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旨在摸清新育成的玉米胞质雄性不育系‘PH6WCcms-LK18’的胞质类型、育性稳定性并得到其恢复系。应用特异引物PCR扩增鉴定不育系‘PH6WCcms-LK18’的胞质类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进行调查,并通过测交筛选其恢复系。结果表明:不育系‘PH6WCcms-LK18’属于C型不育胞质,开花期雄穗无花药外露,花药内无花粉,是一种败育彻底的无花粉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性表现稳定,自交系‘HP530C’‘3182C’‘WK798-1’能保持其不育性,‘郑58’‘PH5AD’‘PH4CV’可恢复‘PH6WCcms-LK18’的育性,可作为其恢复系。  相似文献   

2.
以辣椒CMS21A为母本、以高灯笼形甜椒T6和长灯笼形甜椒MC为轮回父本,经过连续多代回交和轮回父本自交,选育出新的甜椒胞质雄性不育系CMST6A和CMSMCA及相对应的保持系T6B和MCB。不育株和可育株农艺性状差异主要表现在花器上,不育花的花药瘦小,无花粉。遗传分析表明,CMST6A的不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I2-KI染色后镜检表明,CMST6A不育花粉率占98.4%、CMSMCA不育花粉率占97.8%。  相似文献   

3.
菜心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菜波里马胞质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四九菜心等6个品种为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回交转育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单株选择和回交转育,选育出菜心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经济性状与轮回亲本相似,平均不育株率为89.4%。其中以80天特青为轮回亲本转育的不育材料表现最好,不育株率达到98%,基本达到菜心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新育成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周13S-1的育性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其花器形态。结果表明:在湛江,10月25日播期,周13S-1表现彻底不育;10月15日、11月5日和11月15日播期,均表现高度不育;其余播期,表现部分不育。根据湛江气象资料分析认为,温度是引起周13S-1雄性育性变化的主要原因,高温使其雄性败育程度加重。周13S-1雄性败育呈现多种类型:花药有大量可育花粉但不开裂、花药雌性化和花药部分雌性化。未雌性化和部分雌性化的花药里存在部分可以被K I-I染色的花粉。该不育系的育成有望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龚宏伟  马翎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02-13704
[目的]研究几种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敏感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方法]以2种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和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材料,对花粉发育过程中倒二叶和花药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进行研究。[结果]不育系花药中蛋白质含量从减数分裂期至单核期呈上升趋势,而单核期至三核期呈下降趋势,且单核期至二核期下降速率最快;保持系在单核期至三核期蛋白质含量下降较不育系缓慢,整个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和保持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变化没有花药中变化明显;K型不育系和YS型温敏不育系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明显;不育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结论]蛋白质合成受阻或较多的蛋白质降解会导致生理代谢紊乱,花粉正常发育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6.
 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新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BMs的小孢子败育过程。观察到Mo17cms-WBMs的小孢子在单核花粉中期以前发育正常,部分小孢子从单核花粉晚期质核出现异常,多数小孢子可正常发育到二核花粉期,随后开始崩溃,形成空瘪皱缩的花粉粒。雄性不育材料WBMs胞质的小孢子败育过程与S组唐徐胞质不育材料类似,败育发生晚,绒毡层等体细胞活动正常,属典型的配子体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7.
王守海  吴爽  杜士云  王德正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73-7674,7677
[目的]介绍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和农艺性状。[方法]以籼稻温敏核不育系2301S为母本,与籼稻品系3401杂交,经5年8代选择育成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简称2311S)。[结果]2009年8月3日至9月21日2,311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93%~100.00%,套袋自交不结实,稳定不育期50 d。2010年7月21日至9月6日,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82%~100.00%,套袋自交不结实,稳定不育期48 d9,月8~10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7.11%~99.93%,套袋自交结实率0.24%~1.08%9,月13~21日,又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73%~100.00%,套袋自交不结实。2011年7月8日至9月21日,连续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55%~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0.00%~0.13%。长日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0℃。[结论]该不育系稳定不育期30 d以上,米质优,比较适宜选配中籼优质米组合。  相似文献   

