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耳石锶标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六水合氯化锶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耳石的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大黄鱼幼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阶段性倍增饲养水体中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组个体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显著提升,形成与对照组个体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比值的显著差异(P0.01),标记组、对照组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分别为(3.58±1.09)mmol/mol、(1.73±0.08)mmol/mol和(1.09±0.35)mmol/mol。此区段形成的Sr/Ca比值峰值可视作标记组个体的耳石锶元素人工标记。(2)标志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此项标记技术对受标个体的生长和存活状况不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可用作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的规模化标记手段。  相似文献   

3.
茜素红与钙黄绿素标记不同规格黑鲷幼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茜素红(ARS)和钙黄绿素(CAL)以浸染方式对大、小2种规格的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幼鱼进行荧光标记技术研究。急性染色实验结果显示,2种染料对2种规格黑鲷幼鱼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后续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对2种规格黑鲷幼鱼生长率亦无显著影响。ARS和CAL对黑鲷幼鱼硬组织的标记效果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而提高,ARS标记效果优于CAL。比较2种规格的黑鲷幼鱼荧光标记结果,ARS未见显著性差异,CAL小规格标记效果优于大规格。比较各取样组织标记效果,ARS对鳍棘标记取得了最好的标记效果,鳞片和鳍条次之,耳石标记效果最差;CAL对鳍棘、鳍条、鳞片的标记效果相似或等级相同,耳石次之。ARS标志技术更具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海洋渔业》2021,43(5)
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体长1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400 mg·L~(-1),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1))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质量浓度48 h。待标记鮻幼鱼长至10 cm左右,采集鮻耳石样品,并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耳石EPMA面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标记组鮻耳石均出现明显的"高锶标记环",并且整个实验期间标记组与对照组鮻的存活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耳石锶标记技术作为鮻小规格苗种大规模标记的方法是可行的、安全的。耳石EPMA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鮻耳石中的Sr/Ca峰值和Sr/Ca显著变化阶段均值与水体中Sr/Ca是呈线性变化的,而鮻耳石高锶标记环的宽度与水体中Sr/Ca是呈对数关系变化的。综合实验结果,50 mg·L~(-1) Sr~(2+)的标记浓度完全可以实现小规格鮻苗种大规模标记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全长(1.56±0.16)cm的牙鲆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其养殖水中分别添加0.5 mg/L、2 mg/L、8 mg/L、32 mg/L SrCl_2·6H_2O,以无添加SrCl_2·6H_2O组为对照组,人为改变牙鲆幼鱼生存环境中Sr~(2+)浓度72 h,研究不同浓度SrCl_2·6H_2O对牙鲆耳石锶标记效果。标记期间每24 h换水1次,换水量为50%,换水后补加SrCl_2·6H_2O至原始浓度,记录各浓度组标记期间及标记后的鱼苗死亡数量。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 0.5 mg/L、2 mg/L SrCl_2·6H_2O浸染不能形成牙鲆耳石锶标记。8 mg/L浓度组出现Sr峰区, Sr/Ca (Sr:Ca×1000)均值为4.50~6.60, Sr峰值为5.49~8.49。32 mg/L浓度组Sr峰区均值为4.83~7.55, Sr峰值为5.62~11.04。这说明8 mg/L、32 mg/L SrCl_2·6H_2O可对牙鲆耳石进行锶标记。但8 mg/L浓度组出现未标记样本,且Sr峰区均值较32 mg/L浓度组低。32 mg/L浓度组Sr/Ca比值显著增高,即锶标记的Sr/Ca比值为6.61±0.86,与标记前和对照组Sr/Ca比值差异均显著(P0.05),锶标记率100%。面分布分析(mapping analysis)结果表明,从8 mg/L SrCl_2·6H_2O浓度组开始,耳石出现红色"高锶标记环",与耳石本底颜色对比明显,且随浓度升高,红色"高锶标记环"由浅变深,锶标记效果明显增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各浓度组全长、体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SrCl_2·6H_2O对牙鲆幼鱼生长无影响。