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解2013-2015年闽西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收集闽西不同地区的24株PRV分离株,并对其gB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4株PRV分离株与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7株PRV变异株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9.7%~100.0%和99.3%~100.0%;而与4株国外PRV经典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相对较低,分别为98.3%~98.7%和96.6%~97.7%。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发现,24株PRV分离株与7株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gB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在几个部位均发生了一致性的变化,有很多相同的特征性氨基酸缺失与替换。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24株PRV分离株与7株PRV变异株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亚遗传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而与Bartha疫苗株等4株国外经典毒株位于不同的大分支中,亲缘关系较远。预测的抗原表位表明PRV闽西分离株与Bartha疫苗株相比发生了抗原漂移,该差异是否预示闽西地区流行株正在向远离疫苗株的方向变异尚需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1903-1910
为了解2013-2014年我国闽西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收集闽西不同地区的15株PRV分离株,并对其g 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5株PRV分离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14株PRV变异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7%~99.9%和97.1%~99.8%;而与15株PRV经典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分别为97.0%~99.6%和94.6%~99.3%。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g E氨基酸序列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第48位和第496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该插入特征为PRV变异毒株的重要标志。同时,抗原性分析发现这2个位点还位于g E蛋白的抗原表位区内。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15株PRV分离株与近3年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株位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中,而与经典毒株处于不同的分支中,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以上结果表明PRV变异毒株已成为我国闽西地区主要的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3.
2012年以来伪狂犬病(PR)在全国多省份暴发。为了解流行PR病毒(PRV)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山东齐河地区经PRV Bartha-K61疫苗株免疫猪群中分离到一株PRV命名为Qihe547株,并采用PCR方法对该病毒分离株编码主要保护性抗原糖蛋白gB、gC和gD基因进行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与新近PRV分离株同属基因Ⅱ型。与Bartha株相比,Qihe547分离株在gB的优势抗原表位区(aa59~aa126)、gC膜外区(aa23~aa453)和gD主要抗原表位区,潜在的抗原位点及O-糖基化位点存在明显变异,推测这些变异可能影响Qihe547分离株的抗原性,利于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反应,也可能是Bartha-K61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能完全中和病毒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PRV的有效防制及其疫苗研制提供了相关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当前山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特点及病毒gC抗原基因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8年来自山东省不同地区的23份猪伪狂犬病疑似病料进行PR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gC抗原基因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9株PRV;gC基因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与2012年之后国内PRV变异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欧美毒株;遗传进化树及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国内2012年后分离到的变异毒株同属于GenotypeⅡ;因此,推测目前山东省流行的PRV以变异毒株为主。9株分离株与Bartha-K61疫苗株相比,糖基化蛋白gC在潜在抗原位点和O-糖基化位点的重要位置(aa23~aa453)发生改变,这或许会影响分离株的抗原性,从而有助于其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最终造成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能有效地中和目前流行的变异PRV。本研究为变异PRV的防控及相关疫苗研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收集闽西不同地区的17株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分离株,并对其gD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探讨2013—2015年闽西地区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7株PRV分离株与7株PRV国内分离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均为99.0%~100.0%;与4株国外PRV经典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相对较低,分别为98.6%~99.3%,97.0%~99.0%。核苷酸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17株PRV分离株最具有特征性的变化是在831~836bp插入了连续的6个碱基CCGGCC,进而导致gD氨基酸序列275~276位增加了2个氨基酸RP。抗原性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氨基酸还位于gD蛋白的抗原表位区内。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7株PRV分离株与7株国内分离株、韩国Yangsan株及美国Becker株位于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分支内,亲缘关系较近;与Bartha及Kaplan 2株匈牙利分离株位于不同的大遗传进化分支中,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6.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株遗传进化及序列比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2014年以来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点和遗传演化规律,本试验从我国15个省份不同地区分离得到29株PRV,并对其gB,gC和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这29株PRV分离株主要为PRV变异毒株,与Bartha株等国外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与Ea株等国内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29株PRV变异毒株在gB,gC及gE基因上均发生了多个位点的突变:gB氨基酸序列均存在75S、76P和77G的连续缺失,94位点均存在甘氨酸(G)的插入;gC氨基酸序列存在多处改变,其中P87Q和Y142C使gC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受体结合功能域发生改变;gE氨基酸序列第48位点均存在天冬氨酸(D)的插入。这些特征性变异位点可作为分子诊断依据,并且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临床Bartha-K61株等经典毒株疫苗免疫效果下降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9,(5):835-841
