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优质魔芋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魔芋的根状茎为外植体,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氮素含量的基本培养基、不同浓度的BA以及NAA对魔芋根状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分化、组培苗生根诱导的影响,并针对魔芋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采取了有效措施。结果表明:诱导魔芋根状茎愈伤组织产生的最适培养基为NN基本培养基+1.0mg/L BA+1.0mg/L NAA;MS基本培养基+2.0mg/L BA+1.0mg/L IAA为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在不定芽诱导和生长上,BA与IAA的组合较与NAA的组合好;MS+0.5mg/L IBA+0.5mg/L GA3为组培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100%;一定浓度的PVP,Vc或者AC能有效控制褐变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沙棘组织培养中易褐变死亡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沙棘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取材类型、无机盐浓度、光照和培养温度、不同的6-BA浓度、转接周期、培养基硬度以及活性炭7种影响外植体褐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沙棘水培2周以后休眠芽做外植体褐化率与取1年生枝条和2年生枝条作外植体的褐化率之间差异显著;使用1/4MS+6-BA 0.5 mg/L+NAA 0.2 mg/L的低盐和低6-BA浓度的培养基可以降低褐化且促进植株生长;接种后进行5 d的低温暗处理可以推迟褐变产生的时间,褐化率降低30%左右;在培养基中加入6~7 g/L的琼脂可使褐化率降低为12.67%,接种后在没有出现褐变物质前转接一次,然后慢慢延长转接时间比每14 d转接一次降低了30%,比每25 d转接一次降低了50%左右;附加1~2 g/L的活性炭可以减小褐变物的直径,推迟褐变始出物出现的时间,进而降低褐化率。  相似文献   

3.
实验以花魔芋种子为材料,研究无菌播种诱导萌发试管苗技术,以获得无菌试管植株,并由此获得外植体,从而解决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率及褐变率高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播种于MS培养基中的魔芋种子经培养30 d即可获无菌幼苗,将无菌幼苗的叶柄、叶片接种于MS+1.0 mg/L 6-BA+1.5 mg/L NAA培养基中培养,叶柄...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北美海棠组培快繁和组织再生中的褐变问题,分析北美海棠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茎段、嫩叶、嫩芽3种外植体中,褐变程度最低的为茎段;MS+1.0 mg/L 2,4-D的培养基上外植体褐变程度最低;暗培养下褐化程度低于光照培养;遮光暗处理外植体母株枝条可减轻褐变;低温条件下培养可抑制褐变;4月进行培养时外植体褐化程度最低,随后随月份增加褐变程度加重;培养基中附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减轻外植体褐变,而附加柠檬酸(CA)、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C预处理外植体均不能明显降低褐变率。  相似文献   

