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宽体沙鳅(Botia reevesae Chang)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体表黏液发达,在捕捞区与中华沙鳅一起被称为"玄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宽体沙鳅体表纤细,斑纹色彩艳丽,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然而,近年来受长江中上游干支流水利工程的影响,使其原有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加上过度捕捞等因素,导致野生宽体沙鳅数量锐减。2007年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  相似文献   

2.
正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长江上游特有及重要的经济鱼类。本文主要介绍野生宽体沙鳅的驯化、亲鱼培育及养护技术,以期为后续该鱼的产业化开发及资源保护提供指导。一、野生宽体沙鳅的驯化1.运输与外伤控制。在低氧应激条件下,宽体沙鳅体表及鳃上皮黏液细胞会分泌大量黏液,  相似文献   

3.
正宽体沙鳅又称龙鳅,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鲤形目、沙鳅科、沙鳅属,与中华沙鳅一并俗称"玄鱼"。宽体沙鳅为我国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等流域,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污染、水利工程的修建及人为过度的捕捞,导致野生宽体沙鳅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专家对"长江上游两种沙鳅的资源保护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进行评价。认为该成果系统深入、方法先进、创新性突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由内江师范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东坡区盛丰家庭农场共同完成。主要探明了长江上游不同水域中华沙鳅与宽体沙鳅种群特  相似文献   

5.
<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副沙鳅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其营养价值高、生长性能好,极具开发价值。2010年以来,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其基础生物学、人工繁育、成鱼养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实现全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车轮虫(Trichodina)隶属原生动物门、纤毛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沙鳅属,俗名龙针、钢鳅。中华沙鳅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价值高、食用价值高,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近年来中华沙鳅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恢复长江上游中华沙鳅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上游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人工移养驯化,成功实现了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一、中华沙鳅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隶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副沙鳅属,在我国多数水系均有分布,具有适应能力强、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鱼类,其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EPA、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个体大、怀卵量多、生长快等优点,极具开发价值。2010年以来,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其基础生物学、人工繁育、成鱼养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实现其全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因其体表黏液丰富,捕捞后能凝结成涎,故沿江渔民多称其为"涎鱼子",也有人称为"龙针""青龙丁""花鳅"等,为我国特有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人为过度捕捞、非法渔具的使用,使中华沙鳅野生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人工养殖条件下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亲鱼的肌肉营养组成,为其营养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采用常规分析的方法,测定了30尾人工养殖宽体沙鳅亲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工养殖宽体沙鳅亲鱼肌肉中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75.24±2.25)%、(1.15±0.01)%、(19.32±0.33)%和(6.60±0.59)%;肌肉中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肌肉干重的(76.42±0.62)%,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WEAA/WTAA)为39.96%,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WEAA/WNEAA)为66.55%。氨基酸中以鲜味特征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8种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最高,为4.54 mg/g,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3.94。共测得脂肪酸2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0.99±0.02)%,EPA和DHA总含量为(3.54±0.04)%。人工养殖宽体沙鳅亲鱼营养丰富均衡,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金沙江下游干流大规模水电开发的背景下,干流开发与支流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黑水河是白鹤滩库区鱼类的优先保护支流,确定其鱼类优先保护次序和保护物种是进行鱼类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前提基础。在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黑水河35种鱼类进行优先保护次序的定量分析,并结合黑水河栖息地实际情况,确定保护目标鱼类。结果显示,达到黑水河一级保护的鱼类只有1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达到二级保护的种类有12种,其中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和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处于三级保护的鱼类有17种,其中钝吻棒花鱼(Abbottina obtusirostris)和张氏?(Hemiculter tchang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四级保护鱼类有5种,其中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黑水河鱼类的实际情况。结合白鹤滩水库蓄水后黑水河栖息地生境改变的情况,最终确定昆明裂腹鱼、黄石爬鮡、短须裂腹鱼为黑水河栖息地修复和保护的目标鱼类,长薄鳅和长鳍吻鮈为备选保护鱼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对宜昌鳅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宜昌鳅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 流量、 电导率、 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蓄水前后,宜昌鳅的早期资源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相对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4.64%增长到了11.05%.  相似文献   

12.
长薄鳅是我国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中.长薄鳅的全人工繁殖及人工养殖均未突破.据此,本文分析了长薄鳅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朱杰  沈忠明 《内陆水产》2004,29(7):41-42
鳅科鱼类多属小型淡水经济鱼类。我国鳅科鱼类分为3个亚科:条鳅亚科.沙鳅亚科。花鳅亚科。绝大部分鳅科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美味佳肴和滋补保健食品。泥鳅、长薄鳅等同时是一项重要的外贸出口商品。随着目前鳅科鱼类的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工繁殖技术在鳅科鱼类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鮀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 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对宜昌鳅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宜昌鳅鮀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流量、电导率、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蓄水前后,宜昌鳅鮀的早期资源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相对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4.64%增长到了11.05%。  相似文献   

15.
<正>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Bleeker),又称花鳅、薄鳅,属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是长江特有鱼类,1998年,长薄鳅正式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为了提高野生长薄鳅在人工驯养中的成活率,本试验针对长薄鳅热耐受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确  相似文献   

16.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高原地区,对高原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是世界上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鱼类。本文通过综述高原鳅属鱼类线粒体DNA、微卫星标记开发的研究现状以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为该属鱼类资源的保护提供遗传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紫薄鳅的人工繁殖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aps(Sauvage)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属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食物为底栖无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8.
正长薄鳅属鳅科、薄鳅属,是最大鳅科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由于环境的变化,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日益减少,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被列为保护物种。近年来,长薄鳅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长薄鳅的驯养繁殖、病害、生理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相继展开,为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一直从事于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长薄鳅人工繁殖和驯养方面取得了一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南盘江鱼类资源现状,保护和恢复南盘江鱼类多样性,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对云南省境内南盘江鱼类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历年相关记录,分析南盘江鱼类种质资源现状。结果表明,云南境内南盘江及其附属湖泊共有鱼类8目、20科、71属、160种;其中,土著种137种,特有种93种,外来种23种。鲤科鱼类最多,有94种,占鱼类总数的58.8%,其次为条鳅科32种,占总数的20.0%,爬鳅科7种,占总数的4.4%。南盘江鱼类种类众多,但由于人为影响,河流污染比较严重,目前已有24种鱼类被列为濒危种类。分析南盘江近两年的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发现土著种类的数量大幅下降,这与南盘江河流环境恶化和水电开发力度增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云南境内南盘江水系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南盘江鱼类资源现状,保护和恢复南盘江鱼类多样性,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对云南省境内南盘江鱼类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历年相关记录,分析南盘江鱼类种质资源现状。结果表明,云南境内南盘江及其附属湖泊共有鱼类8目、20科、71属、160种;其中,土著种137种,特有种93种,外来种23种。鲤科鱼类最多,有94种,占鱼类总数的58.8%,其次为条鳅科32种,占总数的20.0%,爬鳅科7种,占总数的4.4%。南盘江鱼类种类众多,但由于人为影响,河流污染比较严重,目前已有24种鱼类被列为濒危种类。分析南盘江近两年的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发现土著种类的数量大幅下降,这与南盘江河流环境恶化和水电开发力度增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