而且更适于对涝渍灾变过程的跟踪和动态评估,对于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涝渍灾变机制和时空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十分薄弱,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本项目研究人员从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及防御4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针对北方冬小麦干旱、东北玉米和水稻冷害、江淮冬小麦和油菜涝渍、华南香蕉荔枝寒害以及并发性灾害,首次提出综合应用天气气候预报、农业气象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9.
雹灾和涝渍灾害是威胁棉花生长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可直接导致棉花产量下降。根据生产实践提出了雹、涝灾后棉田管理的8个环节,以期为受雹、涝灾害的棉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稻在涝渍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取大田试验与大面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稻在不同涝渍条件下的产量形成。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正常年份,中稻受涝渍影响平均减产16% ̄27%,单产减收86.8 ̄144.5kg/667m^2,涝渍受害显著。中稻长期受涝渍灾害主要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不发,并导致后期成穗数量减少,涝渍可能将中稻单产限制在450kg/667m^2水平线上,严重涝害则主要影响水稻的结实率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