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讨新优树种纳塔栎在城市绿地中的秋季表现,选择城区内的纳塔栎植株为研究对象,记录植物秋季叶色变化的过程,同时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含量进行测定,从叶片色素、气候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纳塔栎在城区绿地中的秋季变色期约为30天;叶绿素a和花青素含量的高低决定着叶色;平均温度对叶色变化影响最大,并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青素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温度(X1)和花青素(X2)含量之间的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为X2=39.184077/[1+EXP(-7.317131+0.734963X1)],相关系数为0.9523(P<0.001),通过平均温度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纳塔栎秋色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贵州紫苏资源收集以及叶色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调查贵州地区紫苏资源的多样性,研究紫苏叶色性状的差异及成因,收集并种植贵州地方栽培及野生紫苏资源53份,调查苗期叶片颜色性状,并测定其花青素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贵州地方紫苏资源叶色有面绿背紫、全绿、全红(紫)等多种性状。全红(紫)紫苏花青素含量较高,叶绿素含量较低;绿色紫苏则相反。不同紫苏材料间,花青素含量差异最高可达到60倍,叶绿素含量差异最高在3倍左右。但是,其中有2个材料同时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及花青素含量。叶片中花青素与叶绿素含量差异,导致贵州地方紫苏资源叶色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该工作为紫苏资源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半年生翠云草盆栽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遮荫处理对翠云草叶色变化的影响。试验设置全光照R0(透光率100%NS)、一层遮荫R1(38%NS)、二层遮荫R2(20%NS)、三层遮荫R3(16%NS)和四层遮荫R4(10%NS)共5个处理。处理3个月后,比较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苯丙氨酸解氨酶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叶绿素含量在3层遮荫处理下最高,叶片表现出特殊的蓝绿色;全光照下,叶绿素含量和花色素苷含量均最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说明叶片受到强光胁迫,是类胡萝卜素而不是花色素苷取代了那部分被破坏的叶绿素,因此叶片表现出红色。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遮荫处理对翠云草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影响极显著,对花色素苷含量影响显著,而对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不显著。掌握翠云草叶色在不同遮荫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在园林中根据景观需要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别具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4.
紫叶加拿大紫荆叶色表达期相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叶加拿大紫荆(Cercis canadensis ‘Forest pansy’)为试材,研究其在山东地区叶色表达期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与可溶性糖等叶色相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叶色表达期,随着天数的增加,花青苷含量总体呈下降的“M”型趋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无规律的多峰曲线;叶片中叶绿素(r=-0.681**)、类胡萝卜素(r=-0.757**)与花青苷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与花青苷含量不相关;叶绿素和花青苷含量呈对数曲线关系,类胡萝卜素与花青苷含量呈指数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5.
草莓抗白粉病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研究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选取5种对白粉病抗性不同的草莓品种为试材,测定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草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POD、PAL、PPO活性随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增强而增加,SOD活性随品种抗白粉病能力增强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增强无明显变化规律。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品种供试材料的叶绿素含量、PPO活性、PAL活性差异极显著,可以用叶绿素含量、PPO活性、PAL活性这些生理生化指标来衡量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强弱。  相似文献   

6.
以3个红叶山茶品种‘红叶黑魔法’、‘黑魔法’和‘黑蛋石’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叶片不同发育阶段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花青苷含量及叶色参数L~*、a~*、b~*值,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叶色参数与叶片色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先,3个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同一发育阶段的色素含量相近。‘红叶黑魔法’和‘黑蛋石’叶片总花青苷含量在新叶展开10 d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极显著下降,而‘黑魔法’叶片的花青苷含量则变化不大。其次,从色素比值来看,在新叶展开10 d时,花青苷的所占比值最大,‘红叶黑魔法’和‘黑蛋石’的花青苷比值分别达到87.88%和79.08%,极显著地高于叶绿素所占比值。到50 d时,花青苷比值下降至31.74%和23.68%,且3个品种花青苷含量相近,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比例则显著增加,这一结果较好地解释了这3个品种叶片的呈色变化,说明花青苷含量及其各种色素含量的比例变化是导致红叶山茶叶色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3个品种的a*值均与花青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呈负相关,a~*值可作为描述红叶山茶品种叶色变化的代表性参数。  相似文献   

7.