经χ2检验,各浓度组在浸泡标记期间死亡率及标记后养殖90 d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SrCl_2·6H_2O对牙鲆幼鱼死亡率无显著影响。因此, 32 mg/L SrCl_2·6H_2O为最佳标记浓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 (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每30 d取样矢耳石进行观察,发现4个月后实验鱼生长良好,且耳石荧光信号仍可清晰检测到,表明ALC在半滑舌鳎矢耳石上形成的荧光标记可长期存续,标记效果好.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大规模标志放流及早期生活史研究提供群体身份识别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采用茜素络合物(Alizarin Complexone,ALC)分别浸泡标记70 d和170 d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耳石,设置了5个浓度组和3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ALC对半滑舌鳎70–170 d苗种的耳石染色效果明显。综合考虑存活率和标记效果,ALC浸泡标记半滑舌鳎苗种耳石的适宜浓度为100 mg/L(36 h浸泡处理)和150 mg/L(24 h浸泡处理)。相同浸泡时间下,随着ALC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但实验鱼死亡率升高;相同浸泡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信号强度增加,实验鱼死亡率也会升高。对标记的170 d苗种进行养殖实验,每30 d取样矢耳石进行观察,发现4个月后实验鱼生长良好,且耳石荧光信号仍可清晰检测到,表明ALC在半滑舌鳎矢耳石上形成的荧光标记可长期存续,标记效果好。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大规模标志放流及早期生活史研究提供群体身份识别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耳石锶(Sr2+)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群体识别的可行性,以体长5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的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和400 mg/L,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的质量浓度标记48 h。同时开展双环标记实验(在鮻3 cm幼鱼时进行Sr2+质量浓度200 mg/L海水96 h标记,待其长至5 cm幼鱼时进行Sr2+质量浓度100 mg/L海水48 h标记)。实验结果显示,Sr2+质量浓度50~400 mg/L的海水48 h标记的鮻耳石Sr/Ca比均出现一个显著的上升阶段且面分析出现明显的“高Sr2+标记环”。综合本研究结果和标记效率,推荐采用Sr2+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海水进行鮻耳石Sr2+标记。双环标记实验鮻耳石Sr2+元素面分布结果出现层次分明的双环,且双环标记组鮻耳石2条不同标记环的线性分析结果与其相对应的单环标记组基本一致,这表明通过Sr2+标记次数来进行不同放流群体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四环素标记鱼类的效果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置100、150、250 mg/L浓度梯度的盐酸四环素(TCH)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18 h和24 h)对毒理实验常用对象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浸泡标记,通过观察TCH浸泡标记后30 d内斑马鱼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浸泡后第1、3、9、15 d时鱼体内三种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变化,综合分析其标记鱼类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150 mg/L和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中浸泡18 h或24 h,斑马鱼耳石标记率可达100%,且耳石上可见清晰的黄色标记轮纹。浸泡18 h时,中高浓度组(150 mg/L和250 mg/L)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在浸泡后的第3 d显著增加。浸泡24 h时,各浓度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在第1 d显著升高,250 mg/L浓度组的SOD和GSH-Px活性分别在第1 d和第9 d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在第15 d时恢复为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和150 mg/L浓度的TCH浸泡液对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起诱导作用,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浸泡,对其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了短期的抑制作用并可能对机体产生可恢复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不同浓度梯度(50~150mg/L)的茜素络合物(ALC)水溶液对20日龄的鳙幼鱼浸泡8h进行标志。结果显示,ALC溶液浓度不高于100mg/L时,鳙幼鱼存活率为100%,150mg/L浓度下幼鱼全部死亡。茜素络合物在其耳石上能形成标记环带,随着ALC溶液浓度的增加,在可见光下标记色越来越明显,50mg/L ALC溶液中幼鱼耳石略见淡红色标记,75mg/L浓度组有清晰的淡红色标记环,100mg/L ALC溶液中幼鱼标记环带明显,鳙幼鱼最适的ALC标记浓度为100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