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以不同发育阶段的人工核桃林(幼龄林(林龄为0~10 a)、中龄林(林龄为10~50 a)、古核桃林(林龄大于100 a))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测定、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林龄核桃林林下土壤养分、酶活性进行测定,林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土壤养分、酶活性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群落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龄变化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硝态氮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各类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过氧化物酶活性、β-葡聚糖酶活性外,其他酶活性随着林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西藏古核桃林林下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中龄林显著降低(P<0.05),且林龄间物种组成差异显著(P<0.05)。中龄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古核桃林林下Pielous均匀度指数与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β葡聚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种植年限现蕾期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规律及差异,以云南红河不同种植年限根际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和ITS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种植年限烤烟根系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群落分布规律及与种植年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ACE和Chao1)随种植0年—种植1年—连续种植2年、3年—连续种植4年—连续种植5年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且轮作处理细菌群落ACE和Chao1多样性最高,撂荒处理真菌群落ACE和Chao1多样性最高;6个处理间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β多样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R2=0.732,P<0.01;R2=0.520,P<0.01),短期连续种植年限(SCC2和SCC3)能使土壤具有明显的细菌群落结构,撂荒处理(SCK)能使土壤具有明显的真菌群落结构;优势细菌中的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与种植年限呈显著负相关(P<0.05);疣微菌门与种植年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细菌属水平中的苔藓杆菌属、RB41菌属与种植年限呈显著负相关(P<0....  相似文献   

3.
采集四川省汉源县富泉乡万顺铅锌矿区5个不同重金属浓度的土壤样品,进行了微生物数量及放线菌多样性的研究.经分离、纯化得到43株不同的放线菌,然后对其进行BOXAIR-PCR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铅锌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较大的影响,随着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牛物的总数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金属含量与细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供试菌株的16S rDNA用Hae Ⅲ、Hinf Ⅰ和Taq Ⅰ酶切后具有32种遗传图谱类型.BOXAIR-PCR的聚类结果表明在86%的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10个遗传类型,结果基本与16S rDNA PCR-RFLP聚类差异不大.来源于高重金属的含量样品的菌株基本聚在一起,可能是重金属含量影响了放线菌的分布.同时,16S rDNA序列聚类分析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链霉菌属是汉源铅锌矿区主要的放线菌属并且具有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在广东清远市龙塘镇和石角镇焚烧迹地、拆解作坊附近和周边农田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样中重金属和多氯联苯浓度水平的同时,测定土壤酶活性,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解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土壤酶对重金属和多氯联苯污染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与Pb、Cu和Zn含量在P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Cd和多氯联苯含量在P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酸性磷酸酶对重金属和多氯联苯污染的响应最为敏感;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pH值在P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pH值和全磷含量均在P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酶活性不仅受重金属和多氯联苯等污染物的影响,还与pH值、土壤养分等因素密切相关。焚烧迹地、拆解作坊附近及周边农田土样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低于离拆解中心区域较远土壤样品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当电子垃圾拆解污染对当地土壤微生物的损伤;变形菌门(Proteobaeteria)是拆解区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类群,占克隆总数的60%;部分克隆序列在Gen Bank中最相似序列与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有机物降解和重金属抗性微生物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明晰砂铁矿区最适宜的植被修复措施,探讨最适宜砂铁矿区修复措施。【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准噶尔荒漠东北部青河县砂铁矿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修复措施下土壤养分差异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D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B> E> C> A;在土壤细菌门水平,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是其主要类群,相对丰度均超过75%,但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D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E> C> A> B;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钾主要影响D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土壤全氮主要影响B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土壤全磷主要影响E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论】综合得出半灌木+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混播(D)以及围栏封育(E)是最有效的砂铁矿区生态修复措施。为加快修复进程可以为D处理添加有机质和钾肥,E处理添加磷肥。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棉花黄萎病菌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比研究了新疆棉花黄萎病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总数、各营养类群数量和生态指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萎病区和对照区共鉴定出土壤线虫属42个,其中黄萎病区36个,对照区35个。黄萎病区0~40 cm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数量、食真菌线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数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从相对丰富度来看,黄萎病区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高于对照(P<0.01),食细菌线虫的相对丰富度显著低于对照(P<0.01)。从生态指数来看,黄萎病区土壤线虫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营养多样性指数(TD)均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优势度指数(λ)、通道指数(NCR)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总体而言,棉花黄萎病菌会明显改变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对其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和比较了云南会泽Pb/Zn矿区和非矿区上的毛萼蝇子草(Silene pubicalycina)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含重金属的常规培养基上,非矿区毛萼蝇子草根际细菌数量极显著高于矿区,种群多样性也大于矿区,矿区和非矿区毛萼蝇子草根际细菌种群组成及优势种群不同;在含Pb或Cd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矿区毛萼蝇子草根际耐Pb细菌和耐Cd细菌的数量均极显著高于非矿区,对Pb、Cd的耐受程度和种群多样性也明显高于非矿区,矿区和非矿区毛萼蝇子草根际耐Pb细菌和耐Cd细菌种群组成及优势种群不同。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元谋干热河谷典型林草植被根系分泌物种类、成分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银合欢、车桑子、扭黄茅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氯甲烷(CH2Cl2)萃取收集,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3种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进行成分测定。结果表明:(1)3种植物主要根系分泌物分别有54、53、62种,均包含醛类、醇类、苯酚类、酯类、烷烃类、烯烃类及酸类化合物,但种类和相对质量分数有所差异,其中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物质均为酸类。