8.
刘旭昊  周晓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32-8433,8457
[目的]研究1个新油菜核不育品系的败育机理。[方法]油菜现蕾后,取核不育系和可育系油菜花朵进行花器观察与比较,并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其花药发育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与比较。[结果]花器观察表明,油菜核不育系不育株的株型、株高等特征以及花器结构与正常株无显著差别,花药前期发育正常,后期逐渐萎缩败育,雌蕊发育正常。显微观察表明,核不育系的败育时期在花粉母细胞阶段,表现为花粉母细胞空泡化、细胞分裂的同步化丧失、细胞解体。超微结构显示,花粉母细胞的败育始于花粉母细胞分化期,细胞内出现许多自噬体和多泡体,并最终导致细胞解体。[结论]该核不育系的胞间通讯能力显著低于正常油菜,可能是导致其细胞分裂同步化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枸杞雄性不育性与同工酶的内在联系,为枸杞雄性不育的机理和雄性不育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枸杞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蕾过氧化物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雄性不育株“YX一1”和可育株“宁杞1号”花蕾POD和EST同工酶电泳图谱均存在差异,雄性不育株“YX-1”在花蕾的各个发育时期POD同工酶的活性都高于可育株“宁杞1号”。在减数分裂期和花粉成熟期,枸杞不育株“YX-1”与可育株“宁杞1号”花蕾EST同工酶活性高于可育株“宁杞1号”。[结论]POD同工酶与育性存在密切的关系,雄性不育基因的表达可能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百日草雄性不育系,并探索其花药发育机制,为百日草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一条新途径。【方法】采用自交F2代出现的不育材料连续回交获得的不育系再进行兄妹交、可育株自交,结合与多个自交系测交进行不育类型鉴定,并对其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百日草深红色单隐性雄性不育两用系AH209AB。正常可育的花药,其药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雄性不育株花瓣退化或丝状,雄蕊退化成丝状,内无花粉,外观呈绒毛状;花药在造孢细胞组织形成后,没有继续分化产生药壁结构、花粉母细胞及其花粉,为完全的结构性雄性不育类型。【结论】该雄性不育系属于无花粉囊型不育系,在F1代种子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温光条件对小麦胞质不育系V太911289a雄性育性的影响,探讨胞质不育系雄性育性的转换机制。[方法]于2003~2005年在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定温定光试验。[结果]在一定的温光条件下,胞质不育系V太911289a的雄性育性可以发生转换。温度是影响其自交种雄性育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育性敏感期日平均温度低于19℃时,表现稳定不育;日平均温度为20~22℃时,则表现部分可育。光照时间是对其雄性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日照利于雄性发育。[结论]胞质不育系用于生产杂交种安全性远高于温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12.
严一字  朴雪梅  吴松权  全雪丽  吴基日  李贞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31-18532,18535
[目的]探讨橘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育性的遗传模式,为其雄性不育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将供试的橘梗雄性不育和正常可育种质进行杂交、回交及自交,观察后代育性分离情况。[结果]雄性不育×正常可育的F1中,有全部不育的组合,也有全部可育的组合,多数为不育株和可育株分离的组合;F1全部不育组合的回交后代仍然保持全部不育,F1全部可育组合的自交后代表现出株间有育性分离,F1株间有育性分离组合的回交及自交后代仍然表现为株间的育性分离。[结论]根据核不育与质核不育的遗传特点,该研究供试的橘梗雄性不育种质为质核互作不育类型,用常规的遗传育种学方法可以进行三系配套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玉米秸杆还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酶活力较高的纤维素分解苗。[方法]通过CMC固体培养初筛和摇床培养复筛从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筛选出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并对其进行16rDNA序列分析。[结果]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了内切酶活力较高的1株细菌和1株真菌,滤纸酶活力较高的1株真菌和2种酶活均较高的1株细菌(5号菌株)。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号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的相似性达到100%。[结论]5号菌株鉴定为枯草芽炮杆菌  相似文献   