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了大穗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品种济南17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程度弱光响应的差异,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理论依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分别对两品种进行25%(S1)、50%(S2)和90%(S3)的弱光处理,以正常光照(S0)为对照。结果表明,S1和S2处理提高了小麦灌浆期内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而S3处理提高了花后0~6 d旗叶叶绿素含量和Fv/Fm,之后显著低于对照;随弱光程度增强旗叶花后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升高,而叶绿素a/b比降低。S2和S3处理显著抑制了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而S1处理增强了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小麦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同处理条件下,与泰农18相比,济南17的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系统II (PSII)活性较强,同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较慢,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使叶片功能免受破坏,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75%光照条件下(S1)的小麦抗氧化酶具有较高活性,叶片膜脂化程度低,抗逆性较强,旗叶Pn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多穗型品种比大穗型品种更能适应黄淮麦区小麦生育后期光照不足的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8.
嫁接西瓜植株的生理特性及其抗枯萎病能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以能抗瓜类枯萎病的黑籽南瓜、西葫芦和瓠瓜为砧木嫁接西瓜,嫁接后的西瓜植株表现光合作用速率和根系吸收面积增加;叶片中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增加,水势降低,根系和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根系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元宝枫无性系秋季叶片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不同表现型无性系叶片呈色机理,以3个不同叶变色类型的(绿、红、黄)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的无性系(G-绿、R-红、Y-黄)植株为试验材料,于2011年10月19日—11月11日叶片转色期间分别测定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的叶片在转色前存在较低含量花色素苷,叶片转红是大量合成花色素苷的结果,元宝枫无性系叶片颜色与花色素苷和各色素比例有关,叶片呈色不同主要由基因型决定。不同无性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性系R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花色素苷的合成可能受高可溶性糖含量的诱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穿龙薯蓣叶部形态与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山西省2个种源地的穿龙薯蓣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种叶部的形态多样性,测定不同形态叶片的叶绿素与光合产物含量,研究叶部形态与叶绿素及光合产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穿龙薯蓣是一个叶形态多型性的种。穿龙薯蓣存在长叶型与宽叶型2种类型,其中,长叶型占80%以上;叶色有深绿色与浅绿色的明显区分,深绿色叶片多为厚纸质,浅绿色叶片多为薄纸质,叶2~6裂,叶张角间于40°~70°。2个种源地之间的叶形态差异不显著,但叶部各形态指标间相关性明显。叶型与叶绿素、光合产物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叶色与叶绿素、光合产物含量相关性显著,深绿色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产物含量的均值均高于浅绿色叶片;5裂和2裂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2裂的叶片光合产物含量较高;叶张角与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还原糖含量相关性显著,含量的整体变化趋势是:随叶张角的增大,光合产物含量增加。穿龙薯蓣筛选种质资源时,可首选叶片深绿色、叶裂为2裂、叶张角大的植株。研究结果可为穿龙薯蓣的良种选育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遮光对辣椒果实中辣椒素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在辣椒的定植期、花期、绿熟期、红熟期进行遮光处理,对辣椒素含量及其代谢中相关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熟期遮光处理辣椒素含量最高,其次是花期遮光、定植期遮光、红熟期遮光,对照的含量最低。绿熟期遮光处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最高,花期和定植期遮光次之,再次是对照和红熟期遮光。过氧化物氧化酶(POD)活性,红熟期和定植期遮光最高,其次是对照和花期遮光,绿熟期遮光最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对照和红熟期遮光较高,定植期和花期遮光次之,绿熟期遮光最低。由此表明,遮光增加了辣椒素含量,绿熟期遮光效果较好。