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洛麦22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主要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149 5)、每穗粒数(0.062 9)、千粒重(-0.429 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1.246 4)、每穗粒数(0.980 7)、千粒重(0.424 0),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洛麦22高产的主要因素,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洛麦22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一 个体内穗、粒、重的矛盾 小麦的群体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籽粒重量所决定的。这三个产量因素,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一方面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謂“自动調节”;一方面又总是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凡变异程度愈大的,对产量的影响也就愈大。因此,研究穗、粒、重三者在不同生活条件下变异的規律,是正确采取农业技术措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直播稻"武运粳八号"产量形成特征及其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武运粳八号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肥料、密度处理对其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施N量的提高、磷钾肥配比的增加能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和产量,基本苗的增加能提高单位面积穗数而降低了每穗颖花数;肥料、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2)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单位面积颖花量,提高产量途径是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颖花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量。(3)单位面积穗数与高峰苗相关显著与成穗率关系不密切;每穗颖花数与抽穗期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相关密切,抽穗期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与拔节至抽穗N素吸收量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4.
对单季晚粳品种比较试验产量差异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1每穗颖花数的多少是品种 (系 )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穗型较大品种 (系 )产量水平相对较高 ;2抽穗期单茎干重的高低及单位干重产颖能力的强弱均是影响单季晚粳品种 (系 )间穗型大小的重要因素 ;3品种 (系 )间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对经济产量的决定作用略大于经济系数 ,抽穗后物质生产量与产量的关系较抽穗期更为密切 ;4偏穗数型品种 (系 )抽穗期单茎干重较低 ,群体干物质生产力不及偏穗重型品种 (系 ) ,但单位干重产颖能力较强 ,经济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给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用2015年参加山东省小麦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的135个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穗数范围的产量及产量因素、不同产量水平下的产量结构、各产量因素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山东省小麦生态条件下,选育高产稳产品种应在稳定千粒重的前提下,确保较多的穗数,最大限度地提高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粒数。  相似文献   

6.
利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专家大田测产有关资料,对皖麦2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皖麦29的产量变异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引起;皖麦29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贡献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皖麦29每公顷6750kg以上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00~675万/hm2,平均每穗30~33粒,千粒重42~43g。同时指出为达到上述群体结构,皖麦29在高产栽培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试验目的: 构成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因素主要有三: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及粒重。本试验从育苗方式、插秧期、品种、栽培形式及每穴株数等五个不同因素观察对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杂交小麦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性的分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超高产杂交小麦育种工作提供基本依据,试验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系)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用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杂交组合分为低产、中产、高产和超高产4组.按分组结果对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不协调是产量低的重要原因;单位面积穗数一直是产量构成因素中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一个限制因素;在7650~9900 kg/hm2水平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在10275~11460 kg/hm2水平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贡献都最大;超高产水平下,千粒重与穗粒数之间是完全可以协调的,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更高产比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9.
衡观35小麦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衡观35小麦6 a计90点次的区试和示范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种植区域的增产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衡观35是1个矮秆大穗、抗病抗倒、高产广适型小麦品种,产量稳定在7 500~8 250 kg/hm2,并具有9 750~10 500 kg/hm2的产量潜力;(2)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域的产量结构不同,黄淮南片麦区三因素顺序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冀中南麦区三因素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在黄淮南片冬麦区、冀中南冬麦区通径系数分别为0.761 3和0.539 8;(4)在保证630万~675万穗/hm2群体结构的基础上,黄淮南片麦区主攻千粒重,冀中南麦区重点增加穗粒数,可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正> 玉米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667平方米)的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和决定的。在构成玉米产量的三个因素中,以穗数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产量的提高首先是由于667平方米穗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黄潮土地区合理施肥、优化栽培措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33年定位施肥试验基础上,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不同专用型小麦品种徐麦32和宁麦13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变化。[结果]有机肥、无机肥、品种以及两两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对徐麦32和宁麦13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施有机肥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除单施有机肥处理M外)。在施有机肥基础上配施化肥能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产量,但对千粒重影响较小,且与N、NP或者NPK肥配合施用效果相当。在不施有机肥的处理中,NPK和NP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显著高于N和CK处理,长期单施N肥并不能增产,需配施P或PK肥才有效。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主处理施有机肥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性减弱说明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弥补了无机肥施用种类不足的影响。[结论]在黄潮土地区,小麦生产中应注重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避免肥料长期单一施用对产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正> 高粱单位面积产量是由穗粒重和穗数决定的。穗数是人为控制的栽培因素,当密度一定时,产量的高低取决于穗粒重的大小。穗粒重是由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个因素决定的。研究表明,千粒重遗传力高,稳定性强,目前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现阶段高粱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仍  相似文献   

