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南京及句容地区,1980年1月至9月,由5个发生黄痢猪场的病猪粪便或小肠内容物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40余株,选取有代表性的20株,连同多年保存的黄痢大肠杆菌菌种3株,共23株,用乳鼠胃内接种试验,测定耐热性肠毒素(ST),同时以小猪作肠扎结试验,测定肠毒素,以资对照。结果,在23株菌种中,猪肠扎结试验呈阳性反应者有13株,其中乳鼠试验,10株呈阳性反应,l株可疑,2株阴性(后3株经证明产生不耐热性肠毒素—(LT)。猪肠扎结试验呈阴性反应者有8株,乳鼠试验,该8株也均为阴性,二种试验完全符合。猪肠扎结试验呈可疑反应者有2株,在乳鼠试验,一株可疑,另一株为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不耐热性肠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能产生直接侵害寄主肠粘膜细胞而引起腹泻的毒素——肠毒素。肠毒素有耐热性(ST)与不耐热性(LT)两种。测定肠毒素是鉴定大肠杆菌致病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用动物(兔或猪)作肠扎结试验测定肠毒素,但不能区分ST与LT。测定ST,常用乳鼠胃内接种试验。测定LT的方法则较多,如兔回肠扎结试验,乳兔由口接种试验,家兔或豚鼠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皮肤试验,小鼠Y-1肾上腺细胞或中国地鼠卵细胞培养等。已为许多作者证实有效,但均需用活体动物或适当的传代细胞,比较烦琐。最近Evans等报  相似文献   

3.
从Gyles(1971)首次报道大肠杆菌产生两种不同的肠毒素以来,许多学者相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肠毒素(ST)分子量在1000—10000之间,不耐热性肠毒素(LT)分子量很不一致,小的在20000以下,大的超过100000。国外很重视肠毒素的研究,据报道ST和LT的检查方法有多种,  相似文献   

4.
前言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产生热敏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的分子结构、免疫学及生物学的性状与霍乱肠毒素极为相似。Evans等报导,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尚可产生一种血管渗透因子(简称PF),它和LT一样不耐热,但给兔皮肤注射后,能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注射部位  相似文献   

5.
大肠埃希菌热敏性肠毒素B亚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E.coil,ETEC)是引起幼畜、婴幼儿及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ETEC产生两类肠毒素,一种是对热敏感的热敏性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LT),另一种是对热不敏感的耐热性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ST)。LT不仅是ETEC主要的毒力因子,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黏膜佐剂,它由A、B亚基组成,由于LT A具有毒性作用,限制了LT作为黏膜免疫佐剂的应用;而LT B无毒且具有黏膜佐剂活性,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佐剂之一。近年来对LT B的结构、介导的免疫调节分子机制、突变体及其佐剂作用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充分利用LT B的黏膜免疫佐剂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致病性大肠杆菌能产生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称为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ETEC是导致人畜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借助于所产生的菌毛抗原黏附于动物小肠粘膜定居并产生作用于肠壁的外毒素称为肠毒素。主要有两类肠毒素:一类是不耐热性肠毒素,即热敏感性肠毒素(LT);另一类是耐热性肠毒素,即热稳定性肠毒素(ST)。仔猪的黄、白痢,牦牛的腹泻症及人的旅游者腹泻病通常是由毒素型  相似文献   

7.
猪源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具有产生耐热性肠毒素(ST),不耐热性肠毒素(LT)和菌体表面抗原如K_(88)等。肠毒素直接侵犯肠粘膜细胞,形成水泻,K_(88)抗原则使病菌粘着于小肠前段粘膜绒  相似文献   

8.
从西藏地区腹泻死亡牦牛中分离出一株肠毒素型大肠杆菌并对其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方面与大肠杆菌基本一致。血清学试验表明,该菌株O抗原属O148,K88、K99、987P单因子血清均不能凝集本菌;该菌不产生溶血素;对绵羊、豚鼠、马、鸡的红细胞表现强凝集,而K88、K99、987P抗血清均不能抑制其它对绵羊、豚鼠、马、鸡红细胞的凝集;该菌株在营养肉汤中经37℃,48小时培养表达菌毛;肌肉接种兔、腹腔接种小鼠均具有高致病性;乳鼠胃内投报试验和兔回肠结扎试验证明,该菌能产生热稳定肠毒素和热敏性肠毒素;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羧苄青霉素等高度敏感,而对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表现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病死牦牛体内分离出3株大肠埃希氏,用改良Mundell产毒液体培养基分别培养,培养物经高速离心,过滤,使用滤液做兔回肠结扎试验,乳鼠灌胃试验和大鼠回肠环袢试验.结果表明3株大肠埃希氏菌均产生肠毒素,阐明了牦牛腹泻的病因.  相似文献   

