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目的]选择山乌桕速生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以丰富其育种资源。[方法]对福建省及江西省天然林中的10个山乌桕优树进行子代测定,分析其树高和胸径在家系间的遗传变异,开展速生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结果]6年生山乌桕胸径和树高平均值分别为11.48 cm和9.25 m,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91 cm和1.54 m。树高、胸径家系间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2.26%、3.14%;广义遗传力为0.790 1、0.617 6;狭义遗传力为0.222 5、0.081 7。选择树高和胸径均有正向遗传增益的3个速生优良家系:NP05、JX01和JX02,其平均树高和胸径为9.54 m和12.12 cm,遗传增益分别为0.70%和0.46%。共筛选出20株优良单株,其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11.35 m和15.0 cm,遗传增益分别是5.04%、2.50%。根据基因型值选择出4株无性繁殖原株,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为13.03 m和16.7 cm,遗传增益分别为32.25%、29.08%。[结论]根据遗传增益结果,今后生产应用中应推广山乌桕优良单株繁育的无性系,以获得更高的生长增益。  相似文献   

2.
美国山核桃实生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Wangenh.)K.Koch]又名美国山核桃、长山核桃,为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属落叶高大乔木,树高可达55m、胸径2.5m,是一种优良的果材兼用树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标准木调查法,对鲁西平原4种造林配置(株行距2 m×3 m、2 m×4 m、2 m×5 m和2 m×6 m)5年生杨树试验林的生长和地上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林配置对5年生杨树单株胸径和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单株树高影响不显著;单株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地上生物量总体随造林株行距减小而减小;胸径、树高与树干、枝、叶生物量间均为正相关关系;利用方程y=-0.400 6x2+16.671x-104.12可较好拟合单株地上生物量与单株胸径的关系。以获取单位面积最大地上生物量为目标,株行距2 m×3 m适用于鲁西平原杨树人工林造林。  相似文献   

4.
森林公园油松林现状九龙山森林公园的油松林,大部分是20世纪50~60年代造起来的。造林方式为围山转、水平梯田、大穴等直播方式。树龄多为40~50年生,树高10~15 m,胸径10~30 cm,株行距为2 m×2 m或2 m×3 m,110~166株/667 m2。  相似文献   

5.
胸径和树高是森林调查中2个主要的调查因子。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在大区域的森林资源调查中,可以很容易地测量单株树的高度,其精度与传统的地面测量方法相当。最近几年,林业研究者构建了一系列胸径-树高方程来通过机载雷达所测的树高来估计树木的胸径,然而,大多数的模型都只是将树高作为唯一的变量来研究胸径-树高模型,却很少将冠幅与树高和胸径两者结合来研究胸径-树高模型。利用6种常用的胸径-树高模型,以上海市主要造林树种:池杉(n=241株)、柳树(n=82株)、木兰类(n=119株)、女贞(n=512株)、水杉(n=469株)、杨树(n=138株)、榆树类(n=235株)、樟树(n=1 129株)为研究对象,基于R2、平均偏差和平均绝对偏差为评价指标,对这6种胸径-树高方程的模拟精度进行评价和比较,最终得到了各树种对应的最优模型结果。结果表明,模型(3)适用于榆树类、女贞和柳树;而模型(5)则适用于池杉、木兰类、水杉、杨树和樟树。模型(3)和(5)相对于其他4个模型来说有着更加准确的模拟精度。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通过机载雷达调查森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不同造林密度对5种相思树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江雄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57-160
对密度为55株/667m2、74株/667m2、110株/667m2的5种相思树种的树高和胸径进行了研究,探求造林密度对相思树种的生长的影响,为相思树种的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对经过4a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树高和胸径有一定的影响,造林密度对相思树种的胸径影响较大,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胸径表现出与密度负相关,55株/667m2林分的平均胸径为9.17cm,74株/667m2林分的平均胸径为8.11cm,110株/667m2林分平均胸径为7.21cm。在不同密度下5种相思树种的年生长量各异,马占相思和厚荚相思的树高及胸径的平均年生长量都优于其它3种相思树种,具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7.
对叠叠沟小流域林区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30株样木进行了树干解析,以研究其生长过程。结果表明:6~10年分别是华北落叶松胸径和树高的速生期,胸径高峰值出现在第11年(1.11 cm),树高高峰值出现在第7年(0.74 m),树高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分别相交于14年;且胸径、树高的生长曲线相关关系密切;华北落叶松胸径年内生长表现出前快后慢的规律,5月份生长积累值最大,为0.608 cm;树高生长表现出慢—快—慢的规律,6月生长积累值最大,达到36 cm。  相似文献   