5.
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及防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57-2258
[目的]研究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寻求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库拉索芦荟茎尖、中部茎段和根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NAA0.1 mg/L和不同浓度的6-BA(1.0、1.5、2.0、3.0、4.0 mg/L),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活性炭等因素对芦荟组培褐变的影响。[结果]用库拉索芦荟茎尖做外植体,MS+6-BA2.0 mg/L+NAA0.1 mg/L做培养基,芦荟组培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500.0 mg/L,环境温度控制在25℃有利于减轻褐变。[结论]茎尖是最佳的外植体,适宜的6-BA浓度(2.0 mg/L)可抑制褐变,添加活性炭和适宜的培养温度均能防止褐变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山药茎段愈伤组织褐变与外源药物抑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药节间部茎段愈伤组织及其分化出的组培苗为外植体.在外源药物预处理、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及不同培养基质等方面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将茎段外植体在接种前用100mg/L Vc溶液浸泡30min,褐变现象能得到明显抑制;MS培养基中添加15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有效抑制茎段分化过程中的褐变;在山药组培苗的快繁阶段采用液体基质培养方式能显著降低褐变程度,提高组培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鸢尾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静  王鹏  左金淼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58-6859
[目的]研究鸢尾组织培养中的防褐化技术。[方法]以德国鸢尾黄娃娃、血石和不朽白3个品种为培养材料,以Ms+15g/L蔗糖+8∥L琼脂粉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影响鸢尾组织培养的褐化因素与防褐化技术。[结果]鸢尾的新生芽和花瓣较适宜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与其他部位相比褐变率较低;外植体组织块适中(3mm×3mm×3mm)可降低褐变率;在培养基中加入0.1%vc或0.3%活性炭对防止组织褐化效果明显;外源激素2mg/L6-BA易引发褐变,2mg/L Kt和2mg/LNAA对组织褐变影响不大;使用乙醇消毒剂时,对外植体浸泡时间以5~10s为佳,褐变率最低;全光照条件培养容易诱发褐变,采用仿人工气候条件培养较其他条件培养可有效抑制褐变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鸢尾工厂化育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克服茶条槭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以茶条槭当年生萌条为试材,进行了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消毒方式、不同取材时间和不同抗褐化剂对茶条槭初代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当年生萌条进行组织培养,其茎段较茎尖褐化严重;先将外植体用1 000 mg/L VC溶液处理30 min,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外植体取材时间在5月,其组培污染率、褐变率、死亡率相对较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00 mg/L与活性炭(AC)2 g/L配合使用防褐化效果较好;初代培养时,先弱光培养7 d再转入光照培养,有利于抑制褐变的发生。由此说明,选用幼嫩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升汞溶液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200 mg/L和活性炭2 g/L进行初代培养,防止其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非洲菊组织培养抑制褐变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非洲菊组织培养中的褐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抗氧化剂对非洲菊褐变现象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非洲菊幼嫩叶片、花蕾、花托和花梗等不同外植体中叶片的褐变程度最重,花蕾的褐变程度最轻。在非洲菊叶片组织培养时,接种前将外植体用100 mg/L Vc溶液浸泡1 h,再在以后的继代培养中加入200 mg/L PVP使褐变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求有效抑制龙眼组培时外植体褐变的方法。[方法]以龙眼嫩梢茎段为材料,采用多种抗褐变方法,筛选对龙眼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褐变抑制效果最好的方法。[结果]采用6.00g/LPVP溶液进行预处理对龙眼外植体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当6-BA浓度为1.92~1.93mg/L、KT浓度为0.88~1.93mg/L、NAA浓度为0.05~0.06mg/L时,外植体的褐变程度最轻。添加2.00g/L的PVP和活性炭的培养基对外植体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结论]选取培养基MS+NAA0.05~0.06mg/L+6-BA1.92~1.93mg/L+KT0.88~1.93mg/L+PVP2.00g/L,结合6.00g/LPVP溶液的预处理,对龙眼组织培养时外植体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克服台湾青枣嫁接育苗繁殖系数低的缺陷,加速苗木繁殖,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选用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台湾青枣进行了离体培养,从外植体诱导培养中,愈伤组织产生率和愈伤组织质量及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的观测,筛选出了较理想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较理想的以幼果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MS 0.5mg/L2,4-D 0.1mg/LKT;较理想的以带腋芽的茎段作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MS 1.0mg/L2,4-D 0.1mg/LKT;较理想的继代培养基是MS 0.1mg/L ZT.  相似文献   

12.
欧洲大樱桃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欧洲大樱桃幼嫩茎段为外植体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6-BA和IAA外源激素配比组合和不同培养温度对樱桃茎段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附加6-BA 1.5 mg/LI、AA 0.3 mg/L的MS培养基上茎段外植体生长健壮,芽分化数和诱导率较高,为茎段初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温度对茎段组织培养再生不定芽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培养温度为先15℃、后25℃的条件下,茎段外植体芽分化数为7.4个,芽诱导率为99%。这表明经低温15℃条件下处理的外植体比其他温度条件更能诱导芽分化。  相似文献   

