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5年12月初,祁丰乡黄草坝村后山地区牧户包xx,放牧的成年母牦牛发生以咀嚼吞咽及运动中枢神经麻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牧户位于祁丰乡后山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连日来气候寒冷、骤变、营养缺乏,致使牦牛抗病能力下降。12月3日,放牧员发现自己的3头成年母牦牛死亡在草场上,还有几头成年母牦牛出现异常情况。至12月20日,该牧户饲养牦牛110头,其中成年母牦牛58头,相继发病9头,发病率8.18%,陆续死亡9头,致死率100%,症状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对复壮牦牛与家牦牛进行了生长发育和屠宰对比测定,结果表明:野血牦牛的生长发育和屠宰测定值均高于家牦牛,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在不改变现有牦牛饲养条件的情况下,以导入野血牦牛血液来更新复壮家牦牛群是提高其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无角牦牛屠宰性状和肉品质的测定,为无角牦牛新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8月龄和30月龄的无角牦牛,进行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测定。[结果]18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1.95%和48.53%,30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0.28%和49.68%。与其他地方牦牛品种相比,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屠宰率和产肉性能。[结论]利用当地牦牛品种为母本培育的无角牦牛在产肉性能方面具有较高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甘孜州新龙县拉日玛牦牛地方类群的遗传资源特性,试验采用屠宰及相关性能指标测定方法,对拉日玛牦牛各组织、器官及生产性状指标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拉日玛公牦牛的宰前质量、头质量、心脏质量、肝脏质量、肺脏质量、瘤胃质量、网胃质量、胴体长、胴体质量、眼肌面积等指标大于母牦牛,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公牦牛的蹄质量、净骨质量大于母牦牛,并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拉日玛牦牛是属于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良好的优质地方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5.
牦牛是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也是牧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学以及经济学地位。长期以来,牦牛面临着生产性能不断下降的现状,若营养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则牦牛的产肉以及产奶量非常低。因此,在养殖牦牛时,应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育、开发以及利用,做好牦牛的饲养管理与培育工作,这样才能使牦牛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本文针对牧区牦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牦牛养殖中不同的营养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6.
对牦牛繁殖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喂养者适时调整对牦牛的管理,从而在对其进行饲养时保持科学性。我国不少学者也对牦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做出探究,从而为提高牦牛繁殖性能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为此本文对关于影响补给和母体泌乳,日常饲养等各方面对牦牛性能影响,以及提升牦牛繁殖性能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探究科学性牦牛饲养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对天祝抓喜秀龙草原南泥沟生产队白牦牛体表被毛经济区划的观察分析,以及对产毛性能的测定,认为以往生产中用全毛量的指标评定产毛性能不准确,初步提出用尾毛和裙毛长度、毛量指标来评定白牦牛的产毛性能,以适应当地白牦牛选育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牦牛作为西藏地区典型的特色农产品,也是西藏高寒地区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藏地区的牦牛饲养管理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放牧模式——靠天逐水草,加之生态环境、农牧民生产养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西藏地区牦牛的饲养管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西藏地区牦牛的饲养管理研究,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对于促进牦牛养殖业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推动西藏农牧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基于此,通过分析西藏地区牦牛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西藏地区牦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牦牛(Bos Grunniens)是四川西北高寒草地牧养的主要畜种。据资料,四川省常年饲养量大约为410万头。在牦牛牧养区域,因地形环境的局部差异,自然形成两个不同生态型牦牛种群,即青藏高原型牦牛和横断高山型牦牛。前者的代表种群是"麦洼牦牛",后者的代表种群是"九龙牦牛"。而近年调查发现,四川省的金川县境内尚自然繁衍生息一个具有15对肋骨的金川牦牛种群。15对肋骨的金川牦牛较14对肋骨的牦牛产肉量、产奶量及自然繁殖率等经济性能都高,且抗逆性也优于14对肋骨牦牛。为了加速这一优良牦牛种群在川西北草地的推广、饲养或更好地保持特有的15对肋骨牦牛的遗传种质资源,本文根据金川牦牛分布区域的自然状况,结合现代家畜饲养中总结的经验,提出几点具体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牦牛是青海地区的主要畜种之一,其对牧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收入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牦牛饲养管理期间,做好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能有效提升牦牛生产性能,实现牦牛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对牦牛饲养管理及常见疫病防治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昌台牦牛的产肉性能,了解昌台牦牛种质资源特性,对8头(5公3母)成年昌台牦牛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表明,成年昌台公、母牦牛宰前重分别为364.32、266.83 kg,差异极显著(P0.01);胴体重分别为186.60、125.67 kg,差异极显著(P0.01);净骨重分别为39.74、25.00 kg,差异极显著(P0.01);净肉重分别为147.84、100.83 kg,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分别为51.15%、49.34%,差异显著(P0.05);净肉率分别为40.54%、37.66%,差异显著(P0.05);胴体产肉率分别为79.29%、80.24%,差异不显著(P0.05);骨肉比分别为1∶3.73、1∶4.03,差异极显著(P0.01)。昌台牦牛生长发育性能较好,产肉性能潜力大,应当进一步挖掘选育,加快其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经全哺乳饲养后,2.5岁及3.5岁麦洼公犊牦牛的生长发育及肉质特性。对2.5及3.5岁麦洼公犊牦牛进行屠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5岁和3.5岁犊牦牛的宰前重、体高和体斜长存在极显著差异,管围具有显著差异,而胸围无显著差异。