8.
元谋干热河谷赤桉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333株/hm2(1m×3m),5000株/hm2(1m×2m)和10000株/hm2(1m×1m)3种不同密度的赤桉林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较大程度地制约着林木的生长,密度较小的林分生长状况较为良好,单位面积蓄积量、树高、胸径和叶面积均居首位;而密度>5000株/hm2的林分生长状况很差.从小到大3种密度的林分蓄积量分别为80.653m3/hm2,55.927m3/hm2和44.541m3/hm2.单株林木生长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胸径分别为8.68cm,4.80cm和3.97cm,树高分别为9.46m,9.07m和7.22m.因此,干热河谷区的赤桉造林密度不应>3333株/hm2.  相似文献   

9.
枫香优良种源及家系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24个种源310个家系的枫香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6年生枫香林进行调查,选取材积,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进行优良家系和单株选择。结果表明,种源间的生长各性状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最佳种源为重庆丰都、云南富宁、广东翁源、广西岑溪、福建建瓯、江西湖城、河南南阳、甘肃康县、浙江开化、江西婺源、广西凭祥、江西铜鼓、河南商城、湖北松滋、湖北大悟等,其材积、胸径及树高生长量较总体平均值分别提高了6.26%、9.76%、27.45%;不同枫香家系间的材积、胸径和树高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属于中等遗传控制;树高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最大,分别为0.469 4和0.519 2,胸径(0.401 4)家系遗传力大于材积(0.385 7),但材积(0.390 9)单株遗传力高于胸径(0.377 8);通过初选和优选,共选出优良家系49个,入选率为15.81%,入选的优良家系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5.55 cm、4.57 m和0.006 004 85 m3,分别高于总体平均值的25%、17%和69%,材积(0.060 7~0.624 4)的遗传增益明显大于胸径(0.036 6~0.185 8)和树高(0.031 4~0.145 3);选出优良单株38株,入选率为1.02%,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材积分别为7.65 cm,5.49 m和0.012 314 776 m3,分别高于总体平均值72.08%、41.25%和246.33%。  相似文献   

10.
天目山槭树植物种质资源与开发价值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目山槭树共有22种(含种下级单位),占浙江槭树植物总种数的62.9%.对天目山槭树植物的地理分布、观赏价值、园林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验用切片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不同封顶期与留叶水平下各部位叶片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封顶期推后或留叶数增多,叶厚、栅厚、海厚、组织比、栅厚/叶厚和上、下表皮厚度及栅栏组织细胞宽度等都随之变薄变小,但现蕾封顶至初花封顶和留叶18片至21片的降幅较小,而初花期封顶至盛花期封顶与留叶21片至24片的降幅较大。封顶期对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大于留叶数。生产上采用适时封顶合理留叶是改善叶片组织结构,增进烟叶产质量的重要措施。试验结果以初花期封顶,单株留叶21~22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花粉形态特征与梅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试验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35个果梅品种和10个花梅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梅品种花粉的大小(P、E)和形状(P/E)非常近似,但花粉外部纹饰特征有较显著的差异;根据纹饰特征将供试品种划分为6类,并结合植物学形态特征对供试品种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麻竹开花生物学特性观察及控制授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竹类植物开花生物学特性和控制授粉技术的研究是开展竹类有性遗传改良的必要前提.该文以设在福建省南靖县国营苗圃的29丛90根麻竹开花亲本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观测了其开花预兆、开花周期及持续时间、开花季节和初花时间、花枝类型及结构、小穗形态及结构、花器构造和发育特性及竹花开放顺序等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了麻竹控制授粉时不同气候条件和花枝位置对结实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控制授粉时气候及花枝位置对结实率的影响不显著,及时利用竹子田间自然开花并适时地进行人工授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以直立和弯曲两种穗型粳稻品种为试材,采取花后分期取样,制作受精子房半薄切片的方法,用光镜观察比较其在结实过程中胚乳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直立穗型水稻受精后游离核增殖较弯穗型水稻慢,但胚乳细胞分裂增殖较快;淀粉粒均最先出现于边缘胚乳细胞,当边缘游离核细胞膜逐渐形成时,核的周围出现小的淀粉粒;直立穗型水稻胚乳形态约在花后11d内基本定型,较弯穗型水稻早,同时,其胚乳细胞分裂时间短于弯穗型水稻;水稻的胚乳结构未见有明显的粒间差异,但各籽粒之间的形态进程仍有1~2d差距;花后20d内,直立穗型胚乳细胞内物质的累积优于弯穗水稻的同期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北黄花菜(Hemerocallis lilio-asphodelus)为试材,通过引种观察,运用定量测量、花粉萌发试验、人工授粉试验等对其花部形态特征、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对其柱头表面及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北黄花菜花型大,芳香,单花花期持续2 d左右,花部具有吸引传粉者的特征;花粉活力在刚开花时较低,12~18 h达到最高,柱头在开花当天即有可授性,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持续时间上存在较长相遇期;开花时柱头高于花药,两者存在空间间隔;北黄花菜杂交指数为4,花粉胚珠比为1 838,自然条件下北黄花菜的坐果率达到82.93%,经过人工自花授粉、人工异花授粉后坐果率分别为96.68%和94.32%,人工授同株异花花粉后坐果率为83.45%。综合上述结果,认为北黄花菜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自交可孕,北黄花菜不存在自动的自花授粉及无融合生殖。  相似文献   