为了调查山东省使用Bartha-K61疫苗免疫后,猪场猪伪狂犬病(PR)仍旧流行的原因,本研究对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免疫猪场分离到的12株PRV的gC基因进行克隆测序与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PRV欧美毒株与国内毒株亲缘关系较远,序列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大部分国内2011年后的分离毒株在氨基酸进化树上位于同一个分支,这表明gC基因的变异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国内毒株gC蛋白的氨基酸与Bartha株的比对结果显示两者在24个位点上存在差异,并且国内毒株在63位之后增加了7个氨基酸AAASTPA。通过对LDZ01-2014毒株与Bratha株的gC蛋白抗原指数、亲水性和表面可及性分析发现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gC蛋白的氨基端1/3部分,以期获得部分山东省Bartha-K61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并为以后的病原学研究和PR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株分离自免疫猪场的伪狂犬病病毒的鉴定与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河北某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猪场的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病因,作者对发病仔猪进行研究时从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PCR、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动物试验以及基因序列分析等试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命名为HBXT-2018株。皮下接种该病毒后24 h,家兔开始啃咬病毒接种部位皮肤,在44~68 h内全部死亡。抗PRV Bartha-K61株的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效价低于1∶8,而抗PRV变异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58.9。与Bartha株比较,HBXT-2018株的gB和gC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多处发生单个或连续几个碱基(或氨基酸)置换、插入和缺失突变,预测的gB和gC上的潜在抗原表位也发生了改变。基于gB、gC和TK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XT-2018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尤其与2011年之后的流行毒株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与Bartha株及其他欧美毒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PRV HBXT-2018株为致病毒株,其与当前国内流行的PRV变异株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与Bartha株为代表的欧美流行株的遗传关系远。Bartha-K61株抗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作用不明显,提示gB与gC的突变可能与该毒株免疫逃逸、继而导致仔猪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多个省份使用Bartha-K61疫苗(gE/gI双缺失)免疫的猪场陆续出现了母猪繁殖障碍、仔猪神经症状及死亡、伪狂犬gE抗体阴性猪群突然转阳的问题。同时有的猪场内出现犬、猫、鼠等死亡的现象,经检测都是由变异伪狂犬病病毒(vPRV)引起。为了解山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近期流行特征,本试验对2017年上半年来自山东省不同地区的12份伪狂犬疑似病料进行了PR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gE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9株PRV,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5%~99.4%和97.2%~99.1%,与参考毒株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5%~99.8%和96.8%~99.2%,并且9株分离株与国内报道的PRV变异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欧美毒株。gE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本试验中9株分离株相互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与国内PRV变异株处在同一分支,而与欧美毒株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817-1824
为了监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流行毒株的基因变异情况,对四川省2014-2015年蓝耳病发病猪场分离到的6株PRRSV毒株ORF5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同源性分析表明,6株PRRSV分离株ORF5基因核苷酸(氨基酸)与VR2332株的同源性为88.9%~89.4%(86.5%~88.7%),与CH-1a株同源性为93.7%~94.7%(90%~92%),与JXA1株同源性为97.2%~98.5%(95%~97%),与美国新出现的变异株NADC30同源性为85.9%~86.7%(85.5%~87.5%),与欧洲型代表株Lelystad virus同源性为62.7%~63.7%(56.5%~57.5%)。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6株PRRSV与JXA1、HuN4等高致病毒株亲缘关系近,并位于同一分支。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6株PRRSV ORF5基因编码氨基酸在PRRSV毒力相关位点aa13、aa151和区分野毒与疫苗毒的位点aa137均与JXA1、HUN4等强毒株相同,表明6个分离株均为较强的野毒株。在中和表位(aa37~aa45)和非中和表位(aa27~aa30,aa180~aa197)等区域与国内外参考毒株VR2332、CH-1a、JXA1、HUN4、NADC30、HENAN-XINX、JL580等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抗原性分析结果表明,6株PRRSV ORF5基因编码产物的抗原表位主要位于aa30~aa39,aa50~aa60,aa128~aa132,aa136~aa141,aa146~aa155,aa161~aa183,aa191~aa200,与JXA1具有相似的抗原性特征,而与VR2332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aa30~aa39相较于VR2332株抗原区域明显变窄。而在6个分离株中,SN9的抗原表位明显低于其他任何毒株。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PRRSV流行毒株仍然为JXA1变异株,但在当前高频度活疫苗免疫下,其基因的变异和抗原表位的改变在加剧,需加强对PRRSV基因变异的监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当前山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流行特点,本研究对2018年来自山东省不同地区的10份伪狂犬疑似病料进行PR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TK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7株PRV,其TK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1%~99.8%和98.7%~99.4%,与参考毒株TK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8%~99.9%和97.2%~99.7%,而且7株分离株与国内报道的PRV变异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欧美毒株。对T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与欧美参考株相比,分离株和国内变异株在其碱基第644-645位由AC突变为GT,导致其氨基酸第215位由苏氨酸(T)突变为缬氨酸(V)。TK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7株分离株分别与国内之前报道的JS-2012、He N1、TJ以及ZMD2012等变异株位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而都与NIA3、Becker等欧美毒株以及疫苗株Kaplan(Bartha-K61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得7株分离株均应属于PRV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12.
