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发酵大米乳。通过正交试验对料水比、蔗糖量、乳粉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料水比1:8、蔗糖量0.5%、乳粉量3%时,制得的发酵大米乳口感细腻、米香浓郁。进而采用同时添加糖化酶和α-淀粉酶的双酶水解法,通过优化酶解温度和pH值,得到稳定性良好的大米乳,简化操作步骤,获得优质高效的发酵大米乳工艺。  相似文献   

2.
云南具有丰富的益生菌资源,前期从云南牛奶样品中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3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产黏、产香)和产共轭亚油酸性能,具有较好的发酵乳加工潜力。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3为发酵乳菌株,优化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的工艺参数,研究产品的质量指标和贮藏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和响应面优化,确定的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最佳工艺为:菌株添加量2%,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0h。发酵乳产品色泽均匀,质地细腻,无乳清析出,酸奶味纯正,酸甜适口;脂肪含量为(3.42±0.36)%、蛋白质含量为(3.24±0.42)%、共轭亚油酸含量为(131.53±4.7)μg/g;乳酸菌活菌数(1.72×1010±0.36)CFU/g;共轭亚油酸含量和乳酸菌活菌数均高于商业发酵剂发酵乳。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在4℃下贮藏21d时,乳酸菌活菌数均高于国标规定的106CFU/g,酸度均在消费者接受的范围内。本试验对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的工艺优化和品质分析,为植物乳杆菌L3在发酵乳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将鲜品白灵菇均质处理,用于白灵菇乳饮料的生产。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不同均质时间对白灵菇浆料粒径分布的影响;以乳饮料稳定性为响应值,选取白灵菇浆料添加量、白灵菇浆料添加粒度、复配稳定剂添加量、脱脂乳粉添加量为考察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灵菇乳饮料的配方。结果表明:由单因素试验确定复配稳定剂中果胶、羧甲基纤维素和单甘酯的复配比例为1.0∶1.3∶1.7(m/m);白灵菇浆料添加量8%、白灵菇浆料粒度100 目、复配稳定剂添加量0.3%、脱脂乳粉添加量9%条件下生产的白灵菇乳饮料质地均匀、酸甜适中,稳定性最高,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儿童酸奶的生产工艺,针对儿童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添加了各种营养强化剂。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中钙、铁、锌和维生素的供给量,确定AD钙粉添加量为0.05%,铁锌粉为0.05%,VC为0.005%。另外原料中还添加了低聚糖、牛璜酸、麦片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量分别为1%、0.0025%、1.5%。为增强儿童免疫力,原料乳中适量加入了牛初乳粉,添加量为0.2%。最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配方中脱脂乳粉1.5%,稳定剂0.5%,蔗糖6%为最佳配比。实验采用Rhodia900直投型菌种,经43℃,4小时发酵,发酵酸度为68°T~72°T时终止发酵。置于0℃~5℃的冰箱中贮藏24小时,检验酸度为75°T~77°T时,即为成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藏灵菇功能特性,以滴定酸度和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藏灵菇脱脂发酵乳工艺条件进行初步优化,并通过体外实验对藏灵菇脱脂发酵乳抗氧化能力和降胆固醇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确定藏灵菇接种量6%、发酵温度37 ℃、发酵时间7.5 h为藏灵菇脱脂发酵乳的最优工艺条件,此条件下制得的脱脂发酵乳酸度适宜、口感细腻、质地均匀,具有独特风味,乳酸菌数为1.48×108 CFU/mL,硬度为178.43 g,高于传统发酵乳,黏附性为-103.52 g·s,且非脂乳固体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滴定酸度均符合发酵乳标准GB 193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品质较好;藏灵菇发酵乳抗氧化能力虽与传统发酵乳差异不显著,但具有较好的降胆固醇能力,藏灵菇脱脂发酵乳胆固醇去除率高达37.98%,藏灵菇全脂发酵乳胆固醇去除率高达40.68%。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脱脂发酵乳的品质,以芦荟提取物为脱脂发酵乳的添加剂,探究其对脱脂发酵乳理化特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将芦荟提取物按照0.1%、0.2%和0.3%的比例加入到脱脂发酵乳中,通过测定脱脂发酵乳的pH值、滴定酸度、持水力、脱水收缩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乳杆菌含量、色泽、黏度及进行感官评价,评价芦荟提取物在脱脂发酵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冷藏过程中,芦荟提取物的添加可以改善脱脂发酵乳酸度偏低的问题,增加脱脂发酵乳的黏度,使脱脂发酵乳呈现更好的质构,增加持水力和降低脱水收缩性,增加脱脂发酵乳的冷藏稳定性,增加脱脂发酵乳中乳杆菌的含量,提高脱脂发酵乳抗氧化能力;但添加芦荟提取物的脱脂发酵乳在气味和外观方面评分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乳粉中添加益生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建立乳粉中发酵乳杆菌CECT5716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以缓冲蛋白胨水为稀释液进行10 倍系列稀释后,采用MRS平板涂布法,(36±1) ℃厌氧培养(48±2) h后,乳粉中发酵乳杆菌可准确计数,且能与乳粉中添加的双歧杆菌属细菌明显区分;该方法较GB 4789.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方法更适合发酵乳杆菌计数,具有区分度高、培养时间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的优点;该方法增加了菌株16S rDNA序列测定,以进一步对发酵乳杆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对20 份自制样品进行检测评价,表明所建立的方法与国标方法的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P=0.127)。  相似文献   

