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笔者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吉林省2003—2012年间的耕地利用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不断在增加,未来人口会出现增加趋势,即使在规定未来十年内人们的人均食物需求量也会不增加的基础上,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小,以及大量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使得耕地压力指数有过大的趋向,而且2017—2027年吉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向,即使耕地压力不是很明显,但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针对区域日益突出的人口与粮食矛盾问题,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红三角"经济圈耕地所受压力的变化。结果显示:2000—2010年耕地压力呈上升趋势,2003年和2008年出现2个明显峰值,韶关市、赣州市和郴州市3地变化略有差异。这是由于受农业内部调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以及气象灾害的影响而导致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区域耕地压力上升的另一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因此,为遏制其恶性发展,确保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1)控制人口增长;(2)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粮食种植的收益和农户种粮积极性;(3)改善农田条件,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4)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产;(5)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增加耕地数量。  相似文献   

3.
吴起县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选取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对吴起县自1997—2006年耕地变化动态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在分析吴起县自1997—2006年10年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的变化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保障吴起县耕地动态平衡和粮食安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了解关中地区的耕地利用状况,给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9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成因,然后对2010-2020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关中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波动减少,但因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不同,耕地压力总体呈波动状态,最近2年有下降趋势。预测表明,科技投入对减少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作用大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减少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作用,2010-2020年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将逐渐减小,但始终大于1,耕地仍存在压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粮食安全的河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阐述河南省的耕地压力状况和粮食供给情况,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最后应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3-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逐渐增加,从而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波浪式递减趋势。通过预测,2013-2022年河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持续缓慢减小。可见,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轻耕地压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驱动因子对昆明市耕地变化的影响,根据2000—2010年耕地数量逐年递减,建设用地逐年增加的情况,应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研究模型,探究影响昆明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昆明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因子、人口因子和技术因子。经济因子(昆明市GDP、工业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耕地减少中处于主导地位;人口因子(总人口数)间接产生一定的作用;技术因子(农机总动力)影响趋势逐渐增强。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递减的速度呈加快趋势。耕地的减少和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和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反映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挖掘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了河南省2004—2013年的耕地及与耕地有关的数据,提取16项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河南省历年来的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对截至2020年的河南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压力指数10年来变化幅度最大,升降不定,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分值10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河南省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近10年内稳定在0.6~0.8分之间,受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影响较大,耕地资源利用态势良好。预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且2020年综合分值较2013年上涨了0.14,达到较高的可持续利用水准。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四川省粮食数量安全状况,为政府决策粮食数量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和21个市(州)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Smin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在21个市(州)中,成都市、攀枝花、乐山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的粮食数量安全存在较大压力,需通过动用库存或外调粮食以平衡市场供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成都市、攀枝花市的粮食数量安全将越加突出。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学防灾减灾;针对市域差异,实施有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6—2011年安徽省资源环境的相关数据,从资源压力、环境压力2方面构建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资源环境压力指数,进而运用RBF模型对1996—2011年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演变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1996—2011年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预警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安徽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使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结果表明:RBF模型有较高的模拟仿真精度,能够较好地拟合1996—2011年安徽省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发展趋势。安徽省资源压力预警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警度由“中警”上升到“巨警”。环境压力指数在1996—2011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其预警指数在2004年以前基本处于“中警”格局,但2004年以来,这一指数明显增大,警度由“中警”逐步转变为“重警”和“巨警”状态。可得出结论,影响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均用电量、人均用水量、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比重、能源消费标煤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是今后调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针对黑土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典型黑土区长春市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黑土区特有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釆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确权法及阻力度模型对长春市2005—2014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及阻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过程,呈波动下降的状态;(2)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上升状态,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呈下降状态;(3)从单项阻力指标变化趋势上看,草地覆盖率、自然灾害受灾指数、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等指标阻力度上升幅度较大;(4)长春市下辖县市耕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方面,2005年长春市地区均处于安全和较安全状态;2008年安全区分布范围向长春市西部缩小,敏感区向长春市东部扩展;2011年除双阳区之外,长春市其他地区均处于安全状态。因此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水土保持和化肥农药的科学利用,保护黑土区的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和预测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双重背景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动态,从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出发,运用熵权法对贵阳市1998—2018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并预测研究区未来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8—2018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逐渐上升,从1998年的0.1809上升到2018年的0.8908,年均增长0.0338,由危机状态转变为富裕状态。各子系统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程度不一,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子系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不同,2005年以前主要是以耕地承载力的贡献最大,2005年以后则是以社会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为主导。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就业人口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是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直接障碍因子,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口密度是潜在障碍因子。未来10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持续增加,达到富裕状态。研究可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土三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耕地是一种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资源,它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况关乎一个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本论文运用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利用历史数据,采取层次分析、障碍度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两型社会建设理论为依据,在定性描述耕地资源安全内涵的基础上,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耕地资源安全具有系统性特征,其内涵涵盖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研究区耕地安全总体及数量、质量和生态状况差异显著,1990-2007年间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安全的总体状况趋于变坏,安全评估得分值从1990年的2.125降到2007年的0.158,表明该地区耕地资源安全存在制约因素;(3)通过障碍因素分析发现,研究区不同时段障碍因素不同,1990-1995年,耕地安全的障碍因素是城市化和经济的过快发展;1996-2002年,障碍因子则转变为地均粮食单产、地均经济产出等过低,而2003-2007年,则表现为环境污染排放等耕地的生态压力因素加大。  相似文献   

13.
耕地细碎化是中国实现农业大规模管理和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软件获取耕地斑块面积指数(PAI)、斑块形状指数(PS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 3个指标值来衡量耕地细碎化程度,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耕地细碎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形状指数(PSI)、斑块密度指数(PDI)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即东—西—中部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2)耕地细碎化呈现空间集聚性,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中,以L-L型为主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县城周围;(3)人均耕地面积对斑块面积指数(PAI)和斑块密度指数(PDI)有较显著的影响,呈正向作用,坡度和宅化率对其形成负向作用;劳动力比例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形状指数有负向作用。该研究可以为提高区域耕地利用率进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0—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赤字、生态承压度与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11年间河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318 hm2增加到0.8220 hm2,除2003年外均处于上升趋势中;(2)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中,其中人均生物足迹先降后升,能源足迹不断上升,建设用地足迹增速最快,化石能源用地足迹比重最大;(3)11年间人均生态赤字由0.2479 hm2增加到0.5238 hm2,处于上升趋势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承压度经历了反复的下降与上升过程;(4)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1.4640 km2下降到2010年的0.5481 km2。中原经济区建设契机下为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农业强省;优化产业结构,保证经济质量提高;践行生态理念,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化协同性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已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成都市1978~2007年30年的统计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结果显示,30年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和基本调和→不协调→调和和基本调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商品粮供给区和粮食增产潜力区,其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全国份额的20%。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以粮食生产能力、潜力和商品粮可供给能力作为优化商品粮基地县布局的主要依据,确定了重点建设区域、优势作物培育基地等共计65个县级单元,和以满足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主、区域粮食生产为辅的规模经营试验基地县24个。研究表明优化后商品粮基地县每年可提供的商品粮量占东北三省商品粮总供给量的90.7%,能够有效增强区域粮食自给能力和商品粮供给能力。最后,从财政投入、粮食仓储与流通、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种粮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县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结果为东北商品粮基地县布局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