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oHV-1)引起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及气管黏膜炎症、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脑膜炎、结膜炎、流产等多种病型。该病呈世界性流行,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发生。BoHV-1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容易使其他病原体侵入引发继发感染,从而导致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的发生,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论文围绕IBR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控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即牛疱疹病毒1型(BoHV-1)所引起的以上呼吸道炎症为主的一种牛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IBR的早期准确诊断,对该病的防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IBR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具有特异和敏感及准确等特点,而血清学诊断具有敏感、快速、方便和价廉等特点。为了实施IBR的净化和根除计划,部分国家和地区已逐渐采用IBR基因缺失疫苗,配套使用鉴别诊断方法来鉴别IBR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论文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常用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BR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IBR病毒(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BoHV-1)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红鼻病”或“坏死性鼻炎”,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和“运输热”(Shipping fever)的重要病原之一。IBR最早见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罗拉多州,由Madin等人从患病牛中分离得到[1]。我国最早于1980年从新西兰进口的一批牛中分离到该病毒[2],随后发现此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的牛均有感染,血清阳性率可高达70%以上[3]。  相似文献   

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辉 《兽医导刊》2008,(10):24-2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Ⅰ型牛疱疹病毒(BHV-Ⅰ)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呼吸道为主,伴有结膜炎、流产、乳腺炎,有时诱发小牛脑炎等.急性IBRV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继发细菌性肺炎.此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以传染性鼻气管炎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最先见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育肥牛群,随后相继出现于洛杉矶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并命名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简称IBR).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2006年4月份,应用(ELISA)对饲养在青藏高原的乐都县境内的牛群进行了IBR检测,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IBR抗原、阴性和阳性标准血清均为冻干制品,系农业部动物检疫所提供,批号分别为050311、051120、051129。1.2固体载体40孔聚笨乙烯微量反应板系上海塑料三厂产品。1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疆当地牛病毒性腹泻(BVD)、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和布鲁氏菌病对引进安格斯牛的影响,对2家牛场新引进的和引进2年以上的安格斯牛进行BVD、IBR和布鲁氏菌病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新引进的安格斯牛未检测出BVD抗原、IBR病原核酸、布鲁氏菌感染抗体,而引进2年以上的安格斯牛虽未检出BVD抗原,但IBR病原感染抗体阳性率为100%,且PCR核酸阳性率为20%,布鲁氏菌感染抗体阳性率为5%。结果表明,新引进的安格斯牛虽未感染这3种疫病病原,但引进后有较大的感染风险。结果提示,牛场需加强BVD、IBR和布鲁氏菌病防控,实施全群免疫,筛选并淘汰感染牛,坚持自繁自养,慎重从场外引进牛只。  相似文献   

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rhinotracheitisvirus,IBRV)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IBRV具有较广的组织嗜性,在临床上常表现不同的症状。IBR能对感染牛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国际兽医局(OIE)将本病列为B类疾病,也是我国进境动物必检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研究现状及防控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或称为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IPV),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多种病型,如上呼吸道黏膜炎症、结膜炎、乳房炎、脓疱性外阴阴道炎或龟头包皮炎、幼牛脑膜脑炎和流产等,可以认为是由同一种病原引起多种病症的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IBR列为B类动物疫病。IBR于195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次被报道,其后引起了全球重视[1]。IBRV又称为牛疱疹病毒1型  相似文献   

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随着我国牛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IBR的广泛流行给我国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近几年国内外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情况,笔者通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IBR的文献进行汇总,对当前国内外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北京地区中小奶牛场及养殖小区进行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病毒性腹泻病(BVD)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参试牛场及小区的后备牛IBR血清阳性率达50.52%,BVD血清抗体阳性率达70.98%;从牛场水平看,24个牛场中IBR抗体场间阳性率达到50% (12/24),BVD抗体场间阳性率达到87.50%(21/24),IBR高风险牛场9个,BVD高风险牛场12个,双高风险牛场7个.此次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IBR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应考虑疫苗免疫;参试的大部分牛场有BVDV的急性感染史或接触史,高风险牛场应启动BVDV清除计划.  相似文献   

11.
由2例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病例的荷斯坦奶牛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IBRV—C1株。该病毒可被IBR标准阳性血清完全中和;接种MDBK细胞可出现IBR病毒典型细胞病变效应;选取IBR病毒gB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和基因测序,结果可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动物回归试验显示,3头牛均可见体温升高、鼻流粘液、呼吸困难等典型的IBR临床症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三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灭活疫苗,并进行了疫苗安全性和效力试验,结果表明三批疫苗对靶动物安全,免疫效果较好,免疫牛中和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可达1:41以上,攻毒保护率达5/5。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宁夏主要奶牛养殖区规模化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病毒性腹泻(BVD)、新孢子虫抗体和布鲁菌病原的流行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未接种过IBR、BVD、新孢子虫疫苗、接种过布鲁菌疫苗的奶牛群体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并对银川、吴忠和青铜峡地区的阳性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6份流产牛血清中,IBR抗体阳性率为50.00%(38/76),BVD抗体阳性率为19.74%(15/76),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27.63%(21/76),布鲁菌阳性率为19.74%(15/76),4种病原均感染的阳性率为34.21%(26/76),IBR和新孢子虫混合阳性率占总阳性率的34.62%;408份非流产牛血清中,BVD抗体阳性率为12.75%(52/408),IBR抗体阳性率为21.08%(86/408);IBR和BVD在宁夏的3个主要养殖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以银川地区阳性率最高。说明宁夏部分地区IBR和BVD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染,流产牛中普遍存在上述4种疫病的感染并且IBR和BVD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流产牛。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Ⅰ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此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在一些交通极不便利的地区,IBR病毒抗体阳性率极高。  相似文献   

14.
结节性皮肤病(LSD),是一种新兴的跨界病毒性痘病,影响所有年龄和品种的牛。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的传染病,牛和亚洲水牛均可感染,是牲畜的病毒性疾病,可引起皮肤和内部损害,影响牛奶产量,生皮质量,并可导致被感染动物死亡。采血液,使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实验室对死亡和怀疑感染的动物和牛的内脏或病变进行测试。对其可采取包括行动限制,病媒控制和疫苗接种在内的预防措施,以减缓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感染家养牛和野生牛引起的一种病毒性  相似文献   

1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疱疹病毒I型(BoHV-I)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疾病。主要从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疫病动态、病原学、分子生物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来论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以期为该病诊断、防控、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由I型牛疱疹病毒引起)是牛的一种呼吸器官疾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对本病的诊断历来多用中和(NT)试验,有时用间接红血球凝集(IHB)试验。最近笔者根据KRYUKOV等和TREPANIER等关于IBR病毒有凝集小白鼠红血球的特异性的报导,试用小白鼠红血球作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取得如下结  相似文献   

18.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本病在美洲、欧洲、非洲与亚洲都有一些国家流行。我国1981年周泰冲等,1982年仰惠芬等报道了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牛分离出IBR病毒。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 Herpesvirus-1,BHV-Ⅰ)引起的家养和野生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伴有结膜炎、流产、乳腺炎,有时诱发小牛脑炎等。急性IBRV呼吸道感染还可继发细菌性肺炎。此  相似文献   

2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牛传染性脓包性外阴阴道炎、坏死性鼻炎、红鼻病等,主要引起呼吸道发炎为主的急热、热性、高度传染性传染病。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IBR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疫苗研究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措施,首先对出入境动物进行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牛;其次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卫生条件,定期进行检疫;最后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一旦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紧急接种疫苗等措施。另外,对于IBR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一般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或结合服用中药等,以提高牛只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