13.
樱花离体培养芽外植体的建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生长季节的6月份,取约0.2cm大小、带叶原基的樱花(嫁接于樱桃砧上)芽心作为外植体。低浓度营养成份的软质启动培养基(1/4MS+2%蔗糖+0.5%琼脂,附加0.5mg/LBAP和0.05mg/LIBA)能有效地防止外植体的褐化死亡;培养基表面无水膜、保持外植体干爽可避免胀水苗的发生;生长启动后,依次转入1/2MS和MS+3%蔗糖+0.8%琼脂培养基,附加1—2mg/LBAP和0.05mg/LIBA,外植体快速生长而无玻璃状苗发生;每三周左右转管一次,约两个月后外植体生活力减退和茎不伸长的现象开始消失,之后培养基内不添加GA3外植体也能明显伸长(每次转管后茎可伸长2cm左右),而添加适当浓度的GA3(2mg/L)茎伸长可达4—5cm。  相似文献   

14.
以甜樱桃砧木品种"吉塞拉6号"春季萌发的半木质化新枝为外植体,经清洗消毒后切成1cm长茎段,接种于发生培养基上诱导萌发无菌芽,继而培育成无菌系。经过连续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培育成试管苗。将试管苗移入"泥炭+椰糠+珍珠岩"基质中进行炼苗,成活率达到了96%以上,培养二个月后移入塑料穴盘中,育成高质量的"穴盘苗"。研究表明发生培养基配方为1/2MS+3.0mg/L ZT+0.3mg/L IBA+2.0mg/L活性炭;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1.0mg/L BA+0.1mg/L NAA为宜;生根培养基以1/2MS+0.3mg/L IBA。三个培养阶段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室光温调控、试管苗炼苗技术组成整个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为甜樱桃嫁接育苗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对驱蚊香草的组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叶柄为外植体接种效果最好,污染率和死亡率低,苗的分化率高;驱蚊香草的诱导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以MS BA1.5mg/L NAAO.1mg/L 糖25g/L 琼脂7g/L为好;生根培养基以MS IBAO.1mg/L 糖25g/L 琼脂7g/L 活性炭1g/L较好。  相似文献   

16.
木纳格葡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新疆特色葡萄品种木纳格幼嫩茎段为繁殖材料,相继进行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从而获得优质组织培养苗木.试验表明:最佳增殖培养基为:B5+ BA 0.5 mg/L+IBA 0.05 mg/L+NAA 0.05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NAA 0.5 mg/L.研究为木纳格葡萄的快速繁殖生产及生物技术育种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菊花脑离体培养再生植株技术。[方法]以菊花脑叶片、叶柄、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激素组合对其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叶片外植体诱导率最高,叶柄次之,茎段最低。菊花脑叶片生芽的最佳培养基是MS+1.0mg/L6-BA+0.5mg/LNAA;叶柄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6-BA+0.5mg/LNAA;茎段生芽的最佳培养基是MS+1.0mg/L6-BA+0.5mg/LNAA。[结论]建立了菊花脑叶片、叶柄、茎段直接诱导不定芽的组织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以5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种(系)为材料,针对不同基因型、苗龄、外植体种类、激 素组合等因素对辣椒植株离体再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农城椒2号”、“农城椒3号”、 “0127”、“0159”、“0171”等5个辣椒品种(系)中筛选出“农城椒2号”、“0127”、“0171”3个再生能力 较强的基因型。确定了辣椒离体再生最适外植体为子叶,最适苗龄为12-14d。筛选出高效不定芽分 化培养基(MS 3%蔗糖 0.6%琼脂 5.0mg/L BA 0.5-1.0mg/L IAA),其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8%。诱导 出的不定芽转入MS 3%蔗糖 0.6%琼脂 3.0mg/L BA 1.0mg/L IAA 2.0mg/L GA3 10.0mg/L AgNO3 芽伸长培养基,不定芽伸长率最高可达47.1%。不定芽伸长后在MS 3%蔗糖 0.6%琼脂 0.2mg/L I- AA 0.1mg/L NAA生根培养基上诱导不定根。待其长成发达根系后移栽大田成苗,建立了辣椒高效 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热研2号柱花草花药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培养基以及低温预处理等对柱花草花药培养的影响,以期建立柱花草花药培养体系,获得再生植株,为柱花草倍性、基因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材料。结果表明:花药4℃低温预处理24 h诱导效果较好;N6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比MS培养基好;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组合为N6+2,4-D 0.5 mg/L+KT1.0 mg/L;分化培养的最佳组合为MS+NAA 0.2 mg/L+6-BA 3.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