10.
牦牛大肠埃杀氏菌的肠毒素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自然病死牦牛体内分离出3株大肠埃杀氏,用改良Mundell产毒液体培养基分别培养,培养物经高速离心,过渡,使用滤液做兔回肠结扎试验,乳鼠灌胃试验和大鼠回肠环袢试验,结果表明3株大肠埃杀氏菌均产生肠毒素,阐明了牦牛腹泻的病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用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LTB)和耐热肠毒素(STa)的融合蛋白制备鸡卵黄抗体的方法及其中和作用,试验将LTB和STa的编码基因串联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了重组蛋白,以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免疫8月龄海兰蛋鸡制备了卵黄抗体,分别用兔肠段结扎试验和乳鼠灌胃试验进行了卵黄抗体对不耐热肠毒素(LT)和STa的体内中和试验。结果表明:用LTB和STa融合蛋白免疫产蛋鸡可诱导产生抗LTB和STa的卵黄抗体,其中抗LTB效价最高可达1∶8 647,抗STa效价最高可达1∶768;卵黄抗体对LT和STa均有中和作用。说明用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的卵黄抗体具有抗LT和STa的生物学活性,对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氨基酸的组成把大肠艾希氏菌的耐热性肠毒素分成两种类型一型是ST_(1a),由犊牛、猪和人分离出的菌株产生;一型是ST_(1b),由人分离的菌株产生。为了诊断犊牛的大肠杆菌,用DNA—DNA杂交作了尝试,将犊牛小肠近端内容物培养在麦康盖肉汤中获得的培养物放在硝化纤维素滤器中以固定细菌的DNA,然后与ST_(1a)和ST_(1b)杂交,获得的接合体的活性经乳鼠试验加以比较,结果检测出由13头犊牛的每一头分离的三株发酵乳糖的菌株产生的耐热性肠毒素。初步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13.
大肠杆菌热敏肠毒素对家兔和猪的免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株猪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全细胞培养物加多粘菌素B制备的热敏肠毒素(LT),在4℃下保存期可达218天以上,用LT抗原加佐剂制苗,免疫家兔,其血清琼扩抗体效价可达8~32倍。以2~16倍同源菌株的LT作兔肠结扎攻毒试验,免疫兔肠道液体分泌量降低50%以上。用LT氢氧化铝苗免疫孕猪后,经临床观察其对仔猪的保护率为65.9%(P<0.01)。用琼扩法测母猪的初乳抗体,免疫组14头猜中有10头初乳抗体阳性,对照猪16头,有5头阳性.  相似文献   

14.
1980年春天,滋贺县三个奶牛场爆发了犊牛腹泻病。在纯培养中分离到产生热稳定肠毒素(ST)的大肠埃希氏菌株,而且在死亡犊牛的肠内容物和实质脏器中检出率较高。这些菌株多数属于O101—K99型。所有的菌株都是非运动性的和生物B型。它们对四环素(Tc)和氯霉素(Cm)两种药或者对Tc、Cm、链霉素(Sin)、Sulfadimethoxine(Su(?)、卡那霉素(Km)氨苄青霉素(Ap)6种药有抗药性,并且含有R质粒。以这些产生ST(ST~+)的菌  相似文献   

15.
用兔肠结扎法、蓝斑法和琼脂扩散试验测定静置浅层、静置深层、振荡浅层和振荡深层培养获得的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的滴度,证明静置浅层培养所获得的滴度比后三者高1~7倍,静置法比振荡法在生产上更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16.
贵州羔羊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和热稳定性肠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腹泻羔羊中分离到大肠杆菌80株,对80株菌株做血清型鉴定,55株为埃希氏大肠杆菌,分属为0119、O24、O8、O78、O101、O96种血清型,其中O119、024为主要“0”类型。每相血清型筛选出的CH9612、SC9938、CH9817、LL9934、GL988株菌6株。用乳鼠胃内投服试验,测定出6株菌具有产生热稳定性肠毒素的特性(ST)。  相似文献   

