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明盐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耐盐的生理机制,筛选出耐盐性强的外生菌根真菌。【方法】以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3种外生菌根真菌为对象,经不同浓度NaCl(0、0.15、0.30、0.45、0.60 mol/L)处理后,观察菌丝形态,测定菌丝生长量、SOD和CAT活性。【结果】观察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菌丝的形态发现,只有褐环乳牛肝菌菌丝可以保持饱满且完整状态,而橙黄硬皮马勃和双色蜡蘑随NaCl浓度的升高菌丝破损、停止生长。分别测定生长量发现,褐环乳牛肝菌和橙黄硬皮马勃都能够在0.6 mol/L NaCl处理下生长,而NaCl浓度超过0.3 mol/L时双色蜡蘑便不再生长。褐环乳牛肝菌的SOD和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双色蜡蘑与橙黄硬皮马勃(P<0.05)。【结论】经过综合分析和比较,在3种外生菌根真菌中,褐环乳牛肝菌的耐盐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四川桉树菌根类型及林分密度对菌根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人工桉树林中的巨桉、尾叶桉、兰桉、大叶桉有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混合菌根 3种菌根类型 ,而窿缘桉缺少混合菌根类型。自然状态下 ,5种桉树菌根化率有明显差异 ,其中以巨桉、兰桉最高 ,分别为 6 8 3 %、6 4 6 % ,而窿缘桉菌根化率最低 (2 9 6 % )。同一桉树树种 ,外生菌根化率最高 ,内生菌根化率次之 ,混合菌根化率最低。林分郁闭度对菌根真菌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随着森林郁闭度增加 ,桉树林分外生、内生菌根真菌的类群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3.
张琴  杨芳显  何凤扬  刘杰  陆燕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04-16506
从广西桂林青狮潭水库库区松林中分离得到1株外生菌根真菌,初步鉴定为硬皮马勃目、硬皮马勃科、硬皮马勃属、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flavidum)。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Zn、Cu、Hg、Cd 均对Scleroderma flavidum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Cd的抑制作用最强。同时,Scleroderma flavidum 具较强的抗重金属能力,且对Zn、Cd的耐性远大于对Cu与Hg的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板栗菌根真菌侵染机理研究以及菌根真菌的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培养,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pH值(4.0,5.0,6.0,7.0,8.0)、碳源(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麦芽糖、甘露醇)、氮源(蛋白胨、KNO3、(NH4)2HPO3、酵母浸出液)对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存在差异,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Pers.)Fr)、黄丝膜菌(Cortinarius turmalis Fr.)、淡紫红菇(Russula lilacea(Quél.))和空柄小牛肝菌(Boletinus cavipes(Opat.)Kalchbr.)属中温菌,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而褪色红菇(Russula decolorans(Fr.)Fr.)、多根硬皮马勃(Scleroderma polyrhizum(J.F.Gmel.)Pers.)和华丽牛肝菌(Boletus magnificus W.F.Chiu)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属耐高温菌。7种菌在pH为5~6时长势良好,最适环境为偏酸性。大红菇、褪色红菇、黄丝膜菌和多根硬皮马勃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蔗糖、甘露醇和麦芽糖,其他3种菌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多数菌根真菌在以有机氮和铵态氮为氮源条件下的长势好于硝态氮。【结论】初步确定了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5.
板栗共生菌根真菌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调查能与板栗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有13属29种,分布的优势真菌有马勃属(lycoperdon)、须腹菌属(Rhizopogon)、秃马勃属(Calvatia)、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鹅膏属(Amanita)、松塔牛肝菌属(Strobilomyces)等。外生菌根真菌与板栗共生关系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真菌种类,马勃类和须腹菌与板栗共生菌根发育最好,其次为红菇属及牛肝菌属。不同真菌发生的规律不同,但子实体“潮”的出现与降雨最为密切。土壤通气性好、湿度较大有利于菌根真菌子实体发生,新开展育苗的苗圃地菌根种类不甚丰富。菌根的生长伴随着板栗新根的发生和生长。  相似文献   

6.