辣椒素含量高时,PAL活性高,但POD和PPO活性低,表明辣椒素含量与三种酶的活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羽衣甘蓝生长期色素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彩叶植物羽衣甘蓝彩色形成机理的探索,以12个羽衣甘蓝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内叶(变色叶)、外叶(非变色叶)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苷含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外叶的叶绿素a、b及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观赏期外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至抽薹期‘名古屋红’叶绿素总量仅占幼苗期的65.7%。内叶叶绿素总量下降幅度大于外叶,降幅最大的是‘名古屋白’,观赏期含量比幼苗期降低了96.1%。内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内叶的叶绿素a/b比值和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比值均高于外叶。品种间色素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幼苗期和观赏期,‘名古屋红’的外叶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粉鹤’最低。幼苗期品种间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大,而其他时期则存在显著差异。所有羽衣甘蓝品种在幼苗期均未检测到花青苷,观赏期和抽薹期只有紫色品种的内叶检测到花青苷。花青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红鹤’、‘大阪红’、‘桃鹤’、‘名古屋红’、‘红寿’、‘红鸥’、‘粉鹤’。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南果梨花青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以南果梨树为试材,在不同的施肥处理下,研究了南果梨花青素含量与PAL活性的关系及施肥对南果梨花青素含量及PAL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果梨整个生育时期,PAL活性的变化与花青素的合成都有两次高峰,但它们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施肥处理对花青素含量及PAL活性的影响极其显著,施高量钾、铁肥和不施氮、磷有利于花青素含量的增加和PAL活性的提高,中量施肥水平对花青素含量及PAL活性都表现出了较好的调控效果,其花青素含量及PAL活性分别为48.95nmol/g和19.72 U/(g?h),虽然花青素含量与PAL活性低于高量钾处理,但它们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栎属4个树种秋冬叶色与生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栎类树种秋冬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生理机制,以栎属4个树种——鲜红栎(Quercus coccinea)、纳塔栎(Quercus nuttallii)、沈氏栎(Quercus shumardi)、针栎(Quercus palustris)为试材,测定其秋冬转色期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3种色素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鲜红栎和沈氏栎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他2个树种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变化趋势前中期较为平缓,后期迅速下降;鲜红栎的可溶性糖含量为单峰曲线,其他3个树种呈双峰曲线,与花色素苷相关性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三七地上茎积累花色苷对其抗寒性的效应。研究了冰水模拟低温胁迫下三七一年生紫、绿地上茎植株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比活力。结果表明,在冰水模拟低温胁迫下,紫、绿地上茎植株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比活力及绿地上茎植株叶片的MDA含量均上升,紫、绿茎植株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及紫茎植株叶片的MDA含量均下降,且紫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比活力的升幅及绿茎叶片POD和SOD比活力的降幅均更大;在冰水处理结束时,紫茎植株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和SOD的比活力均高于绿茎的,但CAT比活力和MDA含量略低于绿茎的。但是,紫、绿茎植株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和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比活力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三七地上茎积累花色苷利于其抗寒。  相似文献   

16.
叶霉菌粗毒素对番茄幼苗防御酶及活性氧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茄不同抗性品种的幼苗为材料,采用浸渍法研究了低浓度的叶霉菌粗毒素对番茄叶片防御酶(SOD 、POD 、PAL)活性及活性氧(O_2~-和H_2O_2)的诱导作用,为探讨病菌毒素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番茄经叶霉菌粗毒素诱导后,抗、感品种叶片的SOD活性下降,但抗病品种的下降比率小,且比感病品种具有较高的酶活性;抗、感品种的POD活性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二者间的酶活性变化差异不大; 抗、感品种PAL活性均升高,但抗病品种增加更快,且增加比率高于感病品种;抗、感品种的O_2~-产率和H_2O_2含量的变化呈增加趋势,抗病品种的增加比率均高于感病品种,且增加峰值出现早.说明叶霉菌粗毒素诱导的番茄体内防御酶和活性氧变化与番茄抗叶霉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