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灰色理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粮食生产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具有灰色系统的特征,可以应用灰色理论对其进行预测。基于河南省1978-2006年的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人口、耕地的变化特征,并利用灰色理论对河南省未来14年内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耕地进行了预测研究,预测精度较高。结果表明,河南省未来几年内,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呈不断下降趋势。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对应保护耕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反映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从多方面挖掘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了河南省2004—2013年的耕地及与耕地有关的数据,提取16项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河南省历年来的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对截至2020年的河南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压力指数10年来变化幅度最大,升降不定,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分值10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河南省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近10年内稳定在0.6~0.8分之间,受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影响较大,耕地资源利用态势良好。预测结果显示截止到2020年,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且2020年综合分值较2013年上涨了0.14,达到较高的可持续利用水准。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省2002—2012年间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间耕地压力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中原经济崛起,虽然一定数量耕地被建设占用,但耕地压力指数整体上还是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力在提高,政府在严控耕地数量基础上,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开发及一定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又补充了一定数量耕地,在未来10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呈递减趋势,粮食供给大于需求,基本可以实现河南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和预测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双重背景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动态,从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出发,运用熵权法对贵阳市1998—2018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并预测研究区未来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8—2018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逐渐上升,从1998年的0.1809上升到2018年的0.8908,年均增长0.0338,由危机状态转变为富裕状态。各子系统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程度不一,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子系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不同,2005年以前主要是以耕地承载力的贡献最大,2005年以后则是以社会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为主导。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就业人口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是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直接障碍因子,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口密度是潜在障碍因子。未来10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持续增加,达到富裕状态。研究可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土三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了解关中地区的耕地利用状况,给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9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成因,然后对2010-2020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990年以来关中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波动减少,但因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不同,耕地压力总体呈波动状态,最近2年有下降趋势。预测表明,科技投入对减少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作用大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减少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作用,2010-2020年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将逐渐减小,但始终大于1,耕地仍存在压力。  相似文献   

6.
土地承载力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础,而耕地是土地的精华,其产品——粮食在人类生存发展中有着更为基础的作用,我国人多、地少、粮紧,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重大战略问题,开展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鹤壁市人地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方法]本文借助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分析了鹤壁市耕地人口承载力现状,[结果]发现2006-2016年耕地粮食产量能够完全满足全市人口需求,并有一定盈余;对于2017-2030年耕地人口承载力状况,本文设定了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三种消费标准,通过对人口、耕地变化趋势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温饱水平、小康水平下耕地不超载,而在富裕水平下轻微超载,[结论 ]此分析说明未来一个时期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区域日益突出的人口与粮食矛盾问题,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红三角"经济圈耕地所受压力的变化。结果显示:2000—2010年耕地压力呈上升趋势,2003年和2008年出现2个明显峰值,韶关市、赣州市和郴州市3地变化略有差异。这是由于受农业内部调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以及气象灾害的影响而导致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区域耕地压力上升的另一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因此,为遏制其恶性发展,确保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1)控制人口增长;(2)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粮食种植的收益和农户种粮积极性;(3)改善农田条件,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4)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产;(5)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增加耕地数量。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四川省粮食数量安全状况,为政府决策粮食数量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和21个市(州)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Smin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在21个市(州)中,成都市、攀枝花、乐山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的粮食数量安全存在较大压力,需通过动用库存或外调粮食以平衡市场供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压力下,成都市、攀枝花市的粮食数量安全将越加突出。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学防灾减灾;针对市域差异,实施有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9.
