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选用幼穗为外植体并进行匀浆,将匀浆物进行振荡培养,获得颗粒状培养物。再把这些颗粒状培养物接入到液体分化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后有些颗粒会萌发出新芽,然后把这些已长出芽的培养物接入到固体分化培养基中可获得完整的苗。研究还将幼穗固体培养模式获取的愈伤组织接入到液体分化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结果获取了相互分离能生根发芽的胚状体。该研究丰富了高粱再生培养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在日粮中添加复合酵母培养物和乳酸菌培养物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64只7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4次重复,每次重复8只鸡,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2%乳酸菌培养物和0.135%酵母菌培养物,试验期42 d,测定血清IgA和IgG浓度,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肉鸡盲肠菌群的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肉仔鸡盲肠的主要优势细菌门类,梭杆菌门为日粮中添加复合培养物后的特异性菌门;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培养物组罗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丰富度显著升高(P0.05);粪球菌属、毛螺菌属_UCG-010(Lachnospiraceae_UCG-010)、Anaerotruncus、Anaerostipes和Ruminiclostridium_9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日粮中添加复合培养物后,显著增加血清中IgG和IgA浓度(P0.05)。这说明日粮中添加复合培养物后增加了盲肠菌群的丰富度。  相似文献   

3.
以秸秆、淀粉、豆粕、酒糟等农副产品为基质,制备酵母培养物微生态饲料,研究酵母培养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Box-Benhken中心组合设计法,考察反应体系中接种量、含水量、温度和时间4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酵母培养物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获得优化后的酵母培养物最佳制备条件为:接种量0.11%,含水量48.0%,培养温度28.6℃,培养时间50.3 h.经过发酵酵母培养物的粗蛋白含量可达32.91%.  相似文献   

4.
以西门塔尔犊牛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平的酵母培养物对其机体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各组西门塔尔牛分别饲喂含有0、1%、2%和4%的酵母培养物的基础日粮,饲喂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和4%酵母培养物组西门塔尔犊牛血清中IgA水平显著提高48.44%、64.06%(P<0.05);IgG水平显著增加了55.42%、61.28%(P<0.05);2%酵母培养物组西门塔尔犊牛血清IgM水平显著提高了69.35%(P<0.05);1%、2%和4%酵母培养物组西门塔尔犊牛血清IL-10水平显著提高了11.58%、19.09%,29.56%(P<0.05);2%和4%酵母培养物组西门塔尔犊牛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了12.14%、13.11%(P<0.05)。综上,适量的酵母培养物可以提高西门塔尔犊牛机体免疫球蛋白及抗炎因子水平,有效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且酵母培养物较适宜的添加水平为2%。  相似文献   

5.
酵母培养物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液生化及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探讨酵母培养物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免疫的影响.将540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2组为试验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2%酵母培养物,连续投喂60 d后,测定鱼的生长、饵料系数、肝体比、血清蛋白、溶菌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30 d时,0.1%酵母培养物组、0.2%酵母培养物组对鱼体增重率、血清蛋白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浓度等没有显著影响;0.1%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血液一氧化氮含量;0.2%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血液溶菌酶活性;在60 d时,0.1%酵母培养物组、0.2%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增重率,降低了饵料系数和丙二醛浓度,而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没有显著影响;0.1%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内脏比、肝体比、血清蛋白浓度.因此,长期在日粮中添加0.1%~0.2%酵母培养物能促进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提高蛹虫草培养物中虫草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从寄主培养、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和代料栽培等方面进行研究,使蛹虫草培养物的虫草素含量获得显著提高,寄主培养的蚕虫草虫草素含量超过12mg/g,菌核超过30mg/g;液体培养的培养液超过0.2mg/ml,菌丝体超过3mg/g;固体培养物超过10mg/g,代料栽培子实体超过3mg/g,采后培养基的虫草素含量比子实体还要高。  相似文献   

