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环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规划生态足迹环评模型改进的建议,设计了评价技术路线,得出了生态足迹模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的启示,展望了新一轮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成效。  相似文献   

2.
以阜新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研究了多级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根据矿业城市的特点,结合阜新市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实际需要,对阜新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识别,归纳出总体规划方案中涉及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主题,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规划中各个环境主题对环境影响的贡献,以区域性本底背景及科学的研究判断标准为依据,确定了评价标准,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环境影响级别特征值为1.941,阜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II级,其规划方案可能对环境造成比较小的影响。自然环境保护对环境影响最大,为了减缓环境影响应从自然环境着手,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工作。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起源和内涵,以六安市裕安区为例,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重大项目等方面预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即将开展的新一轮空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泽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207-209
阐述规划环境影响的概念、起源、发展以及近年来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结合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及环境特点,论述了开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并以巢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环评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识别,确定了主要环境影响识别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巢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应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方法"和"我国平均状态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单价表"等研究成果,并通过地类转换,估算出乳源瑶族自治县2005年和2020年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同时结合新一轮规划修编的方案,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乳源瑶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规划修编方案具有积极正面作用,规划到2020年乳源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38.0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4 184万元。此评价方法直观、实用、可行,能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鎏  黄云  高德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48-2349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实证研究,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依据.构建了乐山市峨边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预测指标值分级标准,得出峨边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根据县级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PSR框架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选择指数法来进行评价,通过对研究区的数据采集,对研究区的基期年和2010、2020两个目标年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评价得知,该规划方案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综述国内外战略影响评价相关研究出发,总结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初步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9.
南通市“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环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规划环评技术导则的思路和内容,对南通市“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环评进行了研究。着重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能源规划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规划调整建议以及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通过采取一系列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力求使各项污染指标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展开,为了评价改变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的环境影响,以忻州市为例,探讨了环境敏感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利用生态功能敏感地、水源敏感地、污染影响敏感地、优质农田敏感地以及煤矿塌陷敏感地五类环境敏感分类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并进一步明确其空间分布范围。通过分析评价忻州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重大工程用地空间布局与环境敏感区的协调性,提出规划可能对生态与环境造成的影响。协调土地生态功能分区和环境敏感地关系,为忻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控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规划环评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连云港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对2000~2009年连云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4139提高到0.6069,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看,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土地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土地生态安全现状有所恶化;随着投入的增加,响应系统安全状况有逐步上升趋势。耕地面积比重、城市化水平、单位耕地农机动力、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对连云港土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发育典型黔南平塘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13年三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3S"技术手段,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对研究区不同研究时期土地利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平塘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综合指标从2000年的24.819上升到2013年75.181,主要由于平塘县生态本底极其脆弱敏感,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大规模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生态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3.
为了用硅藻指数评价太子河的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12年5月对太子河河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森林用地、森林耕作用地、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下的38个采样点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应用6项硅藻指数(硅藻生物指数IBD、硅藻属指数IDG、特定污染敏感指数IPS、欧盟硅藻指数CEE、硅藻营养化指数TDI和戴斯指数DESCY)对太子河的水生态环境进行健康评估。结果表明:MRPP结果显示,太子河流域4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P0.05);太子河流域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96、0.72和18,物种密度为7.83×106cells/cm2;根据相关分析显示,硅藻指数之间、硅藻指数与水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根据K-S检验,6项硅藻指数均符合正态分布;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分析,D-IBI与IBD、IPS、IDG、CEE、TDI、DESCY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5),表明6项硅藻指数在太子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用硅藻指数评价太子河流域的结果显示,太子河上游地区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好,中游地区水生态健康状况一般,下游地区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4.
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璠  冉瑞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3037-3040
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分别对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与指标层进行确权,利用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对南充市2004~2009年土地生态安全的发展动态进行横向评价与分析,并且利用协调度模型对该区域2009年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协调度与潜力度,从而对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纵向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9年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南充市土地生态安全系统还处于不太协调的状态,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5.
刘飞跃  万哨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88-5790,5809
依据1999~2008年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数据,对所选取的逆向指标运用倒数法进行正向化处理,采用指数法对所选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年为单位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1999~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度相关数据FB;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实用性、动态性原则,建立了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评价模型计算出吉安市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安全指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安全指数、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度4个参数;通过分析得出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度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上升趋势减缓,同时得出吉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安全度值为0.645,仅仅处于弱度安全区域,需要加强监控和维护。  相似文献   

16.
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频度分析法筛选指标,应用AHP-Delphi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上海市青浦区2020年的规划目标确定了一些基准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青浦区生态用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生态用地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评价等级处于Ⅲ级,具有很大的建设优化潜力,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文中的分析指标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调查研究及层次分析方法,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研究对象,从土地资源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3个方面构建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2005-2011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安全.结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促进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土地整理工作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经验。【方法】参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标准,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环境4个生态要素中,选取了11个指标构成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构建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物元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显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等级为“较好”,较土地整理前的“一般”等级有很大提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水量供需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得到提升,水土流失得以控制,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中低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系统抗灾能力增强。【结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物元分析模型在用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沛县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数据及规划数据为依据,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沛县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测算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沛县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2005年为0.549 3,2010年为1.541 4,2020年为2.036 2,指数值明显增加,说明通过对沛县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得到了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对2013年山东省各地市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包括“较安全”、“临界安全”和“较不安全”,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的规律;(2)影响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土地产出率、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经济密度、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