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放流标记技术研究是支撑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该研究用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茜素络合物(ALC)对约2月龄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进行48 h浸泡,随后移入正常水体中恢复续养20 d。对其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了茜素络合物在不同耳石上的沉积情况与标记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在可见光和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观察,其3种耳石上均可见明显的标记区,标记率达100%。在对标记鱼恢复续养20 d后发现,耳石上的荧光标记区强度仍很高,表现出了较好的标记效果。此外,相关标记的最佳检测光源为蓝色激发光,绿色激发光次之。微耳石是用于青鱼幼鱼耳石荧光标记观察的最适类型,同时也是用于时滞检测的最适类型,其次是星耳石。此外,将鱼体浸泡入茜素络合物溶液中至其在耳石上形成标记沉积,以及将鱼体移出浸泡溶液至其耳石上标记区域消失,均存在1 d时滞。  相似文献   

2.
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 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每30 d取样矢耳石进行观察,发现4个月后实验鱼生长良好,且耳石荧光信号仍可清晰检测到,表明ALC在半滑舌鳎矢耳石上形成的荧光标记可长期存续,标记效果好。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大规模标志放流及早期生活史研究提供群体身份识别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 (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每30 d取样矢耳石进行观察,发现4个月后实验鱼生长良好,且耳石荧光信号仍可清晰检测到,表明ALC在半滑舌鳎矢耳石上形成的荧光标记可长期存续,标记效果好.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大规模标志放流及早期生活史研究提供群体身份识别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月鳢仔鱼耳石的荧光标记及其日轮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茜素络合物对体长(9.99±0.56)mm的月鳢(Channa asiatica)仔鱼耳石进行浸泡标记试验。结果表明,经荧光显微镜检测,80 mg/L、100 mg/L和120 mg/L的溶液浸泡24 h后均可以在月鳢仔鱼的耳石上形成橘红色标记环,星耳石、微耳石和矢耳石的标记率均为100%;其中,以星耳石标记环荧光强度最大,且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可观察到紫红色标记环。经100 mg/L和120 mg/L溶液浸泡后,月鳢仔鱼在其后饲养阶段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显示高浓度茜素络合物溶液对月鳢仔鱼有一定毒性。标记后星耳石上的新增轮纹数(N)和饲养天数(D)密切相关,其线性方程为:N=0.9291D-0.2974(R2=0.9793,n=64,P<0.01),斜率0.9291与1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星耳石上的生长轮即为日轮。研究表明,在追踪月鳢仔鱼迁移行为时,可采用80 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对其星耳石进行染色标记。  相似文献   

5.
邱晨  姜涛  陈修报  刘洪波  杨健 《水产学报》2018,42(11):1754-1765
利用100 mg/L的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对鲤仔鱼进行48 h的水环境浸泡标记,以探讨该ALC标记方法的特征,及其对矢耳石、星耳石和微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鱼体ALC浸泡、续养恢复与耳石ALC标记区域形成和消失的时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耳石在可见光和荧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其中星耳石的标记效果最佳,微耳石次之。耳石上荧光信号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与鱼体ALC浸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均存在1 d的时滞。此外,浸泡标记过的鲤仔鱼在进行了长达50 d的续养恢复后,其耳石上的ALC标记环仍清晰可见。研究表明,ALC标记法所形成的标记环在耳石上可长期存在,使用ALC对鲤仔鱼进行生态标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耳石锶(Sr;)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群体识别的可行性,以体长5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的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和400 mg/L,以自然海水(Sr;质量浓度为7.9 mg/L)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的质量浓度标记48 h。同时开展双环标记实验(在鮻3 cm幼鱼时进行Sr;质量浓度200 mg/L海水96 h标记,待其长至5 cm幼鱼时进行Sr;质量浓度100 mg/L海水48 h标记)。实验结果显示,Sr;质量浓度50;00 mg/L的海水48 h标记的鮻耳石Sr/Ca比均出现一个显著的上升阶段且面分析出现明显的"高Sr;标记环"。综合本研究结果和标记效率,推荐采用Sr;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海水进行鮻耳石Sr;标记。双环标记实验鮻耳石Sr;元素面分布结果出现层次分明的双环,且双环标记组鮻耳石2条不同标记环的线性分析结果与其相对应的单环标记组基本一致,这表明通过Sr;标记次数来进行不同放流群体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6℃~29℃下,利用不同浓度组(0 mg/L、50 mg/L、75 mg/L、100 mg/L、125 mg/L)的茜素红S溶液对平均体长为5.7~6.1 cm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苗分别浸泡12 h、24 h和36 h,分析茜素红S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当溶液浓度达125 mg/L时,染液对草鱼具有较强的毒性,幼鱼绝大部分死亡,当浓度不高于100 mg/L时,幼鱼全部存活。茜素红S能在草鱼幼体上形成红色标记环,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染色越明显,24 h染色效果优于12 h,而浸泡36 h耳石颜色未出现明显加深。草鱼幼体的最佳染色方式为24 h、100 mg/L。  相似文献   

