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硫酸安普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菌和体内抗感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硫酸安普霉素(apramycin sulphate)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的体外抑菌效果及饲料中添加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抗A.h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硫酸安普霉素MIC、MBC和MBC/MIC分别为0.5μg/mL、1.0μg/mL和2;硫酸安普霉素在A.h调整期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属于静止期杀菌药物,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PAE),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经过10代继代培养,其耐药性获得速率为2倍。A.h浸泡感染96 h后,对照组累积死亡率为86.7%,添加组为44.3%~66.7%,相对保护率为23.1%~50.1%。结果表明,硫酸安普霉素对A.h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效果,不易产生耐药性;在饲料中添加硫酸安普霉素,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抗A.h感染能力,添加量为240 mg/kg饲料时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1种对照饲料和5种添加不同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添加量分别为60、120、180、240和300 mg·kg-1)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约为1.12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分别命名为G0、G60、G120、G180、G240和G300组,经8周饲养后,观察饲料中不同浓度的GSH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肝胰腺抗氧化指标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随着饲料中GSH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G180组达到高峰,但随着GSH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加,增重率呈下降趋势(P<0.05);饲料转化率随饲料中GSH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升高,在G240组达到最高(P<0.05);成活率随饲料中GSH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为8.53%~31.69%。饲料中添加GSH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抗氧化酶活力(P<0.05),其中G60、G120组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120、G180和G300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G120、G180和G240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G0(P<0.05)。各试验组肝胰腺中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比对照组G0分别提高了8.93%~52.57%和3.02%~37.03%,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对虾肝胰腺中的活性氧含量随着日粮中GSH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G180、G24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各组肝胰腺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抗O2-能力升高,在G120、G180、G240和G300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GSH能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肝胰腺抗氧化能力并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表4参18  相似文献   

3.
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温(29±3)℃下,给体质量约0.5g的凡纳滨对虾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20%、0.30%、0.40%、1.00%的嗜酸乳杆菌的7种饲料8周。试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添加嗜酸乳杆菌组的凡纳滨对虾体质量增加率均高于对照组,0.10%组的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5%、0.10%、0.20%、0.30%组凡纳滨对虾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高于对照组,0.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之间过氧化氢酶活力差异显著(P0.05),当嗜酸乳杆菌添加量为0.20%时活力最高。除1.00%添加组外,其他组酚氧化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0.05%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96h对虾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嗜酸乳杆菌添加组对虾存活率皆高于对照组,表明添加嗜酸乳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4.
测定和分析了海水和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而水分的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达68.48%和69.80%,但海水虾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淡水虾(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淡水虾(P0.01);海水虾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亦显著低于淡水虾(P0.05),表明在海水环境中凡纳滨对虾合成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较差。综合分析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稍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5.
设计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以评价不同比例的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以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960尾体质量为(0.56±0.03)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用家蝇蛆粉替代鱼粉的6种饲料,替代比例(等蛋白替代)分别为0、20%、40%、60%、80%和100%,记为G0、G20、G40、G60、G80和G100。45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G20~G60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80、G100组WGR显著降低(P<0.05)。除G40组外,各替代组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100组摄食量(FI)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当替代水平不超过60%时,家蝇蛆粉对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沉积率(PPV)和肝胰指数(HSI)影响不显著(P>0.05);随替代水平的继续增加,FCR和HSI显著升高,PER和PPV显著降低(P<0.05)。替代组对虾肥满度(CF)和存活率(SR)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家蝇蛆粉替代水平的增加,全虾粗蛋白、钙(Ca)和总磷(P)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干物质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替代组对虾血清和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80和G100组肝胰腺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随家蝇蛆粉替代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G20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总数(THC)、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AKP活性和肝胰腺PO活性、NO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8~33℃、盐度27~31条件下,将体质量(0.340±0.001)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养到18个380L玻璃钢桶中,每桶放虾40尾,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0mg/kg源于七水硫酸锌、蛋氨酸锌、甘氨酸锌、美多C-锌A型(结合型)和美多C-锌B型(包被型)锌的饲料(含锌量为78.28~86.18mg/kg),对照组不添加(含锌36.62mg/kg),喂养8周,每个处理3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锌添加组虾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蛋氨酸锌组最佳,饲料系数最低。锌添加组全虾粗脂肪和肝体比高于对照组,全虾粗蛋白及除美多C-锌B型组外的全虾粗灰分低于对照组(P0.05)。美多C-锌B型组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其次为蛋氨酸锌组;硫酸锌组虾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最高。蛋氨酸锌组虾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酯酶、酸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最高。锌添加组全虾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硫酸锌组虾肌肉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和硫酸锌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蛋氨酸锌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提升免疫力的效果最佳,是饲料中适宜的锌源。  相似文献   

