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为初步研究猪源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的产生和消除机制,本研究采用亚抑菌浓度体外耐药诱导的方法将两株猪源大肠杆菌O157∶H7诱导成氟苯尼考高度耐药菌株,采用无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传代培养的方法将获得的氟苯尼考耐药菌株的氟苯尼考耐药性消除,检测耐药诱导菌和耐药消除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菌株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经氟苯尼考耐药诱导,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和头孢噻吩由敏感变为耐药,对头孢噻肟的敏感性由敏感变为中介,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由中介变为耐药;而经耐药消除后,菌株恢复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菌株的质粒中检测到氟苯尼考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结果表明,在氟苯尼考压力的长期存在下,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产生耐药,且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在去除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培养,可消除菌株的部分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与鉴定牛源大肠杆菌耐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本研究从67份犊牛腹泻病料样品中分离细菌。采用生化和PCR方法鉴定分离菌,通过K-B法检测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并选定一株多重耐药菌;通过杂交的方法,将供体菌携带的转座子插入到该分离菌(亲本菌)的染色体中,并通过转座子携带的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转座子的插入突变株文库;分别利用含1/2 MIC四环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和卡那霉素的LB培养板对插入的突变株进行筛选,以获得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的突变株;利用Taq I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突变株基因组酶切后,以随机方式连接linker并作为模板经套式PCR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大肠杆菌O157株的染色体序列比对以确定转座子破坏的基因。结果显示,通过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选定了一株耐18种抗生素的牛源大肠杆菌;经杂交方法及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共获得3 000株转座子插入突变的大肠杆菌;且共筛选出10株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均敏感的突变株;通过套氏PCR扩增及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四环素类抗生素突变株中转座子破坏的基因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蛋白磷酸转移酶I(ECs4877)和H-NS核蛋白(ECs1739)。本研究结果首次证实Ecs4877和Ecs1739基因是牛源大肠杆菌潜在的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本研究筛选出的耐药相关基因为深入了解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寻找药物作用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世文  李军  曾芸  杨威  陈泽祥  潘艳  彭昊 《中国畜牧兽医》2015,42(12):3315-3322
为初步研究猪源大肠杆菌O157:H7 (E.coli O157:H7)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的产生和消除机制,本研究采用亚抑菌浓度体外耐药诱导的方法将两株猪源大肠杆菌O157:H7诱导成氟苯尼考高度耐药菌株,采用无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传代培养的方法将获得的氟苯尼考耐药菌株的氟苯尼考耐药性消除,检测耐药诱导菌和耐药消除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菌株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经氟苯尼考耐药诱导,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和头孢噻吩由敏感变为耐药,对头孢噻肟的敏感性由敏感变为中介,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由中介变为耐药;而经耐药消除后,菌株恢复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菌株的质粒中检测到氟苯尼考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结果表明,在氟苯尼考压力的长期存在下,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产生耐药,且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在去除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培养,可消除菌株的部分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动物源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耐药基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表型的相关性,对40株源于畜禽的大肠杆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aac(3)-Ⅱ、arm A、aac(6')-Ⅰb。结果表明:40株大肠杆菌在所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57.5%(23/40),其次是链霉素与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5.0%(18/40)和40.0%(16/40);耐药基因aac(3)-Ⅱ的检出率为17.5%(7/40),其中有6株的耐药表型都为对庆大霉素耐药,arm A的检出率为0,aac(6')-Ⅰb的检出率为2.5%(1/40)。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根据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研究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猪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采用K—B法检测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同时用PCR技术扩增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以明确其基因型。结果显示,60株临床分离菌中,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菌株54株,耐药率为90%;aac(3)-Ⅰ基因PCR扩增均为阴性;aac(3)-Ⅱ基因检出阳性28例,阳性率为46.7%;aac(6’)-Ⅰ基因检出阳性54例,阳性率为90%。结果表明,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大肠杆菌比较普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ac(3)-Ⅱ和aac(6’)-Ⅰ为主。  相似文献   

6.
