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明确敌敌畏在胡萝卜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建立敌敌畏在胡萝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结果]将77.5%敌敌畏乳油按1 800 g a.i./hm~2施药3次后,3 d后在胡萝卜和土壤中均未检出,消解快,不会造成累积性残留;当敌敌畏按1 200和1 800 g a.i./hm~2,分别施药2次和3次,施药间隔为7 d,于末次施药后5、7和14 d采收胡萝卜,其残留量为0.010~0.112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敌敌畏在深色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2 mg/kg。[结论]建议在使用77.5%敌敌畏乳油防治胡萝卜病害时,用药量不超过有效成分1 200 g a.i./hm~2,最多施药3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噻虫啉防治茶尺蠖的效果及其在茶叶、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与最终残留量,解决茶树茶尺蠖危害及农药残留问题,进行了噻虫啉田间药效、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5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能有效防治茶尺蠖危害,防效在药后1 d即达到75%以上,药后7 d达到最高,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225.00 g a.i./hm~2处理在鲜茶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25 d,450.00 g a.i./hm~2处理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7.02 d;150.00 g a.i./hm~2施药1次、2次处理10 d后干茶残留量为4.8512、7.7275 mg/kg,225.00g a.i./hm~2施药1次、2次处理10 d后干茶残留量为4.2017、9.6464 mg/kg,均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噻虫胺在花生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及室内检测研究0.1%噻虫胺颗粒剂在花生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0.1%噻虫胺颗粒剂按施药剂量为750、1 125 g(a.i.)/hm~2,于花生播种前耕地时施药1次,收获期噻虫胺在花生植株、花生壳、花生仁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残留量0.02 mg/kg)。[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噻虫胺在花生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茶叶上安全使用西玛津及制定其最大残留限量(MRL)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西玛津在茶园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特性与安全风险。结果表明:西玛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7~9.7d,药后30d消解89%以上。地面喷雾50%西玛津可湿性粉剂1 875g a.i./hm~2和2 812.5g a.i./hm~2,施药7d后收获的茶叶中西玛津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MRL)。西玛津在茶叶上的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溴氰菊酯在茼蒿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溴氰菊酯在茼蒿中的半衰期为3.9~4.5 d,药后14 d消解92%以上。溴氰菊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7.4 d,药后14 d消解79%以上。25 g/L溴氰菊酯乳油18.750、28.125 g a.i./hm~2,施药3、4次,末次施药后5 d收获的茼蒿中溴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2 mg/kg。推荐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安全间隔期为5 d。[结论]试验结果为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安全合理使用及制定溴氰菊酯在茼蒿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系统地研究灭蝇胺在菜豆上的残留及消解规律,笔者通过筛选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仪器色谱条件,建立了灭蝇胺在菜豆中残留的HPLC分析方法,同时采用该方法定量分析灭蝇胺在菜豆上的消解动态与最终残留。结果显示,灭蝇胺的添加回收率为81.5%~97.1%,相对标准偏差为3.6%~4.7%,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最低检出量为1.0×10-10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灭蝇胺在菜豆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3.2~6.1 d,使用剂量为100~150 g.a.i/hm2(制剂21.50~32.25g/667 m2)的31%阿维菌素·灭蝇胺悬浮剂于菜豆幼果期施药2~3次,施药7 d后,样品中灭蝇胺最终残留量为0.024~0.160 mg/kg,低于0.5 mg/kg(MRL值),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菜用大豆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施药处理的消解速率基本趋于一致,消解系数(︱k︱) = 0.186 3±0.014 9,半衰期(DT50)为3.5~3.9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 为22.9~26.0 d.在菜用大豆接近采收时,按常规施药方法,每667 m2施用吡虫啉有效成分3.00 g,施药1次的在施药后3 d残留量均<1.0 mg·kg-1,残留量平均为0.299 mg·kg-1;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的,在第2次施药后5 d的残留量均<1.0 mg·kg-1,残留量平均为0.374 mg·kg-1,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均达到日本、美国的MRL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丙甲草胺和特丁净在花生上的残留特性和安全风险。[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及室内检测研究50%异甲·特丁净乳油在花生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50%异甲·特丁净乳油按施药剂量为2 250、3 750 g a.i./hm~2,于花生播后苗前土壤喷施1次,收获期的异丙甲草胺和特丁净在花生植株、花生壳、花生仁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异丙甲草胺残留量0.05 mg/kg,特丁净残留量0.01 mg/kg)。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6~14.8 d,药后30 d消解90%以上;特丁净在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1~14.7 d,药后30 d消解87%以上。