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川沙塘鳢消化系统的发育及仔,稚,幼鱼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描述了河川沙塘鳢胚胎、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对仔、稚、幼鱼的摄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的2-7天,第10天的仔鱼,卵黄方被完全吸收,属混合性营养类型,混合营养期为孵化后的2-9天。小型枝角类是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仔、稚鱼期的主要饵料亦为枝角类,其次为桡足类;幼鱼则转为以小蚯蚓和摇蚊等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从仔鱼到幼鱼,摄食量逐渐增大。稚鱼昼夜摄食节律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河川沙塘鳢胚胎、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对仔、稚、幼鱼的摄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的2-7天,第10天的仔鱼,卵黄方被完全吸收,属混合性营养类型,混合营养期为孵化后的2-9天。小型枝角类是仔鱼适宜的开口饵料;仔、稚鱼期的主要饵料亦为枝角类,其次为桡足类;幼鱼则转为以小蚯蚓和摇蚊等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从仔鱼到幼鱼,摄食量逐渐增大。稚鱼昼夜摄食节律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赤点石斑鱼各个发育期的仔稚幼鱼连续取样,系统地观察了仔稚幼鱼各个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并进行描图。赤点石斑鱼初孵仔鱼全长1.35-1.45mm。稚鱼第6-7d长出特别伸长的背鳍第2鳍棘和腹鳍棘,其长度与全长之比在第16-18d,全长11mm左右时达到最大值,接近50%,这一形态特点是石斑鱼属仔稚鱼期特有的。以后随着个体的生长和其他鳍棘的伸长,这一比例逐渐减小,直至小于其他鳍棘,这是稚鱼完成变态成为鱼种的重要标志。最早完成变态的稚鱼须在孵化后第35 d,全长30mm以上,但到第45d时,全长24mm的个体也可以完成变态。即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仔稚幼鱼的个体大小差异也很大,且越到后期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赤点石斑鱼各个发育期的仔稚幼鱼连续取样,系统地观察了仔稚幼鱼各个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并进行描图。赤点石斑鱼初孵仔鱼全长1.35-1.45mm。稚鱼第6-7d长出特别伸长的背鳍第2鳍棘和腹鳍棘,其长度与全长之比在第16-18d,全长11mm左右时达到最大值,接近50%,这一形态特点是石斑鱼属仔稚鱼期特有的。以后随着个体的生长和其他鳍棘的伸长,这一比例逐渐减小,直至小于其他鳍棘,这是稚鱼完成变态成为鱼种的重要标志。最早完成变态的稚鱼须在孵化后第35 d,全长30mm以上,但到第45d时,全长24mm的个体也可以完成变态。即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仔稚幼鱼的个体大小差异也很大,且越到后期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5.
半滑舌鳎的育苗效果及生物学特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1.0~23.7℃,盐度为33.5的条件下,用约7.8×10^5粒受精卵孵出仔鱼约55万尾,孵化率达70%左右,再经过79d的培育,培育出幼鱼2.287×10^5尾,成活率达到41.5%.初孵仔鱼平均全长(3.16±0.22)mm;初孵仔鱼至孵化后3日龄为前期仔鱼,冠状幼鳍形成,大部分仔鱼已开口,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4日龄仔鱼进入后期仔鱼阶段,冠状幼鳍继续增高,出现鳍条;5日龄,冠状幼鳍加长;13日龄,仔鱼明显集群,变态开始,进入稚鱼期;22日龄左右,大部分稚鱼右眼已经完全转到左侧,变态基本完成.在35日龄,有的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鳞片完全长齐,体色开始加深.育苗过程中,白化率低于0.5%.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6.480e0.033d,体重(W)与日龄的关系式为彬=0.747e 0.117D,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形=0.0022LT 32.76。  相似文献   

6.
