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罗非鱼对蓝藻的摄食消化及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控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开宏 《水产学报》2005,29(6):811-818
2000年至2003年实验研究尼罗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摄食、消化特性的基础上,在宁波月湖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了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应用试验。研究表明,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有很强的摄食与消化能力。25℃条件下,罗非鱼鱼种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消化率达67.5%,摄食率则随鱼体体重及水温的升高而增加。1999年至2000年蓝藻泛滥的月湖水体,2001年和2002年先后放养鲢鳙蚌(9.8g.m-3)和罗非鱼鱼种(3~5g.m-3)后,蓝藻水华不再出现,浮游藻类年平均细胞数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67.5%和79.6%,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下降48.6%和63.8%;蓝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70.0%分别下降至22.1%和11.2%,水体透明度则由之前的20~50cm上升至55~137cm。在已经发生严重蓝藻水华的镇海公园等水体中,放养罗非鱼鱼种(8~15g.m-3)20d左右,水华消失,叶绿素含量和浮游植物数量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罗非鱼放养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与系统初始的群落结构、营养状态及水体所承受的营养物负荷存在更大的关系。罗非鱼放养应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理想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代勤 《水产学报》2003,27(6):558-563
进行了黄鳝喜食的天然动物性饵料蚯蚓、鲢肌肉和配合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黄鳝各消化组织中蛋白酶活性均以摄食蚯蚓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而以摄食配合饲料的蛋白酶活性增加最小;(2)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则以摄食鲢肌肉组的增加幅度最大,以摄食蚯蚓组次之,摄取配合饲料组的增加幅度最小;(3)淀粉酶的活性以摄取配合饲料的黄鳝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增加幅度最小的为摄取蚯蚓组个体;(4)脂肪酶的活性变化以摄取鲢肌肉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蚯蚓的,摄食配合饲料组增加幅度最小。这表明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器官消化酶的活性影响不同,这可能与不同饲料的营养组成、性质有关,食物中的不同营养物质会刺激黄鳝消化器官分泌相应的消化酶,以便更好地消化所摄取的食物。  相似文献   

3.
鲢、鳙作为内陆水域主要的滤食性经济鱼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行为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干预现象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综述了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目前关于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同时还可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养鲢、鳙实际加快了水体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在抑制蓝藻水华的同时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针对这2种不同观点开展的实验与调查表明,鲢、鳙放养对于抑制藻类水华的爆发作用明确,但同时导致浮游动植物小型化,浮游生物的数量会由于水体营养盐周转速率的加快而出现大幅波动。综合各方观点作者认为,鲢、鳙对于水体蓝藻水华形成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证据较为明确,但对于一定时期内水体营养盐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水文条件、鲢鳙存量、集水区状况等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鲢、鳙作为内陆水域主要的滤食性经济鱼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行为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这种干预现象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综述了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目前关于鲢、鳙非经典生物操纵作用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鲢、鳙大量滤食浮游生物,在控制蓝藻水华的同时还可将水中有机物转化为鱼产品移出,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放养鲢、鳙实际加快了水体营养盐的周转速率,在抑制蓝藻水华的同时加快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针对这2种不同观点开展的实验与调查表明,鲢、鳙放养对于抑制藻类水华的爆发作用明确,但同时导致浮游动植物小型化,浮游生物的数量会由于水体营养盐周转速率的加快而出现大幅波动。综合各方观点作者认为,鲢、鳙对于水体蓝藻水华形成的预防和抑制作用证据较为明确,但对于一定时期内水体营养盐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水文条件、鲢鳙存量、集水区状况等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用添加绿色荧光蛋白(GFP)饲料投喂牙鲆,研究了不同消化时间内食糜在牙鲆消化道中的分布情况,采用福林一酚法测定了不同时间胃、前肠、中肠和后肠各组织黏液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牙鲆在摄食后消化道蛋白酶活性随着食糜在消化道内的分布而变化,食物的刺激引起消化腺体分泌蛋白酶。牙鲆摄食后1h食糜达到中肠,胃和中肠蛋白酶活性与空腹相比迅速增高;食糜在5h时遍布整个消化道,此时胃蛋白酶活性几乎检测不出,而前肠蛋白酶活性迅速增高,5h达到最高,然后开始降低;8h时中肠蛋白酶活性一直很高,之后降低;而后肠直到12h其蛋白酶活性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牙鲆这种消化道较短的鱼类其肠道比胃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冯俊荣  陈营  刘红梅 《水产科学》2006,25(4):163-165
对体重7.5~20.0 g的牙鲆幼鱼的摄食比率、食物的消化时间、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最适pH值、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分布和摄食后不同时间蛋白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牙鲆幼鱼的平均摄食量为净体重的5.89%。摄食配合饲料后约5 h,胃内的食物基本排空。pH值为2.6~3.0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高,pH值为8.2时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最高。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由前向后逐渐降低,以胃蛋白酶活性最高;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为由前向后逐渐增高,以肠道脂肪酶活性最高。摄食后不同时间牙鲆消化道各部位的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变化,胃蛋白酶活性在摄食后3 h达到最高值,摄食后7 h降至极低水平;肠道蛋白酶活性在摄食后呈现逐渐增高趋势;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性变化与胃和肠道密切相关。在下一次摄食前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鲢、鳙蛋白酶、淀粉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鲢、鳙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分布。鲢、鳙的蛋白酶活性在肝胰脏中最强,脾脏中也较强,而在胆汁中未测出。该酶活性在肠粘膜的第Ⅱ段最大,第Ⅰ段向第Ⅱ段递增,第Ⅱ段向肠后端递减,但第Ⅴ段的该酶活性比前段要高些。鲢的淀粉酶活性分布规律与上述情况相似,但鳙的淀粉酶活性在肠粘膜各段中由前向后呈递减趋势,并以第Ⅰ段为最大。在相同的器官组织中,鳙蛋白酶活性高于鲢,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淀粉酶活性则相反。这两种鱼的蛋白酶活性适宜pH为8.0~8.5,淀粉酶活性在pH7.5时最适。在鲢的肠内容物中发现有纤维素酶活性,但在肠粘膜中未检出该酶。  相似文献   