7.
酵母培养物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酵母培养物的应用研究@徐有良@蒋守群¥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酵母培养物的应用研究徐有良蒋守群(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近期发表的大量资料表明,酵母及酵母培养物可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动物产品品质。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酵母培养物通...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我国畜牧业无论是畜禽饲养量还是畜牧产品的生产方式及产品数量都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和改进,这都与饲料工业密不可分.其中,酵母培养物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饲料原料,本身营养含量丰富,具有无毒、无害、无残留等特点,成为饲料工业中关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酵母培养物的构成、应用及研究进展,分析了酵母培养物的研究现状,提出现今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酵母培养物是一种新型微生态制剂,具有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肠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替代抗生素等特点。文章概述了酵母培养物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钟平  朱林燕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2,20(5):386-386,388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培养物渗透压的影响,为容积激活的离子通道等相关研究的实验条件的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和RPMI l640细胞培养液配制成不同渗透压的培养液,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在干、湿两种条件下培养24、48、72h、分别取样用渗透压计测量各组渗透压值。结果:湿箱培养时,24h后渗透压有所升高,以后基本稳定。干箱培养时,24h后渗透压明显升高,以后进行性升高.至培养72h,渗透压较培养前升高80%,同一培养条件下,培养板的不同部位渗透压变化也不同.特别是干箱培养时,周边孔的渗透压比中央孔明显升高。结论:培养条件对培养物的渗透压有明显影响,在渗透压相关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介绍了作为草原文化艺术形式分支之一--马头琴的发展史.在分析马头琴的结构、类型以及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探讨了现代科技进步对马头琴功能品味的提升的促进作用,论述了现代木质马头琴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个部件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性能对马头琴音质的影响.马头琴这一乐器是我们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西藏林芝地区野生花卉多蕊金丝桃的茎断为外植体,试验结果表明①对比野外直接采用外植体和经室内黄化处理的外植体组织培养效果分析发现,经黄化处理的外植体污染率低,但分化明显没有野外直接采用的外植体强.②在MS培养基上,当NAA浓度为0.5mg/kg时,BA浓度取1.0~4.0mg/kg时,多蕊金丝桃的芽诱导率较高,而且去除顶端是促进芽发生的有效途径.③采用MS+IBA3.0mg/kg作为壮苗培养时最为有效,产生的芽健壮.在再一次的培养中观察到,在MS+IBA3.0mg/kg上培养的芽丛再次转接到MS+NAA0.5mg/kg+BA1.0mg/kg上后才能继续扩繁.④在1/2MS+IBA2.0mg/kg+BA0.5mg/kg+KT6.0mg/kg+0.2%AC(活性碳)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明显.出瓶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农杆菌介导转化为目的的水稻组培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高效可靠的组培再生体系是水稻农杆菌遗传转化的基础。该试验通过对培养基类型、光照条件和水稻基因型的研究,发现富含脯氨酸的N6D培养基能明显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光照条件也可显著改善其生长。Calrose76和合系41号被证实为易于组培高效再生的粳稻品种,该高效组培体系的为云南栽培良种合系41号的进一步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多胚水稻未受精子房和花药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得田  祝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1,10(3):228-232,T001
  相似文献   

15.
以何首乌嫩茎为外植体,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进行何首乌生根培养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何首乌生根培养因子的作用大小为培养基〉IBA〉蔗糖〉NAA,诱导何首乌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0.2mg/L+IBA1.0mg/L+30g/L蔗糖。  相似文献   

16.
黄皮茎段初代培养物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表面污染是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污染率高的主要原因。选择晴、阴天气下生长的试材或者采用茎尖培养,是降低污染率、成功建立无菌初代培养物的有效措施。适合黄皮茎段初代培养的条件为:WPM+BA1.0+KT0.5+NAA0.5+GA_30.25+4~5%蔗糖。  相似文献   

17.
以油葵的花药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浓度激素的MS培养基中添加Vc(抗坏血酸)、AC(活性碳)、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对油葵花药愈伤组织进行抑制褐变处理.结果表明,AC在抑制褐变的同时也抑制了愈伤组织的生长,300 mg/l Vc及0.1%PVP均可有效抑制褐变,其中0.1%PVP抑制褐变的效果优于300 mg/IVc.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万寿菊的茎段为外植体,将其接种在附加不同浓度的 B A 和 N A A 的 M S 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表明: M S+ B A O.1 + N A A O.1 是万寿菊茎段培养适宜的培养基,诱芽率和生根率分别为93 .3 % 和90 % ,并可1 次成苗。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微茎尖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陆地棉无菌苗的微茎尖(0.5~1.0mm)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MS较SH具较好的成苗效果,活性炭显著地促进了茎尖成苗,不同激素水平对成苗率和苗的发育有不同影响,在使用的碳源中,葡萄糖明显好于蔗糖,光下萌发的幼苗茎尖易于培养成苗,陆地棉茎尖培养在供试品种间没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1988~1989年进行了石刁柏花药离体培养的研究工作,用MS为基本培养基,我们认为花药呈黄绿色,多为花粉的单核靠边期,这时培养较易诱导愈伤组织。6BA是愈伤组织分化成绿点或绿芽再生成小植株的主要因素。愈伤组织由绿芽染色体的观察,其倍数表现不一致,其中有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等,这为单倍体的选择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