对人工培育的1~43日龄的鲻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和鳞片的变化,将鲻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育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4421 mm,在水温19.94(±1.03)℃、盐度30、pH 8.10~8.15的条件下,初孵仔鱼至10日龄为早期仔鱼,4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11~26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27~38日龄为稚鱼,孵化后39日龄进入幼鱼期.并研究了鲻胚后发育的生长特点,结果发现鲻仔稚鱼属于均匀生长类型.此外,还探讨了鲻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危险期,以及生长发育与生活习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蜡包埋切片方法,对延迟首次投喂组与投喂组(CK)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6日龄仔鱼、9日龄稚鱼、12日龄稚鱼、15日龄稚鱼和18日龄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迟首次投喂期间,初孵仔鱼~9日龄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缓慢,表现为消化道各部分管腔较细、壁层较薄,肝脏增长缓慢,肝细胞空泡化程度低等;对河川沙塘鳢孵出后的9日龄饥饿稚鱼恢复摄食,发现其在短时期内消化系统发育迅速,到孵出后15日龄,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形态特征与正常摄食组的稚鱼类似。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在仔鱼期进行饥饿处理,进入稚鱼期恢复投喂饵料后,该鱼能够快速利用外源性营养补偿机体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很快地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繁殖的倒刺鲃仔鱼为材料,观察了仔鱼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倒刺鲃仔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16±0.29) mm;水温(25±0.5) ℃时,开口时间为2日龄,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为5.15日龄;卵黄囊消失时间为7.79日龄,混合营养期为2.64 d;发育到9日龄时,尾鳍鳍条开始出现;到18.79日龄时,仔鱼各鳍鳍条全部形成,进入稚鱼期;发育到22日龄时,个别鱼体出现透明鳞片;仔鱼全长与日龄成直线相关,其回归方程为:LT=0.4801D+6.9620(R2=0.9870).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24~27℃时,黄颡鱼从仔鱼出膜至夏花历时30 d左右.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3个时期,共计12个时期.仔鱼的开口饵料主要为轮虫和小型枝角类.进入稚鱼阶段有2次食性转变,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仔、稚鱼的摄食强度随个体生长而增强,并在稚鱼期有明显的昼夜摄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匙吻鲟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阶段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匙吻鲟早期生活史可分为仔、稚、幼鱼3期。出膜至23~25日龄,全长约57mm时为仔鱼期。此期形态变化以吻部最为显著,由钝状占全长的15%,发育至扁平桨状,接近全长的30%。稚鱼期结束时(67~73日龄),鳍条发育完成,鳍式为背鳍(D)37~44,臀鳍(A)33~45,胸鳍(P)21~26,腹鳍(V)23~30,尾鳍(C)79~91,全长约164mm。生长73日后为幼鱼期,全长>164.0mm,吻长大于全长的30%,身体各部分比例与成体相似。在匙吻鲟早期发育中,其吻长、头长增长较迅速,而体高、眼径、尾柄高增长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人工繁殖和育苗过程的早期特征,结果表明:卵形鲳鲹早期发育可以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阶段.受精卵在水温(24.73±2.11) ℃,盐度20~24,pH8.0~8.2条件下,经过36~48 h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2.025±0.367) mm,肌节数23,出现胸鳍芽;2 d时鳔出现一个室,且开始充气;4 d时卵黄囊吸收完毕,此时仔鱼进入混和营养阶段;5 d时背鳍、臀鳍原基出现,尾鳍出现,脊索周围出现3~4条黑色素带;6 d时油球消失,仔鱼尾索弯曲,仔鱼饱食后体色变为银色,进入后期仔鱼阶段;12 d时第二鳔室出现;14 d时腹鳍开始形成;18 d时各鳍基本发育完成,尾部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22 d时稚鱼布满鳞片,体色为银色,形态上已和成鱼相似,进入幼鱼期.全长、体长、肛前长、体重、体高、眼径与日龄呈明显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与全长的比逐渐变大,至24 d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对盐度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5、10、25、40及45这5种盐度梯度下,对大黄鱼初孵仔鱼、开口仔鱼、卵黄囊消失仔鱼、油球消失仔鱼、稚鱼和30日龄幼鱼的耐盐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死亡时间及72 h半致死盐度等耐盐指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大黄鱼早期各发育阶段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30日龄幼鱼为5.5~41.0,卵黄囊消失仔鱼为6.8~23.3,开口仔鱼为8.2~39.4,稚鱼为9.3~26.7,初孵仔鱼为18.9~33.1。表明30日龄幼鱼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尤其能在较低盐度(5.5)的环境中生活,为大黄鱼的淡化养殖及白点病的淡水浴治疗提供了依据。在正常海水盐度和不投饵状态下,各发育阶段的半数死亡时间,即饥饿不可逆点为:初孵仔鱼(8.6 d)>开口仔鱼(6.5 d)>30日龄幼鱼(5.5 d)>卵黄囊消失仔鱼(4.6 d)>稚鱼(4.0 d)>油球消失仔鱼(1.8 d)。此结果说明在仔鱼开口后应加强外源性营养的投喂,将有助于提高幼体对低盐度的耐受性及其成活率。研究亮点:国内外首次对大黄鱼早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耐盐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运用各种耐盐指标测试了大黄鱼鱼苗早期各发育阶段的耐盐性,采用不同方法测定了大黄鱼初孵仔鱼的存活系数,为大黄鱼早期生活环境的选择以及饵料的投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鱼叚)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缎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ra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14.