8.
以米邦塔仙人掌、脱脂乳粉为主要原料,发酵制备米邦塔仙人掌酸乳饮料.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其最佳工艺参数(以质量分数计)为:米邦塔仙人掌滤液添加量15.3%、蔗糖添加量9.4%、发酵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1:1)接种量0.16%、发酵温度42℃条件下发酵6.8h,得到"米邦塔"仙人掌发酵乳饮料酸度为93.2°T,且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9.
李岩  于敏艳 《中国乳业》2011,(10):56-59
以脱脂乳粉、生姜、番茄、胡萝卜、苹果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感官评价等方法,研究了姜汁、果蔬汁复合活菌乳酸菌饮料的加工工艺及配方。结果表明,最为合适的添加量为发酵乳25%,姜汁10%,苹果汁24%,番茄汁9%,胡萝卜汁18%。选择加11%的白砂糖,0.2%的果胶和0.1%的黄原胶对发酵后的饮料进行口感和风味的调配。通过试验研制出乳褐色,酸甜适口,略有姜辣味和番茄等果蔬味道的活菌型乳酸菌饮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响应面法对乳双歧杆菌Z-1冷冻干燥保护剂配方进行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与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影响乳双歧杆菌Z-1冷冻干燥后活菌数的显著因素及最优响应值区间,再通过Box-Benhnken试验优化得到乳双歧杆菌Z-1冷冻干燥保护剂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海藻糖、蔗糖、L-半胱氨酸盐酸盐添加量是影响乳双歧杆菌Z-1冷冻干燥后活菌数的显著因素;经响应面试验设计建立活菌数和海藻糖、蔗糖、L-半胱氨酸盐酸盐添加量的回归模型,得到乳双歧杆菌Z-1冷冻干燥保护剂最佳配方为海藻糖添加量200.51 g/L、蔗糖添加量46.16 g/L、L-半胱氨酸盐酸盐添加量2.31 g/L,其他成分不变(脱脂乳粉添加量100 g/L、乳清蛋白粉20 g/L、甘油4 g/L、异抗坏血酸钠10 g/L、谷氨酸钠8 g/L)。  相似文献   

11.
褐色乳酸菌饮料加工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脂乳粉与葡萄糖为原料,经热处理发生美拉德反应,再通过干酪乳杆菌长时间发酵,添加白砂糖、稳定剂、酸味剂等辅料制得褐色乳酸菌饮料.通过对热处理条件、稳定剂、糖酸比等参数的优化,开发出一种风味浓郁稳定性较好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工艺.结果表明:杀菌条件115℃、15 min;稳定剂最优组合为羧甲基纤维素添加量0.10%、海藻酸丙二醇酯添加量0.05%、果胶添加量0.15%;糖酸比为蔗糖添加量9%,pH 4.0.  相似文献   

