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细小病毒在PK细胞中的增殖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猪细小病毒南京毒株1(NJ-1)、南京毒株2(NJ-2)和7909毒株接种于PK-15细胞,用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研究了猪细小病毒增殖的基本特性与规律。在PK-15细胞中,3个毒株的增殖规律基本相似,均在感染后12h即可检测到荧光,表明其子代病毒粒子产生,随后逐渐增多,在感染后48h荧光几乎遍布所有细胞,随后荧光开始衰减,在84h时病毒引起细胞大面积崩解,荧光呈现岛屿状分布。通过绘制其一步法生长曲线可知,在病毒感染后12h,细胞培养液中的病毒TCID50/ml。为2.0左右,随后逐渐增高,感染后60h3种毒株的TCID50/mL均达到最高,子代病毒粒子向细胞外释放也达到高峰,其后TCID50逐渐下降。培养液中病毒粒子的丰寿期为7h。  相似文献   

2.
王心舞  冷雪  杜锐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9):2783-2791
试验旨在对不同毒力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AMDV)在猫肾细胞(feline kidney cell,CRFK)中的增殖规律及其诱导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将标准毒株AMDV-G及分离到的野毒株AMDV-DL124、AMDV-DL125、AMDV-QD2、AMDV-QD3、AMDV-ZJ3接种CRFK细胞,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TCID50测定技术研究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及表达情况,同时检测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情况。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5株野毒株荧光着色趋势差异不大,均在感染后12 h出现荧光,随感染时间延长荧光增多,AMDV-G荧光出现时间比野毒株晚,但病毒感染后72 h几乎所有细胞均出现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基因组复制趋势大致相同,AMDV-DL125感染后3 h复制开始,AMDV-G感染后24 h复制才开始并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感染后72 h均达到峰值。TCID50检测结果表明,0~12 h为病毒感染潜伏期,AMDV-G感染后60 h达到峰值,野毒株均在感染后72 h达到峰值,但是6株病毒均能在感染后48~72 h维持较高的感染滴度,其后随细胞崩解而降低。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毒株感染细胞后2~12 h诱导细胞凋亡差异显著(P<0.05),AMDV-G诱导细胞凋亡差异明显低于野毒株,但是诱导细胞凋亡时间较野毒株长,在感染后24 h仍对细胞凋亡有较明显的诱导作用,但是各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主要集中在2~12 h。该结果为AMDV的培养、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小分子药物索非布韦是否具有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复制的作用。通过MTT法测定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索非布韦对牛肾细胞(MDBK)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试验筛选出能有效抑制BVDV复制的索非布韦最适浓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致细胞病变作用(CPE)和病毒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测定的方法检测索非布韦对BVDV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索非布韦处理MDBK细胞24和48 h能极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1);与对照组相比,当索非布韦浓度为800 μmol/L时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DV感染MDBK细胞的双链RNA(dsRN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DMSO处理组相比,BVDV感染索非布韦处理组MDBK细胞,BVDV 5'UTR mRNA含量在病毒感染24和48 h时极显著降低(P<0.01);BVDV感染索非布韦处理组MDBK细胞病变现象明显减弱;索非布韦处理24 h后能极显著减弱BVDV感染MDBK细胞后子代病毒颗粒的形成组与释放(P<0.01),降低病毒滴度。综合上述结果表明,小分子药物索非布韦能有效抑制BVDV体外复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复制的影响,筛选PCV2高感染性细胞系和提高PCV2病毒滴度,为后续疫苗的研发及IL-10在PCV2感染中的作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PCR技术扩增猪IL-10基因,将目的基因与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CMV-MCS-EF1-GFP+Puro)进行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CDH-CMV-IL-10,将其与包装质粒psPAX2和pMD2.G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用收集的慢病毒液感染PK-15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后得到细胞株PK-15-IL-10,对照组细胞分别命名为PK-15-pCDH和PK-15。PCV2感染PK-15-IL-10、PK-15-pCDH和PK-15细胞株后,在24、48和72 h分别收集细胞液,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IL-10基因的表达水平和PCV2的复制情况;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观察PCV2在细胞中的复制情况及测定PCV2的病毒滴度(TCID50)。