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评估土地整治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指导土地整治工作顺利进行,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为研究实例,根据研究地区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3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将每项指标进行赋值,评判出经过土地整治之后的综合效益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规划实施后,该地区生态影响分值为0.2998,经济影响分值为0.5400,社会影响分值为0.1565,综合影响得分为0.9663;(2)本轮规划比规划初始年综合影响分值增加0.1122,说明土地整治对环境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影响评价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现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和掌握干旱农牧区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相互变化状况,确定土地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磴口县和巴彦淖尔市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磴口县1986年和2007年的生态状况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和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分别为1.3607×104、30.3876×104 hm2。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较1986年增长21.33倍。1986-2007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0.5966 hm2/cap,人均生态足迹增加2.8828 hm2/cap,即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速大大低于人均生态足迹,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1)草场严重超载;(2)农业盲目开垦土地资源;(3)人口增长;(4)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物资源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和需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和掌握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确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分平衡提供决策依据,笔者通过建立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磴口县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磴口县2007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3.8945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4130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9.42倍,生态赤字达3.4815 hm2/cap。水资源消费已大大超过其承载力,区域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同时,笔者指出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占比重大,及地区用水存在结构性矛盾。并为该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降低人均生态足迹,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古浪县近几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当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及时解决有碍当地发展的问题,应用生态足迹法、时间动态模型及变化速率分析法和剪刀差分析法,依据2008—2012年甘肃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古浪县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从时序上比较分析古浪县生态足迹的变化原因和规律,并且得到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速度和剪刀差等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古浪县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古浪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8年的0.837728 hm2逐年增加到2012年的1.155636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8年的1.876579 hm2逐年减少到2012年的1.606876 hm2,可见两者呈现反方向的发展趋势。古浪县2008—2012年虽未出现生态赤字,但生态盈余由2008年的1.048851 hm2/人逐年减少到2012年的0.451240 hm2/人,说明古浪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古浪县2008—2012年万元GDP生态足迹由髙向低变化,而生态占用率由低向高变化,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古浪县的生物生产面积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逐年增加。预测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古浪县2022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6289、0.2368 hm2,其人均生态赤字达到2.3921 hm2。表明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暗示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和预测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双重背景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动态,从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出发,运用熵权法对贵阳市1998—2018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并预测研究区未来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8—2018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逐渐上升,从1998年的0.1809上升到2018年的0.8908,年均增长0.0338,由危机状态转变为富裕状态。各子系统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程度不一,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子系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不同,2005年以前主要是以耕地承载力的贡献最大,2005年以后则是以社会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为主导。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就业人口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是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直接障碍因子,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口密度是潜在障碍因子。未来10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持续增加,达到富裕状态。研究可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土三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陕西省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取了四个资源环境承载力主成分即资源供给、环境质量、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通过ArcGIS 自然断点分级将承载力分为五个等级,即高承载地区、较高承载地区、中等承载地区、较低承载地区和低承载地区,分析了陕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综合承载力分布表现为关中高,陕北次之、陕南低的特征;资源供给承载能力关中最高,陕北中等,陕南承载能力最低;环境质量承载能力为渭南、榆林为属高承载力,安康及商洛最低;社会经济承载力陕北高,关中及陕南较低;基础设施承载力为宝鸡和咸阳高,铜川低。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各区域承载力表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其中陕北地区承载力增加最大。陕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与能源利用、耕地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均衡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州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的改进模型,对福州市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2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7 hm2,生态赤字为1.12 hm2,福州市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一致。但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更具合理性,更真实的反映了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面积的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造成了其供给稀缺性;而土地资源具有养育、支撑、资源和资产等功能,其需求旺盛;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笔者运用经济学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立足生态文明角度,从供求方面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探讨,以山西省大同市为案例区。研究结果表明:(1)由耕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和生态用地需求量构成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需求,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需求分别为0.5309、0.5542、0.5770、0.5797和0.6030;其总体趋势增加;(2)由耕地支撑能力、建设用地支撑能力和生态支撑能力构成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分别为1.423、1.466、2.104、1.531和1.509;(3)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2013年超载最大,2015年超载最小,说明大同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现象在改善。