在温室花盆中播种白桦 (B .platyphyllaSuk .)种子获得白桦幼苗 ,并对幼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进行菌根合成试验。所用的外生菌根真菌有 :灵芝 (GanodermalucidumKarst)、铆钉菇 (Gomphidiusviscidus)、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grevillei)、褐环乳牛肝菌 (S .luteus)、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tinctorius)、美味牛肝菌 (Boletusedulis)、赭丝膜菌 (Cortinariusrussus)、土生空团菌 (Cenococcumgeophilum)。接种两个月后 ,在灵芝、铆钉菇、厚环乳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彩色马勃和美味牛肝菌接种的白桦幼苗上观察到了外生菌根 ,而赭丝膜菌和土生空团菌接种的白桦幼苗上未形成外生菌根。进一步对形成的外生菌根做组织切片观察 ,在细根皮层细胞间均形成明显的哈蒂氏网 ,证实了6种外生菌根真菌与白桦幼苗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冬明    袁德义    邹锋    张旭辉    朱周俊    谭露曼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2):195-200
明确3种锥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锥栗外生菌根真菌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应用奠定基础。采用固体培养方法,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直径,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和35℃)、pH值(4.0、5.0、6.0、7.0、8.0)、碳源(葡萄糖、蔗糖、甘露醇、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氮源(KNO3、(NH4)2HPO4、NH4NO3、蛋白胨、酵母膏)对3种锥栗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锥栗外生菌根真菌最佳生长条件差异不大,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属中温菌;3种外生菌根真菌在pH4.0~8.0均能生长,鸡枞菌(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和正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最适生长pH为6.0,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为7.0;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碳源均为甘露醇,最适氮源均为KNO3。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泰宁地区天然林与人工林锥栗外生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方法】以泰宁县天然锥栗林与人工锥栗林为采样地,采集锥栗根际土壤和根系样品,检测土壤理化性质,采用菌根学形态描述和分子鉴定对锥栗根部外生菌根真菌类型进行鉴定,并分析其侵染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天然林锥栗与人工林锥栗之间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天然林锥栗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与含水量显著高于人工林锥栗样地。人工林锥栗与天然林共鉴定到五类外生菌根真菌,隶属于2门3科5属。其中天然林锥栗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的侵染率最高,达到了33.62%;而人工林锥栗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的侵染率最高,为65.61%;此外,乳菇(Lactarius kesiyae)、绒盖牛肝菌属(Xerocomus sp.)和红菇属(Russula sp.)也是泰宁地区锥栗的主要外生菌根类群。外生菌根真菌侵染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全磷、全钾和含水量与菌根侵染率密切相关。【结论】泰宁地区锥栗天然林与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存在差异,且天然林外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3个内生菌根菌和10个外生菌根菌接种滨海木麻黄苗.测定小苗的树高、地径、地上千质量、地下干质量、总生物量和保存率.结果表明:接种两种菌根菌后能显著地促进滨海木麻黄苗期的生长;滨海木麻黄对供试的内生菌根菌和外生菌根菌的菌报依赖性都属于中等强度或较弱的依赖性;接种菌根菌后滨海木麻黄苗的保存率比对照显著提高;苏格兰球囊霉90068、地表球囊霉9004、苏格兰球囊霉90036、黄硬皮马勃0207、松茸和彩色豆马勃9705在促进滨海木麻黄苗期生长和提高保存率上都有较好的效果,可在滨海木麻黄苗期接种应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VA菌根与外生菌根混合接种对毛白杨盆栽苗生长、P营养、光合及蒸腾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在水分供给得到保证的大田条件下,菌根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更能促进宿主对P的吸收,VA菌根与外生菌根之间的负交互作用关系在毛白杨菌根混合接种苗的高生长及光合作用方面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其中在光合作用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就各类菌根对宿主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而言,VA菌根菌>VA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地球囊霉菌>缩球囊霉菌>硬皮马勃;菌根接种苗木在光合特性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其叶肉细胞在光活性方面的差异引起的;对大多数菌根接种处理来讲,苗木的光合速率与其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VA菌根及其与外生菌根混合接种均能有效地减少毛白杨苗木的光合耗水量  相似文献   

11.