14.
刘涛  贾丽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177-16179
[目的]研究玉米的水肥搭配,以充分发挥肥力的增产作用,提高玉米产量。[方法]采用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进而研究不同肥水结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平均产量为471.7kg/亩,变化范围为437.6~496.5kg/亩。土壤含水量为14.5%时,肥效与水效主次效应的转换阈值为16.3kg/亩,施肥量超过16.3kg/亩时,水效〉肥效;施肥量小于16.3kg/亩时,水效〈肥效。施肥量为18.0kg/亩时,肥效与水效主次效应的转换阈值为15.4%,当土壤含水量〉15.4%时,水效〈肥效;土壤含水量〈15.4%时,水效〉肥效。水肥产量效应方程为报酬递减函数,当产量超过最大值后,随土壤含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反而降低,理论上当土壤含水量为23.0%,施肥量为35.0kg/亩时,产量达到最大值549.0kg/亩。[结论]水肥存在明显的耦合效应,综合考虑水肥效应才能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在新疆更好地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2011 ~2012年采取田间种植的方法,分别研究育性、株高、农艺性状和异交结实率,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矮败小麦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不育株和可育株植株高度有交叉,存在中间类型;矮化发生在矮秆株发育早期和晚期;影响异交结实率的因素较多,花期不遇是异交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结论]Rht10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的修饰,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与环境存在互作.错期播种和人工辅助授粉是提高不育株异交结实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元蘑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优化液体菌种培养工艺。[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不同的接种条件(包括不同菌龄、不同接种量)和不同的培养条件(包括不同转速、不同培养时间),以菌丝体生物量、菌丝球密度及菌丝球形态为指标进行元蘑液体菌种的筛选。[结果]液体培养元蘑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200 g马铃薯、150 g稻草粉、10 g玉米粉、20 g葡萄糖、3 g蛋白胨、2 g酵母膏、维生素B_11片;最佳接种菌龄为5 d;最佳接种量为9%;最佳培养转速为160 r/min;最佳培养时间为7 d。[结论]元蘑液体菌种经过优化培养,菌丝体生物量、菌丝球密度及菌丝球形态都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OD活性与玉米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菌盘接种法将不同致病性的玉米大斑病菌YC和01-23T接种玉米叶片,并测定被侵染后玉米的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接种玉米大斑病菌强毒菌株YC和弱毒菌株01-23T后,在1~5 d内玉米叶片SOD活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3 d逐渐降低,3~4 d逐渐回升,4~5 d又下降;但在1~4 d内,接种处理的玉米叶片SOD活性均高于未接种处理,第5天才显著降低。病菌致病性不同,引起的玉米叶片SOD活性变化不同,其中弱毒菌株01-23T侵染第1天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强毒菌株YC侵染,但2~3 d时与强毒菌株YC无显著差异。[结论]SOD活性对于玉米的抗病菌初始侵染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发病后抗病菌扩展方面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下所形成的剖面构造特征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针对现行耕作制度所形成的2种"平面型"和"波浪型"剖面特征,比较了吉林省中部玉米连作黑土不同剖面构型的物理肥力特性。[结果]平面型剖面构造的土壤物理肥力水平较高,其土壤结构性比波浪型剖面构型的优良。平面型犁底层剖面构造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相关分析表明,大于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作物的产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和0.703。在各相对湿度条件下2种土壤剖面型的吸湿水含量排序始终是平面型>波浪型(厚层黑土)>波浪型(薄层黑土)。[结论]现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导致吉林玉米带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潮土养分非匀衡化的土壤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肥对不同处理的土壤修复作用。[方法]利用盆栽试验对长期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及生产力下降的土壤进行施肥修复。[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是快速修复土壤养分和提高生产力的最佳方法;NP、NPK是既均衡土壤肥力又提高作物产量的无机肥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磷、氮极度缺乏的土壤,单施磷肥、氮肥效果极显著,其肥效在小麦上与NPK相同。[结论]长期施化肥的土壤对化肥的依赖性更强,停止施肥,玉米产量下降78.6%,小麦产量下降52.8%;而长期施NK和PK肥的土壤,停止施肥反而产量增加,NK处理玉米产量提高112%,小麦产量增加182%,PK处理中玉米产量增加15.1%,小麦产量增加59%;单施有机肥的当季效果不如化肥,但后效明显好于化肥。  相似文献   

20.
新疆网室熊蜂传粉制棉花不育系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传粉昆虫制种效果的影响。[方法]2008年新疆兵团农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北京蜜蜂研究所引进2箱熊蜂,利用新疆兵团农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转育的哈克尼西棉胞质不育系9-21A及其对应保持系进行试验。保持系和不育系配比均设置为1∶3,试验采用随机排列,与当地的意蜂在4个网室进行2次重复对比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熊蜂的数量不是影响棉花不育系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熊蜂的蜂群活力才是影响棉花不育系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试验结果说明,利用优势熊蜂群在新疆利用网室进行熊蜂授粉制棉花不育系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