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绵羊肺腺瘤病是由绵羊驱赶病反转录病毒引起绵羊的局限性肺脏肿瘤性传染病。以渐近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难和流鼻液,并在肺脏发生多数原发性腺瘤状结节为特征。本病发现于19世纪末,以后在欧洲、亚洲及南美洲发生。到1934年在冰岛大量发生。我国于1951年在兰州首先发现。1955年以后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也发生了本病。由于本病分布广泛和高度病死率,给养羊业带来严重危害。1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绵羊驱赶病反转录病毒(Jaagsiektesheep retrovirus,JSRV),是一种不同于非致瘤性绵羊慢病毒的反转录病毒,称为β反转录病毒。以前所说的绵羊疱…  相似文献   

2.
<正>绵羊传染性脓疱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痘科副病毒属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羔羊和幼龄羊,成年绵羊也有感染,以2~6月龄的羊最易感。常年都有发病,但主要集中在5-8月份,常呈群发流行。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参照已发表的绵羊肺炎霉形体特异性引物序列,合成了1对引物,检测广西分离的绵羊肺炎霉形体菌株以及疑似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羊的肺组织。结果显示,经细菌学方法鉴定为绵羊肺炎霉形体的4个菌株均扩增出绵羊肺炎霉形体的基因片段。20份疑似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羊的肺组织中有10份为PCR阳性。20份病料中经培养有8份阳性,其中绵羊肺炎霉形体阳性6份。  相似文献   

4.
绵羊痘又名绵羊“天花”,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无毛或少毛部位皮肤、粘膜发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绵羊痘病程一般初为红斑、丘疹,后变为水疱、脓疱,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1病原绵羊痘病毒分类上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病毒核酸类型为DNA,病毒粒子呈砖形或椭圆形。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粘膜的丘疹、脓疱以及痂皮内,病羊鼻分泌物内也含有病毒,发热期血液内也有病毒存在。病毒可于绵羊、山羊、犊牛等睾丸细胞和肾细胞以及幼仓鼠肾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毒也可经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于…  相似文献   

5.
<正>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疫病,危害极为严重,可造成羊死亡、流产等。羊痘病毒是亲上皮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畜皮肤和黏膜的丘疹、脓疮及鼻黏膜分泌物内。羊痘主要临床特征为病羊皮肤和黏膜上出现痘疹、水疱疹,在无毛或少毛的部位如眼唇等出现丘疹及红斑。羊痘病可分为绵羊痘病和山羊痘病,绵羊痘病比山羊痘病发病快速。自然条件下,绵羊痘和山羊痘不发生交叉感染,即绵羊痘病毒只感染绵羊,山羊痘病毒只感染山羊。随着养羊业的快速及规模化发  相似文献   

6.
从山东东营疑似绵羊痘病羊的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取疑似绵羊痘病羊组织病料研磨、冻融、离心后分别接种11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和牛睾丸继代细胞,鸡胚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的痘斑;牛睾丸细胞出现聚集、变圆等明显的细胞病变。利用1对绵羊痘病毒T4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约300 bp的片段。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等毒株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国外其他绵羊痘病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7.4%~99.3%;与山羊痘病毒株同源性为96.4%。通过试验初步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绵羊痘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绵羊痘病毒DY株。  相似文献   

7.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对长春、内蒙等地区的244只绵羊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调查.结果,BVD—MDV的阳性感染率为14.6%~83.3%.应用电镜对部分ELISA阳性和阴性样品进行观察,结果7份阳性样品中均见有BVD—MDV粒子,5份阴性样品均未观察到BVD—MDV粒子.定期采取11只自然感染BVD—MD病毒的绵羊粪便进行检查,结果自然感染BVD—MDV的绵羊,排毒持续时间至少为3个月.本试验表明,羊感染BVD—MDV可长时间排毒,是潜在的危险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绵羊肺腺瘤病毒内蒙古株的分离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某羊场自然感染绵羊肺腺瘤病的病肺组织4例和3月龄绵羊胎肺2例作为材料,对胎肺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并接种绵羊肺腺瘤病毒悬液,进行了绵羊肺腺瘤病毒(JSRV)的分离,同时采用电镜负染色技术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对上述样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自然感染绵羊肺腺瘤病的4例病肺组织中都有散在的病毒粒子,其直径为100~125nm,接种病毒悬液的胎肺细胞从第2代到第9代均出现细胞病变,但对绵羊胎肺培养的病毒悬液电镜负染色观察未发现典型的病毒粒子,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了病毒样粒子。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鉴别绵羊痘病毒(SPPV)和山羊痘病毒(GTPV)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这2种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的优化,建立了快速鉴别检测SPPV和GTPV的双重PCR方法。该方法分别扩增出SPPV长度为177 bp和GTPV长度为222 bp的目的片段。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牛疙瘩皮肤病病毒、犬细小病毒、大肠杆菌O157、沙门氏菌、健康羊组织和牛组织均无扩增。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最低可检测1.725×107copies/μL的SPPV和1.71×106copies/μL的GTPV。应用该方法对50份临床病料样品进行检测的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均检出5份感染GTPV的病料和2份感染SPPV的病料,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病料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正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变出现在皮肤无毛或少毛的部位。病初发生红斑、血疹,之后形成水疱、脓疱,最后结痂。本病流行很广,每年各地区时有发生,以春、秋两季流行较多见,可给养羊业造成巨大损失。痘病毒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分为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因此羊痘可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1病原绵羊痘病原体为绵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可在易感动物的皮肤、鸡胚的绒毛尿囊膜和易感的组织细胞里进行培养继  相似文献   