17.
预防幼畜大肠杆菌性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菌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新生幼畜(仔猪、犊牛、羔羊等)腹泻在国内外都很普遍,是导致幼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ETEC具有两类致病因子:一种为肠毒素,即不耐热性肠毒素(LT)和耐热性肠毒素(ST)。另一种为粘着素(定居因子),已知的粘着素抗原有K88、K99、987P、F41和F42等。ETEC借助这些粘着素定居于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上,在那里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肠毒素,导致幼畜发病。据国内统计资料表明,幼畜大肠杆菌性腹泻在腹泻中的比例,猪为35%,牛为26%,羊为17%,其死亡率在10~30%左右,流行面广,死亡率高,即便幸免于死的幼畜亦常生长滞缓,难以育肥,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对家畜饲养业危害甚大。加上近几年抗药菌株大量增加,致使治  相似文献   

18.
对FC株猪源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致病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C菌株是一株从腹泻仔猪粪便中分离的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在MRHA反应中,本菌能凝集人O型、豚鼠、马、绵羊、牛、鸡和兔的红细胞,对人O型和豚鼠红细胞有很高的血凝性,血抗K88和K99血清不能抑制其对豚鼠和绵羊红细胞的血凝。在体外小肠上皮细胞吸附试验中,本菌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了FC株菌除表面具有一种纤毛样结构外,还能定居在仔猪小肠段。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本菌的O抗原属于O101。K88和987P两种抗血清均不能凝集本菌,而K99和F41抗血清均可凝集。对纯化的FC株菌粘着素抗原作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该菌的粘着素是由等电点分别为4.61和9.78,分子量分别为29500和17500的两种蛋白质抗原所组成。此外,用乳鼠胃内投服试验和兔肠结扎试验证明,该菌只产生热稳定肠毒素。总之,本菌是一株能产生ST的K99,F41的肠毒素型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9.
Ma  JB  M 秦云 《贵州畜牧兽医》1991,(3):60-63
从不同的商业性兔场和个体饲养者手中购进的实验兔血清中发现具有抗兔细小病毒(LPV)的高滴度抗体。经免疫荧光(IF)和血凝抑制试验(HI)两种方法分析,有75%的血清为LPV阳性。上述这一结果,再加上乳兔肾内LPV的分离成功,说明美国商品实验兔感染LPV极为普遍。因此,用兔细胞培养物或体外免疫分析进行的研究将会受到兔体感染状况的干扰。细小病毒科为小单股DNA病毒。新生儿及幼龄动物感染细小病毒后发病非常剧烈,甚至导致死亡。初生动物可经口或母乳感染,病毒也可经胎盘传递。该病传播途径多,发病剧烈,病毒增殖快,严重影响猪、狗、牛和水貂健康及其饲养的经济效益.啮齿动物细小病毒感染,如小鼠细小病毒和鼠病毒,都不太剧烈,仅引起肠炎和肝炎。而将从日本分离出的兔细小病毒接种1月龄兔,可引起精神倦怠,食欲降低。LPV感染没有明显的特征,从组织提取物和粪便中LPV的分离证明,LPV在接种14天后出现。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LPV血清抗体可知,接种8天后开始有抗体出现,42天后抗体滴度上升N512。在制备乳兔原代肾细胞(RK)培养物的过程中,未接种的细胞变圆并散开。这些形态学变化呈现出细小病毒感染的典型细胞病变。从而,我们从商业性饲养场购进的乳兔细胞培养物中进行LPV的分离,并检测其母兔血清LPV抗体。乳兔体内LPV的存在和母兔LPV抗体的检出说明,母兔已感染了LPV并将其垂直传递给子代。由此可以推断,在美国其它商品兔中也可能存在LPV感染。如果不检出兔LPV的感染情况而使其广泛传播,必将影响兔细胞的培养。在日本,60%的商品兔为LPV抗体阳性。由LPV感染或被动免疫引起的较高LPV效价,由于出现假性交叉反应而干扰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学检测。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一组46只家兔血清的LPV抗体,进而弄清兔LPV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20.
二乙烯亚胺对猪细小病毒的灭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新型灭活剂二乙烯亚胺(binary ethylenimine,BEI)对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进行了灭活试验,通过ST传代细胞接种法观察病毒灭活后是否出现细胞病变,并结合血凝试验检测灭活效果,确定最佳灭活方法。用3~5日龄乳鼠检测BEI灭活后的病毒培养物和相应制备疫苗的安全性,并用豚鼠检测该灭活工艺制备疫苗的效果,与传统甲醛灭活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终浓度为1‰的BEI在32℃情况下经20 h即可彻底灭活PPV病毒;BEI灭活的病毒制备的疫苗免疫豚鼠较甲醛灭活病毒产生较高的血凝抑制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