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有效解决陕西关中地区耕地撂荒问题,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以横贯关中平原东西部的带状区域作为研究区,采用撂荒率、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撂荒耕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撂荒耕地以旱地为主,整体撂荒率不高,但撂荒率在持续上升;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千阳县、陇县和凤翔县。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核密度中高密度区和高密度区;高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东北部丘陵和千阳县北部山地区,中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千阳县和凤翔县,中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陇县,低密度区在各县均有分布。研究区撂荒耕地存在空间集聚性,撂荒耕地冷点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大荔县、蒲城县和富平县,冷点较低集聚区分布在中部各县,热点较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凤翔县,热点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陇县和千阳县。可通过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制定相关助农、利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等措施解决关中平原耕地撂荒问题。  相似文献   

2.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山、塬、梁、峁、沟谷、河川均有分布,西部和北部是广阔的山区,中部和东部是地势起伏不平的沟原相间的残原区,南部是地势较平的台原区。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8.9-12.3℃,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生空间”的新概念,以此为基础分析四川省2000—2018年三生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分布较少,其扩大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及自贡市中部等地区,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成都中部、雅安西南部等地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各市城镇地区,尤以成都市最为集中,其扩大区域主要在四川省中东部,呈点状式扩张,成都、德阳等地扩张明显,减少区域零散分布,减少不明显;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及南部地区,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扩大区域主要以点状零散分布于各市,减少区域则集中分布于各市城镇地区,尤以成都中东部、自贡市中部等地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揭示了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提取撂荒耕地信息,结合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多项指数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江县30个乡镇季节性、常年性撂荒地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区域季节性撂荒占撂荒地总面积61.9%,常年性撂荒占撂荒总面积38.1%,且撂荒地类型集中为旱地,水田占比较少;综合空间格局多项指数,形状复杂、面积小、空间上分散的地块易形成季节性撂荒,而常年性撂荒地多为空间分布集中、面积大的地块;地形、灌溉距离、耕作劳动力均是影响撂荒地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测算表明,影响撂荒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斑块面积、地形指数和灌溉距离,其中季节性撂荒与三者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常年性撂荒与三者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撂荒耕地的分布与自身特征存在密切联系,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阳曲县农业用地生产潜力特征及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80、1990、2000和2010年阳曲县生产潜力影像和经济数据,采用ArcGIS 10.4.1将研究区农田生产潜力分类,根据适宜性评价方法,探究1980—2010年研究区农业用地生产潜力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区域适宜性布局.结果表明:阳曲县农业用地生产潜力格局高值区集中在中部,其余分布于南部,西部分布较低,西南部最低.研究区农业用地生产潜力水平演变为整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中心—外围"模式.研究区农业用地适宜用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一般适宜用地仍集中在中部,较不适宜用地呈零散状分布在适宜用地和一般适宜用地的边缘,不适宜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禁止用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  相似文献   

6.
以滇西南地区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Arc 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具体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文献查阅法等方法,对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滇西南传统村落不同时期新建村落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清代、明代、民国、元代以前(建国后)。现存传统村落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中间疏、两头密"的格局特征。整体上,冷热点区为块状分布,圈层式延展,呈"中部冷、南北热"的分布特征。不同时期,该区传统村落的冷、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热点区经历了南部—北部—东部—南部的转移过程,冷点区经历了中部—东部—西部—中部的演变。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域行政建制、道路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适中、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沿线、交通可达性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以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广西县域层面贫困的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依赖性格局,并定量分析了县域层面的贫困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因素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广西县域贫困表现为由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北部——东南部——东北部和南部递减的空间异质性分布。(2)广西县域贫困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高-高贫困区分布于西北部且呈集中式分布。