(2)在3种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下,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pH存在差异,其中,银合欢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pH差异极显著(P<0.01),有机质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车桑子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pH、有机质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P<0.01),全磷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全氮、全钾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扭黄茅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pH、有机质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P<0.01),全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g...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析保山山地碱性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考察深耕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质量退化的阻遏效果,为区域植烟土壤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深耕(30 cm)为主处理,生物有机肥培肥为副处理,设置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测试土壤主要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解析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与微生物种群丰度间的关系。【结果】深耕+化肥+生物有机肥处理(处理CS)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pH,分别降低28.64%和9.21%;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31.54%、21.63%、165.31%、77.34%、21.68、27.95%和238.55%。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细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不显著;处理CS显著提高真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P<0.05),促进细菌和真菌群落差异性增强,对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更为显著。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处理CS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种群丰度,分别提高74.32...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区周边农田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并探究此类农田中土壤酶活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以我国18个省份共计29个采样点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有色金属矿区周边农田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和重金属含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不同采样点农田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差异显著,3种酶活性整体表现为:β-1,4-葡萄糖苷酶<脲酶<酸性磷酸酶。相关性分析显示,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活性与WSOC显著正相关(P<0.05);酸性磷酸酶活性与WSOC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率(SMC)、总磷(TP)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这3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的排序为WSOC>TP>SMC>AP>TN>AK>pH>TK。研究表明,WSOC、TP和SMC是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宁夏养鸡场粪污及周边土壤重金属和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宁夏蛋鸡养殖场粪污和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及细菌群落状况,在宁夏最大的蛋鸡养殖区采集了不同养殖期新鲜鸡粪和相关土壤样品,测定了7种重金属含量和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地区鸡粪中Cu、Cd、Cr、Pb、Hg和As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26.83%~93.23%,而Zn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28.74%,与德国有机肥料中重金属限量标准相比Zn超标6.94%。随着养殖期的推移,鸡粪中Cu、Cd、As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育雏期Cu、Zn、Cd、Hg含量在全养殖期都相对最高,育成期鸡粪Cu、Zn、Cr、Pb和As含量均最低。鸡粪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除育成期属于安全水平外,其他4个时期均属于警戒限水平;高产期鸡粪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养殖场周边土壤和施用了鸡粪的土壤Cu、Zn含量均高于对照土壤;各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处于安全水平。鸡粪中优势菌门是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是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Planctomycetes。施用鸡粪后土壤细菌在门水平上数量发生变化,但并不显著。在鸡粪基本理化性质中,pH和全钾对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菌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重金属中Zn的影响较大。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中有机质对土壤细菌优势菌门丰度影响最大,重金属中Cu和Zn对细菌多样性和优势菌门普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铜绿山矿区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方法]对矿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进行实地采样,并对Cu、Pb、Cd、Zn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风险。[结果]矿区农业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Zn、Pb、Cd;重金属区域污染差异较大,局部区域污染严重;矿区农业土壤中Cu、Pb、Zn和Cd 4种重金属综合的潜在危害程度均为"轻微",Cu是潜在生态危害最大的因子。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Pb、Zn、Cd;Pb和Zn有很大相关性,说明Pb和Zn可能属于同源污染物。[结论]该研究可为矿区农业用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铅锌矿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及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南郴州某铅锌选矿厂铅锌矿渣污染下土壤重金属的不同化学形态含量、土壤化学性质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与湖南省重金属修复地方标准相比,采样区4种重金属Zn、Pb、Cd、Cu的污染程度依次降低;同种重金属不同化学形态之间比较,铅铁锰氧化态、锌醋酸提取态、镉醋酸提取态、铜残渣态含量较高;重金属污染显著改变真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敏感性真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随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耐受性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囊门(Mortierellomycota)、被孢菌属(Mortierella)、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增加,但在重污染情况下有所减少;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解分析(VPA)表明,重金属是影响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广西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广西会仙湿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研究广西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Cu、Zn、Pb、Ni、Cr、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会仙湿地土壤Zn、Pb、Ni、Cr、Cu、Hg和As 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1.25±126.62)、(46.99±20.14)、(39.60±13.93)、(110.71±30.84)、(38.76±27.51)、(0.18±0.16)、(17.32±6.92)mg/kg,除As和Hg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广西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差异,含量高的地方相对集中于池塘和沟渠,其中河流湿地Hg含量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Zn与Ni、Cr、Cu、As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Pb仅与Cr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河流湿地、林地、沼泽湿地属于中度污染,其他湿地类型为轻度污染。[结论]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湘潭锰矿废弃地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湘潭锰矿废弃地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潭锰矿废弃地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Cu、Zn、Mn、Co、Ca、Ni、Pb元素污染;矿渣废弃地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脱氢酶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一定关系,可以用土壤脲酶活性的大小检测反映土壤受到Pb污染的轻重,用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大小检测反映土壤受到Zn、Mn、Ni、Pb污染的轻重。  相似文献   

16.