11.
正羊痘包括绵羊痘和山羊痘,绵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病羊皮肤和黏膜出现特异性的痘疹;山羊痘较少见,常侵害个别羊群,传染慢,症状和病变与绵羊痘相似,病势较轻。加强饲养管理,采取严格引进措施和防检疫措施,可有效防止疫病发生。1病原病原为痘病毒科的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山羊痘是山羊痘病毒引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  相似文献   

12.
绵羊痘又名绵羊天花,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无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绵羊痘一般初为红疹、丘疹,后变为水疱、脓疱,最后结成痂,脱落而痊愈. 1病原 绵羊痘病毒分类上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病毒属.病毒核酸类型为DNA,病毒粒子呈砖形或椭圆形.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黏膜的丘疹、细胞以及痘皮内,病羊的分泌物内也含有病毒,发热期血液内也有病毒存在.病毒可于绵羊、山羊、犊牛等睾丸细胞和肾细胞以及幼仓鼠肾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毒也可经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于发育的鸡胚内增殖.通常可于增殖细胞内产生包涵体.本病毒对直射阳光、高热较为敏感,碱性消毒药及常用的消毒剂均有效,2%石碳酸15min可灭活病毒,但耐干燥,干燥的痘痂皮中病毒可存活6~8周.  相似文献   

13.
<正>羊痘是由羊痘病毒所致,该病毒属痘病毒科,是一种DNA病毒。羊痘病毒有两种:绵羊痘病毒只对绵羊敏感,山羊痘病毒则可感染山羊、绵羊。主要特征是在体表皮肤无毛区域和黏膜可见明显痘疹。通常山羊痘一般比绵羊痘发病迟缓。1病原特点羊痘病毒对乙醚敏感,3%的石炭酸、2%甲醛、0.1%升汞对其病原体对都有非常好的杀毒效果,此外,足够的紫外线、太阳光也能很快杀灭该病毒。羊痘病毒主要侵犯羊,也可感  相似文献   

14.
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  相似文献   

15.
绵羊瘙痒病与人的库鲁(Kuru)病及海绵状脑病(Creetzfeldt-Jakob病),水貂传染性脑病,均为由非常规病毒或称为Prion的一组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迟发性,进行性亚急性脑病。病变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病变部无炎症反应,本病与宿主也无免疫应答,因此尚未建立象普通病毒的诊断方场。日本以前因饲养绵羊很少,不知有痉痒病存在,  相似文献   

16.
山羊痘病是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皮肤、黏膜发生异性的痘疹为特征,其流行快,发病率高,严重时可使病羊死亡、孕羊流产等,给养羊业常带来很大的损失。由于传染性强,混合感染和并发症多种多样,治疗困难。1病原山羊痘病毒与绵羊痘病毒在分类上同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病毒核酸类型为DNA。山羊痘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与绵羊痘相似。  相似文献   

17.
用犬新孢子虫的重组蛋白GST-NcSAG1t作为ELISA诊断抗原,进行了青海省海西地区山羊和绵羊群中犬新孢子虫病的血清学调查。经过对所收集的120份绵羊血清和531份山羊血清抗体的检测,共检出绵羊阳性血清10份,山羊阳性血清36份,其阳性率分别为8.33%和6.78%。说明青海省海西地区的绵羊和山羊群中存在犬新孢子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绵羊源爱知病毒D型(ovine Aichivirus D)是在国内绵羊中新发现的病毒,本研究根据绵羊源Aichivirus D 3D基因序列设计检测引物,通过反应体系和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检测绵羊源Aichivirus D的TB Green染料法荧光RT-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和稳定性良好,灵敏度高。对2020年4月―2021年5月采集自四川6个场253份绵羊粪便样本(健康羊的133份,腹泻羊的120份)进行检测,结果该病毒的平均检出率为8.7%,场阳性率为66.7%。其中,腹泻粪便样本中绵羊源Aichivirus D阳性率(17.5%)显著高于非腹泻粪便样本中绵羊源Aichivirus D阳性率(0.75%,P<0.001)。表明绵羊源Aichivirus D可能是引起以上地区绵羊腹泻的病原。从绵羊源Aichivirus D的阳性样本中成功克隆出大小为1 422 bp的13个完整的绵羊源Aichivirus D 3D基因,其核苷酸相似性为99.4%~100.0%。遗传演化分析发现这13株绵羊源Aichivirus D 3D基因与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上传的绵羊源Aichivirus D 3D基因共同聚为单独的一个大支。本研究为绵羊源Aichivirus D的分子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基础流行病学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诊1例疑似绵羊伪狂犬病病例,本试验以上海郊区某羊场发病绵羊的病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病毒分离和鉴定。病理组织学变化显示,发病羊大脑组织神经元发生广泛性变性、坏死并伴有嗜神经现象,神经元周围出现胶质细胞增生。病料接种BHK-21细胞,细胞出现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绵羊伪狂犬病可能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通过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绵羊伪狂犬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相似文献   

20.
对采自四川省美姑县的疑似蓝舌绵羊、山羊血清14份,全血13份,进行蓝舌病抗原、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在10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到蓝舌病抗体,在13份全血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蓝舌病病毒群、血清型鉴定,分离毒株的血清型为BTV-1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