李明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6):152-158
研究粮食生产波动的规律、特征及成因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阶段性过程,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情况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其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既能明确其发展规律,又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不断增长的粮食的需求。根据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剩余法分析了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高,波动指数在-20.13%-15.82%之间;波动幅度较大,平均波动幅度为19.01%。(2)根据波动周期理论,把1978-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划分为11个波动周期,平均波动周期为3年,且辽宁省粮食生产波动属于明显的古典型波动;并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1985-2014年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回归结果,得出粮食产量波动是由粮食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共同影响造成的,其中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最明显,而有效灌溉面积、机耕面积及上一年粮食收购价格对其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1)积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粮食播种面积。(2)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3)优化施肥投入,实现粮食产量质的提高等稳定粮食生产、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董彦龙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119-123
为了实证研究种植产业投入要素对粮食产出的贡献率,比较人力与资本投入对产出的影响,验证种植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用,选取中国粮食产量最大、人口最多的河南省,1978-2009年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从业人数、农业机械动力作为分析指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Wald检验具有约束条件的回归系数,定量分析河南粮食种植业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发掘数量关系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措施。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力投入对种植业产出的贡献度指数超过90%,Wald检验简化后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拟合度较好,亦即河南省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对粮食产出具有较大比例的贡献度,种植业规模经济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济南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依据济南市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济南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8—2004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至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为0.055hm2。(2)1978—1999年粮食总产量总体以增长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后,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3)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具有持久的约束作用。1979—1982年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1983年以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变小,表明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弱化。但是,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制约,粮食总产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宝鸡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要:根据宝鸡市1995-200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对宝鸡市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口变化以及粮食总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7年,宝鸡市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其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粮食总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变化率高度一致,而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年变化率趋势并不完全同步,粮食单产的提高抵消了因耕地面积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产,而且可以使粮食总产量出现较大增长,但耕地数量仍是稳定粮食总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吉林省2003—2012 年间的耕地利用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不断在增加,未来人口会出现增加趋势,即使在规定未来十年内人们的人均食物需求量也会不增加的基础上,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小,以及大量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使得耕地压力指数有过大的趋向,而且2017—2027 年吉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向,即使耕地压力不是很明显,但仍不可忽视。过大的趋向,而且2017-2027年吉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向,即使耕地压力不是很明显,但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化协同性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已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成都市1978~2007年30年的统计数据,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成都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结果显示,30年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和基本调和→不协调→调和和基本调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江苏省耕地资源的安全状况,以便为有效地进行耕地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江苏省1971—2009年修正后的耕地数据,使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对江苏省及其地市耕地压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20世纪的后2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耕地压力指数呈逐年减小的总趋势;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降低,使得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下降,耕地压力逐渐增大,继而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又使全省平均耕地压力有所缓解。然而,全省13个地市耕地压力程度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和常州耕地承受巨大压力;徐州、镇江和南通耕地压力初现;其余6个地市无耕地压力。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压力研究表明,缓解耕地压力的途径一是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力,二是防止耕地的继续流失。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土地供给需求不平衡显得尤为明显,因此要合理规划用地。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了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可能会对该区域内的环境造成影响。为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笔者采用生态足迹法对河南省禹州市23个乡镇规划前期、规划中期和规划后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禹州市的生态承载力由2005年的120062.95 hm~2增加到2009年的120933.45 hm~2,至2020年又增至123070.46 hm~2;(2)人均生态承载力除禹州市区和古城镇人口增长过快的地区下降外,其余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都在规划实施后增加。可以得出结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禹州市的环境是有益的,提高了全市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 significant index for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a region. This paper appl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counting model to calculat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typical resource-based city—Shennongjia from 2008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Shennongjia area increased from 86,464.48 ha and 1.076 ha. in 2008 to 93,13.59 ha. and 1.171 ha. in 2012;(b) to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luctuated, and to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thus it had ecological surplus;(c) among all land use types, water resources had the largest ecological surplus, construction land and woodland had the second and third largest; waters and fossil energy land showed ecological deficit and needed outer supply. As a whole, Shennongjia area had an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less destruction and good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两区划定”粮食作物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方法]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目的]评价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算出生态补偿额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2016年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当量价值为2141.24元。②农田系统生态服务体系中保持土壤和废物处理功能当量因子较大,旅游科研功能和原材料生产功能网当量因子较小,农田系统的总生态服务价值约为18697.67元·hm-2。③小麦和玉米的人均生态足迹较大,大豆和水稻的人均生态足迹较小,人均生态足迹为0.328 hm2·人 -1,总合生态足迹为181.18 hm2,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约为0.018 hm2·人 -1。④研究区2016年小麦等四种粮食作物的耕地生态补偿金大约为66.34百万元。[结论] 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较高,但是农田生产能力较弱,耕地生态承载力较小,出现耕地生态赤字,农田生产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