总的来说,异丙甲草胺和特丁净在土壤中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结论]试验结果为异丙甲草胺·特丁净在花生上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GC-ECD)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溴虫腈在菜用大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安全使用技术。结果表明,溴虫腈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残留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而有所差异。其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相关系数(︱r︱)=0.9438-0.9847(P<0.01);早季的消解系数(︱k︱)=0.13555±0.001955,半衰期(T1/2)为5.0-5.2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33.5-34.5 d;晚季的︱k︱=0.12748±0.00268,T1/2为5.3-5.6 d,T0.99为35.4-36.9 d。按常规施药方法,在菜用大豆上施用溴虫腈(112.50 g.hm-2),在施药1次后17 d,早季豆的农药最终残留量为0.448 mg.kg-1,晚季豆的农药最终残留量为0.519 mg.kg-1;连续施药2次(间隔7 d)后22 d,早季豆的农药最终残留量为0.459 mg.kg-1,晚季豆的农药最终残留量为0.536 mg.kg-1,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均符合美国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科学》2017,(4):33-3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西草净对稻田水绵有优良防除效果,药效持久,适宜施药时期为水稻移栽15 d后,施用剂量,水绵发生量小于3级时,可选用80%苯噻酰草胺·吡嘧磺隆·西草净WDG 600 g a.i./hm~2或西草净157.5 g a.i./hm~2;当水绵发生量大于3级,可选用西草净202.5~247.5 g a.i./hm~2,毒土法施用,此剂量下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机直播田草害难除问题,在安徽省宣城地区进行了机直播水稻"播喷同步"机械化除草试验。结果表明:300 g/L丙草胺(450 g a.i./hm~2)+10%苄嘧磺隆(30 g a.i./hm~2)和30%丙草胺(585 g a.i./hm~2)+10%苄嘧磺隆(30 g a.i./hm~2)处理均对水稻生长安全;机械施药26 d后,对田间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和节节菜(Rotala indica)、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等阔叶草的植株密度防效均在93%以上,水稻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试验表明,300 g/L丙草胺+10%苄嘧磺隆和30%丙草胺+10%苄嘧磺隆均可以在机直播水稻"播喷同步"机械除草技术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定量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同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的消解动态,以及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对分析方法的适合性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94.2%-10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6%-3.15%,最小检出量0.001n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mg/kg,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对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甲氰菊酯的不同施用剂量在菜用大豆中原始沉积量有较大的差别,在菜用大豆同一生长季节不同施用剂量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4g在不同生长季节的消解速率却略有差异,早季的消解速率〉晚季的消解速率,早季的半衰期(DT50)为4.1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为27.1d,而晚季的DT50为4.3-4.5d,T99为29.0-30.0d。施用甲氰菊酯有效成分90.00g/hm^2,按常规施药方法施用1次,施药后15d的残留量均〈0.5mg/kg,25d的残留量均〈0.1mg/kg,而间隔期7d连续施用2次,在第二次施药后18d的残留量均〈0.5mg/kg,28d的残留量均〈0.1mg/kg,对照GB2763-2005及日本的MRL,其产品符合于中国或日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双氟磺草胺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双氟磺草胺在小麦上的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双氟磺草胺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0~5.8 d,药后14 d消解82%以上。双氟磺草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5~9.6 d,药后21 d消解80%以上。10%双氟磺草胺可湿性粉剂4.5、6.75 g a.i./hm2,施药1次,收获期采收的小麦籽粒中双氟磺草胺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MRL)。10%双氟磺草胺可湿性粉剂按推荐剂量和方法使用,收获期采收的小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杀菌剂双炔酰菌胺在马铃薯上施用后的残留动态并以此制定其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在吉林和南京同时进行了残留动态试验,利用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结果]双炔酰菌胺在马铃薯植株中半衰期为4.5~7.5d,在土壤中半衰期为7.8~11.7d;试验条件下,双炔酰菌胺在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3、7、14d均未在马铃薯中检出残留量。[结论]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在马铃薯上合理使用方法为:以75~150ga.i./hm^2喷施3次,安全间隔期3d;双炔酰菌胺在马铃薯中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01mg/kg。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使用Waters2695液相色谱仪进行定量分析,对吡虫啉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解动态试验中吡虫啉在花生植株中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半衰期无法计算;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7~9.5 d,药后21 d消解74.7%以上。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0%微囊悬浮剂可用于防治花生田蛴螬。于花生播种前拌种,最高用药量260 g a.i./100 kg种子(2 600 g制剂/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16.
