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1-2007年湖北省耕地安全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状况,从耕地的数量、质量以及耕地生态3个方面构建了耕地安全演化评价体系,应用信息熵模型评价了湖北省2001-2007年耕地安全系统的演化状况。结果表明:湖北省的耕地系统从2001年的0.12088,变为2007年的-0.22354,其中耕地的数量、质量及生态分别从2001年的0.10358、-0.00286、0.02015变为2007年的-0.22273、-0.00078、-0.00002。说明湖北省耕地安全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且有序度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主要为人均耕地减少、城市快速扩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因此,应加大耕地整理力度,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提高耕地质量,改进耕地生态。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完善各地区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笔者以集中连片耕地大省黑龙江省为研究区,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及障碍度模型对黑龙江省2007—2016年的耕地安全状况及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波动状态;(2)通过对准则层分值及趋势进行分析,发现生态安全分值有较大波动的下降,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凸显;(3)以障碍度模型对2007—2016年研究区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生态安全指标因子的障碍度在中后期愈发凸显,问题集中在农耕化学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基于此,控制化学生产资料投入,实行有效轮耕、休耕制度和农业生产补偿机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和预测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双重背景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动态,从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出发,运用熵权法对贵阳市1998—2018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并预测研究区未来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8—2018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逐渐上升,从1998年的0.1809上升到2018年的0.8908,年均增长0.0338,由危机状态转变为富裕状态。各子系统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程度不一,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子系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不同,2005年以前主要是以耕地承载力的贡献最大,2005年以后则是以社会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为主导。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就业人口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是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直接障碍因子,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口密度是潜在障碍因子。未来10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持续增加,达到富裕状态。研究可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土三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作为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的基础和终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首要关口,是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模糊算法和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对2010-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水平进行评价,识别其安全等级和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受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的综合影响,2010-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水平总体不高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该期间压力安全指数、状态安全指数和响应安全指数与综合指数变化态势相似;(2)2010-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等级总体趋向提升,但也存在变动,2010年、2015年处于不安全等级,2011-2014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16年处于较安全等级;(3)2010-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农药使用强度、农地畜禽粪便负荷、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污染压力、城镇化率、酸雨频率、空气质量状况、环保支出占比,尤其是2014年以后,农药使用强度、城镇化率、空气质量状况、环保支出占比的障碍影响凸显;主要障碍维度是压力障碍度和状态障碍度,并且压力障碍度从2014年开始有所增大,状态障碍度从2014年开始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县域耕地资源利用变化与保护对策研究—以垦利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慧敏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240-244
耕地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以垦利县为例,分析了县域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变化趋势,并对未来耕地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05年垦利县耕地资源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耕地质量总体下降。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耕地资源的供给已不能满足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因此,保护现有耕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最后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加大,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值得关注。报告在PS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珠三角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对珠三角地区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障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珠三角都市农业生态安全形势逐步好转;深圳和中山市的都市农业生态压力较大,东莞市的都市农业生态状态较差,肇庆和江门市的都市农业生态响应较弱;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是当前影响珠三角都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珠三角地区应大力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继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而保证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资源安全研究已成为当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此文在诠释耕地资源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耕地资源安全评价、耕地资源安全预警以及耕地资源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中国耕地资源安全应在基础理论、安全综合、安全模拟、研究尺度以及保障主体行为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其中综合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区域耕地资源安全模拟是未来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近年来的耕地生态安全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2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福建生态省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协调发展模型确定2个系统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值总体较高,且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有进一步提升,此期间经济一直呈快速稳定发展;(2)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历经最初的不协调到后来的高度协调,协调发展状况从最初的失调发展逐渐进入中期的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高度协调发展状态。为确保耕地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耕地生态安全建设力度,注重土地整治的质量,扶持农业生产,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和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在研究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提高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的4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 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98、2001、2004、2007四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Costanza方法,以此研究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2007年间,耕地、园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土地利用面积总量减少,林地增加,长株潭地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先上升后下降,1998-2007年一共减少了35.9×107元,在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测算中,土壤形成与保护这项功能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大,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1.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随着中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各项建设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将持续一段时间且短期内难以减缓,人地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耕地保护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变化的监测研究对提高区域耕地管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济源市为例,通过2009年和2012年2期TM影像与耕地分布图叠加,基于植被指数(NDVI)提取与对比分析,得到研究区耕地多年粮食平均产量、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表明,济源市耕地质量总体上较好,全市高产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区周边,低产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丘陵山区,质量好耕地占53.56%,质量差耕地占13.61%;2009—2012年全市耕地时空变化呈现出分布在空间上西移、局部区域耕地质量出现下降、东部部分优质耕地被占用、新补充耕地以中西部为主且质量相对较低等特征。今后耕地保护工作应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和耕地保护的关系,由数量平衡与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平衡与管控转变,以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基于STIRPAT模型的广州市耕地变化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要:根据广州市1978-2005年耕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富裕度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诸多因素中,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主导因素,而是人口、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共同综合作用影响着耕地面积的变化;在观察的数据范围内,富裕度和耕地面积之间并未形成类似环境Kuznets曲线。据此认为,对于缓解广州市的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问题,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统筹决策。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长寿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同时耕地资源大幅减退,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护长寿区耕地资源,保证粮食安全,缓减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资源压力,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长寿区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的关系,以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耕地资源减少的直接动因,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越大,从而提出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开展土地整治,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等措施解决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四川为例,通过对四川省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环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四川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来说,要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必须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和培肥工作;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保护耕地和保障用地的矛盾不断加剧,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坝区优质耕地的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妥善处理好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遏制城镇建设在坝区无序扩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云南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实际情况,采用AHP-SWOT方法,对宜良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旨在为有关部门进行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对云南省山地资源的开发也具有借鉴意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用地难矛盾的有效途径,必须提高全社会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2)开发低丘缓坡土地之前必须进行生态效益论证,分析开发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避免由于开发造成的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轶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9):235-241
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平衡的内涵、困境、途径以及保障等方面研究的归纳总结,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未来土地利用平衡研究应加强以下3个方面:(1)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影响因素的研究。特别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倾向和博弈行为分析。(2)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制度的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土地改革的核心,研究土地利用平衡制度,突破土地资源瓶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3)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创新途径研究。应该在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做好区域相关产业用地的梯度转移,实现城乡统筹的均衡发展与资源互补,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研究结果和结论将对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平衡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化协同性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已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成都市1978~2007年30年的统计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结果显示,30年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和基本调和→不协调→调和和基本调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在界定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15个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起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1998—2012年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在1998—2002年是“非常不安全”,2002—2007年是“较安全”,2008—2012年是“较不安全”;(2)BP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能够实现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探索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县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针对当前中国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重庆市荣昌县1996—2004年耕地数量变化为例作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4年全县耕地数量减少较快,平均每年净减少率为0.99%;(2)耕地变化区域性差异明显,且耕地相对减少较快的乡镇并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3)生态退耕是全县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建设占用耕地并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4)当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不大,而累计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