【结果】 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DH-CMV-IL-10,将其与包装质粒psPAX2和pMD2.G共转染293T细胞后,48 h时细胞状态最好,荧光最强。分别收集共转染48和72 h的慢病毒液上清感染PK-15细胞,pCDH-CMV-IL-10组的荧光最强,将其在嘌呤霉素浓度为2.5 μg/mL的完全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获得仍有绿色荧光的稳转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IL-10基因在pCDH-IL-10细胞株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K-15-pCDH和PK-15,PCV2的拷贝数增加了4倍,复制能力增强,且将病毒稀释连续传3代后,PK-15-IL-10细胞中的PCV2极显著高于PK-15细胞(P<0.01)。细胞增殖试验表明,猪IL-10基因在细胞中过表达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IFA结果表明,PK-15-IL-10细胞中的荧光比PK-15细胞更强,PCV2在PK-15-IL-10细胞中的TCID50在感染后48 h极显著高于PK-15细胞(P<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CDH-CMV-IL-10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利用其感染PK-15细胞,继续培养后筛选出过表达IL-10的PK-15-IL-10细胞株,用PCV2感染该细胞株能促进PCV2在PK-15细胞中的复制。本试验结果为后期疫苗研究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研究IL-10对PCV2在PK-15细胞中复制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细胞亲环蛋白A(CyPA)在多种病毒感染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室前期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猪瘟病毒(CSFV)感染PK-15后细胞的CyPA明显上调表达。为研究CyPA在CSFV增殖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采用环孢素A(CsA)处理PK-15细胞,特异性地抑制CyPA顺反异构酶活性,观察对CSFV的影响,在CsA处理后24 h、48 h、72 h收集细胞和细胞冻融上清,进行病毒基因组拷贝数和病毒滴度测定。结果表明CsA处理能够抑制CSFV在PK-15细胞中的增殖。同时,采用RNA干扰方法,下调PK-15细胞中CyPA的表达,结果也能够抑制CSFV在细胞中的增殖。本研究结果证明CyPA对CSFV在PK-15细胞中的增殖具有调控作用,对进一步阐明CSFV与宿主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TANK结合激酶1(TBK1)是病毒感染时IRF3、IRF7磷酸化及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关键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TBK1基因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复制的影响,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猪TBK1基因稳定敲除PK-15细胞系,并利用CCK-8检测敲除TBK1对PK-15细胞活力的影响。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RV-GFP荧光强度,用RT-qPCR检测PRV-gB、PRV-gE、PRV-TK、IL-1β、IFN-β和ISG15的转录水平,用Westernblot检测PRV-gB和PRV-gE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通过滴度测定检测子代病毒的感染力,综合评价TBK1基因稳定敲除PK-15细胞对PRV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T7E1检测结果显示TBK1基因外显子2区的3个sgRNA靶位点均切出了目的条带,选取编辑效率最高的TBK1-sgRNA1细胞系进行单克隆化培养,获取6株稳定敲除TBK1基因的单克隆细胞,随机选取4号细胞株进行CCK-8检测,结果显示敲除TBK1对PK-15细胞活力无影响。流式检测结果显示PRV-GFP感染阳性细胞占总PK-15细胞的56.89%,PRV-GFP感染阳性细胞占总PK-15-TBK1-/-细胞的77.95%,表明PK-15-TBK1-/-细胞可以促进PRV-GFP复制。RT-qPCR及WB检测显示该细胞系可以促进PRV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滴度测定结果显示,PRV-QXX在PK-15细胞复制后TCID50为10^6.8TCID50·0.1mL^-1,而在PK-15-TBK1-/-细胞中复制后TCID50为10^8.5TCID50·0.1mL^-1。另外,RT-qPCR结果显示该细胞系可以抑制PRV感染引起的IL-1β、IFN-β和ISG15转录上调。以上结果表明TBK1基因敲除PK-15细胞系促进PRV复制,可能与IL-1β、IFN-β和ISG15转录水平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宿主巨噬细胞(J774A.1细胞)在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rocine hemagglutinatin encephalomyelitis virus,PHE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参与炎性反应的应答特征,本研究通过CPE观察、TCID50、免疫荧光(IFA)、ELISA和PT-PCR等方法,对PHEV感染J774A.1细胞的增殖特性及炎性因子IL-6、TNF-a、IL-1β等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IFA的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8h后仅有少量的被荧光抗体标记细胞出现绿色荧光,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荧光标记的细胞逐渐增加,直至感染后32~40h出现大量细胞出现荧光。