2019年河南某猪场暴发疑似猪伪狂犬病疫情,本试验采集发病猪的病料组织,进行伪狂犬病病毒(PRV)毒株的分离鉴定,并分析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分离毒株HNCY的TCID50为10-8.48/0.1 mL;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分离毒株在12~24 h复制较快,48 h到达最高峰;分离毒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死性,且肺脏中病毒含量最高;序列分析显示,HNCY株gC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PRV分离毒株的同源性为95.9%~100.0%,gD基因同源性为98.9%~100.0%;gC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PRV分离毒株的同源性为92.9%~100.0%,gD氨基酸同源性为97.5%~100.0%,且国内同源性高于国外;遗传进化分析显示,HNCY分离株gC、gD基因与欧美毒株在不同的大分支上,亲缘关系远;与国内分离株在同一分支上,且与2011年之前分离的PRV毒株在不同的小分支上,表明HNCY分离株属于国内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豫南地区猪群中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分子遗传特征,本研究利用PCR方法从PRV感染猪的组织中扩增其主要毒力基因gB、gE、gC、gDTK,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利用MegAlign软件进行流行毒株的主要毒力基因与已发表的参考序列的相似性、进化树和关键位点氨基酸变异分析。测序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从5份PRV感染猪组织中扩增出PRV的gB、gE、gC、gDTK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豫南地区的5株PRV流行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在G1群,与G1群国内流行毒株的gB、gE、gC和gD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5%~100%、97.2%~100%、97.5%~100%和98.3%~100%;与G2群亲缘关系较远(以Bartha、Becker、NiA3株为代表的欧美地区流行毒株),与G2群内毒株的gB、gE、gC和gD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6.4%~97.4%、94.6%~95.7%、92.7%~94.0%和96.3%~99.0%。关键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与Bartha株(或Becker和NiA3株等)相比,5株流行毒株的gB氨基酸存在75-77位"PGL"的缺失,94位"G"的插入;gE氨基酸存在48和496位有"D"的插入,gC氨基酸存在57-63位"VSGTTGA"的插入和65-69位"SPEAG"突变为"ASTPA",gD氨基酸存在278-281位"RP"或"RPRP"的插入。此外,流行株的gB、gE、gC、gD和TK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单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因此,豫南地区PRV流行株具有PRV变异毒株的分子遗传特征。上述结果证实,5株PRV流行毒株均为变异毒株,与疫苗毒株Bartha-K61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4.
自2011年底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暴发了猪伪狂犬病,一些研究院所证实当前猪伪狂犬病毒流行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疫苗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为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比较不同厂家猪伪狂犬病毒Bartha-K61疫苗株,以及与当前流行的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在主要免疫原性蛋白之间的差异,选取了4个厂家的活疫苗Bartha-K61株,通过二代测序方法进行测序,对Bartha-K61株gB、gC和gD这3种主要免疫原性基因以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变异株之间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Bartha-K61疫苗株与变异株gB蛋白序列中有23处特征性的差异,同源性为96.3%~96.9%;gC蛋白序列中有25处特征性的差异,同源性为92.7%~93.1%;gD蛋白序列中有10处特征性的差异,同源性为96.8%~97.3%;以gB、gC和gD氨基酸序列建立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Bartha-K61疫苗株与变异株分属两个不同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5,(9):1415-1421
为了解闽西地区2013年以来猪伪狂犬病毒(PRV)流行株的现状、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演化规律,本试验收集了闽西不同地区的14株PRV分离株,并对其TK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4株PRV分离株的TK基因与其他参考毒株相应序列具有严格的保守性,这些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3%~99.8%和96.9%~99.4%。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14株PRV分离株在2个位点发生了独特性的氨基酸突变,即第16位氨基酸(除PRV FJLY04和FJLY06株外)由K突变为R和第129位氨基酸由S突变为G,这是国内首次报道TK基因在该位置发生氨基酸突变的毒株。其中,第16位氨基酸突变导致TK蛋白ATP结合结构域由-G**G*GK-转变为-G**G*GR-,同时该位点还位于TK蛋白的抗原表位区内。这些新的氨基酸突变与PRV致病性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的情况,本试验对广东佛山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脑、肺脏、扁桃体、肝脏、脾脏)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PRV毒株后,将阳性病料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对分离毒株进行PCR检测及小鼠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为PRV,并命名为PRV FS-2015株;并对该毒株进行细胞病变观察、病毒TCID50测定、毒株gC和TK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RV FS-2015株TCID50为10-7.5/0.1 mL。PRV FS-2015株的gC和TK基因序列与国内外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8%~100.0%和99.4%~100.