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深入探究历史名茶六安瓜片不同等级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选用内山六安瓜片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茶叶样品,以SDE法提取香精油,使用GC-MS配合标样做定性分析,加入癸酸乙酯为内标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4个等级的茶叶香精油中共鉴定香气成分96种,包括20种醇、18种酯、17种烯烃、16种醛、12种酮、7种杂环化合物和少量酸类;主要成分为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苯甲醛、棕榈酸、芳香醇氧化物Ⅰ型、β-环柠檬醛、α-紫罗酮、顺-3-己烯-1-醇、庚醛和壬醛;从特级、一级、二级至三级,香气成分个数分别为79、60、55个和47个,相对于内标的含量分别为695.94、579.90、541.69和268.50,香气成分个数和香气总含量呈梯度递减;4个等级茶叶的共有高含量香气成分为芳樟醇、橙花叔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其含量随着等级降低而减少。六安瓜片的香气化合物包含多种类型且存在一些较稳定的高含量香气化合物,显露清香高爽的香型特征,但4个茶叶等级之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湖南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由湖南主要茶树品种制成的6个黑毛茶及其通过冠突散囊菌LJSC.2005统一发花获得的发花散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黑毛茶相比,发花散茶金花满披、色泽加深,条索更加平伏、卷紧,茶汤颜色加深,滋味由涩味转为醇和,香气由晒青毛茶花果香、七星灶松烟香转化为浓郁纯正的菌花香。生化成分分析表明,发花散茶黄酮、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等滋味成分含量较黑毛茶普遍下降,可溶性糖和杨梅素有下降趋势。HS-SPME/GC-MS分析结果中,所有茶样共检测到71种香气成分,其中碳氢化合物14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酮类10种、酯类6种、酚类4种、内酯类1种、含氮化合物6种、含氧化合物4种。苯乙烯和异丁酸叶醇酯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异植物醇和苯乙酮为发花散茶共有香气成分。与黑毛茶香气成分相比,水杨酸甲酯、(E)-氧化芳樟醇(呋喃类)、(E)-芳樟醇3,7-氧化物、β-紫罗兰酮、异丁酸叶醇酯等16种成分为冠突散囊菌LJSC.2005发花后特征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技术分析了无菌渥堆和传统渥堆处理的黑毛茶中香气组成的变化,并探明了微生物在黑毛茶香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传统处理样品中萜烯醇和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而无菌处理的样品中醛、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在无菌处理中以使脂质等自动降解的湿热作用为主,在传统处理中能产生萜烯醇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作用则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在黑毛茶中鉴定出11种一般绿茶未曾检出的香气成分:6-甲基-5-庚二烯-2-酮、间苯三酚、甲薁、α-荜澄茄油烯,N,N-二甲基-2-嘧啶酰氨、α-玷(王巴)烯、β-玷(王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黑毛茶渥堆工艺,以渥堆叶含水率、渥堆温度和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确定最佳渥堆工艺。结果表明:渥堆叶含水率64%、渥堆温度41℃、渥堆时间20 h条件下,黑毛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与预测值相比偏差较小,结果稳定。对比分析传统渥堆工艺和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生化品质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得分,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品质具有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内含物质丰富等优点。试验结果可为黑毛茶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分析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本试验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平台,分别考察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3种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对3个福建代表性乌龙茶样品(铁观音、肉桂和水仙)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香气成分萃取方法可从供试茶样检出262种香气成分,其中以肉桂香气种类最多(204种),水仙其次(175种),铁观音最少(120种)。应用HS-SPME干样萃取法可获得最多种类的检出成分(186种),其次为HS-SPME湿样萃取法(139种),并以SDE法检出成分最少(33种)。不同萃取方法对香气成分的检出存在良好的互补作用,但以基于HS-SPME干样萃取法,应用65βμm PDMS/DVB(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萃取头进行检测分析可相对较好地反映3种供试茶样香气化学组成特征,并能实现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乙醇、苯乙腈、水杨酸甲酯等多种乌龙茶常见或特征香气成分的重复性检测。肉桂和水仙茶样相较铁观音茶样的香气种类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且以肉桂茶样的香气组成更为复杂多样,该结果与闽南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迥然不同的花香品质及肉桂相较水仙拥有更为浓郁高显的香型特征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黑胡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黑胡椒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和甲基叔丁基醚(MTBE)溶剂萃取法对黑胡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提取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3种提取方法共得到6类(烯类、醇类、酚类、烃类、崁类、烯类氧化物)33种物质。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MTBE溶剂萃取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分别检测到25、23、2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均为3-蒈烯、柠檬烯、β-石竹烯、β-蒎烯。2种溶剂萃取法中,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检测到的特有化合物有α-松油烯、α-松油醇、β-金合欢烯;与2种溶剂萃取法相比,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检测到的特有化合物有樟脑、4-萜烯醇、2-(4-甲基苯基)丙-2-醇、橙花醇、香树烯、β-甜没药烯和愈创兰油烃。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出,β-蒎烯、3-蒈烯、柠檬烯、β-石竹烯对黑胡椒香气风味贡献率较大,其中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2种溶剂萃取法所得成分差异明显。在溶剂萃取法中,戊烷:乙醚(1:1)溶剂萃取法优于MTBE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所得物质在种类与数量上均存在差异。在胡椒香气物质检测时,将2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大程度保证所得化合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8.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将政和大白茶鲜叶置于LED黄光下照射萎凋16βh,以室内萎凋为对照,按工夫红茶工艺制成毛茶。对萎凋过程中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CsBG1CsBG2)、β-樱草糖苷酶基因(CsBP)的相对表达量、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及毛茶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研究黄光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ED黄光萎凋下,CsBG1CsBG2表达量明显提高,萎凋第6βh CsBG2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CsBP在黄光萎凋全过程呈上调表达。