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培养“新农科”建设和新时代种业背景下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科研创新人才,以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课程为例,探索与实践了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优化了线上线下教学、课程考核及过程化评价体系。经过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发现,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有助于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增强了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技能,并帮学生树立了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建设“新农科”是高等农林院校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江西农业大学针对“新农科”对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立足于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新农科”内涵建设;二是实施学科分类建设,提升“新农科”学科水平;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农科”人才质量;四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探索适应新形势的高质量人才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通过对“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该专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人才素质的新需求进行分析,从当前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人才培养构建思路、具体措施等方面全方位探讨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本科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地方本科高校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部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评价、部分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对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进行研究,以明确农科类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评价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及反馈机制,提升毕业要求达成度,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新农科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高原地区园艺专业发展特殊的地区需求,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园艺专业教学模式,培养高原园艺新农科应用型人才。本文紧紧围绕甘孜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环境概况调查及未来农业发展重点产业调研分析结果,提出实践教学目标应紧密结合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农业发展重点需求实施教学路径。通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实践材料和过程的优化、模块化开展教学与实践。将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后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课外科研活动、创新实践竞赛、“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及专业技能大赛与甘孜高原特色植物相结合。培养高原地区园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厚植学生“三农”工作的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提高高原地区园艺专业教学的服务性和地方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以"新农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围绕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学教融合为课程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农事操作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在农科专业好感度和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提高农学类专业人才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新农科"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和"新文科"与传统农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新农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之举。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专业结构、师资结构、产业需求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农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改革实践背景下,课堂教育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农林院校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个性化教学理念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建设,促进农林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人才。优化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培养课程设置,以健全教学制度与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提出探索建立新农科建设的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动物科学类实验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新农科”背景下有效提升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延边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探究了基于“新农科”的动物科学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农科”人才等方面的效果,以期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动物科学类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农科建设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从微观的层面看,实现新农科建设目标的路径是创新农科专业课教学模式,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造农科专业“金课”,形成“金专”,培养面向“新农科”的创新人才。“饲料生物技术”课程采用了模块化、翻转式课堂教学,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的创新为新农科专业课“金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提供新的镜鉴。  相似文献   

1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专业为例,创建了学分制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模式,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思政实践和素质拓展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分制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应不断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靠人才,这为人才提供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潍坊科技学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办学宗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创新、丰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寿光模式”的新内涵,探索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学研创融合”“科产教一体”“校地企联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农科人才“U-G-R-E”培养模式,切实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逐渐摸索与实践出一条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农科人才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农林人才,而专业认证是目前国家"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中的一环。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解决林学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学生生态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围绕专业认证"五度",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基本形成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的专业方向、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效运转的教学团队、合理优化的师资队伍、创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丁颖创新班”是华南农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与分流、通识教育、专业必修和选修、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教育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农学丁颖创新班”为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成效、问题与不足、改进策略与建议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为农业高校新农科建设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育和科技支撑,作为交叉性学科,在新农科和新文科交融视阈下面临人才培养范式的重构。梳理农经学科渊源及失焦转型挑战,解构地方农业高校农经人才培养现状与农业现代化高阶需求存在脱嵌,集中表现为农经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离农化”倾向突出;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局限于传统农经学科的单向维度;实践教学薄弱制约了农经学生高阶复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育;农经学科的弱质性难以有效吸引优秀生源。鉴于此,指出新农科与新文科交融视阈下,农经人才培养遵循“需求先导”“跨界协同”两个创新原则及三项核心目标,据此提出三项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协同耕读教育强化农经学生“一懂两爱”、“三农”情怀;农文理交融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培养农经学生的复合型知识和综合素质;深耕本土优势,发挥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期促进地方高校农经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互嵌耦合。  相似文献   

16.
新农科背景下,培养技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该文以宿迁学院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为例,提出了园林花卉学实践创新技能培养体系建设的措施,主要包括:推行“三结合”的实验项目筛选标准;按照花卉产前、产中和产后时间轴线设置专业课程实验;打造双创平台,设置创新课程实验;校企合作,推行部分实验到企业实习制度;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推行创新学分纳入课程成绩制度。针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实践创新技能培养体系构建提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农科建设和国家对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以及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笔者以菏泽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为例,以培养基于新农科产业需求的人才为主线,阐述了从强化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以及开设“第二课堂”等途径,构建“一条主线、两大平台、三个层次、五个模块”的基于产业需求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教育体系,以期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范本。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农业强国”精神引领下,文章提出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构建新农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农学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增加思政元素,培养专业自信和“知农爱农”情怀;将课程讲授内容纵向重构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模块;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堂研讨”的知识提升教学模式;联合试验站,构建“教学内容+田间实物”相结合的虚拟实物化课堂;基于OBE理念,组建“校内专业教师+校外企业导师”双师培养团队。以上课程改革,为培养高素质农学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实践经验,提升了地方农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新农科”建设是为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适配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而提 出的。为了顺应“新农科”的要求,构建了“四溶入、三平台、三管理、二次评价”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旨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深植学生服务三农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础课程是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创新能力这种上层结构矗立所赖的坚固基石。力学课程作为农业院校中涉农工科专业的大类基础课,在农业人才培养中的根基作用发挥不充分,这是由于传统涉农专业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的。而今,新农科建设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新背景下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基础课程作用?文章以“理论力学”为例,阐述了力学学科的应用属性和交叉活力,阐明了一般力学分支中最为基础的“理论力学”课程在农业院校新农科建设中的强基固本作用,分别从课程内容的编排与讲授、实践课堂的开设以及力学类课程体系的前后呼应与递进三个方面讨论了“理论力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