8.
《淡水渔业》2021,51(4)
为探究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早期鱼苗浸泡标记的合适荧光染料及标记条件,为短须裂腹鱼大规模标记放流及其效果评估提供参考,实验使用茜素络合物(AC)、茜素红S(ARS)、盐酸四环素(TC)、酸性茜素蓝B(AAB)、茜素黄GG(AYG)和钙黄绿素(CAL)溶液分别浸泡标记短须裂腹鱼早期鱼苗(仔、稚鱼),实验结束后摘取耳石检测荧光标记。结果显示:AC、ARS均可在短须裂腹鱼耳石上形成荧光标记,标记在绿光下最明显,呈橘红色;TC、AAB、AYG、CAL均未形成有效的荧光标记;AC标记造成的死亡率和标记质量随着溶液浓度、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随着鱼体全长的增加而降低;AC标记20日龄短须裂腹鱼结束16 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浓度300 mg/L、浸泡时间24 h的这组全长显著较低外,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AC及ARS重复标记均可形成两个橘红色标记环,首次标记时AC造成的死亡率低于ARS,再次标记时前者高于后者。综合考虑标记质量、死亡率及对生长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推荐使用AC或ARS浸泡标记短须裂腹鱼早期鱼苗,具体条件为:溶液浓度50~100 mg/L,浸泡时间12~24 h。  相似文献   

9.
《水产科技情报》2022,(4):247-248
<正>目前,有效的标记手段和增殖放流评价方法,仍是制约增殖放流应用工作的“瓶颈”问题。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微化学实验室选取鲢鱼和鲫鱼,通过鱼体茜素络合物(ALC)荧光标记和锶元素浸泡标记,探索相关标记方法在鱼类多类硬组织标记和效果评价上的适用性特征和优化途径。研究发现,ALC不仅能够成功标记鲢鱼幼鱼广受关注的耳石(矢耳石、星耳石、微耳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四环素标记鱼类的效果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置100、150、250 mg/L浓度梯度的盐酸四环素(TCH)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18 h和24 h)对毒理实验常用对象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浸泡标记,通过观察TCH浸泡标记后30 d内斑马鱼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浸泡后第1、3、9、15 d时鱼体内三种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变化,综合分析其标记鱼类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150 mg/L和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中浸泡18 h或24 h,斑马鱼耳石标记率可达100%,且耳石上可见清晰的黄色标记轮纹。浸泡18 h时,中高浓度组(150 mg/L和250 mg/L)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在浸泡后的第3 d显著增加。浸泡24 h时,各浓度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在第1 d显著升高,250 mg/L浓度组的SOD和GSH-Px活性分别在第1 d和第9 d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在第15 d时恢复为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和150 mg/L浓度的TCH浸泡液对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起诱导作用,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浸泡,对其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了短期的抑制作用并可能对机体产生可恢复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全长(1.56±0.16)cm的牙鲆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其养殖水中分别添加0.5 mg/L、2 mg/L、8 mg/L、32 mg/L SrCl_2·6H_2O,以无添加SrCl_2·6H_2O组为对照组,人为改变牙鲆幼鱼生存环境中Sr~(2+)浓度72 h,研究不同浓度SrCl_2·6H_2O对牙鲆耳石锶标记效果。标记期间每24 h换水1次,换水量为50%,换水后补加SrCl_2·6H_2O至原始浓度,记录各浓度组标记期间及标记后的鱼苗死亡数量。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 0.5 mg/L、2 mg/L SrCl_2·6H_2O浸染不能形成牙鲆耳石锶标记。8 mg/L浓度组出现Sr峰区, Sr/Ca (Sr:Ca×1000)均值为4.50~6.60, Sr峰值为5.49~8.49。32 mg/L浓度组Sr峰区均值为4.83~7.55, Sr峰值为5.62~11.04。这说明8 mg/L、32 mg/L SrCl_2·6H_2O可对牙鲆耳石进行锶标记。但8 mg/L浓度组出现未标记样本,且Sr峰区均值较32 mg/L浓度组低。32 mg/L浓度组Sr/Ca比值显著增高,即锶标记的Sr/Ca比值为6.61±0.86,与标记前和对照组Sr/Ca比值差异均显著(P0.05),锶标记率100%。面分布分析(mapping analysis)结果表明,从8 mg/L SrCl_2·6H_2O浓度组开始,耳石出现红色"高锶标记环",与耳石本底颜色对比明显,且随浓度升高,红色"高锶标记环"由浅变深,锶标记效果明显增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全长、体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SrCl_2·6H_2O对牙鲆幼鱼生长无影响。经χ2检验,各浓度组在浸泡标记期间死亡率及标记后养殖90 d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SrCl_2·6H_2O对牙鲆幼鱼死亡率无显著影响。因此, 32 mg/L SrCl_2·6H_2O为最佳标记浓度。  相似文献   