7.
以平均体质量为(5.66±0.1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含聚β-羟基丁酸酯(PHB)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1%、3%和5%的对虾配合饲料,饲养35 d后检测并比较不同水平PHB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和消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3%PHB添加组凡纳滨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ll基因表达量随PHB含量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1%和3%PHB添加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5%PHB添加组的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PHB有利于增强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腺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酵母水解物添加量分别为0%、1%、3%和5%,配制4种等氮等脂(42.5%粗蛋白和8.5%粗脂肪)的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1.86±0.02)g的凡纳滨对虾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5%酵母水解物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该组饲料系数(FCR)最低(P0.05)。对虾全虾粗蛋白含量随饲料中酵母水解物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5%酵母水解物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5%的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P0.05)。各处理组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3%酵母水解物添加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酵母水解物添加组的对虾肠道皱襞高度和皱襞宽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5%添加组的微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3%~5%的酵母水解物能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消化吸收以及改善肠道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全虾营养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芽孢杆菌制剂(Bacillus sp.,10^9CFU·g^-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初始体重0.03g·尾^-1)生长性能、全虾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7种试验饲料中芽孢杆菌制剂的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0,2.5和3.0g·kg^-1饲料。芽孢杆菌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摄食添加益生菌1.0和1.5g·kg^-1饲料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高并且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特别是添加量为1.0g·kg^-1时,差异显著;然而,其它添加量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全虾的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投喂添加益生菌1.0和1.5g·kg^-1饲料,脂肪含量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变凡纳滨对虾全虾中部分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低盐度(0.6~0.8 g/L)条件下初始体质量为(0.38±0.00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亮氨酸需求量,以鱼粉、花生麸和L-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含粗蛋白400 g/kg的6种等氮饲料,标记为L7~L12组,各组亮氨酸水平分别为15.95、17.95、19.95、21.95、23.95和25.95 g/kg(饲料干物质).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进行56 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幼虾的增重率随饲料亮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亮氨酸水平达到23.95 g/kg(L11组)时,增重率达到最高值(1143.11±36.40)%,显著高于L7组(P<0.05);亮氨酸水平继续提高,增重率变化不显著(P>0.05).幼虾的蛋白质效率、全虾体蛋白沉积率和血淋巴总蛋白随着饲料亮氨酸水平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最高值出现在L11组,并显著高于L7组(P<0.05).各实验组饵料系数、血淋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则呈现降低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L11组,且显著低于L7组(P<0.05).以增重率为指标,根据折线模型可知,低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的亮氨酸最适需要量为24.80 g/kg饲料,即61.99 g/kg饲料蛋白.  相似文献   

11.
0.7mg/L硫酸铜对裸藻的杀灭作用不明显,但76.8h以上能明显抑制裸藻活动;1.4mg/L硫酸铜对裸藻的杀灭作用也不明显,48h以上能明显抑制裸藻活动;2.8mg/L硫酸铜对裸藻的抑制作用迅速而明显,杀灭作用也显著;5.6mg/L以上硫酸铜能迅速杀灭裸藻。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控制裸藻只宜用0.7mg/L以下浓度的硫酸铜,处理时间不能超过57.2h。  相似文献   

12.
用硫酸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硫酸铜防治小瓜虫病的效果众说不一。有人认为,用硫酸铜杀灭小瓜虫不但无效,反而促使其繁殖。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用药量未达到小瓜虫的致死浓度(Min.LC88≥0.288mgCu++L-1),其次是硫酸铜的药物浓度往往受到环境(水的温度、硬度、pH值、有机物含量)的影响,从而导致药效减弱。因此,在实际使用时须作必要的计算,以求得合理的用药量。采用螯合铜或复配增效剂是提高铜盐杀虫效果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3.
水温(25±2)℃时,给体质量150~200g的草鱼分别口灌4种剂量(10、20、30、40mg/kg)的硫酸新霉素,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肠道和肌肉内的实时药物质量浓度,结合硫酸新霉素对肠型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和草鱼单次口灌不同剂量的硫酸新霉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以及硫酸新霉素在肠道内的代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硫酸新霉素对肠型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μg/mL,抗菌后效应为1h;按不同剂量口灌草鱼后,草鱼肠道内0~24h用药曲线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2.467、72.963、109.907、136.489;肠道内药物的最大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0.93、15.24、23.20、28.98;口灌剂量为40mg/kg的硫酸新霉素时,血药质量浓度达峰时间为2h,达峰质量浓度为3.833μg/mL。综合肠道0~24h用药曲线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肠道达峰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2个指标,确定硫酸新霉素对由肠型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草鱼肠炎病的给药方案为:每日给药1次,每次40mg/kg,连续给药3~5d,休药期为8d。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