广西县域贫困空间热点分布表现为西北部为贫困热点,东部和南部为冷点。(3)定量分析发现,地形因子、地表因子、气象因子、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经济压力度、经济实力和教育状况是导致广西县域层面贫困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各因素分别从不同角度影响贫困状况。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乃至生态功能区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选取典型红壤丘陵区的江西省兴国县为案例区,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基本原理,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结果表明:① 2005年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所占面积百分比总计70.25%,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为364.57 km2;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53.14%的敏感性观测区存在空间正相关,集中分布于兴国县的西部、南部、中部和北部,另外,46.86%的观测区存在空间负相关,分散在研究区的北部、南部、西部和中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土保持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其在水土流失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90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重庆市的地形起伏度,通过均值变点法确定提取重庆市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为90×90,基于最佳统计单元提取出地形起伏度,然后完成重庆市地形起伏度的分级和制图,最后利用地形起伏度对重庆市水土流失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地形起伏度整体上以大起伏为主,所占比例为42.66%,其次是极大起伏度,比例为30%。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即水土流失程度随地形起伏度的增加而加重,北部大巴山、东部巫山以及南部大娄山区等整体起伏度较大,水力侵蚀以重度以及强烈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西部平行岭谷区及盆周山地地形起伏度则很和缓,水土流失较轻微。由此可见,地形起伏度的分析研究对于区域水土流失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经济林氮磷钾元素调查数据、区划图、经济林分布图等数据,利用3S技术、克里金插值法、重分类和栅格计算方法,对该区域经济林种植土壤氮磷钾元素进行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适宜苹果种植的土壤氮磷钾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中部区域,西北部分区域其值偏高,东南部地区其值偏低;适宜花椒种植的土壤氮磷钾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东部边缘,西部区域其值偏高,南部地区其值偏低;适宜葡萄种植的土壤氮磷钾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地区和西部区域,西部小片区域其值偏高,东部及南部地区其值偏低.麦积区经济林种植土壤氮磷钾施肥没有统一标准,土壤中氮、磷、钾等土壤肥力分布不均衡,应尽快因地制宜的对麦积区经济林栽培进行科学管理和标准规划.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108个县域单元为对象,从粮食生产视角入手构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对2000—2014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并借助ESDA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相对最低但提升幅度较大,纯技术效率总体较低且上升缓慢,规模效率较高并趋于稳定,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要大于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2)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全局自相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相关性愈加显著。(3)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整体上呈现南部优于北部、东部低于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梯度分布格局;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豫北、豫南、信阳等地并有向周边扩散的趋势,冷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地区且呈连续分布态势。结合效率测度值及空间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各区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粮食增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势、地形、植被、气候条件以及地下害虫种类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将辽宁的地下害虫划分为3个区,6个亚区,即东部山区(长白山地亚区、半岛丘陵亚区)、中部平原区(北部波状平原亚区、南部平原亚区)及西部低山丘陵区(风沙亚区、低山丘陵滨海亚区);记述了各亚区的地下害虫种类与组成.  相似文献   

13.
植烟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是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建立植烟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有利于烟叶质量和品质的预测。本文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测定了贺州市晒黄烟区不同植烟土壤的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植烟土壤的养分含量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值呈北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凤凰乡、黄姚镇中部及公会镇西北部土壤pH值较高;公会镇和黄姚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呈北部及西南部高而西部及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而土壤硝态氮含量呈西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樟木林乡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而凤凰乡土壤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空间分布格局表明,研究区东北部凤凰乡东部与公会镇西北部交界处为烟田集中分布区,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相对较低;研究区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呈北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县域乡村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关系。【方法】采用核密度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多尺度视角下对辉县市第三产业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辉县市第三产业高密度区乡村主要位于主城区城关街道及周边乡镇,核密度低值区位于研究区的西南及北部。