《吉林农业科学》2017,(4):27-29
[目的]测定噻吩磺隆对苘麻的活性及在大豆与苘麻间的选择性。[方法]采用除草剂室内生测试验准则—土壤喷雾法。[结果]噻吩磺隆对苘麻的ED90为82.898 4 g a.i./hm~2,是大豆田推荐剂量的3.68倍,在大豆和苘麻之间的选择性指数约为0.40,小于2.00。[结论]噻吩磺隆对苘麻活性较低,大豆田苘麻较多的田地,若施用噻吩磺隆除草剂,建议与其他适合的除草剂联合施用,以确保对苘麻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防治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高效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2016年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几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使用技术,为其推广应用于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晚疫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25%嘧菌酯SC 75 g a.i./hm~2、60%霜脲氰·嘧菌酯WG 405~540 g a.i./hm~2或30%氟啶胺·氰霜唑SC 76.5 g a.i./hm~2,每隔7 d喷施1次,连喷3次,对晚疫病防效可达83%以上;在早疫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20%嘧菌酯WG135~180 g a.i./hm~2,每隔7 d喷施1次,连喷3次,对早疫病防效高于84%;播种时沟施250 g/L嘧菌酯SC 225 g a.i./hm~2或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 438.8~536.3 g a.i./hm~2,或者播种前用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按照63 g a.i./t的剂量拌种,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均高于60%;播种前用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按照45~63 g a.i./t的剂量拌种,对薯块黑痣病的防效高于60%。在生产中,可以使用以上筛选到的高效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  相似文献   

18.
氟酰胺在花生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安全使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对氟酰胺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研究,并使用Agilent 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定量分析。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氟酰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6~7.4 d,在花生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9~3.6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花生白绢病,最高用药量375 g a.i./hm2(666.7m2制剂用量125 g),每个季节最多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7 d。  相似文献   

19.
炔螨特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炔螨特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层析柱净化,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560 mg a.i./kg时,炔螨特的消解半衰期在柑橘中为6.2~10.0 d,在土壤中为6.3~13.3 d.在280~560 rag a.i./kg的剂量下,施药2~3次,末次施药后7 d,柑橘和土壤中炔螨特的残留量均低于2.0 mg/kg.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在土壤及大豆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不同样品中螺虫乙酯残留量,大豆植株和大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H2固相萃取柱净化;土壤样品用乙腈和水混合溶液提取,经液液萃取净化后,进行测定。当添加浓度为0.05,0.1,0.5mg/kg时,螺虫乙酯的回收率为80.4%~8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7%~8.3%;在土壤、大豆植株及大豆中定量限(LOQ)均为0.02mg/kg;螺虫乙酯在土壤和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0d和1.58d。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107.52g(a.i.)/hm~2及其1.5倍剂量(161.28g(a.i.)/hm~2)施药,于大豆蚜虫盛发初期先后施药2次,在青豆期和成熟期时,大豆中螺虫乙酯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及最大残留限量临时值(4.0mg/kg)。本研究表明按规定在大豆田使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