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2013年11月(秋)和2014年2月(冬)、5月(春)、8月(夏)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调查所获大型底栖藻类数据,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将调查数据整理并录入到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系统,使用Arc GIS软件绘制南麂列岛潮间带调查断面分布图、藻类生物量分布图和调查断面藻类多样性指数专题图。使用Arc GIS软件进行距离分析和地形分析,并分别结合藻类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断面与南麂岛之间的距离和调查断面春季生物量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而与生物多样性指数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除在10°~20°坡度范围内调查断面的生物量异常外,生物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藻类的群落结构随着坡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就全年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生物量而言,阴坡坡向藻类生物量阳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半阳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半阴坡坡向藻类生物量,并且不同坡向的大型底栖藻类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我国沿海岛屿归化的中国水仙的形态变异,探讨中国水仙在地理隔离状态下的遗传及其浙江南麂岛产水仙的分类地位。[方法]采用居群取样法采集8个居群的野生样品和2个居群栽培样品,并对其进行形态测量。然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19.0以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福建平潭、上海崇明、浙江舟山和南麂4个岛屿8个居群的水仙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它们之间发生了一定的形态变异;南麂列岛上的水仙高矮2个类型是环境差异引起的环境饰变;南麂产水仙仍然属于多花水仙的变种——中国水仙;南麂产的中国水仙具有植株小、花朵大的特点,且其种群规模较小,资源数量极其有限。[结论]南麂产的中国水仙是一种珍稀遗传资源,应当予以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3.
利用温州市南麂岛自动气象站2005-2011年4-11月的逐日24 h温度、相对湿度、2 min风速资料,采用模糊评判方法,从单因素和综合分析两方面比较南麂岛旅游季节(4-11月)气候舒适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单因素舒适度方面考虑,温度上南麂岛6月最为舒适,7月和9月较舒适等级以上出现频率相近,舒适程度较高,4月和11月最差。湿度上10月最为舒适,11月舒适度稍差,其次为4月,其余月份不舒适等级均较高。风速上各月出现不舒适频率均较高,其中4月最为舒适,10月不舒适出现最高,其余月份舒适度等级频率分布情况类似。运用模糊评判方法算出南麂岛旅游季节气候综合舒适度,得出舒适度排序为:7月>9月>6月>10月>8月>4月/11月>5月,其中6月出现很舒适频率最高,7月不舒适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4.
于2019年5月、8月、12月和2020年3月对南麂海域的环境(海水和沉积物)进行调查,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法对水环境进行评价,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麂海域海水水质除无机氮(DIN)外,其余参数基本能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南麂海域海水水质除2019年12月各层A值较其他略高外,其他监测时间水质状况较好.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处于贫营养水平(NQI<2).表层沉积物除铜(Cu)和铬(Cr)外,其余参数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环境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状态(Eij<30,RI<100).  相似文献   

5.
武文 《新农村》2011,(10):44
南麂岛,别名海山,古代写作"南己山",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海面,隶属温州市平阳县。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我国首批五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1998年12月又成为我国目前惟一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嵊泗列岛东部的马鞍列岛,嵊山岛和枸杞岛这两座岛屿各具特色,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从两岛的渔业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式进行比较展开。鉴于两岛之间已形成嵊泗枸杞景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感受渔港风情和渔村民俗,欣赏悬崖峭壁和海上牧场。随着两者联系更加紧密,共同保护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从提升游客体验质量,同时提高目的地居民收益角度出发,梳理了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的旅游容量指标:乡村旅游生态容量、心理容量、经济容量等,并提出了提升乡村旅游容量的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楼观台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旅游空间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心理容量4个因素,对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通过对比发现楼观台森林公园游客接待量远小于理论旅游环境容量,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华山风景区为研究区域,着重分析了华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容量、社会心理容量、旅游设施容量和生态环境容量,采用“最低因子定律”,将上述容量中最小的容量值定为华山风景区的旅游容量;最后,结合华山风景区历年接待的游客人数对旅游容量做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景区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合理控制湿地公园旅游者数量是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指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在不损害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确保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的前提下,旅游地接待旅游人数的最大值。本文综合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旅游心理容量五个因素,对下渚湖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并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开始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但是少有人研究特定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对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香  刘旭玲  王世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86-15889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新疆2003~2008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新疆2003~2008年的旅游生态足迹及旅游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资源承载力评价理论,从空间资源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社会心理承载力4个方面对东极岛旅游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东极岛旅游发展建议:完善硬件条件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丰富旅游项目,提高空间资源承载力;加强淡季旅游开发,提高旅游资源利用强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分析评价方法,对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空间承载力、设施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综合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最佳日游客容量为6 238人,合理的年游客容量为112.28万人次/a。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的现状年、日游客接待量均处于适载状态,逢"假日旅游"高峰期却会出现游客流量严重超载。针对该旅游风景区游客接待状况及其旅游业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农业大国和农业古国,拥有类型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资源空间承载力、设施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五个层面构建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村——龙现村进行具体的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具体层面来看,龙现村的资源空间承载力为413~723人·d-1;设施承载力为300人·d-1,体现在可接待住宿设施数量相对较少、容纳游客数量较为有限;社会环境承载力为2 947人·d-1;生态环境承载力为4 800人·d-1;社会经济承载力方面因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未产生限制。总体来看,当前龙现村旅游承载力水平相对较高,旅游活动在可承载范围内。虽然设施承载力相对较弱,但该层面并未成为限制性因素,仍可支持当地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理论,分析了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主要参考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基本空间标准,用面积法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空间合理容量进行了估算,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提高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的方法,提出了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潜水旅游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潜水活动曾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价值高且对珊瑚礁影响较小的生态旅游项目,但随着潜水旅游逐渐盛行,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潜水区的珊瑚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些热门潜水旅游区每年接纳的游客数量甚至远超出珊瑚礁的生态承受极限.笔者对与珊瑚礁生态系统与潜水旅游承载能力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潜水活动影响珊瑚礁的...  相似文献   

18.
结合静态与动态的模型研究方法,从旅游环境容量角度入手,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从资源空间容量、经济承载容量、心理容量3个方面全面评估乌镇景区环境容量,计算出资源空间容量值为7 200人/d,经济承载容量值为6 914人/d,心理容量值尚未饱和,提出西栅景区游客合理容量为6 914人/d。在此基础上,针对景区存在的容量过载现象提出整合现有资源,增强景点间有机联系,调整景区内住宿结构分配,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加强相关部门调控手段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