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曾亮  李敏权  杨晓明 《草业学报》2012,21(3):125-131
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73份豌豆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1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73份材料DNA共扩增出91条条带,其中78条为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8.2条,多态性比率为86.4%。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20 2,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51 8,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06 5~0.934 0,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2为界限,73份材料划分为5类,聚类基本符合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31份苜蓿材料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地域来源的苜蓿种质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筛选出24对引物,经PCR扩增后获得320条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有287条,每对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7~17多态性条带,平均为11.96条多态性条带;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将31份苜蓿材料聚成5类,但个别同一地域来源的苜蓿品种被归到不同的类型中,表明试供苜蓿材料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12个无芒雀麦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分子标记对12个无芒雀麦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9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87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9.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5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51.72%.无芒雀麦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数为7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36%,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33,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843.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2735,说明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聚类结果显示,部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例外,这可能与人类的广泛栽培加大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4.
冰草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亮  袁庆华  王方  王瑜 《草业学报》2013,22(1):260-267
用ISSR标记对来自国内外的33份冰草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93条ISSR引物中共筛出11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并具有多态性的引物,33个样品DNA共获得8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9个,平均每个引物扩增位点为7.64个。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083~0.706,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2为界限,33份材料划分为4类,聚类基本符合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应用RAMP标记分析长白山地区中国林蛙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随机扩增徽卫星多态性DNA(RAMP)标记技术对长白山地区中国林蛙60个个体间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以便为中国林蛙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物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20个RAMP引物中。有14个引物组合可扩增出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这14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07条带,其中10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条带比率为98.13%。每个引物可扩增出3~1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7.5条。多态条带比率、Shannon多样性指数(I)以及Nei氏基因多样度(h)均显示长白山地区中国林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MP标记遗传相似性系数(岱)变异范围为0.4860~0.8505,平均值为0.6634,以GS平均值0.6634为闻值,可将所有供试材料划分为10类,其中大部分个体归为同一类,群体内并没有形成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6.
新疆6个地方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从分子水平研究绵羊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为科学评价新疆地方绵羊种质资源提供依据。利用筛选出的8对E+3/M+3引物,对6个地方绵羊品种基因组DNA进行AFLP扩增。根据AFLP分析结果,统计了每个引物组合在各品种中检测到的多态性条带和特异性条带,计算了6个绵羊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并构建了UPGMA聚类关系图。结果表明,8对引物组合共得到334条清晰可辨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41.75条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条带为103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0.838%,同时各品种中还检测出特异性条带。通过UPGMA聚类分析,将6个地方绵羊品种种群划分为2类。因此,6个地方绵羊品种均得到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结果与各绵羊品种的地理分布及现实状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对标准黑褐色水貂、蓝宝石貂、咖啡色貂3个品种的89个个体进行了RAMP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多态性高。14个引物组合扩增出的81条DNA片段中,7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比例为92.59%,每个引物组合可扩增4~8条多态性条带,平均5.78条。多态条带比率、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Nei氏基因多样度(h)均显示水貂与彩貂品种较〖JP2〗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Nei遗传距离、Gst基因分化系数显示水貂与彩貂品种间遗传分化程度不高,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麦冬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秀杰  王冠明  韩烈保 《草业科学》2012,29(11):1686-1691
本研究使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8份不同产地的麦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11对有效引物组合。11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621条清晰、可辨认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56.45条带纹,多态性条带为621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为 0.058 4~0.936 7,平均为0.497 5,说明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聚类分析发现,在遗传距离0.81处可将材料分为六大类群,部分来自同一地理位置的材料可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9.
采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标记(SCoT)对13个苇状羊茅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指纹图谱分析,以期为苇状羊茅种质资源鉴定、野生种质资源驯化及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从8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条带清晰且重复性高的引物15个进行扩增,13个苇状羊茅品种共扩增出181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12.0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共176条,不同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数在7~16条之间,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为11.73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7.24%;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在1.311~1.642之间,平均为1.511;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184~0.357之间,平均为0.294;Shannon指数范围在0.276~0.518之间,平均为0.435。供试的13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444~0.1401之间,平均值为0.1003;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可将13个品种分为两类,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一致。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14%发生在品种间,有86%发生在品种内。引物SCoT10、SCoT56、SCoT80可以完全区分供试苇状羊茅品种,采用S...  相似文献   

10.