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鰕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鰕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m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15.
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及其选食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日龄1~20d,全长3.9~21.0mm的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仔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选食行为。仔鱼全长5.5mm时出现颌齿和咽齿,7.5mm时出现犁齿和副蝶(骨)齿,9.4mm时出现腭齿;全长8.33mm左右,分化出胃、肠。仔鱼孵出后第3d开口摄食。仔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主要食物随仔鱼摄食器官和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变化。摄食初期(4d龄)主要为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但仅显示出对小型枝角类正的选择性。之后,胃肠内的食物类群增多,由选食枝角类变为选食桡足类。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对食物选择性的这一变化是仔鱼本身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状态以及各类食物生物的相对密度等诸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 ( Shaw)早期发育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初步研究。形态发育观察结果表明:四指马鲅初孵仔鱼全长为(1·957依0·055) mm,在培育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第2天开口,第3天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可开始摄食;初孵仔鱼~13 d为仔鱼期,14~36 d为稚鱼期,之后转为幼鱼期。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四指马鲅仔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稚鱼期,全长、肛前长和体高与日龄均呈多项式函数关系( P<0·01);仔鱼培育过程中,个体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20日龄仔鱼全长和肛前长的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分别是2·437倍和2·004倍。因此,在仔鱼培育生产实践中要注意分池,足量投喂适口饵料,以减少个体间的相互残杀。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 d属于仔鱼期,16~35 d为稚鱼期,36 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 2 0.7011x-0.018 4x2 0.000 6x3,R2=0.992;肛前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179 7 0.371 7x-0.012 1x2 0.000 2x3,R2=0.96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615 6-0.069 6x 0.022 4x2 0.000 3x3,R2=0.988。舟山本地牙鲆孵化后3 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生物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90%。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稚鱼期会出现早晨与黄昏二个摄食高峰,稚鱼期晚上基本不摄食。舟山本地牙鲆饱食时间随生长发育增加而缩短,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除培育水温较北方牙鲆培育水温高而使生长发育较快外,摄食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育苗条件下舟山牙鲆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对0~36日龄舟山本地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形为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水温19~22℃时,初孵仔鱼~15 d属于仔鱼期,16~35 d为稚鱼期,36 d起转为幼鱼期。牙鲆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1.028 2 0.7011x-0.018 4x2 0.000 6x3,R2=0.992;肛前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179 7 0.371 7x-0.012 1x2 0.000 2x3,R2=0.96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615 6-0.069 6x 0.022 4x2 0.000 3x3,R2=0.988。舟山本地牙鲆孵化后3 d开始开口摄食,试验用生物饵料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合饵料。在仔鱼阶段其摄食率为25%~100%,饱食率为25%~80%;到稚幼鱼阶段摄食率均达到100%,饱食率90%。摄食高峰基本出现在白天,属白天摄食类型,稚鱼期会出现早晨与黄昏二个摄食高峰,稚鱼期晚上基本不摄食。舟山本地牙鲆饱食时间随生长发育增加而缩短,消化时间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研究结果表明,除培育水温较北方牙鲆培育水温高而使生长发育较快外,摄食特性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从初孵仔鱼到孵化后33日龄稚鱼期间的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条石鲷初孵仔鱼体内可检测到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但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很低。9日龄仔鱼胰蛋白酶总活力(U/larva)有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升高。28日龄稚鱼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总活力有显著增大,33日龄稚鱼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总活力较28日龄稚鱼显著增大。9日龄仔鱼的淀粉酶总活力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增大,但进入稚鱼期后淀粉酶活力随稚鱼生长发育而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条石鲷仔稚鱼消化酶活性与其发育阶段及食性密切相关,在早期仔鱼阶段,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是起主要消化作用的内源性消化酶。  相似文献   

20.
水温22~24℃时,鲇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18%,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5日龄,达100%;鲇仔鱼个体发育过程中存在混合营养期,正常摄食时,混合营养期为2d,完全饥饿状态下,仔鱼的卵黄囊至4日龄即完全消失;7~8日龄,鲇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将很快进入饥饿不可逆(PNR)点;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仔鱼成活率明显降低,延迟6d投饵,11日龄仔鱼全部死亡;完全饥饿组仔鱼,至10日龄全部死亡;仔鱼全长和湿重的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1日龄至6日龄仔鱼全长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1日龄至4日龄仔鱼湿重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