TCID50结果显示,PHEV感染滴度的增值趋势与mRNA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在感染后24~32h增殖速度最快,至32h病毒感染滴度达到最高。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PHEV感染可诱导J774A.1细胞分泌的TNF-a、IL-6、IL-1β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尤其IL-6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在48h达到对照组的25倍;TNF-αmRNA的表达量在感染后8h内增加为对照组的4倍,随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ELISA结果显示,TNF-a、IL-6、IL-1β蛋白水平表达也显著增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HEV不仅可以感染J774A.1细胞,而且能诱导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为进一步阐明机体重要免疫细胞在PHEV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的S糖蛋白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并体外转录合成2对小干扰RNA(siR-NA),分别为SS1和SS2.将SS1和SS2分别转染小鼠成神经瘤细胞(N2a)并在转染后接种HEV,48 h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血凝试验,TCID50测定以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SS1和SS2抑制HEV在N2a细胞中增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转染细胞感染HEV48 h后,SS1和SS2干扰组细胞出现的绿色荧光明显少于对照组,血凝效价分别是对照组的1/18和1/32,病毒感染滴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28和1/103,两干扰组的HEV基因组的拷贝数分别是对照组的76%和84%.以上结果表明,SS1和SS2均对HEV在N2a细胞中的复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SS2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该项试验研究结果不仅为HEV致病机制盼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可为抗HEV新型药物及抗病育种新靶点的设计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鸡胚肾细胞(CEK)中复制增殖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IBV病毒感染CEK3、6、12、24、36、48、72h后病毒增殖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增加,IBV病毒增殖出现规律性变化,3~12h时IBV增殖不明显,36h时IBV开始大量复制,48h时达到高峰,但72h后有所下降。试验表明IBV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的最佳时间在接毒后48h,其复制增殖情况与细胞状态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鸡胚肾细胞(CEK)中复制增殖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IBV病毒感染CEK3、6、12、24、36、48、72h后病毒增殖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增加,IBV病毒增殖出现规律性变化,3~12h时IBV增殖不明显,36h时IBV开始大量复制,48h时达到高峰,但72h后有所下降。试验表明IBV在细胞内复制增殖的最佳时间在接毒后48h,其复制增殖情况与细胞状态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7,(3):393-397
采用构建猪源MAVS重组质粒pEGFP-MAVS,将其转染PK-15细胞24h后,再感染口蹄疫病毒(MOI=0.1),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MAVS融合蛋白表达及对口蹄疫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复制和病毒感染滴度。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GFP-MAVS能在PK-15细胞中获得表达,并且上调MAVS基因对口蹄疫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早期复制有显著抑制作用,病毒的感染滴度也有一定的降低。结果表明:MAVS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此为进一步研究口蹄疫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基因的重组猪圆环病毒1型(PCV1)疫苗株(嵌合猪圆环病毒1-2,PCV1-2)在细胞内的增殖水平,本研究采用PK-15细胞,应用活细胞计数、间接免疫荧光及Taq Man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测定不同热应激温度和持续时间处理后细胞生长和病毒增殖的情况。结果显示,PK-15细胞可耐受41℃和43℃的培养环境,并且与常规培养方法相比43℃条件下热应激处理12 h可显著促进PCV1-2在细胞内的增殖,其病毒效价可达10~(6.0)TCID(_50)/m L以上。另外,热应激处理后病毒核酸拷贝数的动态变化表明,热应激对PCV1-2复制的影响主要在接毒后24 h至48 h内显现。本研究确定了促进PCV1-2增殖的热应激条件,为提高PCV1-2疫苗产量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5,(7):1046-1050