无菌采集绵羊粪便,采用细菌常规分离鉴定结合16S rRNA PCR扩增的方法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应用K-B药敏纸片的方法研究分离的大肠杆菌耐药表型及PCR方法检测全部菌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B、AadA1、Aac(3′)-Ⅱ、Aac(6′)-Ⅰb和Aph(3′)-Ⅰ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共分离100株羊肠道正常菌群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24%,其次是新霉素、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分别为21%,14%,13%,7%;AadA1和Aph(3′)-Ⅰ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8%和89%,未检测到AadB、Aac(3′)-Ⅱ和Aac(6′)-Ⅰb基因。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市羊肠道正常菌群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较为广泛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主要以AadA1和Aph(3′)-Ⅰ为主,本试验为羊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用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禽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和氨基糖苷抗性基因的流行情况,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了27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19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谱,用PCR方法检测了耐氨基糖苷抗生素分离株的4种氨基糖苷抗性基因,包括腺苷转移酶基因aadA1和aadB、乙酰转移酶基因aacA4 和磷酸转移酶基因apH(3')-Ⅱ.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安灭菌、青霉素G和四环素的耐药菌株率高达100%,利福平的耐药菌株率达96.3%,氯霉素、红霉素的耐药菌株为70.4%,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的耐药菌株率为59.3%, 链霉素的耐药菌株达到63.0%.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复达欣、庆大霉素和磷霉素的高敏菌株率分别为100%、 77. 8%、74.1%和51.9%.氨基糖苷抗性基因aadA1、aacA4 和apH(3')-Ⅱ的阳性率分别是44.4%、27.8%和55.6%,aadB未捡出.这些数据提示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存在广泛的耐药谱,氨基糖苷抗性基因aadA1和apH-(3')-Ⅱ是主要流行基因.  相似文献   

8.
旨在调查鸭致病性大肠杆菌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AMEs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耐药基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表型的相关性。对98株鸭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了K-B法,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和卡那霉素进行药敏试验,用建立的检测氨基糖苷类AMEs主要基因的四重PCR方法对上述菌株进行分子检测,并随机选取耐药基因ant(3″)-Ⅰa、aac(3)-Ⅱa和aph(3′)-Ⅱa各3个阳性扩增进行克隆测序,对药敏试验结果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8株鸭致病性大肠杆菌有67株对上述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耐药,耐药率为68.4%(67/98);有49株扩增出AMEs基因,AMEs基因的检出率为50%(49/98),其中ant(3″)-Ⅰa的检出率为30.6%(30/98),aac(3)-Ⅱa为13.3%(13/98),aph(3′)-Ⅱa为3.1%(3/98),ant(3″)-Ⅰa+aac(3)-Ⅱa为2.0%(2/98)、aac(3)-Ⅱa+aph(3′)-Ⅱa为1.0%(1/98),未检出aac(6′)-Ⅰ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的相应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99%);AMEs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73.1%(49/67),符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观霉素60%(3/5)、庆大霉素55%(11/20)、链霉素33.3%(22/66)、卡那霉素19%(4/21)、新霉素12.5%(1/8)、阿米卡星0%(0/3)。另外有4株细菌检测到相关耐药基因但耐药表型为敏感,而有22株耐药表型为耐药却未检测到相关耐药基因。鸭致病性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nt(3″)-Ⅰa和aac(3)-Ⅱa两种为主,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规模化猪场分离的120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了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酰胺醇类药物耐药表型检测,并通过PCR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基因(bla_(TEM)、bla_(CTX-M))、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oqxA、oqxB)、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Ib-cr)、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和酰胺醇类耐药基因(floR)携带情况。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猪源大肠杆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具有高敏感率(74.0%),而耐药率最高为四环素类84.2%,酰胺醇类为70.8%,氟喹诺酮类为68.9%,氨基糖苷类为49.4%,大环内酯类为43.3%,最低为头孢菌素类31.4%。猪源大肠杆菌最低对1种药物耐药,最高对18种药物耐药,111株为多重耐药菌,以11耐(15株)、8耐(13株)和7耐(12株)为主,共有82种耐药谱型。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8个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均≥50.0%,其中阳性率最高为bla_(TEM)基因(91.7%),最低为aac(6′)-Ib-cr基因(50.0%),共存在53种基因组合类型,主要为bla_(TEM)+bla_(CTX-M)+qnrA+oqxA+oqxB+aac(6′)-Ib-cr+ermB+floR(14株,11.7%)和bla_(TEM)+bla_(CTX-M)+qnrA+oqxA+oqxB+ermB+floR(13株,10.8%)。