12.
乳清浓缩蛋白改善脱脂发酵乳饮料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乳清浓缩蛋白WPC80对脱脂发酵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脱脂发酵乳饮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乳清浓缩蛋白,通过粒径分析、离心分析以及稳定性扫描等分析手段对发酵乳饮料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当乳清浓缩蛋白添加量为30%时,发酵乳饮料的平均粒径最小、离心沉淀率最小;稳定性扫描结果表明:乳清浓缩蛋白添加量为30%时,产生沉淀的趋势明显小于全部脱脂乳粉制作的发酵乳饮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脱脂乳粉、木糖醇、信阳毛尖茶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款低脂低糖的保健型风味酸奶,并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定为指标,得到茶汤比例、菌种接种量、木糖醇比例、发酵时间的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茶汤添加量为15 mL/100 mL,菌种接种量为0.3%,木糖醇与白砂糖的比例为1∶2,在42℃的恒温条件下发酵8 h,加入0.8%的魔芋粉后熟24 h为最佳工艺配方。[结论]该配方生产的酸奶蛋白质含量为4.3%,脂肪含量为3.9%,酸度为82 oT,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口感细腻,酸甜可口,组织状态均匀,有发酵乳特有的香味和绿茶清香。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菌酶协同发酵玉米副产品型饲料,以pH、还原糖含量作为指标验证发酵质量,设计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参数,包括菌种、酶制剂及发酵条件。通过单菌和混合菌发酵试验确定菌种最佳添加比例。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效果最好,添加比例为1∶1。试验添加单酶和多酶发酵玉米副产物饲料结果显示,纤维素酶和葡聚糖酶混合发酵效果最佳,比例为1∶1,最佳添加总量为200 U/g。采用3因子(发酵温度、料水比、接菌量)3水平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料水比1∶1.2(g/mL),接菌量12%,此条件下,可使饲料中粗蛋白质、粗纤维及粗脂肪含量发生大幅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筛选中药渣的适宜发酵菌剂并建立最佳发酵工艺,用来提高发酵中药渣中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试验包含三个部分。试验一: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利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对中药渣进行单一菌剂、等比例两两复合和三者复合发酵,通过常规养分含量测定对其发酵效果进行营养价值评价,并筛选出适宜的发酵菌剂及复合类型。试验二: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筛选发酵菌剂的最优添加比例。试验三: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分析初始水分含量(45%、50%、55%)、发酵温度(35、37、40℃)及发酵时间(24、48、72 h)对最优发酵剂处理后药渣内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优菌制剂为植物乳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等比例组合,其最优添加比例为1∶1;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水分含量为55%,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72 h。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和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以生鲜牛乳和脱脂乳粉为原料,用菊粉做强化剂生产膳食纤维低脂调味乳的方法。通过计算确定了菊粉添加量,通过试验确定了产品配方及工艺,最终使低脂调味乳具有良好的口感及风味。  相似文献   

17.
蘑食纤维低脂调味乳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生鲜牛乳和脱脂乳粉为原料,用菊粉做强化剂生产膳食纤维低脂调味乳的方法。通过计算确定了菊粉添加量,通过试验确定了产品配方及工艺,最终使低脂调味乳具有良好的口感及风味。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黑米发酵乳的工艺条件,以黑米和乳粉为主要原料,将黑米酶解液与复原乳粉混合接入菌种后进行发酵,研制出-种集黑米和发酵乳功能为一体的黑米发酵乳.在单凶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黑米发酵乳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黑米酶解液最佳糖化条件为糖化温度60℃、加酶量200U/g、糖化时间7h,制备黑米发酵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添加5%的蔗糖、20%的酶解液、接种3%的菌种、40℃发酵4h.此工艺条件得到的产品质量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清香型白酒糟为原料,添加酿酒酵母SY、枯草芽孢杆菌D和植物乳杆菌2-41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制备蛋白饲料。探索麸皮添加量对混菌固态发酵饲料质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比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酒糟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和发酵培养基初始酸度对混菌固态发酵饲料质量的影响,从而优化混菌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结果显示,清香型白酒糟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酒糟和麸皮比为9∶1,在酒糟初始水分为50%~60%的条件下,发酵培养基总装料量为50 g,其中清香型白酒糟45 g,麸皮5 g。混菌固态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菌种接种量13%、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6 d、初始酸度0.90 mmol NaOH/10 g。在此混菌固态发酵工艺条件下进行3组平行试验,测得酒糟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为(24.97±0.05)%,感官评价最终得分18分,等级为优良。研究结果对混菌固态发酵酒糟制备蛋白饲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铁皮石斛多糖提取液、脱脂乳粉为主要原料,发酵制备铁皮石斛多糖酸乳饮料.铁皮石斛多糖乳饮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以质量分数计):50%铁皮石斛多糖溶液添加量10%、蔗糖添加量7%、发酵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1:1)接种量0.10%,在发酵温度42℃条件下发酵6h,所得铁皮石斛多糖酸乳饮料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