2)第三产业整体与人口密度表现出空间正相关关系,与坡度、地形起伏度、道路距离、河流距离表现出空间负相关关系。3)第三产业与地形因素的空间识别表现为东南低-低聚集与西北低-高聚集;与道路距离、河流距离主要表现为低-高聚集与低-低聚集;与人口密度表现为低-低聚集与高-高聚集,其中流通部门类聚集面积和扩散规模表现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生活生产类与地形因素的高-高聚集区出现较为明显的聚集现象。4)在0.5 km×0.5 km尺度上,现有产业的分布受人口密度和河流距离的影响,而在1.0 km×1.0 km、1.5 km×1.5 km尺度上人口密度和道路距离对产业分布的驱动力最强。【结论】保持辉县市南部平原地区第三产业平稳发展,加强北部以薄壁镇、上八里镇、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基于GIS平台,使用RUSLE模型,对2015年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5江淮分水岭区域平均侵蚀模数为84.53t/(km2·a).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微度侵蚀的面积占比达97.81%,微度侵蚀总量达259.83×104t·a-1(74.35%),轻度侵蚀总量为56.89×104t·a-1(16.27%);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侵蚀量和侵蚀模数最高,耕地侵蚀量达314.26×104t·a-1(89.92%).(2)侵蚀等级呈现东部、西南部高,中部、北部和西部区域较低,轻度以上的侵蚀主要发生在西南山区、巢湖东南部、滁州市中部、北部、东部区域;(3)土壤侵蚀受地形起伏、坡度、降水量和植被覆盖条件的影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江淮分水岭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地处岩溶槽谷区的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和万山区为研究区,以201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和2019年高分遥感影像为基础,经目视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撂荒耕地数据,运用热点分析揭示撂荒耕地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撂荒耕地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总体撂荒率为17.32%,旱地撂荒率比水田高,分别为23.54%和9.52%。撂荒水田的极热点区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冷点区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撂荒旱地的极热点区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的城乡结合部乡镇,极冷点区和冷点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乡镇。水田和旱地撂荒的驱动因子大致相同,但主次有所差异。水田撂荒的驱动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块面积>距聚落距离>坡度>灌溉距离>交通距离>高程>地块形状指数,旱地撂荒的驱动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距聚落距离>地块面积>坡度>灌溉距离>高程>交通距离>地块形状指数。总体而言,岩溶槽谷区耕地撂荒的主要驱动因子是距聚落距离,说明劳动力析出、农村空心化是影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同时,地块面积、坡度、灌溉距离等也与耕地撂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省主栽作物稳产类型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黑龙江省1949~2012年产量资料,对单产稳产类型进行区划。利用WOFOST作物模型,结合RCP4.5未来情景资料模拟2017~2060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产量,对未来情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进行单产稳产类型区划。结果表明:1949~2012年研究区域水稻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44~0.78,玉米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56~0.77,大豆单产的变异系数为0.26~0.58。未来情景下研究区域三大主栽作物高产稳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高产不稳产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低产稳产区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低产不稳产区分布在北部和中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3年长沙市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韵律测算,分析了长沙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异和形态格局特征,并划分了长沙市124个乡镇形态的地域类型。然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的形态指标体系,选取6种指标,采用SPSS.17软件的快速聚类的方法,将长沙市各乡镇分为7个地域类型。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长沙市乡村聚落集聚密度值由中西部地区向东呈递减式分布。在规模分异上,长沙市乡村聚落呈数量多规模小且差距不大的特征;规模的分布上具有高值集聚随机分布特征,并且主要分布在浏阳市西部地区和宁乡县少数地区。在形态格局上,通过对长沙市东西南北中5条样带的指标测算,发现长沙中部地区的聚落复杂程度高于长沙西部和东部,长沙北部总体低于长沙南部,长沙东部和北部的乡村聚落连接稳定性优于其他地区,长沙东部和南部的乡村聚落的差异性同与其相比较的样带聚落而言都要大,长沙中部和北部的乡村聚落分散指数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辽宁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几十年来统计的辽宁各站资料,对辽宁省各地雷暴日数的时间、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平均雷暴日数辽东山区、辽北和朝阳地区较多,达30 d以上,其他地区多在30 d或以下,大连较少,仅19 d;雷暴集中出现在6~9月,占年雷暴日数的75%以上;近50年辽宁年平均雷暴日数呈略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为1 d/10a;从雷暴日数的空间变化来看,从东部、西部、北部向中部、南部递减。辽宁西北部、东部和北部年均雷暴日数最多,辽宁中部次之,南部沿海地区的雷暴日数最少。  相似文献   

20.
民族聚落的发展,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时代进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选取怒江州独龙江乡的独龙族聚落,探究其分布特征与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独龙族聚落进行核密度分析时,搜索半径10 km最为合理,核密度估计值最大为3.92个/km2;独龙族聚落核密度分布全局Moran′s I=0.6823,表现为空间集聚的态势,分析局部自相关发现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HH集聚型和LL集聚型,HL和LH集聚性极少,HH型集聚集中在中部区域,LL型集聚集中在北部区域;空间计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聚落点分布的因素为地形位指数>道路密度>水系密度,地形位指数和道路密度为正相关,水系密度为负相关。证实了独龙族的聚落分布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