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la_(TEM)和bla_(CTX-M)与大肠杆菌对头孢氨苄耐药情况极显著相关(P0.01),bla_(CTX-M)与大肠杆菌对头孢拉啶和头孢曲松耐药情况极显著相关(P0.01),qnrA、oqxA、oqxB和aac(6′)-Ib-cr基因与大肠杆菌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极显著相关(P0.01),aac(6′)-Ib-cr基因与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极显著相关(P0.01),floR基因与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耐药情况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规模化猪场猪源大肠杆菌仅对极少数抗菌药物具有较高敏感率,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具有丰富的耐药谱型,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且具有复杂的基因组合类型,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与其耐药表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能力,采用灌胃感染的方式,将7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分别感染小鼠。对粪便中的细菌以及盲肠内定殖的细菌进行分离、计数,发现牛源菌株C1的定殖能力最强,且定殖维持时间最长。对C1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得到1对功能未知的双组份调节系统(TCS),N5512/N5520。PCR检测显示N5512/N5520存在于绝大多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临床分离株(98.5%),而在其他致病型的大肠杆菌中没有检测到。本研究为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集患有子宫蓄脓犬的子宫内容物病料26份,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其中分离出大肠杆菌11株(42%),采用PCR技术检测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分布,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分离株进行20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不同毒力基因分布的大肠杆菌之间存在毒力差异,含有毒力基因较多的分离株毒力相对较强;分离株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等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其他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等则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河北地区水貂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与耐药性,本研究对河北地区送检病死水貂采集组织样品,经分离鉴定、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共分离得到24株水貂大肠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4株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后小鼠死亡率为20%~100%;24株分离菌中有22株检测到毒力基因,fimC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为70.83%(17/24);分离的24株株大肠杆菌耐药性较强,对替米考星、土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耐药的菌株占80%以上,对头孢曲松最敏感,敏感菌株占66.67%(16/24),且分离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耐5种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高达100%;24株大肠杆菌均检测到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检出率为4.17%~79.17%,其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ddA1(79.17%)、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75%)、gyrB(70.83%)检出率较高,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ctx-M(20.83%)和SHV(4.17%)检出率较低;未检测到tetA、tetC、sul1、mefA耐药基因。上述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小鼠均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且毒力基因检出数越多的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力越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分离菌的其余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符,提示分离的大肠杆菌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本研究为河北地区水貂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为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重庆市某牛场牛群大肠杆菌O157∶H7的感染情况,我们以牛场犊牛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新鲜粪便,经LB培养基增菌培养、免疫磁珠富集后,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上划线培养,最后PCR扩增eaeA基因目的片段,以此分离鉴定粪源大肠杆菌O157∶H7。结果显示:在所采集的39份犊牛粪便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符合大肠杆菌O157∶H7生长特点且含有eaeA基因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鸡舍环境中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性及消毒剂抗性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96孔微量板法对鸡舍空气中分离鉴定的114株大肠杆菌测定其体外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和耐药情况。结果表明:114株气载大肠杆菌生物膜阳性率为34.21%,以弱阳性为主;形成生物膜的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生物膜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阴性菌株,阳性菌株的消毒剂耐药性也高于阴性菌株。说明气载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及消毒剂的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犬源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4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氨基糖苷类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本试验选用氨基糖苷类代表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和妥布霉素进行药敏试验,参照相关文献用已建立的检测氨基糖苷类4种主要耐药基因的PCR方法对分离鉴定的156株犬源大肠杆菌进行分子检测。