12.
《海洋渔业》2021,43(5)
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体长1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400 mg·L~(-1),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1))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质量浓度48 h。待标记鮻幼鱼长至10 cm左右,采集鮻耳石样品,并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耳石EPMA面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标记组鮻耳石均出现明显的"高锶标记环",并且整个实验期间标记组与对照组鮻的存活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耳石锶标记技术作为鮻小规格苗种大规模标记的方法是可行的、安全的。耳石EPMA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鮻耳石中的Sr/Ca峰值和Sr/Ca显著变化阶段均值与水体中Sr/Ca是呈线性变化的,而鮻耳石高锶标记环的宽度与水体中Sr/Ca是呈对数关系变化的。综合实验结果,50 mg·L~(-1) Sr~(2+)的标记浓度完全可以实现小规格鮻苗种大规模标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茜素络合物浸泡标记秦岭细鳞鲑发眼卵及仔鱼耳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发眼卵和仔鱼阶段进行浸泡标记试验,为确定合适浸泡浓度和持续浸泡时间,试验设置了6个的浓度组和4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浸泡的仔鱼和经浸泡处理的发眼卵而出膜后的仔鱼,其耳石都出现橘红色荧光标记.浸泡...  相似文献   

14.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主要增殖放流经济鱼种之一,探索有效的标志方法对其增殖放流的技术保障和效果评价无疑至关重要。本研究对草鱼仔鱼耳石进行了1 d茜素络合物(ALC)荧光标记,以确认该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宜条件。结果显示,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均能被标记。标记环在可见光及荧光下均能被观察到。其中,后者使用蓝色激发光(WBS)观察效果最佳。总体上,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最好,矢耳石次之。ALC浸泡对鱼体的生存及生长无显著影响,耳石上荧光信号出现和消失与鱼体开始浸泡和结束均存在约12 h的时滞。浸泡标记过的实验鱼在经过长达60 d的恢复续养后,标记环仍清晰可见,表明ALC标记效果明显且可长期存在。该方法对草鱼仔鱼的增殖放流标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锶元素对黑鲷幼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不同锶浓度养殖水体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耳石浸泡标记实验,验证利用该方法开展黑鲷幼鱼耳石指纹标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经7 d的浸泡标记,4个处理组幼鱼在特定耳石区位的Sr/Ca值均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记;各标记处理组的标记成功率均为1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和对照组黑鲷幼鱼在标记实验期间的生长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标记方法不会对受试黑鲷幼鱼产生显著负影响。浸泡标记处理可使受试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明显提升;标记结束17 d后,各处理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大幅下降,18 mg·L~(-1)标记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可降至对照个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标记的适宜条件,采用半静态式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安全质量浓度,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茜素红S溶液对45日龄的异齿裂腹鱼稚鱼浸泡不同时间,探究各试验组稚鱼死亡率、生长情况、标记效果和标记有效保存时间,确定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的适宜标记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茜素红S对异齿裂腹鱼稚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25.85、147.72、139.21、137.6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8.99 mg/L;0~125 mg/L的茜素红S溶液浸泡稚鱼24 h,质量浓度为75~125 mg/L稚鱼耳石标记效果可见,当茜素红S质量浓度为125 mg/L时,稚鱼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75 mg/L茜素红S浸泡稚鱼12~96 h,浸泡24~96 h稚鱼耳石标记效果可见,当浸泡时间为96 h时,稚鱼死亡率显著升高(P<0.05);在4个月的续养过程中,75 mg/L茜素红S溶液浸泡72~84 h, 4个月后稚鱼耳石标记效果依旧可见。