湖南冷水江锑矿区苎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了湖南冷水江锑矿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矿区9个采样点的苎麻对Sb、Cd、As和Pb4种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能力及其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受Sb污染严重,9个采样点Sb含量超过全国土壤背景值40~11503倍;伴生有Cd、As、Pb污染,Cd平均含量(13.08mg·kg-1)和As平均含量(82.64mg·kg-1)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级警戒值,Pb平均含量(71.27mg·kg-1)明显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苎麻叶和花混合样中的Sb最高达到1103mg·kg-1;苎麻体内的Cd含量均高于一般植物2~10倍,Cd富集系数最高为2.1,转运系数最高为3;As富集系数最高为1.04,转运系数最高为12.42;苎麻地上部对重金属迁移能力较强,当季对Sb、Cd、As迁移量分别达796.55、11.20和31.34mg·m-2。本研究说明苎麻对复合重金属具有一定的耐性,为复合污染植物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淮南矿区重金属污染整体情况,为矿区土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淮南煤矿区近10年土壤重金属文献,分析了新庄孜矿、顾桥矿、潘一矿和大通矿Hg、Cd、Pb、Cr、As、Zn、Cu、Ni的空间分布,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其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淮南土壤中Cd和As的含量均超过土壤背景值,分别为0.124~2.060和18.57~71.69 mg/kg;开采时间对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潘一矿和新庄孜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顾桥矿(除了Hg);同一矿区内农田中Zn、Pb、Cu、Cd含量低于生态修复区;土壤Cd、As的地累积指数表明:Cd属于中度污染至极强污染,As属于轻度污染至强度污染。[结论]重金属As和Cd对淮南矿区土壤修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铅锌银尾矿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主要生理类群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分析,研究了浙江省天台铅锌银尾矿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及主要生理类群。结果表明,尾矿污染区土壤几种重金属含量比非矿区土壤有明显的增加。尾矿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各生理类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各生理类群数量均显著降低,且三大微生物以及各生理类群对尾矿污染的敏感性大小分别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可见,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组成及参与物质转化的生理类群种类、数量及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尾矿污染区生境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功能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市水源涵养地平谷金矿及尾矿库土壤重金属(As、Cd、Cu、Pb、Cr、Ni、Zn和Hg)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及污染现状进行研究与评价。空间分布图显示,As、Cd、Cu、Pb和Zn显示出基本相同的分布情况,污染相对较严重的区域大部分分布在金矿区及周边,受到人为活动的显著影响;Cr和Ni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污染严重的区域为尾矿库矿区周边。采用改进的BCR法提取土壤中重金属形态,采用ICP-OES测定。结果表明,Cd可交换态及易还原态占总量的20%~30%,Zn、Pb的易还原态含量较高,为潜在污染源。利用统计学分析,Pb、As、Hg、Zn、Cd可能来源于矿山的开采、金属冶炼等人为活动。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除Hg外基本均处于污染状态,其中:Ni、Cr、Hg都处于轻度污染或未污染程度;Cu个别采样点处于偏中度与中度污染水平;Pb、As、Cd环境生态污染较严重,个别采样点达到重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土壤重金属污染日渐加重,道路交通活动产生的重金属污染导致路域土壤重金属含量上升,构成潜在生态威胁。为探明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及其变化趋势,在316国道福州-闽清段外侧100 m×100 m范围内布设5条与道路垂直的采样断面,每条断面依据道路远近布设11个采样点,在距离道路路侧200 m处采集2个对照土壤样品,共采集57个采样点表层的土壤样品,并采用XRF-DP 4050测定土壤中重金属(Cr、Pb、Zn、Mn和Fe)含量。在此基础上,对土壤中不同重金属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普通克里金进行插值分析路域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测量领域内的土壤中Cr、Pb、Zn含量整体趋势呈现随道路距离增加而递减,其对照区含量较低,含量受道路交通影响;其中Cr呈指数分布,在0 m处含量最高;Pb、Zn呈偏态分布,峰值出现在10~20 m。Fe、Mn在对照区含量较高,其测量领域含量不易受道路交通影响,含量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