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 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2n=43)。选用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育成了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13份矮败蓝粒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蓝粒矮败不育株占22.1%,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7%.可能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玉米雄性不育系CR7922的选育和恢复性研究初报陈玉库,王金君,姜明月,李明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种所)1989年冬以CRB37为不育基因供体,用7922作父本与其杂交,后又用7922连续回交多代,于1992年育成同名不育系CR7922。通过不同生态...  相似文献   

4.
利用普通小麦与大麦杂交培育小麦新品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普通小麦与大麦杂交,所获杂种经与普通小麦回交,克服了杂种自产不孕,从回后代选出了具有大麦某些特性或超亲性状的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异系等小麦新类型或新品系。以其中的新类型作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杂交,亦培育成功了一些小麦新品系。育成的这上麦新品系分别具有早熟,抗旱,结实性好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推广2亿亩.可增收300亿元。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  相似文献   

6.
以当地育成的小麦抗白粉病材料,对国外筛选的的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及Pmta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RFLP标记即使在遗传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仍可用于Pm2及Pm4a基因的检测及鉴定,研究还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不仅可行,而且还可育成的抗病吕系所携具体抗性基因进行精确鉴定,并可大量减少分菌系或小种接种鉴定时的冗繁程序。  相似文献   

7.
以当地育成的小麦抗白粉病材料,对国外筛选到的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及Pm4a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RFLP标记即使在遗传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仍可用于对Pm2及Pm4a基因的检测及鉴定。研究还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不仅可行,而且还可对育成的抗病品系所携具体抗性基因进行精确鉴定,并可大量减少分菌系或小种接种鉴定时的冗繁程序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R187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然变异选择育成的实用性两系杂交粳稻复系R187,1992-1996年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7001S配组600hm^2以上,杂种试种、示范3700hm^2以上,成为我省应用于生产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  相似文献   

9.
对100个小麦新品种(系)和62个杂交高代品系的抗穗发芽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4个抗穗发芽性不同的白皮小麦品种的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抗穗发芽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抗穗发芽育种,要注意对亲本的抗穗发芽性鉴定与组合选配,根据穗或籽粒发芽率,对杂交后代在早代进行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新品种(系)育成后还要进行鉴定,以诉地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由西北农业大学何蓓如带领的课题组经多年研究.近期创制成适应我国北方光、温条件的小麦光周期敏感雄性不育系和异常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使杂文小麦生产“三系法”简比为“两系法”一。运用“三系法”生产杂交小麦种子,由于不育系和保持系外观相似,繁种共易混和并且由于两个系株高几乎相同,授粉不理想,因而繁种产量低、成本高。该课题组创制的异常温度敏感小麦不育系“A16”,在关中秋播完全雄性不育。而应当地存扬或其他温度较高区域播种则育性可达60%~70%,实现不育系自繁。该课题组创制的光周胡敏感材料“A31”,在幼…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与野燕麦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燕麦与小麦近缘种属直接杂交成功,从杂交后代中育成系列具有兼抗高产优质的普通小麦型资源和品种(系),对小麦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春小麦品种甘春16号系采用花药培养结合后代南并北异地选择技术育成,杂交组合为单357/甘春11号,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应性广,稳产性好;既耐高温天气,抗干热风,又耐阴湿天气;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株型好,叶片构造和分布合理,对当前流行的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免疫。认为亲本选配是利用花培技术能否育成品种的关键,异地培育和选择有利于充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1988年重新配制非抗性亲本阿夫×台湾小麦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7a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相当于苏麦3号或较之更强的小麦新品系,验证了60年代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通过该组合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品种苏麦3号及其姐妹系的育种过程,并对小麦赤霉病超亲抗性的选择效应、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正反交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晋江地区农科所小麦育种研究工作针对本省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种麦损稻的问题,开展育种研究。经过廿多年的努力,先后育成四批、22个小麦品种。1959年开始,从南大2419和抗锈5204的杂交组合中选出敌锈早、长穗早两个品种,比闽晋2号(系选育成)早熟5—6天,产量高出20%,这是我所第一批杂交育成的品种。第二批杂交育成的品种有白芒、抗锈青,其组合都是欧柔与阿夫,1963年杂交,1967年推广;两江  相似文献   

16.
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的杂交种,其产业化推广,将有望为中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正1小麦新品种(系)选择与方法选择永T28系、永1579、永2650、宁春4号作为超高产春小麦新品种(系)进行研究。永T28系使用太谷核不育方法将其聚合杂交育成;永1579使用常规杂交系谱育种方法育成,为北育南繁育成的新品种(系);永2650使用常规杂交系谱育种方法育成,为北育南繁育成的新品种(系);宁春4号是西北地区春小麦的主要培育品种,本研究中将其作为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1993年-1995年对10份V型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观察与测定表明,有9份不育系的不育度为100%,且年际间不育性彻底、稳定,最高异交率可达85%以上,保持系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基本满足V型不育系的要求;并对杂种F1代进行了恢复度的测定,结果在100个杂交组合中,对V型不育系,约有45%的普通小麦可以保持,有55%的普通小麦可以不同程度的恢复其育性,恢复度最高可达98%。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杂交粳稻品质育种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杂交、回交和复交并结合低世代品质鉴定的育种方法,育成了配合力强、F1籽粒充实度好的BT型粳稻不育系“系水-04A”和米质优、恢复力达94.42%的粳型强恢复系“R161”。以此亲本配组的杂交粳稻组合“8优161”不仅产量杂种优势明显,而且米质优良,经农业部中国稻米及制品质量监测中心测定,稻米多数指标达到2000年国家新颁布的优质稻谷标准。研究还表明,在杂交粳稻亲本选育时,不育系应以矮秆、株型优  相似文献   

20.
应用国外冬,春小麦杂交的理论,抗逆的冬小麦新品系84-51379为母本,以优质高蛋白,早熟,热病的澳大利亚春小麦MINTOR为父本,采用穿梭育种,阶梯式程序,育成了丰产,稳产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晋麦64,该品种在1998,1999年的不利气候条件下,2a区试比对照品种晋麦31增产18.05%,而且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达到17.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