综合生长、存活率、染色效果及标记保存时间,建议采用75 mg/L茜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MS-222对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幼鱼的麻醉效果,在14~15 ℃的水温条件下,进行了不同MS-222浓度、不同空气暴露时间和连续浸浴对幼鱼复苏时间、复苏率和存活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MS-222的浓度不仅与长鳍吻鮈幼鱼的麻醉程度有极大关系,还与鱼体的入麻时间呈正相关,与复苏时间呈负相关,MS-222对幼鱼的有效浓度为80~140 mg/L。(2)幼鱼的呼吸频率在低度麻醉阶段显著上升,深度麻醉时急剧下降,最后呼吸停止,进入死亡阶段。(3)进入M4期后的长鳍吻鮈幼鱼,当空气暴露时间在6 min之内时,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当暴露时间在6~12 min时(不包括12 min),复苏时间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暴露时间≤8 min时,复苏率均为100 %;当暴露时间达到10 min时,复苏率降为66.7 %;暴露时间达到12 min时,复苏率为0。(4)进入M4期的幼鱼在10~20 mg/L的MS-222溶液中可全部复苏至正常状态,而在30~50 mg/L的MS-222溶液中只复苏至F3期,在相应浓度(10~50 mg/L)的MS-222溶液中持续浸浴12 h后,存活率均为100 %,但在60 mg/L的MS-222溶液中只能复苏至F1期,并在2 min左右死亡。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茜素红S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幼鱼的急性毒性,在水温10℃下,采用半静态法对体重范围(5.8±0.6)g的扁吻鱼幼鱼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茜素红S浓度为400 mg/L时,96 h死亡率为0;当茜素红浓度为900 mg/L时,72 h全部死亡;茜素红S对扁吻鱼幼鱼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88、718、651、618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79 mg/L。说明茜素红S对扁吻鱼幼鱼的毒性为低毒性,适合其标记放流。实际工作中,建议选用浓度179~400 mg/L作标记,在保证存活率的基础上,取得较好的标记效果。  相似文献   

19.
硫酸铜对梭鲈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其对车轮虫的灭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2.5~24℃条件下,将体质量(3.59±0.19)g的梭鲈Sander lucioperca幼鱼暴露在0.40mg/L、0.70mg/L、1.22mg/L、2.14mg/L、3.75mg/L和6.57mg/L的6个硫酸铜浓度中,研究硫酸铜对梭鲈幼鱼的急性毒性和灭杀车轮虫的有效浓度。结果表明:硫酸铜的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58 mg/L、2.35 mg/L和1.88mg/L,安全浓度为0.59mg/L。硫酸铜浓度在0.7mg/L以下,对梭鲈幼鱼的存活没有影响,硫酸铜浓度在0.4~0.7mg/L下作用24h,对车轮虫的杀虫率可达100%。建议全池泼洒0.4~0.7mg/L硫酸铜,或使用1.5mg/L硫酸铜浸泡2h,间隔1d再以同剂量药浴一次,可有效治疗梭鲈幼鱼的车轮虫病。  相似文献   

20.
大黄鱼耳石锶标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六水合氯化锶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耳石的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大黄鱼幼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阶段性倍增饲养水体中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组个体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显著提升,形成与对照组个体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比值的显著差异(P0.01),标记组、对照组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分别为(3.58±1.09)mmol/mol、(1.73±0.08)mmol/mol和(1.09±0.35)mmol/mol。此区段形成的Sr/Ca比值峰值可视作标记组个体的耳石锶元素人工标记。(2)标志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此项标记技术对受标个体的生长和存活状况不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可用作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的规模化标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