巨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研究(Ⅰ)——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对四川盆周山地巨桉栽培区内巨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分析了巨桉人工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初步揭示了巨桉人工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巨桉人工林土壤化感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GC/MS分离鉴定四川洪雅县巨桉人工林不同层次的土壤和当地乡土植物群落-青冈次生林的土壤的化感物质,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土壤中存在化感物质,其化感物质占分离出的总物质的比例和种类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巨桉上层土壤的化感物质受地上部分输入、细根分布较密和活跃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多因素的影响。巨桉人工林化感物质种类远远多于青冈林,两者化感物质的组成的类别差异较大,但两者化感物质占总物质的比例差异不大,及对降低巨桉人工林化感的不利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天然林及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川西低山区天然林及其人工更新形成的1年生(Ⅰ1)、2年生(Ⅰ2)和3年生(Ⅰ3)巨桉林,坡耕地及其退耕形成的1年生(Ⅱ1)、2年生(Ⅱ2)和3年生(Ⅱ3)巨桉林为对象,研究天然林及坡耕地转变为巨桉人工林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土壤养分含量均呈现出天然林>Ⅰ1>Ⅰ3>Ⅰ2,坡耕地<Ⅱ1<Ⅱ2<Ⅱ3,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说明天然林转变为巨桉林会造成土壤养分降低,但这种情况可能随着栽种年限的增加有所缓解;同时,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养分含量随栽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巨桉引种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桉是用材和乡村绿化树种,广安市广安区于1999—2010年完成巨桉引种栽培,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实践和研究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巨桉的造林、管理和萌芽更新技术。造林选地要适地适树,造林整地宜选带状或块状整地,造林时施足底肥,选用营养袋百日苗,按2 m×3 m的株行距造林;管理技术既要注重除草、施肥、间伐等抚育管理,又要注重病虫害等有害生物管理;萌芽更新技术遵循去弱留强的原则,定向培育1 500~1 800株/hm2,同时也要注重施肥和松土等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5.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地位指数表的编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泸州、宜宾、富顺、洪雅、眉山、丹棱、沙湾、夹江、沐川等地的各种立地条件和不同年龄的巨桉人工林分中,调查了标准地175块。通过比较选出了H=28 21970(1-e-0.15600A)0.99310作为巨桉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导向曲线的最优模型,用标准差调整法编制了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并对其精度进行了检验,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抗稻瘟病Pib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为探索抗稻瘟病Pib基因的分子标记用于水稻抗稻瘟病辅助选育,36个四川地方稻瘟病菌株被用来检测Pib基因的抗性。同时利用检测感病等位基因Pib的显性标记Lys145,并结合前人报道的检测抗病等位基因Pib的显性标记Pibdom组成一套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方法】利用这套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对122个杂交稻亲本或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并分别采用稻瘟病菌株05-12(ZB13)和05-30(ZC15)单小种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所检测的122个杂交稻亲本或材料中,只有7个杂交稻亲本或材料含抗病基因Pib,且对稻瘟病菌菌株ZB13和ZC15表现抗病反应。此外,利用这套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对600个杂交F2代单株进行早期筛选,得到185个抗病基因Pib纯合的单株,田间抗性调查结果与抗病基因分子检测结果一致。【结论】该套显性分子标记可应用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17.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地位级表的编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泸州、宜宾、富顺、洪雅、眉山、丹棱、沙湾、夹江、沐川等地的各种立地条件和不同年龄的林分中,调查了巨桉人工林标准地175块。通过比较选出了H=0 20871+2 92447A-0 11921A2作为巨桉人工林地位级导向曲线的最优模型,用等分法编制了地位级表,并对其精度进行了检验,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乐山巨桉工业原料林的灾损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工业原料林受损严重。为合理有效地开展灾后林地生产恢复与重建,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规模最大的巨桉工业原料林——乐山市市中区巨桉工业原料林的受损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受损巨桉工业原料林的生产恢复建议。研究区域巨桉工业原料林受灾面积达1892.25 hm2,占该区巨桉工业原料林的15.88%以上,约为受害人工林的26.50%。其中,80%的1~2年生巨桉工业原料林受到较大程度的损害,占受损巨桉工业原料林的90%,灾损症状主要为枯梢、弯斜、倒地、翻桩等。另外,苗圃中99%的巨桉幼苗被冻死。因此,针对性进行林地清理、重植、树种调整与合理配置、加强幼林管理等是灾损巨桉工业原料林生产恢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葡萄果穗附生微生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3个抗病性不同的葡萄品种贝达、夕阳红、87-1果穗附生微生物的分离计数和优势丝状真菌鉴定的结果表明,3个品种自幼果膨大期到成熟期,丝状真菌和酵母菌数量逐渐增加,细菌数量为先增加后下降;在幼果膨大期和着色期均为细菌占优势,成熟期时酵母菌占优势。不同品种在同一生育期酵母菌的出现频率和其他丝状真菌的种类及出现频率无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差异显,幼果膨大期的优势丝状真菌为盾壳霉属,成熟期的优势丝状真菌为交链孢属、芽枝霉属和茎点霉属。筛选出一株生长速度快、能在葡萄果穗表面定殖的瘦果红酵母(Rhodotorula achenior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