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992—1993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辽宁省水稻主要产区采集了156份稻瘟病标样,单孢分离获得了46个菌株,进行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利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2个生理小种.其中ZG1,ZF1和ZD1小种从出现次数和频率着,是辽宁省目前的优势小种,ZB17和ZC7是新出现的小种,对推广的抗病品种有威胁,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注意.利用日本单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定表明,目前已知的抗瘟性基因中,Pi-Km和Pi-Z1基因较为理想,可以利用.辽宁省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稻瘟病,须加强田间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1997年应用全国统一的稻瘟病病菌鉴别品种,对金沙县分离到的168个单孢有效菌株进行稻叶离体接种鉴定,鉴定出该县的稻瘟病菌有8个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生理小种有3个,分别为ZB13,ZB29和ZE3。应用病圃中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出抗穗瘟的材料44份。用生理小种ZB13接种金沙县水稻主栽品种的离体稻叶,结果全部品种都感病,目前筛选出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农药是三环唑,稻瘟灵和新克瘟散  相似文献   

3.
2007~2009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CO39-NILs鉴别品种和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2007~2009年从福建省各地采集分离的223株单孢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组成.结果表明,223株稻瘟病菌被鉴定出20个生理小种,其中ZBl3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6.91%;CO39-NILs鉴别品种鉴定出18个致病型,其...  相似文献   

4.
1993~1997年从云南省32个县(市)采集、分离到800余个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单孢菌株。从中选出来自21个县(市)的155个菌株,用日本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可分为78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136.4(出现频率6.5%),较高的有317.4(5.2%)、007(5.2%)、137.4(4.5%)、003(3.2)、007.5(2.6%)。稻瘟病菌的致病谱比1983~1988年的上种有了明显增强,这主要是由于栽培了抗病较强的水稻品种的原因。根据生理小种在各稻作区的组成和分布,评价了稻种资源垂抗基因在各稻作区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2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002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95个单孢菌株,分别用中国和吉林2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用中国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6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D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D1,其次是ZF1和ZG1小种;用吉林鉴别品种鉴定出47个吉林小种,分布范围为J0.0~J77.7,其中J46.7,为优势生理小种;1995—2000年的优势小种J56.7和J54.7成为次要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6.
近年丹东地区稻瘟病发生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5年,7年间在丹东地区的生产田和试验田中,采集了180余份2000余个稻瘟病标样;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应用有效单孢菌株92个;经中国7个鉴别品种上鉴定,92个单孢菌株划分为7群26个生理小种;丹东地区稻瘟病菌优势种群为ZF、ZA和ZE群;采用室内苗期和田间成株期结合的鉴定方式,7年间鉴定丹东地区水稻品种(系)56个;其中表现较为抗病的品种有:东研2号、港辐5号、辽东6号、中丹4号、丹9823、东选2号、丹粳10号、丹137等。  相似文献   

7.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应用我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不同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8.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及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1996年,从浙江太湖稻区8个县(市)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到488个有效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18个小种。其中,ZD,ZA,ZE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9.34%,27.25%和24.80%,优势小种为ZD3,ZE3,ZA49,ZD1。主栽品种上的小种组成较为复杂,但主要小种与整个稻区的优势小种基本一致,小种与品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病菌对该稻区已被更换或正在被更换的品种的毒力频率较高,对新育成和推广的秀水17、秀水93-63等品种的毒力较弱。病菌小种类型和结构随着栽培品种的更换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病原菌与寄主品种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演变及与水稻品种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7个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80~1996年采集的江苏省稻病标样的1032个单孢菌株进行小种鉴定,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演变的原因及与水稻品种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曾先后出现过8群22个小种。除1990年ZA小种群、1991年ZD、ZE小种群上升为优势种群外,ZG1小种一直是江苏省的优势小种,出现频率达66.20%,为江苏省稳定小种。江苏省各我小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水稻栽培品种是决定小种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江西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6年在江西省部分地区采集的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5群28个生理小种,其中ZA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6.70%。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89年邓敏军等报道的4群发展到5群28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B1转变为ZA1。所鉴定出的28个生理小种对3个籼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茵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与消长动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2~2007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732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出568个有效单孢菌株,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为7群39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其次是ZD群和ZF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其次是ZF1和ZD1。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而且粳型优势小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2002~2012年从吉林省各水稻栽培区采集了水稻稻瘟病标样1463份。分离获得936个单孢菌株,用7个全国统一稻瘟病菌鉴别品种进行鉴定,鉴定出7群4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次要种群为ZF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频率为22.65%和21.79%,次要小种为ZF1,出现频率为13.25%。两个优势小种在不同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但又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1993-2000年,在铁岭地区3个县区的生产田和试验田中的72个品种(系)上,采集了98份1000余个稻瘟病标样;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应用有效单孢菌株52个;经中国7个鉴别品种上鉴定,52个单孢菌株划分为7群15个生理小种,填补了铁岭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空白。铁岭地区稻瘟病菌优势种群为ZD群,ZE群和ZF群;采用室内苗期和田间成株期结合的鉴定方式,鉴定铁岭地区水稻品种(系)35个;其中表现较为抗病的材料有:铁8711,开原7号,铁188,开9725,铁8958,开9909等。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发生动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2003年在吉林省各地田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82个有效单孢菌株,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19个中国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D1和ZF1;用吉林鉴别品种鉴定出53个吉林小种,其中优势小种为J46.7,其次是J56.7和J2.0。同去年相比吉林小种的优势小种无变化,但侵染频率下降,中国小种的优势种群由ZD群变成ZE群,两者的频率差距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不同稻作类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2-1994年应用我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92年采集分离的早,中,晚稻作类型共226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34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15为优势小中,鉴定结果表明,早,中,晚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着差异,早稻ZB15为优热势小种,中稻ZB1为优势小种,晚稻ZC15为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稻瘟病菌株生理小种的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菌研究是探索变异稻瘟病发生规律和确定防治策略的基础性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02~2003年测定了53个单孢菌株致病类型,测定出湖北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为5群27个小种,生理小种群多为籼型小种群,其中以ZA群为主,并分析了各生理小种在地区、寄主品种上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28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瘟和穗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至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8.
比较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RGL)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水稻品种RGL均能吸附结合,这种结合不表现品种特异性。水稻品种262RGL与对该品种有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_63、ZB_(31)、ZC_(15)、ZD_3、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均可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研究表明品种262RGL与稻瘟病菌菌丝接触或结合后,并不影响其菌丝伸长。RGL能抑制具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但是对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抑制作用很小。RGL对分生孢子中部细胞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品种RGL对某些生理小种分生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02~2005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5年在吉林省内各稻作区采集332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出306个有效单孢菌株,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为7群29个小种,优势种群为ZD群和ZE群,其次是ZG群和ZF群;优势小种为ZG1、ZE1和ZF1。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以粳型小种为主,粳型优势种群之间的差距不显著,优势小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出现频率不同,强毒小种主要分布在吉林、通化地区,这也是该地区历年病害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菌种群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属了7群10个小种的24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不同抗性类型品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小种的相对寄生适合度明显地受到水稻品种的抗性类型的影响,13个单基因粳稻人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是ZA、ZD、ZE和ZB群小种,而对灿,粳稻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则分别是ZB、ZC和ZD、ZA、ZE群小种,同时,研究表明稻瘟病菌小种异质性对相对寄生适合度的评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