LED黄光前期促进萎凋叶香气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在萎凋后期调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最终使得工夫红茶甜花香显现,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为茶叶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但低稳定性使其容易被氧化降解,生物利用率低。利用羧甲基壳聚糖(CMC)、壳聚糖盐酸盐(CHC)、β-乳球蛋白(β-LG)作为壁材,制备壳聚糖复合β-乳球蛋白负载EGCG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结构表征(粒径、Zeta电位测定)对颗粒微观形态进行观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颗粒包埋率、模拟胃肠液释放率进行测定,最后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包埋后颗粒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CS-β-LG-EGCG纳米粒结构完整、粒径10~100 nm、粒子分散;包埋率大于50%,且在肠液和胃液中具有缓释作用;CS-β-LG-EGCG纳米粒与胰岛素无拮抗作用,与未包埋的EGCG相比,包埋后颗粒具备的缓释作用可减缓血糖的回升。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堆青时间的白茶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青时间的增加,茶汤的苦味和涩味先减弱后增强,甜度先升高后下降,醇度逐步提升,白茶青气消退、甜花香凸显。茶多酚、黄酮、可溶性糖、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是滋味差异的主要原因。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α-萜品醇、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正辛醛等香气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形成香气差异的关键。不同堆青时间处理下,堆青12 d茶样的风味品质最佳,既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含量的增加,也能最大限度降低茶汤中的苦涩味指数,同时提高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等香气化合物的含量,促进白茶中甜香和花香的形成。本研究可为白茶堆青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14个具典型栗香特征和2个甜香特征的绿茶茶样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固相微萃取头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电解质浓度对栗香香气物质种类和总量的影响,探索萃取栗香绿茶香气物质的适宜条件,并开展栗香绿茶的特征峰分析。结果表明,采用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头,在50℃下吸附50βmin,电解质浓度控制为1~3βmg·mL-1时,能达到最佳的吸附效果;在该条件下,共检测出171种挥发性化合物,筛选出30个峰为栗香绿茶的共有特征峰,其中醇类5种、烯烃类4种,烷烃类7种,且各色谱峰相对峰面积的RSD≤5.0%,显示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通过夹角余弦法和相关系数法进行相似度分析,证实栗香特征峰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3.
香气粗老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夏秋绿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摊青为对照,采用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对离体鲜叶进行辐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摊青叶挥发性成分,使用层次聚类(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探究促进茶叶花果香形成的最适光质及关键物质。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与萜烯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较高;红光是促进茶叶花香物质形成的最佳光质,3-蒈烯、β-月桂烯、苯乙醇等物质是茶叶花香形成的关键物质;4种光质均能显著降低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种光质辐照后的茶叶香气清爽、滋味鲜爽,其中红光辐照的茶叶感官评分最高。研究表明,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花果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增加茶汤鲜爽味。  相似文献   

14.
对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对萜类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中共11个关键基因家族,包含133个候选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该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茉莉酸响应、损伤响应和厌氧诱导响应等元件;qRT-PCR分析表明,该途径大多数基因在萎凋过程呈上升趋势,在二摇后达到最高,四摇过程显著下调,杀青前略有回升,且关键基因可响应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多种胁迫;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检测出73种萜类物质,主要包括芳樟醇、香叶醇和α-法尼烯等呈花果香型物质;相关性分析表明,CsLOX11、CsLOX12、CsAOS2、CsAOC1、CsACX4、CsACX8、CsMYC2-4、CsMYC2_15和CsMYC2_21与β-蒎烯、柠檬烯和月桂烯等呈正相关,CsOPR2、CsTPL6和CsLUG4与反式-橙花叔醇、α-法尼烯和紫罗兰酮等呈正相关,其中CsTPL6与35种萜类化合物呈极显著正相关。明确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参与调控乌龙茶加工过...  相似文献   

15.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其对花茶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绿茶素坯与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乙酸叶醇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异戊酸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吲哚和α-法呢烯;苯乙醇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低,其余12种特征香气成分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强(r≥0.84)。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品质的评定、调控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叶种夏秋茶渥堆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采用浙江省小叶种的夏秋茶鲜叶加工的晒青茶为原料进行渥堆加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质联用分离鉴定技术,分析渥堆过程中在制茶样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制茶样中共检测到8类物质,包括萜烯类及其衍生物、烷烃类、芳香族、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酸类,其中主要成分是萜烯类及其衍生物,成品阴干茶样中其含量高达70.20%。香气物质总数在渥堆10天后达到最大值(47种),其相对百分含量渥堆5天后达到最大值(95.78%)。对后发酵过程中的甜香香型有贡献的物质可能是:3-辛酮、3-蒈烯、芹子烯等,其含量均随着甜香的加强而呈增加趋势。阴干茶样中检测到的新增的香气成分:正己醛、甲基环戊烷、庚醇、2-正戊基呋喃、异佛尔酮。小叶种后发酵茶的香气特征性成分有:α-柏木烯、β-柏木烯、α-古芸烯、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雪松醇(柏木醇)等,主要是萜烯类及其衍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