8.
池养花鲢摄食的天然生物食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渊源 《水产学报》1988,12(1):43-50
本文研究池塘养殖的花鲢在各发育、生长时期摄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规律。花鲢终生所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是基本相同的,摄食的浮游动物种类在不同发育生长期有所不同。养鱼池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数量,对花鲢摄食强度的影响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是,浮游动物的热能高,在质量上显得比浮游植物重要。所谓“不能消化”的浮游植物种类,起着维持养鱼池生态平衡作用。影响花鲢产量的因素是水体中能提供营养的悬浮有机体和有机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在牙鲆摄食后1.5、3、5、7和21小时分别检测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中的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胃蛋白酶的活性在摄食3小时时达到高峰,在摄食后3~5小时,是蛋白质消化由胃向肠道转移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胃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而肠道蛋白酶活性逐渐增加。摄食后7小时,肠道蛋白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值,蛋白质的消化主要由肠道来完成,此时胃蛋白酶活性处于极低水平。幽门盲囊中的蛋白酶活性与胃和肠道密切相关。在下一次摄食前,消化道各部位的蛋白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鲤、鲢、鳙、草鱼亲鱼消化道消化酶的种类;用比色法及滴定法分别测其消化酶相对活性。结果表明:鲤、鲢、鳙、草鱼4种鱼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与食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蛋白酶活性依次为鲤〉鲢〉鳙〉草鱼;淀粉酶活性依次为草鱼〉鲤〉鳙〉鲢。脂肪酶活性与食性的关系不明显。四种鱼消化酶的表达与消化...  相似文献   

11.
叶尔羌鼓鳔鳅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道泉  唐精  陶大勇  程勇 《水利渔业》2007,27(4):85-85,93
叶尔羌鼓鳔鳅是塔里木河流域的特有土著鱼类之一,而其野生的数量不断下降,野生的个体也越来越小,年总产量不断下降。叶尔羌鼓鳔鳅杂食性,但以肉质食物为主,在研究其饲料配方时要尽可能考虑蛋白质含量。叶尔羌鼓鳔鳅与其它家养鲤形目鱼类相似,应该是能够进行人工繁殖的。叶尔羌鼓鳔鳅耐饥饿能力强,在进行人工饲养时应考虑饵料一次性投入量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  相似文献   

12.
鱼类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消化酶的分布与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鱼类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消化酶的分布与特性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了解鱼类各个消化器官的结构以及分布,其中的主要酶类所产生的功能效应,为今后深入探讨鱼类摄食、消化和吸收的生理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泥鳅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性在肠道不同部位(前肠、中肠及后肠)和肝胰脏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泥鳅比肠长为0.335±0.006,比肠质量为0.021±0.002,比肝质量为0.015±0.001,其特征偏肉食性.泥鳅肝胰脏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45.464±2.442)、(580.515±12.282)、(28.889±3.849) U/ml.  相似文献   

14.
大银鱼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大银鱼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特性的研究表明,大银鱼具典型肉食性于类特性。其肝脏和消化道均无淀粉酶分布,蛋白酶的活性在消化道中从前向后增大,在肝脏中的活性最小。肝脏和肠道蛋白酶的最近pH分别为8和9,最适温度为40℃和50℃。  相似文献   