西藏日土藏山羊ISSR标记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SSR标记分析西藏日土藏山羊的遗传多样性,为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从93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对107只藏山羊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10条引物特异性较好且多态性较高,共扩增出112条清晰的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1.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5个,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66.96%,扩增片段大小为219~2534bp,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指数(s)为0.4600~0.7405,平均0.5647,个体间平均遗传差异(D)为0.4353。根据多态性位点在样本中出现的几率计算出多态性条带的基因频率(f),频率值的范围为0.0455~1.0000。西藏日土藏山羊的遗传多态性较丰富,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又具有较好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11.
陈武  苏力  彭仕明 《野生动物》2010,31(6):301-304
为了快速准确检测华南虎感染的血巴尔通体种类,我们根据已发表的猫血巴尔通体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以华南虎源血巴尔通体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2对引物分别扩增出1452 bp和170 bp的rDNA序列,1452 bp序列与GenBank~(TM)发表的3种猫血巴尔通体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3%、91.7%和79.5%,而170 bp序列与序列AM748929的相似性为100%。实验结果表明华南虎感染的血巴尔通体为大型猫血巴尔通体,实验建立的PCR检测方法为华南虎血巴尔通体病的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国地方培育奶山羊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以4个国内奶山羊品种(文登奶山羊、关中奶山羊、崂山奶山羊、雅安奶山羊)和3个新西兰引进奶山羊品种(阿尔卑斯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萨能奶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33只个体的外周血样本,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利用PCR法扩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区全长序列,对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不同奶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进化关系。[结果]7个品种奶山羊的mtDNA D-loop区中A、T碱基含量高于G、C碱基含量。共检测到82个多态位点,25个单一多态位点,55个简约信息位点。各品种单倍型多样度(Hd)范围为0.905~1.000,核苷酸多样度(Pi)范围为0.001 51~0.013 32;共存在26种单倍型,文登奶山羊和萨能奶山羊各有5个单倍型,阿尔卑斯奶山羊有4个单倍型,崂山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关中奶山羊、雅安奶山羊各有3个单倍型;各品种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XY)范围为6.400 00~38.450 00,核苷酸歧异度(DXY)范围为0.005 79~0.034 76,遗传分化系数(GST)范围为0.000 00~0.186 05,遗传分化指数(FST)范围为0.231 56~0.971 52。品种间系统发育树表明,文登奶山羊和崂山奶山羊聚为一支;关中奶山羊与3种新西兰奶山羊遗传距离较近,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了关中奶山羊由国外奶山羊与地方品种经杂交选育而成;雅安奶山羊与其他品种遗传距离最远。[结论]中国奶山羊存在2个支系起源且未发现群体扩张;中国培育奶山羊品种含有较多的国外奶山羊血统;文登奶山羊与崂山奶山羊亲缘关系较近,雅安奶山羊在遗传进化中可能存在地域隔离。  相似文献   

13.
1996-2008年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30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es,IBV)野毒株的M基因,采用RT-PCR方法克隆测定所分离的野毒株和澳大利亚T株的M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与GenBank中公布的部分国内外IBV毒株的M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我国IBV的分子流行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变异规律。结果发现所测毒株M基因具有4种不同长度的开放阅读框:669bp、672bp、678bp和681bp,分别编码222、223、225和226个氨基酸的多肽,这些长度的差异是由5′端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造成的。30个IBV分离株间的同源性在89.5%~100%之间。以疫苗株H120氨基酸位置为参照,在被比较的73株IBVM蛋白中发现62个位点存在变异,其中以2~5、10~16、44~46、217~222等4个区域氨基酸取代率较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被比较的73个IBV毒株分为5个进化群,我国的IBV分属于其中的4个群,其中第一群和第四群与我国所使用的疫苗病毒株相距较远。同时发现部分近年的分离株与10多年前分离株具有很近遗传进化关系。从M基因看,在我国出现了多种基因型IBV共存的现象,分离株与疫苗株的遗传差异提示我们需要对疫苗的选用做出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标记(SCoT)对目前国内种植利用的36个饲用燕麦品种进行了遗传变异结构及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从8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条带清晰且重复性高的引物15个,共扩增出146条条带,不同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数为3~9条,平均为6.4条,多态性比率为65.7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7,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38。基于4个多态性较高的核心引物组扩增的14个位点,构建了36个燕麦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其能够将供试燕麦品种区分并准确鉴定。供试品种的DICE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596~0.9507,平均值为0.8473;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36个品种分为四大类,聚类与其来源的关联性不高。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国外引进品种遗传组成分布均匀,有32.1%的品种具有混合来源,而国内品种分布相对集中且仅有25.0%的品种有混合来源,表明供试的国内种植利用的燕麦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来源相对单一。