13.
再生稻超高产库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调查分析不同产量水平再生稻的产量库的结构特征表明,在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再生稻头季以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0.7850);再生季则以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0.6842)。再生稻超高产库特征是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再生稻无论头季还是再生季,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均远大于结实率;每平方米总颖花数对库容量的贡献大于粒重;对每平方米总颖花数的贡献,头季是每穗粒数大于单位面积穗数,再生季则是单位面积穗数大于每穗粒数。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头季应主攻大穗,而再生季则应培育多穗,以形成巨大的库容量。  相似文献   

14.
以武运粳27为材料,设置2种施氮总量(370.5、445.5 kg/hm~2)和2种穗肥运筹比例(促花肥、保花肥施用比例分别为6∶4、5∶5),研究不同穗肥运筹对江苏省南通地区膜下滴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京地区膜下滴灌水稻适当增施促花肥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穗数、每穗粒数,但不利于结实率的提高;单位面积颖花量、穗数、每穗粒数增加与水稻增产关系密切,且各因子中每穗粒数的作用最大;成穗率较低,仅为44.5%~46.2%。  相似文献   

15.
以通过审定的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20年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情况,统计分析审定品种产量和相关的15个农艺性状。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北片水地组、南片冬水组和南片春水组审定的品种数量占黄淮冬麦区审定品种数量的86.8%。黄淮海地区与产量显著相关各性状的相关系数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其中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个不同组别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质量、容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生育期、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的引入对产量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可知,千粒质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千粒质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从而将产量要素协调到有利于高产的最佳水平,有助于提高小麦品种的产量和稳产性,助力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6.
单季杂交稻高产群体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粒重四个因素组成。在穗数和每穗粒数确定之后,产量几乎只由成熟率(结实率)决定(松岛,1957、1959),即单位面积上的实粒数,是直接决定产量的因素。水稻高产栽培存在着与地力及干物质生产相适应的粒数范围(松岛,1959;田中稔,1974)。村田等(1961)根据叶面积大小与净同化率的关系,提出了最适叶面积和最高叶面积系数(Donald,1958)的概念。角田曾指出,在一定条件下抽穗期叶面积系数与产量相关极显  相似文献   

17.
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关,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不同,单位面积穗数随着群体变小,穗粒数随着群体变小而增加,但有一定限度,千粒重随群体变小而增加,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单位面积穗数次之,千粒重再次之,空秕率最小。  相似文献   

18.
搜集10个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粮棉轮作模式下种植,通过调查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小麦籽粒产量等性状指标,旨在筛选出适宜粮棉轮作模式下的耐晚播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关键因素,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呈反比趋势,千粒质量与经济系数差异不大,其中轮选10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分别达到768×10~4穗·hm~(-2)、30.5粒、42.0 g与9 825 kg·hm~(-2),是粮棉轮作模式下耐晚播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9.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洛麦22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主要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149 5)、每穗粒数(0.062 9)、千粒重(-0.429 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1.246 4)、每穗粒数(0.980 7)、千粒重(0.424 0),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洛麦22高产的主要因素,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洛麦22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新麦系列新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8个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和其7个主要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明确新麦系列新品种(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它性状之间的关系,为优势新品系的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7个因素,2012年的排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成穗率株高春季最大分蘖数基本苗数,2013年的排序为成穗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株高穗粒数基本苗数春季最大分蘖数;两年关联度均靠前的小麦新品种(系)有新科麦169、新麦2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