16.
对三系不育系G98A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花时、柱头外露率、开颖角度和异交结实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98A在湿热条件下,花时早、开花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开颖角度增大、异交结实率高,开花习性好,容易使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取得高产,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在温凉奈件下,花时迟、开花分散、枉头外露率降低、开颖角度变小,异交结实率低,开花习性差,不利于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析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的调控位点,定位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白菜类作物抽薹开花时间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116份白菜类作物组成的自然群体作为研究材料,分别种植在温室与露地2个独立的环境中,进行开花时间调查。同时,提取试验材料的DNA样品进行深度为1.2x的重测序,对测序数据用Pooled Mapping法进行过滤、与参考基因组比对,获得全基因组高密度SNP集合。经过条件过滤后,对高质量的SNP集合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包括试验材料的群体结构分析和全基因组连锁不平衡分析。从高质量的SNP集合中,随机挑选出2 000个变异位点,用Phy ML软件以最大似然法对116份试验材料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用全部的高质量SNP集合位点通过软件Haploview进行全基因组连锁不平衡分析。最后,将高质量的SNP集合与开花时间数据结合,通过TASSEL和GAPIT软件包以及R程序语言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根据强关联峰值信号点位置和连锁不平衡区间定位开花时间候选位点,再通过白菜与同源物种拟南芥的基因共线性关系以及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来预测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不同种植条件下、不同类型的白菜类作物在开花时间上存在广泛差异。试验材料在露地环境下的开花时间高峰期明显早于温室环境下的材料;试验材料在露地环境下的开花时间总体表现出偏正态分布,而在温室环境下,开花时间各个阶段呈现出较为均衡的分布。温室与露地环境下的开花时间呈显著正相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得到的高质量SNP位点共103万个。试验材料的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在系统发育树上各亚群内部分布较为集中,不同亚群之间的分布与材料的地理起源密切相关。全基因组衰减平均LD为2.3 kb,表明在116份白菜类作物构建的群体内存在较为频繁的重组和突变。对不同条件下的开花时间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用复合模型检测到54个(P4)强关联峰值信号点,一般模型检测到87个(P5)。通过进一步分析强关联信号点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区段,得到存在强连锁关系(r20.33)的峰值信号点共33个(温室环境下27个,露地环境下19个)。其中,在温室与露地环境下的共定位位点13个。根据33个关联候选位点,再通过白菜与同源物种拟南芥的基因共线性关系以及基因功能注释分析筛选出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相关的候选基因14个,其中温室与露地环境下共定位候选基因3个(FUL、PHYB和FPF1)。在露地条件下定位到开花关键基因FT1。【结论】不同条件下开花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遗传效应在开花早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33个与开花时间相关的显著关联信号。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白菜与同源物种拟南芥的基因共线性关系以及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初步鉴定出14个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不同温度处理对杂种卡特兰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卡特兰杂交种进行了不同温度处理,以研究温度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种卡特兰花芽未分化期开始采用25/20℃(昼/夜温度)处理能够显著地促进开花,使盛花期提前56 d,但开花率低,开花以单花为主;在萼片分化期开始采用25/20℃处理也能够显著地促进开花,使盛花期提前14 d,开花以双花为主,并且花朵显著增大;花芽未分...  相似文献   

19.
扬花初期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为了探索错过扬花初期用药补防对小麦赤霉病和毒素的管控效果,本试验选择姜堰地区存在的13个小麦品种,用48%氰烯·戊唑醇SC进行赤霉病防控,通过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和扬花初期用药1次、扬花初期用药2次3种方式,对各品种小麦赤霉病防效和DON毒素控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错过扬花初期6天后用48%氰烯·戊唑醇补防1次,对各品种赤霉病的平均病穗率和病指防效、DON毒素控减效果比扬花初期防治1次分别低15.87%、21.25%、35.48%,比扬花初期用药2次分别低39.79%、44.87%、66.84%。赤霉病最适首次防治时间是扬花初期,扬花初期漏防6天后补防1次,对赤霉病和DON毒素的管控效果较差,坚持扬花初期+6天后两次用药效果最好,在各个品种中该趋势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紫A的异交特性,对其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时集中在9:30-16:00,11:30时达到开花高峰期,午前开花率占68.2%;颖花张颖角度变幅为20°~29.4°,开闭颖历时9.5 h;单穗开花高峰期为始花后的3~6 d;柱头较大且在施用"九二〇"情况下外露率高达79.88%,人工辅助授粉的情况下,紫A的异交结实率为73.69%,自然授粉的异交结实率仅为59.65%,变化幅度大且异交结实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