以犬瘟热病毒(CDV)的核衣壳蛋白基因(N基因)和血凝素蛋白基因(H基因)作为靶基因,各设计并体外合成小干扰RNA,分别为N1、N2、N3和H1、H2、H3。将6对siRNA分别转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并在转染后接种CDV,48h后通过细胞病变(CPE)、间接免疫荧光、TCID50、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2组6个siRNA抑制CDV在Vero细胞中增殖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转染细胞感染CDV 48h后,6个siRNAs干扰组细胞出现的绿色荧光明显少于对照组,病毒感染滴度分别是对照组的1/293、1/11、1/29、1/83、1/302和1/90,6个干扰组的CDV基因拷贝数分别是对照组的12.96%、57.75%、23.47%、31.82%、12.82%、15.58%。结果表明,6对siRNAs均对CDV在Vero细胞中的复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以H2组抑制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禽腺病毒4型(FAd V-4)中国流行株在鸡肝癌上皮细胞系(LMH)中的生长特性和增殖规律,分别利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病毒滴度测定方法检测FAd V-4感染LMH细胞后12、24、36、48、60、72、84、96和120 h的基因组复制和病毒粒子增殖动态。结果显示,FAd V-4中国流行株在LMH中能够很好增殖,不同时间点的病毒滴度与病毒基因组拷贝数呈正相关,病毒收获的最佳时间为感染后60 h。研究结果为防控鸡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敲除RIG-I基因的PK-15细胞,初步探究视黄酸诱导基因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RIG-I)对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感染的作用。本研究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了针对猪RIG-I基因的2条sg RNA,构建重组载体p UC19-RIG-I-sg RNA1和p UC19-RIG-I-sg RNA2,转染PK-1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单细胞、测序、Western blot检测RIG-I敲除情况。PCV2感染细胞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RIG-I及其下游分子m RNA水平,IPMA方法及Taq Man定量PCR检测病毒增殖水平。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株RIG-I基因缺失37 bp的PK-15细胞,Western blot检测RIG-I蛋白不表达。PCV2感染正常PK-15细胞48 h和72 h后,RIG-I mRNA水平上调,表明PCV2可激活RIG-I。敲除RIG-I基因,可下调MAVS、STING、IRF3、IFN-β的m RNA水平,抑制PCV2在PK-15细胞中复制,初步表明RIG-I信号通路促进PCV2在PK-15细胞中复制。本研究为PCV2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6.
研究猪伪狂犬病病毒(PRV)-YY株感染对宿主细胞增殖和热休克蛋白(HSP)27、70和90表达的影响。用Reed-Muench法测定PRV-YY滴度后,用不同病毒量感染PK-15细胞,采用iCELLigence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监测细胞的增殖,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感染后细胞中病毒核酸含量及三种HSPs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用80 TCID_(50)和100 TCID_(50)的病毒量(滴度为10~6TCID_(50)·0.1 mL~(-1))感染细胞时,在所监测的时间内细胞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当感染60 h时,除10 TCID_(50)感染组外,其余各组的细胞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用10 TCID_(50)病毒感染细胞60 h时,细胞中病毒核酸含量达峰值;当病毒黏附结束即感染0 h时,HSP70和90 mRNA的转录升高(P0.01),两者分别在感染6、12 h后表达降低(P0.01),而HSP27在感染0 h升高(P0.05),3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在感染48 h后其表达降低;PRV感染细胞后三种HSP蛋白的变化趋势基本与其mRNA水平的变化类似(部分时间点不同)。结果表明,一定滴度的PRV可显著抑制PK-15细胞的增殖,PRV感染可诱导PK-15细胞迅速发生应激反应,使HSP27、70和90表达快速升高,三种HSP的快速应答可能在保护细胞免受PRV-YY的感染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然免疫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为探究病毒蛋白在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对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结构蛋白VP3的表达载体p CMV-Myc-VP3,转染HEK293细胞后,使其在细胞内过表达;感染病毒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TCID50分别检测病毒的基因组拷贝数和病毒滴度,以此验证VP3蛋白表达对EMCV体外增殖的影响;另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VP3过表达对EMCV引起的IFN-β和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VP3蛋白可促进EMCV在HEK293细胞内的增殖,初步探索发现VP3蛋白可显著抑制IFN-β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发现体外表达VP3后,MAVS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但对MDA5表达无影响。