15.
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8±0.5)℃、盐度27.0±0.5条件下,测定了褐菖鲉不同饥饿时间(0、3、7、14、21 d)的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比肠长及各消化组织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褐菖鲉消化道组织萎缩,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和比肠长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其中比肝质量下降速率最大,饥饿21 d的比肝质量比对照组下降85.033%。饥饿期间,蛋白酶活力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亦为先升后降,饥饿1 d,前、中、后肠、幽门的淀粉酶活力呈不同程度上升,之后,除胃和幽门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脂肪酶活力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草鱼和银鲫肠道产消化酶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分别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肠道中分离的180株细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显示,两种鱼肠道内可分泌胞外消化酶的细菌包括A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Vibrio(弧菌属,Vib.)、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Pse.)四个种属的细菌,Aer.在其中占主要优势,45.71%的Aer.可分泌胞外消化酶。草鱼可分泌上述四种胞外消化酶的菌株共有33株,占肠道菌总数的36.67%;银鲫43株,占47.78%。产酶菌的分布上,草鱼中肠内产消化酶细菌数量显著多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中、后肠分别是6株、20株和7株;银鲫中肠和后肠数量差异不显著,前肠分布最少。草鱼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分别有21株(23.33%)、10株(11.11%)、30株(33.33%)和16株(17.78%)。银鲫肠道内未检测到可分泌纤维素酶的细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菌株的数量分别是21株、37株和17株。可见鱼类肠道细菌对食饵消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鳍鱯的消化能力与营养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枭 《水产学报》2003,27(4):371-376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消化道指数,其比肠长、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分别为0.531±0.006、0.014±0.006、0.017±0.003、0.0084±0.0029和0.070±0.011。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方程Y=0.1238X2.8388(r=0.9949,P<0.01);大鳍鳠的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消化液的pH值分别为:3.0~3.8、6.6~7.4、7.2~8.2、7.2~7.9,且消化道各部分具有较高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蛋白酶的活性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胃;而淀粉酶的活性则为前肠>后肠>中肠>肝胰脏>胃;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6%,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总氨基酸量的29.70%。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鳍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18.
Numerous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in pet rabbits and guinea pigs result from both an inherent physiological predisposition and from poor feeding and husbandry. A large proportion of digestive disturbances in rabbits and guinea pigs are secondary to changes in the oral cavity caused by inadequate teeth wear. The required regular trimming of the cheek teeth using a modified spatula and hollow pair of pincers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The symptoms,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 selection of digestive disorders, as commonly encountered in small animal practice, are presented. The difficulties of using antibiotics in view of the gram positive intestinal flora and possible dysbacteria, dysentery and enterotoxaemia are considered. Finally, advice on feeding and on the rearing of orphan neonates is given.  相似文献   

19.
白颊噪鹛消化系统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颊噪鶥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初步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鶥舌呈长三角形,舌尖分叉呈"V"字型,粘膜上具有尖端指向后方的栉状突;食道颈胸分段不明显,食管全长43.33mm,食管与嗉囊分界不明显;腺胃上圆形乳突少而稀,肌胃发达;肠几乎与体长相等,小肠较发达,雄鸟约长182.8mm,占肠道总长88.8%;雌鸟约长196.38mm,占肠道总长88.6%;具有左右侧盲肠,占肠道总长4.87%;直肠占肠道总长6.4%;肝分左右两叶;胰细长形,分两小叶。这些消化道特征说明白颊噪鶥是以食虫为主的杂食性鸟类。  相似文献   

20.
利用传统石蜡切片、HE染色等方法对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和肠(前肠、中肠、后肠和直肠)。口咽腔内具有发达的咽齿。无胃,肠与食道紧接,前肠膨大。消化道由腔面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但口咽腔只有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未发现有浆膜层。消化道4层中,黏膜层差异最大:口咽腔黏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其间分布有味蕾和大量黏液细胞;食道粗而短,黏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黏膜褶两侧分布大量黏液细胞,且固有膜血管丰富;肠道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间分布有杯状细胞,其数量由前向后逐渐增加,而黏膜褶高度逐渐降低。消化腺由肝脏和胰脏组成,肝脏的肝小叶不明显,但明显可见肝血窦及中央静脉分布,肝门管区不典型。胰脏仅在肠系膜中出现,而未在其他组织中发现,胰小叶间中央静脉明显,中央静脉中可见大量椭圆形有核的红细胞。本研究对塔里木裂腹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丰富塔里木裂腹鱼的生物学研究内容,可为其食性分析及饵料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