头、蹄、皮重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而生殖器睾丸重无显著差异。心脏、肝脏和肾脏重具有极显著差异,肺脏重具有显著差异,而脾脏无显著差异。2.5岁和3.5岁犊牦牛的胴体重、净骨重、净肉重、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和骨肉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眼肌面积具有显著差异,而屠宰率无显著差异。全哺乳方式对2.5岁及3.5岁犊牦牛,生长发育补充效果明显,均有较高的宰前重,且产肉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昌台牦牛的产肉性能,了解昌台牦牛种质资源特性,对8头(5公3母)成年昌台牦牛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表明,成年昌台公、母牦牛宰前重分别为364.32、266.83 kg,差异极显著(P<0.01);胴体重分别为186.60、125.67 kg,差异极显著(P<0.01);净骨重分别为39.74、25.00 kg,差异极显著(P<0.01);净肉重分别为147.84、100.83 kg,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分别为51.15%、49.34%,差异显著(P<0.05);净肉率分别为40.54%、37.66%,差异显著(P<0.05);胴体产肉率分别为79.29%、80.24%,差异不显著(P>0.05);骨肉比分别为1∶3.73、1:4.03,差异极显著(P<0.01).昌台牦牛生长发育性能较好,产肉性能潜力大,应当进一步挖掘选育,加快其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舍饲对牦牛(Bos mutus)的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其营养成分的影响,随机选择了4.5岁体况中等的金川公牦牛6头和公犏牛3头,分为舍饲牦牛、舍饲犏牛和放牧牦牛组,进行对比测定3个组的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其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在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肉骨比等方面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但与舍饲犏牛在胴体重、肉骨比等指标上无显著差异,二者增重效果差异不大;舍饲方式对牦牛肌肉系水力的影响有限,但是显著地改善了牦牛的肌肉嫩度,提高了其熟肉率,有利于牦牛肉下游加工制品的生产。同时牦牛肉各项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3个组间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含量相差不大,即短期舍饲对牦牛肉的营养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昌台牦牛的产肉性能,了解昌台牦牛种质资源特性,对8头(5公3母)成年昌台牦牛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表明,成年昌台公、母牦牛宰前重分别为364.32、266.83 kg,差异极显著(P0.01);胴体重分别为186.60、125.67 kg,差异极显著(P0.01);净骨重分别为39.74、25.00 kg,差异极显著(P0.01);净肉重分别为147.84、100.83 kg,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分别为51.15%、49.34%,差异显著(P0.05);净肉率分别为40.54%、37.66%,差异显著(P0.05);胴体产肉率分别为79.29%、80.24%,差异不显著(P0.05);骨肉比分别为1∶3.73、1∶4.03,差异极显著(P0.01)。昌台牦牛生长发育性能较好,产肉性能潜力大,应当进一步挖掘选育,加快其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牦牛的生理指标,反映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对其常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林芝地区成年牦牛的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初步建立牦牛的生理指标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参考值,为今后加强牦牛的饲养管理、疾病诊断及杂交繁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藏当雄牦牛品种形成与发展,生态条件,外形特征,种群结构,生产性能,饲养管理等研究,结果发现,当雄牦牛形成历史悠久,具有毛,奶,肉等多种用途,与其他牦牛特别是西藏其他品种牦牛相比生产性能高,畜产品质好,遗传稳定,耐粗饲,适应高寒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粗放的饲养管理,这是目前国内外其它牦牛品种无法替代的优良种质,属于珍贵的地方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在忻州市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共实施5个县(市、区)的11个奶牛养殖场,涉及存栏牛8184头,其中产奶牛4243头,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奶牛3493头,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技术推广背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奶牛场个体牛和牛群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依据科学手段适时调整奶牛场饲养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奶牛生产潜力,达到奶牛场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DHI技术是奶牛场管理和牛群品质提升的基础。通过对DHI技术报告层层剖析,使问题得以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护帕里牦牛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对帕里牦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保护现状、饲养管理、生产性能、日常防疫、草场资源、品种保护与推广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帕里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困难,提出了帕里牦牛种质资源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究不同水平过瘤胃赖氨酸(RPLys)和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泌乳牦牛生产性能及乳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尺、体质量相近的健康的泌乳牦牛40头,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RPLys和RPMet组成混合氨基酸5,10,15 g/(d·头)进行饲喂,试验的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42 d.分别于饲喂起始与结束时,测定泌乳牦牛体尺指标、生长性能、产奶量、乳成分及乳中的氨基酸成分.[结果]1)日粮中添加10 g/(d·头)过瘤胃氨基酸,能够提升泌乳牦牛胸围和体驱指数(P<0.05),对体高、体斜长、管围、体长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2)日粮中添加10 g/(d·头)过瘤胃氨基酸,能够提升泌乳牦牛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并降低料重比(P<0.05),对末质量、采食量及肥度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3)日粮中添加10 g/(d·头)过瘤胃氨基酸,能够提升泌乳牦牛乳蛋白含量(P<0.05),对产奶量、乳脂率、乳糖、总固形物影响不显著(P>0.05).4)日粮中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泌乳牦牛乳中的氨基酸成分无影响(P>0.05).[结论]在泌乳牦牛日粮中添加RPLys和RPMet进行饲喂,能够显著提升泌乳牦牛的生产性能和乳成分,最佳添加量为10 g/(d·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