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陕西杨凌地区番茄斑萎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十大病毒之一,为了确定陕西杨凌地区的番茄感染TSWV 情况,采集该地区4 份疑似感染TSWV 的番茄样品,通过表型观察以及PCR 分子鉴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 份材料扩增出234 bp 的特异性条带,表明样品感染了TSWV。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了杨凌地区757 bp TSWV 的外壳蛋白基因(CP),其与西班牙TSWV 分离物同源性最高,为99%,而与昆明的TSWV 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
针对番茄4个抗病基因Tm-2、Pto、Sw-5和Ve1,根据其序列的碱基差异设计引物,经过引物特异性检测和PCR产物克隆测序比对之后,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技术进行多态性检测,共开发了5个SNP标记。经过验证,所开发的标记均能将抗病基因型不同的番茄材料分型,并且分型结果与已知材料的抗病性状完全一致。这些标记可以作为功能标记在番茄抗病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石岩  默宁  祁世明  梁燕 《中国蔬菜》2020,1(6):39-43
对154份番茄材料(包括普通番茄76份,樱桃番茄78份)进行两年两次田间番茄斑萎病毒病的病情指数调查,筛选出14份对番茄斑萎病毒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番茄材料,利用sw-5-2共显性SCAR标记对田间表现抗病的材料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发现3份抗病材料携带抗番茄斑萎病毒病的Sw-5基因。为缩短番茄斑萎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周期,以含有sw-5的抗病材料H8和感病材料M82为研究对象,设置4、6、8、10片真叶4个接种时期,分别在接种后14、21、28 d进行病情指数调查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6片真叶期接种,接种后28 d进行病情调查即可有效鉴别植株番茄斑萎病毒病抗性,与8、10片真叶期接种效果相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效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辅助聚合番茄抗病基因育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番茄抗病基因Tm-2a、I-2、Mi-1、Cf-9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烟草花叶病、抗枯萎病、抗根结线虫和抗叶霉病4个基因于番茄育种材料中。室内苗期接种鉴定和田间观察,获得的含4个抗性基因的株系L11、L19、L46和L51对4种病害都达到了抗级(R)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可作为抗病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5.
番茄抗青枯病材料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6年从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VRDC)引进36份番茄材料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比较及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R 3034 10 N UG(5045)、Cravel(5052)、CLN1463 160 40 60(5056)、CLN1464 111 30 45(5057和Redlander(5059)等5份材料青枯病发生少且产量、品质表现较好,可望在育种上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6.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自19 世纪发现以来,在全世界各地蔓延,对多种作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以辣椒为例,从TSWV 的发生与分布、病害症状检测、传播方式、防治方法、抗TSWV 育种及展望等6 个方面对国内外辣椒TSWV 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对青海辣椒上的病毒病进行调查时发现疑似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病样,表现为环斑、坏死等症状。为明确其感染的病毒种类,对其进行了检测和鉴定。对Tospovirus的通用引物进行检测时发现采集的49份样品中有14份样品扩增到了目的条带,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与TSWV的同源性最高;同时利用TSWV特异性引物对阳性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基于克隆的NSs基因序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TSWV的1个分离物,与中国云南、黑龙江等地分离物相对近缘,而与国外其他分离物相对远缘。在分子鉴定的基础上,利用TSWV的抗体通过Western blot进一步对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也证明采集样品中存在TSWV的感染。这些结果表明青海辣椒上存在TSWV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番茄砧木材料的筛选与青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豪葵 《长江蔬菜》2013,(24):54-58