试验数据初步表明,VP3蛋白可以通过抑制MAVS的表达拮抗I型IFN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促进病毒增殖。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前期利用猪肾细胞(PK-15)CRISPR/Cas9全基因组敲除文库(PK-15-GeCKO)筛选到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复制相关的宿主因子磷酸十二烷基磷酸酯-葡萄糖基转移酶(ALG5)的前提下,深入研究ALG5与SIV复制的关系。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包含ALG5基因向导RNA(gRNA)的质粒LentiGuide-puro-ALG5,并通过慢病毒包装感染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新生猪气管上皮(NPTr)细胞系,采用有限稀释法筛选ALG5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株,通过靶基因组测序及Western blot验证了ALG5基因在NPTr细胞上的敲除水平,通过CCK-8试验验证基因敲除细胞和野生型细胞的细胞活性。结合TCID50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了ALG5敲除和过表达对SIV复制的影响。同时,检测了SIV感染NPTr细胞后内源性ALG5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最后检测了ALG5敲除对猪流感毒株F26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获得了ALG5敲除的NPTr单克隆细胞系(ΔALG5),ALG5基因敲除细胞与野生型细胞的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异。ALG5基因敲除显著抑制SIV的增殖,过表达促进SIV的增殖。在病毒感染条件下,随着病毒的增殖,ALG5的蛋白表达量上调。ALG5基因敲除后,也可以抑制猪流感毒株F26的复制,无毒株特异性。本研究表明,ALG5是影响猪流感病毒复制过程的一个重要宿主因子,为研究猪流感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乙脑病毒(JEV)感染PK15细胞后的增殖情况,筛选与病毒感染相关的lncRNA,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及靶基因预测。通过免疫荧光试验来检测病毒结构蛋白E的表达情况,采用TCID50法检测PK15细胞中病毒的增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感染后lncRNA的表达水平,在NONCODE数据库对lncRNA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starBase、NONCODE、KEGG等数据库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JEV感染PK15细胞后,24~36 h为病毒滴度指数增长期,感染后36 h病毒滴度已达10-5.75 TCID50/mL。PK15细胞在感染JEV 12 h后,lncRNA A、B、C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lncRNA D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感染JEV 24、36和48 h后lncRNA A、B、C表达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lncRNA D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lncRNA A主要定位在胞质溶胶,lncRNA B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lncRNA C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可能分布,lncRNA D可能在细胞内呈现广泛性分布。通过靶基因预测和信号通路分析,lncRNA A、B、C的靶基因主要为OAS1、OAS2、OASL、COX1等,lncRNA D的靶基因主要为DST、ND1、ND2、ND4等。信号通路分析发现lncRNA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NF-κB和Toll样受体(TLR)等信号通路参与病毒感染后的增殖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宿主细胞lncRNA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Spindlin1 (Spin1)蛋白对猪伪狂犬病毒(PR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利用GE Dharmacon siRNA网站设计3条Spin1 si RNA (siSpin1-376、siSpin1-537与si Spin1-654),将其以1∶1∶1的比例混合,以30 pmol的剂量转染PK-15细胞,转染后48 h感染PRV He N1株,并分别于感染后6 h、12 h、18 h和24 h收集细胞及上清样品,进行病毒的TCID50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12 h,干扰Spin1的表达能够显著促进PRV在PK-15细胞中的增殖(P<0.05)。将PRV以MOI 0.1感染PK-15细胞后不同时间,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RV感染对Spin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转染siRNA-NO的对照组相比,PRV感染后12 h细胞中的Sp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余时间段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为了阐明PRV拮抗Spin1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别构建PRV早期蛋白EP0与Spin1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分别经PCR及测序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