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100.0%和98.7%~10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RV FS-2015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GY、ZJ01、HB1201、HN1201、JS2012、BJ/YT和BP属于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更近;但与PRV经典株Kaplan、Becker、NIA3、Kolchis、Bartha、Yangsan、Min-A、SS和SL株的同源性较低,基因变异较大,表明PRV FS-2015毒株属于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株。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的情况,本试验对广东佛山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脑、肺脏、扁桃体、肝脏、脾脏)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PRV毒株后,将阳性病料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对分离毒株进行PCR检测及小鼠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为PRV,并命名为PRV FS-2015株;并对该毒株进行细胞病变观察、病毒TCID50测定、毒株gC和TK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RV FS-2015株TCID50为10-7.5/0.1mL。PRV FS-2015株的gC和TK基因序列与国内外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8%~100.0%和99.4%~100.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100.0%和98.7%~10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RV FS-2015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GY、ZJ01、HB1201、HN1201、JS2012、BJ/YT和BP属于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更近;但与PRV经典株Kaplan、Becker、NIA3、Kolchis、Bartha、Yangsan、Min-A、SS和SL株的同源性较低,基因变异较大,表明PRV FS-2015毒株属于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株。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2013年~2014年福建省新流行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gB基因的遗传进化情况,根据Gen Bank已公布的PRV gB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扩增引物,对4株新分离的PRV的gB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拼接,与国内外已发表的14个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福建省新流行毒株gB基因序列全长2 742 bp,编码913个氨基酸,与其它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3%~99.2%;在aa75~aa77处存在连续的3个氨基酸缺失;遗传进化树表明,4株新流行毒株与国外分离毒株同属一分群,分属两个分支,而与国内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丰富福建省猪群PRV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掌握PRV的分子遗传进化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当前山西省猪伪狂犬病(PR)的流行特点及遗传变异情况,对山西分离的3株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分离株(SXQX株、SXTG株和SXYP株)的gE全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和测序(已被GenBank收录)。并将gE全基因序列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流行株进行了遗传变异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3株PRV分离株的gE全基因序列之间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100.0%和99.5%~100.%,与34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PRV参考株之间同源性分别为97.1%~100.0%和94.6%~100.0%,与欧美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7.1%~97.6%和94.6%~95.7%,与2012年以来我国不同省份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8.8%~100.0%和98.1%~100.0%,与2012年以前分离的经典毒株同源性分别为98.4%~99.7%和97.2%~99.3%。PRV gE全基因组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3株PRV分离株属于亚洲基因群中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地区相继分离的PRV变异株群,而与2012年前分离的经典强毒株群亲缘关系较远,与欧美基因群亲缘关系最远。进一步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3株PRV分离株的gE基因均有一些位点发生了突变。本试验为近年来山西地区PRV的流行特点和PRV变异情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近年来贵州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特征和遗传变异情况,收集了贵州不同地区的4株PRV分离株,即Guizhou-DY株、GZ-Z1株、GZ-TH株和GZ-TD株,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Guizhou-DY株和GZ-Z1株与2012年以前国内外的传统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3%~99.4%及96.7%~98.4%,而近期分离的GZ-TD株和GZ-TH株与2012年以来国内不同省份分离的PRV变异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7%~99.9%及98.1%~99.5%。Guizhou-DY株和GZZ1株的gE氨基酸第48位和第496位均没有天冬氨酸(D)的插入,但近期分离的GZ-TD株和GZ-TH株的gE氨基酸第48位和第496位均有D的插入,与2012年以来发现的PRV新毒株氨基酸变异位点相同。Guizhou-DY株和GZ-Z1株与传统PRV分离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而GZ-TD株和GZ-TH株与2012年之后的PRV变异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表明:猪伪狂犬病病毒贵州流行毒株的gE基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