运用此方法进行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更为科学和合理,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生态文明,为建立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的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青浦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CLUE-S 模型,结合区域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方案,对青浦区进行了2040 年土地利用格局模拟预测,最后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出发,对其生态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如下:(1)对CLUE-S模型适用性进行验证,经过计算,Kappa 精度达到95%以上,表明CLUE-S模型在青浦区具有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能力;(2)青浦区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差异显著,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地、城市绿地和林地的面积增加,农业用地和水域的面积有所减少;(3)生态保护红线约束下,青浦东部地区生态阻力减小,西部地区保持稳定,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更趋于合理。结论可为青浦区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广东省经济活动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影响程度,为识别和衡量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城市建设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广东省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188 hm2,主要由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人均生态赤字为2.078 hm2,远高于全国、全球平均水平。总人口生态足迹赤字为2.17×108 hm2,生态超载力达到4.7倍。与2001年相比,10年来人均生态足迹的总需求上涨了84%,其中林地和耕地涨幅剧增。而生态总供给则下降20%。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与日俱增。建立集约型、节约型及生态型生产及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广东省保持可持续发展劲头的主要途径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合肥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对水资源帐户的划分,全球及地区水资源生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确定,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本文对水资源帐户进行了划分,并计算了地区水资源生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河南省研究范围核算了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多数城市水资源呈现生态赤字,同时不仅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存在着空间差异,而且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也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帐户分解研究结果还说明:在河南省多数城市中,水资源生态足迹中,农林渔业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重比较大;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中,河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比较大,而北部地区地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3.
2002-2015年临夏州耕地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临夏州2002-2015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5年,临夏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0.2858hm2/人增长至0.4753hm2/人,增长了66.31%。2002-2015年,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从0.2775hm2/人下降至0.2431hm2/人,下降了12.40%,呈下降趋势。临夏州耕地未出现生态盈余,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由0.0083hm2/人增长至0.2322hm2/人,增长了26.98倍,整个研究时间尺度内生态赤字呈较快增长趋势。表明临夏州农业生产超出了耕地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再加之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关系愈发紧张,引起耕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加剧,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利用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0—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赤字、生态承压度与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11年间河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318 hm2增加到0.8220 hm2,除2003年外均处于上升趋势中;(2)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中,其中人均生物足迹先降后升,能源足迹不断上升,建设用地足迹增速最快,化石能源用地足迹比重最大;(3)11年间人均生态赤字由0.2479 hm2增加到0.5238 hm2,处于上升趋势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承压度经历了反复的下降与上升过程;(4)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1.4640 km2下降到2010年的0.5481 km2。中原经济区建设契机下为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农业强省;优化产业结构,保证经济质量提高;践行生态理念,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谭艳  张安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259-264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强化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阿蓬江镇为例,选取植被覆盖指数、土地承载力指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土地生态风险强度指数、坡耕地指数等5个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该区域2011年各村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进行分区和评价。结果表明,麒麟村、细水村、青杠村、黄莲村、石合村、彭家村、柒坨村处于良好级,其余6村处于敏感级。由此说明,土地生态安全程度的高低主要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关。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关键的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依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贵州省2001—2012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数平滑法对贵州省2013—2016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2001—2012年间贵州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贵州省历年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2013—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下降,水资源仍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生态盈余量有所减少。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考虑贵州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促进贵州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禹州市2010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森林更新数据,以及水文土壤等相关数据,采用GIS技术以及直接市场法、替代工程法、碳税法、旅行费用法等方法,估算了禹州市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禹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3.06927×108元。通过对禹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核算,为县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以期更好的维护森林和土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规划的实施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文章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影响规划实施评价的因素包括对土地利用的结构、规模、布局和时序、效益、实施措施、社会影响评价等7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因素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Delphi)法。在对重庆市城口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数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分为A(P≥85),B(70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法在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目前中国使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都难以量化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将生态足迹法的生态承载力模型运用到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并以信阳市浉河区双井等(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规划方案为例,以期为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种可以量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承载力评价应由社会经济和人口驱动转变为资源环境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驱动,定义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为一定空间范围内既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又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可开发规模和强度及支撑保障能力。汨罗市的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汨罗市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盈余的有10个乡镇,承载力均衡的有4个乡镇,承载力超载的有1个乡镇,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结果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等提供了可能,达到了统筹国土空间合理配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