通过广泛收集番茄品种资源,在番茄青枯病区进行自然筛选,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获得多份6代以上稳定的相对抗青枯病的自交系材料。将其中8份材料进行青枯病菌接种试验,筛选出5份高抗番茄青枯病材料。将筛选出的5份材料在青枯病重灾区作重复对比试验,并与3个不同的接穗品种进行嫁接试验,进一步确定其高抗青枯病特性以及较强的嫁接亲和性与共生性。多项试验证明,筛选的5份材料完全可以作为番茄砧木材料或品种进一步研究利用或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番茄果实性状的主成分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5份番茄品种为试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包括单果质量、果纵径、果横径、果形指数、果肉厚、心室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在内的8个果实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我国番茄优良亲本的选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从115份材料中筛选出78份果实性状良好的材料,其中0.9分以上优良材料7份,为16603、16584、16585、16590、16605、16612、16701。通过聚类分析,将115份材料分成3个亚族,筛选出适合鲜食的樱桃番茄材料5个:16653、16669、16667、16668、16652。长果型耐贮运番茄6个:16726、16725、16730、16728、16729、16735。主成分法和聚类分析法可以缩小亲本选配的范围和难度,有利于筛选优良亲本,增加育种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番茄青枯病病原鉴定及抗病材料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3年分离出番茄青枯病病菌68株,经致病性测定、培养性状、生化测定等研究,明确重庆市番茄青枯病病原菌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理小种1,生化型Ⅲ.苗期室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设伤根浸根接种法、灌注接种法、剪叶接种法3种处理,结果以伤根浸根接种法更为准确、可靠.经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田间病圃自然诱发鉴定、温室病圃诱发鉴定,结合农艺性状比较研究,筛选出F9819-2-1、F9802-1-1、600-1-1、599-1-1等4份高抗青枯病、农艺性状优良、性状稳定的优异材料,可望在育种上近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11.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已成为近年来危害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鉴定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TSWV的有效途径。选取自主培育和引进的番茄品种(系),经过连续3a的大棚蓟马传毒和光照培养箱人工接种试验,鉴定番茄品种(系)对TSWV的抗性。结果表明,番茄自交系YNAU335对TSWV表现为免疫,其他品种全部表现为感病,而且在YNAU335人工接种和大田蓟马传毒叶片中并未克隆出TSWV核衣壳蛋白基因和小片段RNA3′端序列,而在其他感病品种(系)中均克隆出这2段序列。研究结果初步确定番茄自交系YNAU335为TSWV抗病品系,可作为TSWV抗病育种的番茄资源。  相似文献   

12.
经田间病圃自然诱发鉴定、温室病圃诱发鉴定和苗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对引自国内外的番茄青枯病抗性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抗源材料,结合农艺性状比较研究,从其分离后代中选出F9819-2-1、F9802-1-1、600-1-1、599-1-1等4份高抗青枯病、农艺性状优良、性状稳定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于1915年在澳大利亚被首次报道,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自1989年在广州出现以来,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宁夏等番茄主产区大面积发生,成为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病害。对番茄斑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特性、危害情况以及番茄抗性资源的鉴定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育种、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基因定位以及克隆等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漂浮育苗法与常规土壤育苗法的番茄苗在大田性状表现的差异,进行了2种育苗方法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漂浮育苗技术可使番茄根部不与土壤接触,隔离病源和地下害虫,提高番茄苗长势、出苗率、番茄苗质量,可提高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取得很好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5.
摘 要:本试验采用逆转录法从番茄品种Micro-Tom的成熟果皮中分离得到LeMan4基因,构建了LeMan4反义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RLeMan4,并通过根癌农杆菌EHA105将其转化番茄,根据NptⅡ序列对抗性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检测分析,并进行了转基因植株的生理检测。结果表明,NptⅡ序列已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各转基因植株果实的甘露聚糖酶活性被抑制在12.2 %以下,果实硬度比对照高,但果实都能够成熟和软化,这说明甘露聚糖酶活性与果实软化有关,但却不是番茄果实成熟软化的必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气候室内以低温敏感的栽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on)‘Money Maker’和耐低温的野生番茄(S. habrochaites)‘LA1777’为试材,研究了短期(4 d)夜间15 ℃处理和9 ℃、6 ℃及其恢复处理对番茄果实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6 ℃处理0.5 d,耐低温的番茄(‘LA1777’)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升高,低温敏感番茄(‘Money Maker’)果实中两种糖含量无显著变化。6 ℃处理‘Money Maker’中蔗糖和淀粉的含量显著降低,而‘LA1777’中含量提高。在恢复期,两种番茄的蔗糖含量均恢复到对照水平,6 ℃处理的葡萄糖和果糖未恢复到对照水平,而9 ℃与对照无显著差异。6 ℃处理降低两种番茄果实中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SS分解方向)的活性,无法恢复至对照水平,‘Money Maker’果实中SS合成方向的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提高,而‘LA1777’变化不显著。说明短期夜间低温条件下耐低温的番茄是通过提高果实中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来适应低温胁迫的,而低温敏感的番茄则是降低果实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来响应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