结果为燕麦品种的鉴定、新品种的选育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苜蓿品种间遗传差异日益缩小,通过传统形态学鉴定表型愈加困难。在苜蓿育种过程中,利用分子标记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鉴定。反转录转座子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广泛分布在植物基因组中,基于LTR的分子标记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和高信息量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物种品种鉴定、评价种质资源多样性等方面。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和设计了大量蒺藜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扩增多态性(IRAP)标记,并利用其对国内外40个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设计开发出的431个IRAP引物,并按照其染色体位置信息组合获得69对IRAP引物。利用筛选出的37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25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标记可产生8.8个等位位点;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50%~100%,平均值为79.9%;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范围为0.34~0.88,平均值为0.69。基于遗传相似系数(GS)对供试品种采用算术平均值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0.82为阈值可将40份供试材料分为4类,其分组结果与不同材料地理分布信息以及STRUCTURE分析相对一致。本研究首次在蒺藜苜蓿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发了IRAP分子标记并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中进行评价与应用,获得的大量IRAP分子标记可对后续苜蓿品种的鉴定保护以及遗传背景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Dnasp4.10软件对中国9个家驴品种162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385bp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32种单倍型35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8137~0.9722,核苷酸多样度为0.0182~0.0270,表明我国家驴的遗传多态性丰富;利用MEGA3.1软件采用邻接法与3个努比亚野驴、3个索马里野驴和6个亚洲野驴的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家驴的母系起源是非洲野驴中的努比亚野驴和索马里野驴,亚洲野驴不是中国家驴的母系祖先。  相似文献   

17.
18.
To explor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origin for genetic resource protection of Huili Black goat, the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D-loop was investigated. mtDNA D-loop sequences of 41 goats were analyzed by PCR, sequencing techniques, and bi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The mtDNA sequences of the Huili Black goat ranged from 1211 to 1213 bp, and 2 sequences were 1211 bp, 29 sequences 1212 bp, and 10 sequences 1213 bp. The content of A+T (60.1%) was higher than one of G+C (39.9%). There were 9 haplotypes, and the haplotype diversity was 0.842+0.00368. The nucleotide diversity was 0.01542+0.00034.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Huili Black goat was distributed in a branch, and were closed to Jianchang Black goat, Chengdu Ma goat, Jintang Black goat, Guizhou White goat, Guizhou Black goat, but they were less related to Capra falconeri. Huili Black goats had rather abundant genetic diversity, and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other goat breeds in history.  相似文献   

19.
野生天山马鹿哈密种群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野生天山马鹿哈密种群的微卫星多态性,本文选用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利用粪便DNA分析法、PCR和复合电泳银染技术,通过计算基因频率(JP)、有效等位基因数(M)、群体杂合度(1t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距离,对冬季采集的201份天山马鹿粪便进行了研究,评价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提取I)NA的194份粪便分属140个体;种群平均等位基因4.200±0.83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2167±0.023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6332±0.0017;平均期望杂合度0.694±0.035;平均观察杂合度0.792±O.063。整个种群没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种群剧定系数Fis为一0.238。从此可见,野生天山马鹿哈密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求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基因组cDNA克隆在宿主菌中不稳定遗传的影响因子,本研究以猪源JEV HEN0701株基因组片段1~2913 bp为研究对象,分析基因组原核启动子和相关毒力基因在不稳定遗传中的作用。在5’端,分析片段中潜在的原核启动子序列,通过PCR扩增得到不同长度的cDNA片段;在3’端,通过内切酶酶切截断基因组prM蛋白或E蛋白编码区,获得3’末端不同的cDNA片段。将各片段克隆入pCR-BluntII-TOPO载体,转化大肠杆菌,于37℃条件下培养。结果显示,片段73~2913 bp、97~2913 bp、355~2913 bp及1~933 bp、1~1275 bp能够在转化菌中稳定遗传;含有其他片段39~2913 bp、54~2913 bp及1~1800 bp、1~1971 bp的重组细菌不能在37℃条件下生长;片段1~1600 bp虽然能够在转化菌中传代,但是出现不规律突变。以上结果表明:软件所预测各原核启动子片段中,基因组73~118 bp区域与cDNA克隆稳定性有关,且上游的54 bp至73 bp的序列对该区域启动子存在影响;在JEV基因组1275 bp至1600 bp之间可能存在毒性蛋白编码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