随机选取4种耐药基因阳性进行克隆测序并对药敏试验结果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犬源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5.8%、32.7%、25.0%和20.5%;所检大肠杆菌4种耐药基因aacC2、aphA3、aadA和aacC4的检出率依次为55.8%、26.3%、23.1%和9.0%。两株携带4种耐药基因,8株携带了3种耐药基因,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耐药基因菌株数占总菌株的40.4%(63/15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犬源大肠杆菌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较高。犬源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acC2为主,耐药率与耐药基因的符合率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证明免疫磁珠吸附技术对牛源大肠杆菌 O157∶H7分离效率的影响,从新疆五家渠市、伊宁县、昌吉市3个牛场的采集18份粪样、162份肛拭子、10份饲料样、17份水样和36份胴体表面棉拭子样本,经EC肉汤增菌后,分别采用免疫磁珠富集后和直接进行SMAC和MUG试验进行选择性培养,然后对菌体rfbE基因和鞭毛fliC基因进行PCR检测,最后对疑似大肠杆菌 O157∶H7菌用生化试验进行符合性检测。结果2种方法分别从243份样品中分离到8株和4株大肠杆菌 O157∶H7,统计学分析该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实践中免疫磁珠吸附技术和普通方法相比虽然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但确实能够增加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数量,这与以前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调查石河子地区绵羊肠道正常菌群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结合16S rRNA检测方法分离鉴定绵羊源羊肠道正常大肠杆菌,利用K-B纸片扩散法和PCR分析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表型及SHV、CTX-M-1、CTX-M-2、CTX-M-9、T...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试验采用PCR法检测10株来源不同的鱼源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4种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aac(3)-Ⅱa)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的3种耐药基因(tetA、tetC、tetM)的表达情况,并利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抗生素进行耐药表型分析。结果显示,10株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的检出率分别为20%、30%、20%,未检测出aac(3)-Ⅱa基因;对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tetA、tetC、tetM的检出率分别为70%、20%、60%。K-B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10株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对链霉素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高度敏感。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为深入了解温和气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为建立一种特异、灵敏的O157∶H7新型检测技术,以O157抗原基因(rfbE基因)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叠氮溴化乙锭(ethidium monoazide bromide,EMA)处理菌液,沸水浴法制备细菌裂解液,优化PCR条件,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O157∶H7活菌EMA-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EMA-PCR可从rfbE基因阳性菌株CVCC248和两株临床分离菌株cd0912、cd0803中扩增出大小为495 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可达12 CFU/mL。经EMA处理,从含有1%~100%O157∶H7 CVCC248活菌混合悬液制备的DNA中均可扩增出目的片段。因此,成功建立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EMA-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避免因分析的样品中含有死细菌而造成的假阳性检测结果,检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较传统PCR大大提高。O157∶H7 EMA-PCR技术的建立为O157∶H7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差异株转录组差异,丰富O157∶H7转录组数据信息,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两株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差异株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数据采用测序评估、基因功能注释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过测序,两个菌株分别获得3 113 118和2 944 912条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的reads分别占总reads的83.76%和78.97%。以中等毒力株为参考,在高毒力株中共获得94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37个,下调基因304个。GO功能注释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催化活性功能、黏附、转运活性、受体活性、酶调节活性、定位、生化调节、运动等诸多生理生化过程相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共有425个基因注释到160个代谢通路中,其中新陈代谢、核糖体、鞭毛合成、嘧啶代谢、糖类代谢、细菌趋化等通路显著富集。此次通过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差异株转录组研究对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信号调控及可能的功能基因进行了探索,丰富了转录组信息,为进一步开展大肠杆菌O157∶H7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及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